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 单元 苏联 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一 二 三 一、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1 . 背景 : 苏俄进入了 国内战争 时期。 2 . 目的 : 集中全国的物力、 财力 , 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 . 措施 (1) 实行 余粮 收集制。 (2)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国有化 。 (3) 取消 自由贸易 。 (4) 实行普遍 义务劳动制 。 4 . 作用 : 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 三 次大规模武装干涉 , 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5 . 特点 : 这些措施兼有 “ 战时 ” 和 “ 共产主义 ” 两种特色。 一 二 三 图示巧记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一 二 三 二、新经济政策 1 . 背景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 引发了严重的 经济 和 政治 危机。 2 . 实施 :1921 年 , 俄共 ( 布 ) 第 十 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施。 3 . 内容 4 . 作用 :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 一 二 三 易错提醒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 ,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 ,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 , 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一 二 三 三、 “ 斯大林模式 ”( 依据教材内容 , 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 提示 一 二 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史料实证 列宁由此得出结论 , 社会主义化进行得太快了 , 他公开提出同资本主义妥协 , 这是一个战略退却。 …… 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 , 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 “ 最高指挥权 ”, 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 , 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 农民可以自由地出卖他们的农产品。 —— 摘编自 [ 美 ]R.R.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互动探究 (1) 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列宁时期 “ 社会主义化进行得太快了 ” 的经济表现。 (2) 根据史料 , 指出苏俄 ( 联 )“ 同资本主义妥协 ” 的措施 ,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该妥协的主要原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 (1) 表现 : 实行余粮收集制 ; 取消自由贸易 , 实行实物分配制 ; 大中小企业一律国有 ; 实行义务劳动制等。 (2) 措施 :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 余粮可以买卖 ; 恢复自由贸易 ;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经营等。 主要原因 : 战争结束后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 就两者实施的目的来看 , 前者主要是为了集中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 以巩固苏维埃政权 ; 后者则是为了恢复发展生产 ,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 就两者的内容来看 , 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 ,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 ; 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3) 就两者取得的成效来看 , 前者在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但它在战后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 后者则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巩固了工农联盟 , 为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4) 就两者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地位来看 , 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 题 1 《西方文明简史》中这样描述苏俄 ( 联 ) 某时期的社会状况 :“ 农民现在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 , 而零售店和雇工少于 20 人的小工厂又可以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下营业了 ; 重工业、银行和矿山则仍然留在政府手中。 ” 上述状况的出现是因为当时正推行着 ( ) A.“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一五 ” 计划建设 D . 赫鲁晓夫改革 题目立意 苏俄 ( 联 ) 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921 年 , 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本题以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苏俄 ( 联 ) 的社会变化为切入点 , 考查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认识。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解题指导 根据材料中 “ 农民现在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 ”“ 小工厂又可以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下营业了 ; 重工业、银行和矿山则仍然留在政府手中 ” 等信息可知 , 当时苏俄 ( 联 ) 恢复了商品贸易 ,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 重工业 …… 仍然留在政府手中 ”, 表明当时苏维埃国家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综合这两点信息 , 可知 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 斯大林模式 ” 史料 实证 1928 年 …… 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 目的在于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 计划 ”, 或者说政府机关掌握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中央计划 , 成为苏联经济的显著特点 …… 在苏联 ,“ 计划社会 ” 的思想部分来自恩格斯所阐述过的社会主义学说 , 部分地来自战争的经验 , 甚至更多地来自一种不可抗拒的压力 , 即如何应付在提高国家生产水平中出现的连续而长期的问题。 —— 摘编自 [ 美 ]R.R.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互动探究 (1) 根据史料 , 指出 1928 年以后苏联经济的显著特点。 (2) 根据史料 , 说明苏联建立 “ 计划社会 ” 的原因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其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 (1) 特点 :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原因 : 受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 战争时期的经验 ; 解决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影响 : 开辟了一种新的现代化道路 , 使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 , 实现了工业化 ; 但其弊端导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 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 含义 :“ 斯大林模式 ” 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 , 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 因此被称为 “ 斯大林模式 ” 。 (2) 形成原因 :“ 斯大林模式 ”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 ① 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②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 ,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 , 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 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③ 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崇拜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④ 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指导上的失误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3) 特征 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 否定价值规律 , 排斥商品和市场。 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 : 权力高度集中 , 党政不分 , 缺少群众监督 , 忽视民主和法制。 (4) 影响 : 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有效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 , 不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 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 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 题 2 在 1952 年的苏联 ,1 公担 (1 公担 =100 千克 ) 稞麦可分别交换的印花布与砂糖 , 均不足 1928 年的 4% 。 