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四 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四 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解析

练前提醒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是浙江卷独有的一道风景线。虽说分值少,但涉及的经典都博大精 深,题型较为丰富。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阅读原典,把握住它的思想内涵及其承载的 文字;另一方面要加大训练量,掌握题型,以练促读,读练结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6 分)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 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材料二: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 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 1.材料一中,“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陈成子弑君一事的________。反复申说“不敢不告”, 反映了孔子________的心情。(2 分) 答案 重视 无可奈何(每空 1 分) 2.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的主旨。(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二体现了孔子在多次碰壁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仍坚定地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而 奋斗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政治品格。这与材料一中孔子的举动 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致的。②天下不容只证明天下人见识浅,于孔子无损, 反倒恰好展现了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材料二中颜回的话表达了孔子的心声。孔子之 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道的。(每点 2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 出兵讨伐他。”鲁哀公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 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报告给那三位大 臣!” 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后,所以 不敢不报告。” 材料二: 颜回说:“夫子的道太伟大了,所以天下不能容纳。虽然如此,夫子依然推崇并且践行 他的主张。容纳不下(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呢?容纳不下(没人接受)就更能显示您是君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3~4 题。(6 分) 材料一: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材料二: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3.材料一中,孔子说的“礼”具体指______________。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 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__________________”。(2 分) 答案 周代的礼仪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每空 1 分) 4.概括材料二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 最高人格的养成。②诗书礼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立”“成”是儒 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每点 2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5~6 题。(6 分) (1)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5.孔子熟悉教育对象,对“柴”“参”“师”“由”等弟子的品评都很中肯。在所学课文关 于“闻斯行诸”一问两答的对话中,孔子对冉有、子路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用 原文回答)(2 分) 答案 退 兼人(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每空 1 分) 6.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思想的体会。(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2 分)为人师者应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地了解和把 握;应依据学生的品性,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培养。(2 分)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8 题。(6 分) (甲)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乙)子路问成人[注]。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 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 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注 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 7.甲段文字中孔子将“贤者”分为四个等级。《〈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属于第一个等级。(2 分) 答案 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 丈人、石门晨门、荷蒉者(任选两个)(一个 1 分) 8.对照乙段文字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甲段文字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成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因为:(1)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人”,要么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 礼乐,要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2)而所谓的“贤者”,无论他处于四等中 的哪一等,都是“避”字当头,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 自好。所以“贤者”是不能被称为“成人”的。(每点 2 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9~10 题。(6 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9.孔子对学生关于“孝”的问题的回答,体现了__________的教学方法。(2 分) 答案 因材施教 解析 同样是回答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告诉子游“孝”应该做到敬顺父母,告诉子夏 “孝”最难的是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孔子对于同一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 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10.综合两则材料,对于“孝”,孔子持怎样的主张?请联系现实作简要评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只是注重表面的、物质方面的供养,关键还是精神方面,要尊 重父母、体谅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②孔子提倡的这种孝道强调父母的精神需求,在当今 社会有现实意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在得到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更渴 望心理方面的满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多关心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多给他 们精神慰藉。(每点 2 分) 解析 通过材料中“能养”“服其劳”“馔”等,可看出一般人认为“孝”指物质方面,而 孔子说的“敬”“色难”指的是精神方面。第二问要结合孔子对“孝”的主张与现实生活作 答,肯定孔子“孝”的主张对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的现实意义。 参考译文 (甲)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说到狗、 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的心意,用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 (乙)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有事情,做子 弟的年轻人效劳,有酒食,让给父老享用,难道竟把这当作孝吗?”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1~12 题。(6 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11.用自己的话概括颜渊、季路的“志”。(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路追求重义轻财,有福同享;颜渊追求善行,愿做默默无闻的人。 12.简要分析孔子与颜渊、季路“志”的异同。(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安仁:不同人不同爱,各得其所,使人安居乐业。子路侧重物质分享,求仁;颜 渊侧重个人修养,不违仁。三人都怀抱仁心、践行仁道。 参考译文 颜渊、季路侍立于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愿把自己的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了也不悔恨。” 颜渊说:“愿不自夸长处,也不自夸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一听先生的志向。” 孔子说:“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3~14 题。(6 分)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 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 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 固骄于爱、听于威矣。(《韩非子·五蠹》) 13.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2 分) 答案 德治(或“以德治国”) 法治(或“以法治国”)(每空 1 分) 14.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用刑罚来整顿百姓,只能使他们免除罪过,而用道德和礼教 来训导民众,民众不仅会有羞耻心,而且心悦诚服。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有其合理性,值得 借鉴。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观点。认为“人性恶”,用情感道德教化是不 可靠的,唯有法治才能从根本上约束和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遵守规则,从而保证社会秩 序的正常化,这种观念略显偏激,我们要辩证地继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 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皈依。 材料二: 现在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 师长教导他,他也不改变。把父母的慈爱、乡邻的品德、师长的智慧,这三样美好的东西同 时加在他的身上,而他却始终不被触动,丝毫不改变。直到地方官吏拿着官府的武器,执行 国家的法令,搜捕坏人的时候,他才害怕起来,改掉旧习,变易恶行。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 以教育好子女,必须等到官府执行严厉的刑罚,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骄横,见到威 势就屈服。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16 题。(6 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乎义,而非 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 小人之异也。(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15.前两则材料诠释了儒家关于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____________。(2 分) 答案 中庸之道(或“中庸思想”,或“适中交往”) 16.概括说明第三则材料中的“君子、小人之异”,并加以评价。(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明显高于小人。君子之 “和”因义而起,“不同”是不执己之见,并以和谐为目的。小人之“同”,则着眼于物质 利益,而利容易导致争心,表面“和”的背后其实是各怀心机。(每点 2 分) 参考译文 子贡问什么是交友之道。孔子说:“对朋友忠言相告,好好劝导,不听就作罢,不要自 讨羞辱。” 孔子说:“如果得不到中道之士与他结交,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狂放 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 和由义引起,同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生。追求义的人,觉得适宜,各适其宜,尚未在诸多 方面(强求一致),所以不同之义也可以和。这样的和是不同之和,而不是执己之见,因此不 会伤及和。注重利的人,觉得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这些,于是有争论之心,所 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 九、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18 题。(6 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17.“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可看出孔子怎样的品格?(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坚韧,对“圣”“仁”理想的坚定。 18.孔子曾说“我欲仁,斯仁至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实现“仁至”的理解。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要有实践“仁”的正确方法,即“近取譬”,首先是拿自己打比方,自己想站得住 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使别人行得通,这样“仁”变得切实可行。(2)要有实践 “仁”的正确态度,即“不厌倦”,持之以恒,就可以慢慢接近“仁”。(每点 2 分) 十、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9~20 题。(6 分)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 (3)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4)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 于山,故乐山。(朱熹《论语集注》) 注 约:贫困。 19.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__手 法。孔子弟子中“君子固穷”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2 分) 答案 比喻 颜渊(每空 1 分) 20.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仁德”修养在人克服环境影响中的作用。(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 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安于穷困,不受 环境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每点 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