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六)文综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六)文综试题(解析版)

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六)‎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 A. 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B. 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 C. 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 D. 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只选有德,顺应民意,民意即天命,反对商王是唯一可感应鬼神,受命于天的观点,其目的在于说明武王伐纣是顺天应民和新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B与材料无关,C项“从未”说法绝对,D项“根源”违背史实,商亡于暴政,只有A项正确。‎ ‎【点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从神本到民本,说明政治理念的进步。‎ ‎2.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A. 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 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C. 盐铁专卖制度解体 D. 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答案】B ‎【解析】‎ 由“弛……律”、“鼓励”、“ 下诏”、“罢禁”等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个选项“下诏”等信息,也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史实不符。逐步放弃“抑商”政策和盐铁“专卖”制度解体是近代以来的事, 工商业者在古代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地位不会“根本性”转变。‎ ‎3.下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字体在《史记》中有过详实记载 B. 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 C. 图3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 D. 图4、5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民国时期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史记》没有关于甲骨文的记载,排除A。金文是西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可以作为研究西周时期历史资料,B项正确。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是隶书的特点,不是小篆的特点,排除C。楷书是汉末、三国时期出现,排除D。‎ ‎4.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 A. 知行合一 B. 经世致用 C. 回归孔孟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即今人不去学先贤的语录,而去学注释它们的后儒,是舍本逐末,可知顾炎武强调儒学的根本——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故C选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主张,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故A 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主张所研究的学问要有实际作用,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儒学的根本即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 ‎5.19世纪末上海、汉口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由同乡或行会组织的抵制洋货运动;进入二十世纪后,因政治原因如“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等引发了多起由学生带头倡导的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 工商学界联合斗争局面形成 B. 民族资本家利用民众热情牟利 C. 民族复兴思潮得到迅速发展 D. 经济斗争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 ‎【答案】C ‎【解析】‎ 从题干“由同乡或行会组织的抵制洋货运动”到“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可知,工商业者和学生都属于普通社会阶层,大多卷入到抵抗洋货运动,成为民众表达爱国热情的重要形式,体现出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与发展,正确选项为C;材料并未表现出工商学界联合斗争局面的形成,排除A;材料中的斗争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本国工商业者,没有信息说明民族资本家利用民众热情牟利,排除B;普通民众的抵制洋货运动并非政府的外交行为,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一些小规模的由同乡或行会组织的抵制洋货运动”“多起由学生带头倡导的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视。‎ ‎6.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规定“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各地应“切实经营”。这些举措( )‎ A. 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 B. 促进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 D.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答案】A ‎【解析】‎ 题干主要叙述辛亥革命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实业发展,这就为近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艰难曲折不是持续健康发展。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军陷入相互混战中,国家统一只是形式上的。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已出现,排除D 项。‎ ‎7.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是有充分可能的。要在战争的第三年内,用最大努力克服各根据地的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这样做是为了 A. 加强统一领导实施战略决战 B. 推动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 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在西柏坡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在1948年9月召开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主要为了加强领导,实施战略决战,故A项正确;B项是指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排除;从材料“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是有充分可能的”中可以看出,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排除;D项是1947年6月战略反攻,排除。‎ ‎8.1985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首先提出并实行的“满负荷工作法”,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科学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报酬挂钩。这一工作法 A. 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B.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 发展了市场经济体制 D. 实现了管理体制转变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满负荷工作法”中的承诺与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故A项正确。B项,题干信息未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排除。