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大方一中 2020—2021 年秋季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注意: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本试卷共 22 题。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 迹清楚。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 题 在当今时代,文学发展面临诸多不利或有利条件。就不利条件来说,在世界范围内, 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不管我们在感情上是否愿意接受,文学的日趋 边缘化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极为复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 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化和资讯的日益发达,原先属于文学的天然权利正在逐步丧 失。从文学的教育功能来看,社会教化的责任主要由小学、中学以及高等院校来承担。 从文学描述、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来看,现代媒体早已取代文学,成为无远弗届、无孔 不入的信息终端。而从文学的娱乐功能来看,文学也已经有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对手,那 就是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娱乐和文化工业体系。举例来说,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读 小说还是日常生活中首屈一指的文化娱乐和消遣方式,而在今天,我们的业余时间大多 为看电视、旅游、玩电子游戏、上互联网等娱乐方式所占据。 虽然文学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但我们无需为此感到担忧和悲观。因为在人类发展的 历史长河中,文学从来都是一项既非重要亦非不重要的事业。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之所以会对文学在往昔的辉煌念念不忘,完全是因 为文学黄金时代的出现。这里所说的“黄金时代”,指的是从 18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中 期差不多两百年的文学发展时期。在这个时间段中,由于现代小说的兴起,文学的声望 2 和影响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然而,这个黄金时代在文学整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只不过是一个特例。也许会有人问,这个黄金时代怎么会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按照伊格尔顿的说法,文学之所以会忽然变得重要,首先是 源于西方宗教的衰落,其次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人的异化和情感分裂。人们把 文学视为治愈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良药。而在近代的中国,为了启蒙大众、抵御外侮、 挽救危亡,文学的作用和功能也被大大强化了。众所周知,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 关系》一文中把小说的作用归为“熏、浸、剌、提”四个方面,并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 之一在于小说不发达。而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亦着眼于对社会的启蒙和疗救。 伴随着文学黄金时代出现的是一系列文学制度、写作机制、文学观念的重新确立。 比如说,现代版权法的产生,从根本上规定了作者对作品的所有权,使得文学的商品属 性凸显出来,原本无利可图的文学作品可以进入市场流通,文学作者终于可以获得合法 和稳定的报酬。这也反过来刺激了写作和文学作品的出版。再比如说,由于大学设立了 文学专业,也使得原先处于“业余状态”且多少带有点神秘色彩的文学,成为一门科学。 20 世纪的文学理论空前繁荣,精彩纷呈,而文学的科学化始终是其重要内核。 不管怎么说,到了今天,文学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并未衰 落,它实际上不过是重新回到了常态化的状态之中。如今的社会上,斥着“文学已死” 一类的悲叹,对于这种看法,我们无需理会。其实,“文学已死”这类声音,早在 150 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文学在今天依然活得好好的。 (有删 改) 1.下列对文中“黄金时代”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文学从来都是既非重要亦非不重要的事业,黄金时代的出现是个 特例。 B.曹禺的活剧《雷雨》自发表后,一次次被搬上舞台,是文学处于黄金时代的具体表现。 C.一系列文学制度、文学观念等的重新确立,促使了文学黄金时代的产生和发展。 3 D.黄金时代已结束,文学重新回到常态,作者认为不必发出“文学已死”一类的悲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探讨了文学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发展状况。 B.文章在论证文学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时,使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C.梁启超把小说的作用归为四个方面,旨在证明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小说不发达。 D.文章引用了伊格尔顿、梁启超等人的观点,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论证了文学为什么会忽 然变得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日趋边缘化的原因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描述、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和娱乐功能在 今天正逐步丧失。 B.孔子曾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表明在其所处时代文学也是既无所重轻又 有一定地位的。 C.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文启蒙和疗救社会,说明文学的作用和功能在那个 时代被大大强化了。 D.根据文中伊格尔顿的观点,随着未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不排除文学再次出现“黄 金时代”的可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 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 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4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 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 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 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 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 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 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 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 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 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岁,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 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 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 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 种“熟悉的陌生感”。 