1953 年 , 苏联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 10%, 牛肉价格为成本的 50%, 猪肉价格为成本的 6% 。苏联的上述做法表明 ( ) A. 苏联的农副产品质量差且价格十分低下 B. 苏联农产品极端过剩 C. 工业发展建立在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上 D. 苏联市场体制不完善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题目立意 “ 斯大林模式 ” 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 它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这一方针对苏联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本题旨在通过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农产品的价格 , 考查对 “ 斯大林模式 ” 影响的认识。 解题指导 斯大林执政时期 , 苏联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用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来换取工业的发展。题目材料中农产品价格与成本的偏差 , 正是牺牲农民利益的具体反映。 答案 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1 . 《全球通史》中描述苏俄 ( 联 ) 某经济政策 :“ 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 ,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 该政策 ( ) A.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 允许自由贸易 ,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 实现了苏俄 ( 联 ) 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解析 材料中的 “ …… 国有化 ”“ 强行征用 …… 农产品 ” 等信息表明 , 苏维埃实行的是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 这一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答案 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2 . 列宁说 :“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 ” 是指 ( ) A.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B. 推行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C.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析 根据题目中 “ 共产主义原则 ”, 得出考查的是 1918~1922 年的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 故 B 项正确 ;A 项不属于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的分配原则 , 故错误 ; 新经济政策利用的是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 与题目中的共产主义无关 , 故 C 项错误 ;D 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 与题意无关 , 故错误。 答案 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3 . 某学者把苏俄 ( 联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 , 即 “ 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 其中 “ 面对现实的实验 ” 应指 ( ) A.“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斯大林模式 ” 解析 “ 追随理想的实验 ” 而采取的经济政策为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 故 A 项错误 ;“ 面对现实的实验 ” 指的是新经济政策 , 故 B 项正确 ; 农业集体化和 “ 斯大林模式 ” 都不完全符合苏联的现实 , 故 C 、 D 两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4 .1922 年 , 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 , 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 , 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了不少的粮食。按照当时的规定 , 这些余粮 ( ) A. 应无偿上缴国家 B. 只能由政府收购 C. 可以限量交易 D. 农民完全有权自由支配 解析 1921 年 , 俄共 ( 布 ) 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 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故 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5 .1930 年的 2 月和 3 月两个月内 , 苏联农民宰杀了 1 400 多万头大牲畜 , 全国的猪被宰杀 1/3, 羊被宰杀 1/4 。这种现象反映出 ( ) A. 不少农民对集体化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 B. 农民采取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 C. 苏联迅速地由农业国变成发达工业国 D. 苏联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解析 1930 年 , 苏联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建设 , 由于操之过急 , 许多农民对集体农庄产生不理解 , 出现了消极抵抗的情绪。大量屠杀牲畜 , 就是农民消极抵抗的具体反映。 答案 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6 . 苏联在实施 “ 斯大林模式 ” 时 , 实行了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 , 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 , 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 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 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 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解析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 , 农民没有居民证 , 这意味着农民不能异地流动。结合 “ 斯大林模式 ” 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可知 , 苏联对农民进行严格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A 项。当时反革命已经被镇压 , 故 B 项不正确 ;“ 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 , 农民没有居民证 ” 不能体现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 故 C 项不正确。 D 项不是主要目的。 答案 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7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曾说 :“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 只要仍然有交换 , 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 …… 后来 , 他又说 :“ 商品交换失败了 …… 必须再退 , 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 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 , 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 , 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 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 …… 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1) 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 为此 , 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 “ 改变 ” 。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 , 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 解析 第 (1) 问 , 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 ; 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第 (2) 问 , 第一小问 , 根据材料信息 “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 提示 , 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 , 再结合教材知识 , 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 ; 第二小问 , 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解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参考答案 (1) 变化 : 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 :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 改变 :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 , 实行直接过渡 ;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 ,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启示 : 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 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 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