C项,题干中的措施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活力,并未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题干中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但并未完全实现管理体制转变,排除。‎ ‎9.雅典的建筑吸引了一大批建筑家、雕刻家来到雅典;它的内部兴起渊源于诗又超过了诗的戏剧;它的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成为说话的艺术即雄辩术的广阔用武之地。据此可知,当时希腊 A. 不受束缚的思想自由 B. 民主政治宽松的环境 C. 宗教信仰观念的淡化 D. 人文主义个性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它的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成为说话的艺术即雄辩术的广阔用武之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宽松的政治环境促进了辩论术和文化的繁荣,B选项符合题意。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宗教信仰,选项C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无法体现人文主义的影响,排除。‎ ‎10.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家庭就是社会的雏形,统治者是父亲,子女是人民,婚姻家庭的出现,意味着个人应该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以前任意解释自由的人,要按照与自己不同的原则行事,听从自己的喜好之前要请教自己的理性。”这表明卢梭 A. 主张自由婚姻的神圣至上 B. 赞赏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 C. 崇尚符合理性的家庭关系 D. 强调浪漫主义的婚姻追求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以前任意解释自由的人,要按照与自己不同的原则行事,听从自己的喜好之前要请教自己的理性”可以看出,卢梭认为要理性看待家庭关系,说明卢梭崇尚符合理性的家庭关系。故答案为C项。A、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相违背,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中卢梭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以前任意解释自由的人,要按照与自己不同的原则行事,听从自己的喜好之前要请教自己的理性”的分析理解。解答时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 ‎11.马歇尔计划要求欧州打破支离破碎单个市场,1948年,英、法等16个国家成立了欧州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1950年,法国、德国等16个受援国在美国5亿美元拨款的支持下,创立欧洲支付同盟,对成员国相互间的所有贸易采用双边记账、集中抵销的办法予以清算。西欧国家的这些举措 A. 意在建立新型货币体系 B. 有助于争取美国援助 C. 意在建立区域经济集团 D. 有助于多边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西欧国家的这些举措是为了配合“马尔计划要求欧州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的要求,其后成立的组织有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多边贸易的发展,故选D。西欧建立新型货币体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排除A;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故西欧的这些举措其目的不在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而在于通过获得援助来恢复和发展西欧本身的经济,排除B;此时西欧国家的行为更多的是应美国的要求,不能折射其主动的战略意图所在,排除C。‎ ‎12.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A.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D.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加强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内容中明显可以体现出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有意识的削弱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国家制度性福利,也就是对福利国家政策进行调整,故C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方政府行政能力削弱的内容,故A错误。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是在二战以后,并不是70年代。故B错误。从材料中叙述来看,国家干预经济是在削弱而不是在加强。故D错误。‎ ‎【点睛】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孕育了世界大战,但也催生了英国的“人民预算”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后被泛称为福利国家。英国于1948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之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西欧国家福利制度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推崇。‎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 ‎【答案】(1)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建设;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3)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解析】‎ ‎(1)特点:由材料“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可归纳为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由材料“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可归纳为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由材料“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可归纳为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由材料“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可归纳为域外交通发达。‎ 原因:原因可由特点推导而出,交通网络的发达离不开国内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繁荣;域外交通发达与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发达的对外贸易有着密切关系;运河的使用则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 ‎(2)变化:由材料“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可知,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是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新式道路的建设。‎ 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层面,主要体现在交通事业本身的发展及背后的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转型上;消极层面,则由材料“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可知,交通的进步也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3)意义:首先,由材料提到的时间再结合相关史实可知,新中国的交通建设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其次,由材料“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可知,新中国特别注重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丰富。以下为几则历史笔记资料表 ‎——选编白姚继荣《唐宋历史笔记论丛》‎ 阅读上表,请归纳历史笔记的特点,简述你对历史笔记史料价值的认识。(注:史料价值是指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史料种类、来源、形式等不同,其价值也不同。)‎ ‎【答案】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叙述详细。‎ 认识:历史笔记记载其他史书未记或少记的内容,可以丰富史料,弥补其他史书的缺失;历史笔记与其他史书相互考证,修正其他史书的错误;历史笔记来源多样,或轶闻趣事或传奇故事,所描述的事件未必完全真实可信。总之,历史笔记受作者身份、资料来源等局限,信息未必完全客观可信,使用时应甄别辨识去伪存真。