-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赋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 选择题,本卷共10小题,共27分。1—7小题,每小题3分;8—10小题,每小题2分。 一、积累与运用(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绽开(dìng) 罕至(hǎn) 倜傥(tǎng) 逾矩(yú) B.感慨(kǎi) 和蔼(ǎi) 惭愧(kuì) 锦簇(cù) C.确凿(zuó) 油蛉(líng) 收敛(liǎn) 书塾(shú) D.淋漓(línɡ) 啄食(zhuó) 奥秘(ào) 企盼(qǐ) 【解析】A项,“绽”应读“zhàn”;C项,“凿”应读“záo”;D项,“淋”应读“lín”。 2.下列句子中,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加点词语后句意不变的一项是( B ) A.数年之后,人们再见到他时,他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与之前的状态截然不同。(毫厘不爽) B.人们想象中都有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并常常把这个童话世界中的美好景象与现实混为一谈。(相提并论) C.他做事总是小心翼翼,不敢疏忽,生怕出错。(不拘小节) D.听了老师的认真讲解之后,被这道题困扰许久的她恍然大悟。(如痴如醉) 【解析】A项,“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毫厘不爽”形容一点不差,用在此处与原句句意不符。B项,“混为一谈”“相提并论”都指把不同的人或事放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看待、谈论。C项,“小心翼翼”形容十分谨慎,一点儿也不敢疏忽。“不拘小节”指不注重生活小事与细节,用在此处与原句句意不符。D项,“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用在此处与原句句意不符。 3.(2020·潍坊)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我国科学家描绘出大豆最全基因图谱,此成果可以更好地提升分子育种实验。 B.“云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谆谆教诲使即将踏上人生新征途的我们明确了方向。 C.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中国5G网络的传输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D.这种新型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为胰岛功能容易受损的人群而研制的特效药物。 【解析】A.成分残缺,句末加上“的水平”;C.存在歧义,可理解为“三个国家”或“三个技术员”;D.句式杂糅,删去“的接种对象”或“为……而研制的特效药物”。 4.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B ) A.《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海伦·凯勒,加拿大女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及笄之年,古代指女子十八岁时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解析】A项,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C项,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D项,及笄之年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 二、现代文阅读(5—7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父亲的露珠 李汉荣 (一) 7 每个夜晚,广阔的乡村和农业的原野,都变成了银光闪闪的作坊,人世安歇,上苍出场,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上苍忙着制造一种透明的产品——露珠。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给所有的人家,和所有的植物。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那总是令人怜惜的苦菜花瘦小的手上,也戴着华美的戒指;那像无人认养的狗一样总是被人调侃的狗尾巴草的脖颈上,也挂着崭新的项链。 (二) 看看这露珠闪耀着的原野之美吧。你只要露天走着、站着或坐着,你只要与泥土在一起,与劳动在一起,与草木在一起,即使是夜晚,上苍也要摸黑把礼物准时送到你的手中,或挂在你家门前的丝瓜藤上。这是天赐之美,天赐之礼,天赐之福——总之,天赐之物多半都是公正的。天不会因为秦始皇腰里别着一把宝剑,而且是皇帝,就给他的私家花园多发放几滴露珠,或特供给他一条彩虹。相反,秦始皇以及过眼烟云般的衮衮王侯、将相、富豪贵族,他们占尽了人间风光和便宜,但他们一生丢失的露珠是太多太多了。比起我那种庄稼的父亲,他们丢失了自然界最珍贵的钻石,上苍赐予的最高洁的礼物——露珠,他们几乎全丢失了,一颗也没有得到。我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小心地保存在原野,收藏在心底,他那清澈忠厚的眼睛里,也珍藏了两粒露珠——做了他深情的瞳仁。 若以露珠的占有量来衡量人的富有程度,我那种庄稼的父亲,可谓当之无愧的富翁。 (三) 物换星移,被强人霸占的金银财宝,总是又被别的强人占去了。 而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给了我们。今天早晨我在老家门前的菜地里,看到的这满眼露珠,它们就是父亲传给我的。 美好和透明是可以传承的,美好和透明,是无常的尘世唯一可以传承的永恒之物。如果不信,就在明天早晨,请看看你家房前屋后,你能找到的,定然不是什么祖传的黄金白银宝鼎桂冠,它们早已随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而不知去向,唯一举目可见、掬起可饮的,是草木手指上举着的、花朵掌心捧着的清洁的露珠,那是祖传的珍珠钻石。 (四) 这是农历六月的一天,早晨,天蒙蒙亮,我父亲开了门,先咳嗽几声,与守门的黑狗打个招呼,吩咐刚打过鸣的公鸡不要偷吃门前菜园的菜苗,而菜园里的青菜们,远远近近都向父亲投来天真的眼神,看见父亲早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关心它们,它们对父亲一致表示感谢和尊敬。有几棵青笋竟踮起脚向父亲报告它们昨夜又长了一头。父亲点点头夸奖了它们。 然后,父亲扛着那把月牙锄,哼一段小调,沿小溪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就来到了那片荷田面前,荷田的旁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无边的稻田。父亲很欢喜,但他却眯起了眼睛,又睁大了眼睛,然后又眯了几下眼睛。好像是什么过于强烈的光亮忽然晃花了父亲的眼睛。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才平静下来。父亲自言自语了一句:嘿,与往天一样,与往年一样,还是它们,守在这里,养着土地,陪着庄稼,陪着我嘛。 父亲显然是被什么猛地触动了。他看见什么了? 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父亲看见的,是闪闪发光的露珠,是百万千万颗露珠,他被上苍降下的无数珍珠,被清晨的无量钻石团团围住了,他被这在人间看到的天国景象给照晕了。荷叶上滚动的露珠,稻苗上簇拥的露珠,野花野草上镶嵌的露珠,虫儿们那简陋地下室的门口,也挂着几盏露珠做的豪华灯笼。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而荷叶下静静蹲着的那只青蛙的背上,驭着五颗露珠,它一动不动,仿佛要把这一串宝石,偷运给一个秘密国度。 父亲当然顾不得看这些细节。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是无穷的露珠叮当作响,是无数的露珠与他交换着眼神。我清贫的父亲也有无限富足的时刻。此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和富豪,清早起来,一睁开眼睛就收获这么多的露珠。 7 (五) 钢筋和水泥浇铸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浇铸着大地,甚至浇铸着人心。城市铺张到哪里,钢筋和水泥就浇铸到哪里。哨兵一样规整划一的行道树,礼仪小姐一样矫揉造作的公园花木,生日点心一样被量身定做的街道草坪——这些大自然的标本,草木世界的散兵游勇,只能零星地为城市勾兑极有限的几滴露水。露珠,这种透明、纯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已难得一见了,鸟语、苔藓、生灵、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氤氲的雾岚地气也渐渐远去。 就在明天,我要回一趟故乡,那里的夜晚和早晨,那里的山水草木间,那里的人心里,那里的乡风民俗里,也许,还保存着古时候的露珠和童年的露珠,还保存着父亲传下来的露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5.下列围绕“露珠”,情节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上苍分配露珠——寻觅露珠——传承露珠——收获露珠——追寻远去的露珠 B.上苍分配露珠——捡拾露珠——传承露珠——收获露珠——追寻远去的露珠 C.上苍分配露珠——捡拾露珠——传承露珠——欣赏露珠——追寻远去的露珠 D.上苍分配露珠——捡拾露珠——守望露珠——收获露珠——追寻远去的露珠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①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 ②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 A. ①句“高大”和“细弱”形成对比,突出树与草的不同特点;“谦卑”和“羞怯”将苔藓和嫩芽拟人化,体现其不同情态。 B.①句“恰到好处”表现世间万物的不同情态正好符合它们自身的属性。 C.②句把大自然想象成上苍制作露珠的巨大工坊,车前草正在静静等待产品完工。 D.②句“捧”字生动描摹出车前草对露珠的珍爱,对上苍的虔敬,是作者对车前草得到露珠时心境的想象。 【解析】①句“恰到好处”表现上苍赐予万物时的公平公正,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7.下列关于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作者借助露珠,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喜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B.