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巩固提升:第七单元测评
第七单元测评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一个月以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华盛顿发表评论,说从心底里惋 惜北京最后采取的亲苏步骤。当时,中国采取“亲苏步骤”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 A.彰显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B.表达对美国反华政策的仇视和不满 C.巩固人民政权打破美国封锁 D.与苏联合作以壮大社会主义的阵营 解析对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打破美国的包围和封锁,巩固和壮大新生的人民政权是最大的国家利 益。 答案 C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 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解析“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分别是指新中国如何处理旧的国民政府与各国的外 交关系、新中国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新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外交关系的外交政策,均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无关,故 A、C、D 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 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后成为我国处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外交关系的 基本原则,在之后的中缅关系、万隆会议上均有明显体现,故 B 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B 3.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 议并取得成功都体现了这一基本精神,B 项正确;20 世纪 50 年代仍处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外交 的影响不可能消除,A 项错误;不结盟政策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C 项错误;中美关系走 向缓和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D 项错误。故选 B 项。 答案 B 4.邓小平在 1988 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指出,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但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 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 C.“一国两制”方针 D.“一边倒”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它”的适用范围包括全世界的所有的不同制度、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由 此可判断 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A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 20 世纪 50 年代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强调在建立 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外交原则的提出( ) A.大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 B.促进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C.说明了“一边倒”的外交结束 D.体现了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 解析 1953 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了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 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政府积极和邻近国家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 系,1953 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6.1953 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B.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C.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D.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解析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加强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7.观察下图,下列关于这次外交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954 年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A.新中国首次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C.双方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 D.双方就共同倡议发起不结盟运动达成共识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图片中的时间“1954 年”。1954 年,周恩来率团访问印度,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 明中,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 B 8.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 16 度线为界实现 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在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中,讨论越南停战问题的仅有 A 项。 答案 A 9.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 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 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 ( ) A.开始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公认准则 C.推动了印度支那局势走向缓和 D.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解析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与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开始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 策,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准则,故 B 项错误;日内瓦会议 是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召开的,中国的外交立场有利于推动印度支那局势走向缓和,故 C 项正 确;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是在万隆会议上,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0.有西方报纸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他的发言代 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也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此次会议应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日内瓦会议期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 的和平解决,符合题干主旨,故正确答案为 A 项。 答案 A 11.“经毛泽东批准,在周恩来主持下,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中国从日本、西欧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 先后引进了 84 个项目,使用外汇 2.7 亿美元,填补了一些行业技术设备方面的空白。”这一现象出现 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B.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C.中西关系开始改善 D.打破了西方的孤立封锁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的工业化并没有完成,故 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没有必然联系, 应排除;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西关系开始改善,因此中国从 日本、西欧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故 C 项正确;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就已经打破 了西方的孤立封锁,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 阶 段 时 间 人 数 第一阶 段 1950~1953 年 1 708 名 第二阶 段 1954~1956 年 5 253 名 第三阶 段 1957~1958 年 1 654 名 第四阶 段 1959~1965 年 很少 上表反映了( ) A.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解析材料呈现的是 1950~1965 年新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这反映新中国初期中国处于“冷 战”的格局下,“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从而获得苏联的援助和承认,中国派遣苏联留学生的数量增 多(1950~1956),但是伴随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派遣留学生减少(1957~1965),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13.1972 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 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的直接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是 1953 年,中国 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是在 1971 年,均不可能为尼克松访华的影响,故 A、B 两项错误;中美关系 走向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 C 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 1991 年 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4.据新华社对 1972 年 1~9 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 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 1972 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 88 个, 和 1969 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解析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从题干材料看,从中美关系改善起的不到 一年时间里,更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表明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破产,故选 D 项。 答案 D 15.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 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式加入 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解析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 1972 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 1979 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 1991 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 2001 年,正确排序是①②④③,故选 A 项。 答案 A 16.从 1949 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 1971 年的 20 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 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 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 A.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 B.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C.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 D.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中,中美之间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 提案”说明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的态度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三次转变受中苏关系 的影响,故 C 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利己主义日益发展的趋势,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7.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印制了 30 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 1950 版、1953 版、1958 版护照均为中俄 文对照;1971 版、1975 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 A.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 B.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C.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D.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 解析 A 项与“中法英文对照”信息不符,故错误;1958 年后,中苏关系恶化,1972 年前后,中法、中美以及 与西方的关系持续改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与国际地位提升无必然 的、直接的关联,故 C 项错误;当时国际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8.1975 年 3 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 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 也不能不唱”。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当时( ) A.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中美关系异常紧张 C.中美文化存在严重冲突 D.美国敌视中国 解析从材料中看中美之间文化交流中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而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台 湾问题是当时阻碍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美国试图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反映了当 时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 A 项正确;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表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题目中的时间是 1975 年 3 月,故 B 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表明中美文化存在严重冲突,故 C 项错误;当时 的中美关系已经走向缓和,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19.1974 年 2 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 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 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战略提出的背景是( ) A.