‎ ‎【解析】‎ 本题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交通、人物、习俗、传说等;《安禄山事迹》文辞灿然、叙述颇详;《东京梦华录》对都市、典礼等记载详细,据此即可从内容、形式、语言、叙述等方面归纳历史笔记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丰富史料、相互考证、真实性、去伪存真等方面简述对历史笔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论述类非选择题,解题的方法是仔细阅读和提取材料关于历史笔记的记载和内容评价,再从历史笔记的内容、形式、语言、真伪等方面进行特点的归纳,并一分为二地回答对历史笔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15.【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员是否渎职和失职。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遇有贪腐大案时,都察院要会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会审,监督案件审理是否客观公正。六部给事中由中央派驻六部,对于所有官员都有监督权和弹劾权。在地方负责监督的是互不隶属的三套机构,巡抚、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实行“御史巡按”制度,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地方,可以直陈天子。在全国设立锦衣卫所,甚至锦衣卫特务人员潜伏官员家里,监察官员是否贪腐,导致其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朱元璋允许百姓对“坐赃害民的官员,连名赴京状奏”,对进京举报官员贪腐的百姓给予表彰。‎ ‎——摘编自于越《论朱元璋吏治改革经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从中央到地主的监察机构;监察官员位高权重,便于行使权力;重点在于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采取了一些特务手段等非常规措施;重视发动百姓举不法官员。‎ ‎(2)影响: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有利于维护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为后世监察工作提供借鉴。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监察制度往往成为统治者加强集权,排除异己的工具。‎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 地方负责监督的是互不隶属的三套机构,巡抚、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可知朱元璋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从中央到地主的监察机构;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位高权重,便于行使权力;从监督内容来看,重点在于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设置锦衣卫,可见其改革采取了一些特务手段等非常规措施;允许百姓赴京告状,体现朱元璋重视发动百姓举不法官员。‎ ‎(2)影响:可根据第一问推导出第二问部分答案要点。完善的监察体系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监察官员以整顿吏治为主,有利于维护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为后世监察工作提供借鉴。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设置锦衣卫,“导致其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最终监察制度成为统治者加强集权,排除异己的工具。‎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留给人们的教训是.大国必须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正如联合国的设计者所设想的那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对于大国的核心作用联合国显然比国联更为看重。另一方面联合国也更为重视和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的主权与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德意日受到沉重打击,也对英法主导的旧的殖民体系形成了冲击。《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准则。为了促进民族自决,《联合国宪章》专门列有“关于非自治领土之宣言”“国际托管制度”“托管理事会”三章。总体而言,二战后期盟国对国际秩序的设计基本上得以实现,这对于维系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直到今天。‎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基本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历史影响。‎ ‎【答案】(1)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重视和保护弱小国家或民族的利益;提倡民族自决。‎ ‎(2)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否定了旧的殖民体系;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解析】‎ ‎(1)依据材料“战留给人们的教训是:大国必须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联合国也更为重视和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的主权与利益。”、“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成为公认的国际准则。”结合所学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重视和保护弱小国家或民族的利益、提倡民族自决等方面概括说明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基本理念。‎ ‎(2)依据材料“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事件予以干涉”、“联合国也更为重视和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的主权与利益”、“这对于维系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直到今天。”结合所学从有利于世界和平进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否定了旧的殖民体系、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等角度分析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历史影响。‎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官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 ‎【答案】(1)因素:西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儒家重史思想传承;家庭环境熏陶,掌握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史学的爱好。‎ ‎(2)价值: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的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承载并激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等。‎ ‎【解析】‎ 第(1)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在的时期是西汉武帝时期,这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成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司马迁“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等信息可知司马迁受到儒家重史思想传承;“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可知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史学的爱好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第(2)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创作的《史记》价值有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的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推动了后代历史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承载并激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