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卷5
第五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下列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饰的变化, 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在于( ) A.近代化的反映 B.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C.民族融合的结果 D.先进文化的辐射功能 答案 A 解析 第一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鲜卑族和汉族的服饰,第二组图片 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旗袍和近代的中山装,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 化主要不同是在于近代化的推动,故 A 项正确。 2.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 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 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答案 B 解析 失去辫子,即剪辫易服最早始于辛亥革命时期,选择 B 项。 3.(2017·泉州高一检测)“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 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 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 的是(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答案 D 解析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应在新中国成立后,而不是民国时期。 4.晚清出版的《格致汇编》记载:“(上海)租界之内,中外大行家, 以及办公事处,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以便通 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该记载反映出近代上海( ) A.最早架设有线电报线路 B.有线电报得到普遍应用 C.已经建成近代电讯网络 D.利用电话进行信息传输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 事”说明是电话在中国的出现并用于传播信息,故 D 项正确。A 项 错误,它最早出现在台湾。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该通讯工具在部分 领域的运用。C 项错误,因为材料仅仅反映了它的局部使用,无法说 明电讯网络的形成。 5.1912 年 6 月 1 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 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 之列。”这表明近代中国( )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B.生活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尚 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人们服饰的 变化,“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说明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 的政治色彩,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服饰的演变,并不是生活 方式转型,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的是服饰与政治的影响, 故 C 项错误;报纸的功能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 D 项错误。 6.袁世凯用一万两白银购得一辆“奔驰”车送给慈禧,御驾司机孙 富龄跪着开车,需要一手压油门一手压制动一手握方向盘——两只手 的孙富龄不久即畏罪潜逃。因为没能找到“三只手”,慈禧又重新回 到了她的 16 抬大轿上。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失天朝体统 B.专制皇权体制 C.司机技术不佳 D.坐轿更显威严 答案 B 解析 主要原因一般与问题的实质有关,有失天朝体统和坐轿更显威 严都是表面现象,故 A、D 两项错误;司机不敢坐着开车而是跪着开 车体现了等级森严,也就是皇权专制,故 B 项正确;司机跪着开车 操作困难,与司机技术无关,故 C 项错误。 7.“铁路经过的地方,洋货倾销,旧式交通运输骤被弃置,失业农民 和游民数目剧增。运河运输被沿海轮船代替,运河河道成为废物,沿 河城市衰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在华修筑铁路 B.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 C.运河河道年久失修 D.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铁路运输和轮船运输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 击,旧的交通运输工具被废弃,失业农民大量出现,沿河城市衰落。 这些本质上是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 8.(2017·湖北黄冈模拟)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 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 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 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 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的进步。作者 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 两项 是对材料的曲解。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 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 生活带来的闲适,D 项的说法最准确。 9.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 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 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 “电”应是指( ) 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与日本约内有通商、设厂等规定应该判断为是 中日《马关条约》,由此推断这一谕旨出现的时间为 1895 年。题干要 求选的是通讯工具,电车属于交通工具,故 A 项错误;1877 年中国 有了有线电报,成为常用的通讯方式,故 B 项正确;电话虽然在中 国已经出现,但还没普及和常用,故 C 项错误;此时中国还未出现 无线电报,故 D 项错误。 10.(2017·湖南岳阳一模)“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 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 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 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面纱 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怀疑官方记 载的人们”“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的情况。报刊不可能取代政府 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故 A 项错误;人们用报刊去印证官方记载中 不真实不详细的地方,说明报刊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故 B 项正确;剥去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面纱,这种说法夸大了报刊的作用, 故 C 项错误;不能将报刊看成是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故 D 项 错误。 11.“××Style”“hold 住”“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 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 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网络热词真实地折射 出大众的社会心理,这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文化。 12.(2017·华南师大附中模拟)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 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个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 知识。”他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 ) A.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答案 C 解析 材料“敲几个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反映了 互联网信息传播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 2 小题,共 52 分) 13.(26 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 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的现 象,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 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保存四合院之 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 化?(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 外部因素。(9 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 影响。(9 分) 答案 (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8 分)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 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9 分) (3)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9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长袍马 褂”“马车”“媒妁之言”等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则从材料二中 “四合院欧化”可分析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而外部因素主要强调西方 外来因素的影响;第(3)问积极影响可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 也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 14.(26 分)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 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 料 一 历 代 王 朝 都 以 “ 会 典 ”“律 例 ”“ 典 章 ” 或 “ 车 服 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 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 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 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 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 1898 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 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 是一组图片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些主 要特征?(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 其原因。(12 分) (3)在材料三中,从图 1 到图 2,从图 3 到图 4,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 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8 分) 答案 (1)严格的等级制度。(6 分) (2)思想主张:主张易服。原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 方工业文明的需要。(12 分) (3)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8 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中“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区 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即可回答;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衣服 独异……邦交不结”“中国宽衣博带……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 所宜”可得出康有为的主张及原因;第(3)问从款式、颜色等角度回 答变化趋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