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课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提前预习功课,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诗文生字词。 2.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了本文的三首古诗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春节、清明、重阳的习俗。 4.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传统节日往往积淀着中国人独有的情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三首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5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旧”左竖短而有力。 “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 “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佳”右部为两“土”,而不是“士”。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课的三首古诗一共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 明确: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明确: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本篇课文提到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还有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传统节日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古诗内容,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新旧 桃符 欲望 魂魄 借书 洒水 为何 放牧 兄弟 独自 异乡 佳句 5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节课的学习里,我们将探究本课内三首古诗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一)《元日》 1.《元日》的作者是谁? 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2.《元日》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景象? 明确:“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3.回忆一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明确:吃年夜饭:人们举杯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活充足;贴对联、贴福字: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守岁、拜年:寄托美好愿望和祝福…… 4.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和小组同学交流,想一想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贴桃符、饮屠苏酒、燃爆竹。 明确:①贴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②饮屠苏酒:药酒名。这是古代的习俗,人们在大年初一饮用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健康长寿。③燃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会发出爆裂声,人们用这种方式驱除邪秽,求得一岁平安。 5.在《元日》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爆竹”“屠苏酒”“桃符”,勾勒出一幅欢乐喜庆的节日画面。 6.《元日》这首诗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暖”字是诗眼。辞旧迎新,春风送暖,是万象革新的开端,体现了春节的节日氛围,也是诗人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望。 (二)《清明》 1.请班上同学介绍清明节。 明确:清明节在仲春(即春节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与暮春(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 明确: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 3.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的妙处在哪里。 5 明确: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漫天纷纷而下的细雨,给出行的人们增添了不便,在走走停停中增添了不少愁绪。这句诗用语简练,画面生动,既交代了环境,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4.你觉得诗中的行人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明确:路上行人失魂落魄,心情很愁闷,从“欲断魂”这个词可以看出。 5.从诗文前两句,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 6.用自己的话说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明确:请问牧童,哪里有可以歇歇脚的酒家?牧童指了指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7.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明确:因为诗人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8.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明确:“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理解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含义。 明确: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有别于今天的山东省。 2.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大意。 明确:“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 明确: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异乡”,内心更添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 4.说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诗的大意。 明确:“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5.理解古人“登高”的意义。 明确:登高是古时候的习俗,在重阳节这天,人们要登高避灾。 6.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 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内心更添愁闷的思绪。 7.课外拓展: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5 明确: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③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⑤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元日》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宋代过春节时喜庆的民俗景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2.《清明》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