反霸统一战线形成 B.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中国开始改变意识形态外交 解析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各种势力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后,新的战略格局形成,美 国因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逐渐处于守势;苏联则在国际事务中愈发表现出咄咄逼人之 势,对中国构成很大威胁,毛泽东敏锐地捕捉到世界格局的这一巨大变化,开始重新审视中美关系,并 且利用美国的急切需要,推动中美关系走向缓和,随着中国和美国关系的逐步改善,一个新的世界政治 地图的轮廓开始形成,在这一背景之下,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20.1950 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 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0 年, 中英两国互换大使的问题被再度提上议程,1972 年 3 月中英两国正式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英国( ) A.追随美国而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B.对华外交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 C.“冷战”思维下帝国主义的傲慢 D.外交政策受制于中国的“一边倒” 解析“1950 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 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与此时 美国对华封锁的外交完全不同,故 A 项错误;通过 1950 年、1954 年、1970 年到 1972 年的对华政策 可以看出,英国既关注其本国利益,也与国际形势同步,具有灵活务实的特征,故 B 项正确;“1972 年 3 月中英两国正式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未体现“冷战”思维,故 C 项错误;由“1950 年英国在西方国家 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见美国没有受“一边倒”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1.1978 年 7 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 月,邓小平访 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 月 16 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 列微妙变化表明(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新时期的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不再对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解析停止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无偿援助,积极发展与美、日的关系,说明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 意识形态的束缚,故选 B 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 1978 年 12 月 18~22 日,而材料中的外交活 动都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排除 A 项;1978 年,国际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 C 项;D 项 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有所夸大,因为材料中仅提到越南和阿尔巴尼亚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不代表中国 不给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无偿援助。 答案 B 22.下图为 1972~1978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 1972~1978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单位:万美元)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解析图片反映了从 1972 年到 1978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从 1972 年到 1974 年中美进出口总额呈增长趋势,从 1975 年到 1977 年呈下降趋势,1978 年增长加快。A 项对图片中中 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示意图描述正确,故 A 项正确;B 项错在“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文化大革命” 结束的 1976 年中美贸易正处于下降阶段,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在 1971 年,但自 1972 年后中美贸易 出现了波动现象,因此 C、D 两项的描述均不符合图片中中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故错误。 答案 A 23.1990 年 11 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 678 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 1991 年 1 月 15 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 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 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解析对联合国的授权“使用一切必要手段”干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中国政府代表投了弃权票,这说明 中国政府反对用军事干预的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答案 A 24.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了东盟十国中的九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四个国家,以 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这些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回访中国。这些外交行动( ) A.说明中国重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 B.有助于我国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C.说明多边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D.说明中国放弃了不结盟政策 解析题干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了”“这些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回访中国”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 的睦邻友好关系,A 项表述不足以完全表达题意,错误,故 B 项正确;题意强调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 睦邻友好关系,并未涉及重大成果的取得,故 C 项错误;中国新时期的不结盟政策的表现是不与大国或 大国集团结盟,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5.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 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 料表明当今中国 ( ) 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解析我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全方位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我国与多 国之间的有差别的外交关系,而非强调我们自己的外交方针,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中国外交没有以联 合国为中心,故 C 项错误;中国致力于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和金砖国家等重要大国和国际集团构建 友好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大国之间的稳定均衡关系,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20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2 分,共 50 分) 26.观察有关新中国外交关系的流程图。 请完成: (1)图中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三个重要外交文件分别体现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它们反映出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心在发生怎样的变化?(8 分) (2)与 20 世纪 70 年代有关的两幅图片分别代表哪两个重大事件?它们反映出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 交的什么特点?(6 分) (3)改革开放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请完成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相关内容的空白部分。(6 分) 参考答案(1)“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从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到逐渐开 展睦邻友好,注重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国外交出现新的转机,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3)出发点: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空白:A.不结盟 B.联合国 C.区域合作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 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20 世纪 60 年代前半期,中国政府与蒙古、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圆满地解 决了边界问题。其中,中蒙有四千多千米的边界从未划定,地形复杂,再加上两国间的历史纠葛,蒙古 对中国的戒心较重。为此,中方确定了以下谈判原则:基本维持现状,稍作调整;争议地区,按目前管辖 情况,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感情,通过友好协商,进行适当调整,求得公平解决。 ——摘编自《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而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 的政策。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引发 了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 1 (1)分析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外交政策及意义。(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6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以及所学可以判断出具体的外交政策,即“另起炉灶”,并进一步结合所学分析其 意义。第(2)问对“原则立场”的归纳,一要结合“基本维持现状,稍作调整;争议地区,按目前管辖情况,照 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感情,通过友好协商,进行适当调整,求得公平解决”。二要结合国际关系处理常识 来归纳。第(3)问与日本的关系,既要看到中日积极合作的因素,也要看到中日合作的不利因素。 参考答案(1)政策:“另起炉灶”。意义:它使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立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民族感情);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3)处理:发挥美国在中日关系交往中的积极作用;搁置争议,消除隔阂,加强沟通、合作,继往开来; 警惕中日交往中的日本右翼势力死灰复燃。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 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 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 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 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 “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 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 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 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可从材料所涉及的晚清、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选取 一个为例,明确说明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当然也可以选取其他国家,但要注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 去阐述;其次就选取的国家的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进行阐述,注意围绕主题,史论结合;最后简要总 结,升华论题。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 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 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 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被清朝统治推翻的 70 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 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 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 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 因此,晚清的失败决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败是国家失败 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 示例二 论题: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 论述:1949 年,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 “一边倒”的方针,改变了中国的屈辱外交地位,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中国政权的封杀,为新中 国的建设争取了相应的安全和资源。1953 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 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1955 年亚非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并走向 正常化,更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机和突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之后改革开 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改革开放和平崛 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