通过露珠这一具体事物,将大自然的万千生灵与父亲的日常联系起来,全文浑然一体。 C.露珠的透明纯真、清洁永恒与父亲的勤劳朴实、忠厚深情是高度一致的,都体现了大自然本然的一面。 D.露珠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承载着对自然的感恩,对父亲的怀想与追念。 【解析】作者借助露珠,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渐渐消逝的惋惜和失落。 三、古诗文阅读(8—15小题,共18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7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B.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C.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 欲速则不达 【解析】A项,第一个“为”,替;第二个“为”,做。B项,第一个“而”, 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C项,第一个“知”, 了解;第二个“知”,得到。D项,两个“则”,就。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吾日三省吾身 A.学而时习之 B.传不习乎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饭疏食,饮水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动词作名词;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名词作动词。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文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B.“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的“乐”字体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思想。 C.文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河水一样流去,包含了对人生世事变幻的感慨。 【解析】应采取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3分) 非选择题,本卷共14小题,共93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生气,恼怒 7 (2)人不堪其忧 堪: 能忍受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13.文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本文教导我们对待学习应有怎样的态度?(3分) 语句: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态度:学习应该谦虚好学,善于借鉴别人的优点,以学习为乐。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4—15小题。 【甲】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4.“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落花”寓意丰富,寄寓了哪些内容?(2分) 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15.两首诗都是在“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诗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甲诗运用对照反衬手法,抒发了世事凋敝丧乱和人生凄凉飘零之情;乙诗运用想象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们的同情。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6.(1)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两句诗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6)《观沧海》中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目的的诗句是: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五、综合题(17—18小题,共8分) 17.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你所在的学校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多读书,读好书”。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6分) (1)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2分)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读好书, 好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 (2)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2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班级准备23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想邀请语文王老师参加这次班会活动。22日下午,你代表班级去邀请王老师,请将你对王老师说的话写出来。(2分) 王老师,明天下午3点,我们班在教室里开读书主题班会, 7 请您到场指导。(答出称呼、时间、地点、内容,符合口语表达特点) 18.仿照已给句子形式,根据下文的语境,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家,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永久地照亮我生命的黑暗;家,是一叶不歇的扁舟,永久地摆渡在我生活的渡口; 家,是一团不熄的炉火,永久地驱散我心中的寒冷 。我愿用世上最美最温暖的词汇来赞美家。 六、现代文阅读(19—23小题,共15分) 最后一堂语文课 曾 颖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们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适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手里轻捻的那本语文书,也许纯是用来对付教导主任的。他要讲的课文以及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就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知识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我们于是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中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九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模样。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个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7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9.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2分) 平时的课: 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 最后一课: 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 20.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简要赏析。 (4分) (1)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很有画面感,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2)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勿忙而焦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地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灭火”的心态描摹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21.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2分) (1)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 (2)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22.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23.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3分)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说起文化与美,都有一种心向往之并身体力行的景仰和坚持。 示例二: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七、作文(50分) 24.人的一生有过无数的梦想,虽然有些梦想永远不会开花结果,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而有时候,正是这流汗流泪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成就了成功。 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5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③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 7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