5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 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 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 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 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 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 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 “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 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 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 “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 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 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 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 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 6 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 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 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 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 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 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 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 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 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 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 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 抱以乐观的态度。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 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7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 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 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 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7—9 父亲 梁晓声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这个三级抹灰工,靠出卖体力供我吃 穿,是我的恩人,也是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从不抱怨,也不叹气,板着脸任我们“吃”他。我常常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 也唉声叹气。照我天真的想法,父亲如果唉声叹气,就会少发脾气了。 母亲属羊,像羊那么温驯,完全被父亲所“统治”。她是一位私垫先生的女儿,颇 识一点文字。孩子长大后有出息,是她本能的憧憬。 关于“出息”,父亲有他独到的理解。一天吃饭时,我喝光了一碗苞谷粥,又想去 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 吃一碗!”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 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 8 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十岁那年,父亲随建筑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每月寄回的钱,根本不够维持家中 的开销。父亲第一次探家,攒的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借的债只剩下一百多元。 为了节省,父亲始终三年才探一次家。父亲是很能攒钱的,母亲是很能借债的。我 们家的生活,恰需要这样一位父亲,也特别需要这样一位母亲。 父亲第三次探家那年,哥哥正要考大学。父亲以说一不二的威严反对。“我供不起 你上大学!”父亲的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他让哥哥去市场卖菜挣钱。卖十斤菜可挣 五分钱,哥哥每天回家交给父亲五角钱。那五角,是母亲给哥哥的,哥哥实则是到江边 温习功课了,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用水杯砸碎了镜子。他气得当天就回大西北,我和 哥哥去送父亲。列车开动前,父亲从车窗探出身说:“老大,听爸的话,别考大学!咱 们全家七口,只我一人挣钱,我已经五十出头,身板一天不如一天了,你应该为我分担 一点家庭担子啊!”语调中流露出无限的苦衷和哀哀的恳求。列车开动时,父亲流泪了。 哥哥还是参加了高考,母亲和哥哥又一次欺骗了父亲,我“知情不举”,也欺骗了 父亲,内疚极了。哥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时,母亲欣慰地笑了,哥哥却哭了。我去送哥 哥,他没让我进站。他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又说:“二弟,家中今后全 靠你了!先别告诉爸爸,我上了大学……” 哥哥随人流走入火车站,左手拎着行李卷,右手拎着网兜,一步三回头。我缓慢地 往回走,攥着省下的那五分钢币,心中暗想,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全家 一定要更加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 哥哥在第一个假期被学校送回来了,再也没能返校,他进了精神病院…… 我从哥哥的日记本中,翻出了父亲写给哥哥的一封错字和白字占半数的信:老大! 你太自私了!你心中根本没有父母!根本没有弟弟妹妹!你只想到你自己!就算我白养 大你!就算我没你这个儿子!我再也不会认你!所有这些“!”号,似乎也无法表达父 亲对哥哥的憎怒。 这封信,使我想起父亲的教导:“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倘一 9 个人明明可以靠力气吃饭而又并不想靠力气吃饭,也许竟是真有点大逆不道的吧?父亲 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却并不因此自卑自贱,相反,还盲目自尊,崇尚力气,对凡是不靠 力气吃饭的人,都称之曰:“吃轻巧饭的!”心里隐含着一种藐视。 父亲第四次探家前,我去了北大荒,一直再没见过父亲。第七年,连队第二次推荐 我上大学。我并不怎么后悔地放弃了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然而这是最后一次。我不会 再获得第三次被推荐的机会,那一年我 25 岁了。 几经彻夜不眠,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知父亲我已被推荐上大学,请求父亲汇给 我二百无钱。 信一投进邮筒,我便追悔莫及。没想到父亲很快就汇来了钱。二百元整,电汇。附 言条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不勾(够),久(就)来电”。 (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哥哥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说明他懂得节俭,他能深入体会家庭的困难,上大 学是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B.小说里讲到,家中同样特别需要这样的父亲和母亲,因为父亲很能攒钱,母亲很能借 债,表达了我对父母由衷的感激之情。 C.小说写到父亲说:“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是想突出父亲崇尚体力、 蔑视知识的观念和不想低声下气求人的心理。 D.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深处贫穷家庭中苦苦挣扎,却只能艰难谋生,无力改变家庭贫穷 现状的人物,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之一。 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9.从不支持哥哥上大学,到支持“我”上大学,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10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0—13 时立爱,字昌寿,琢州新城人。父承兼,以财雄乡里,岁饥,发仓廪赈贫乏,假货 者①与之折券②。辽太康九年,中进士..第,调泰州幕官。丁父忧,服除..,调同知春州事。 未逾年,迁云内县令,再除文德令。累迁御史中丞,刚正敢言,忤权贵。除燕京副留守, 丁母忧,起复旧职,迁辽兴军节度使兼汉军都统。太祖已定燕京,访求得平州人韩询持 诏招谕..平州。是时,奚王回离保在卢能岭,立爱未敢即朝见。先使人来送款曰:“民情 愚执,不即顺从,愿降宽恩,以慰反侧。”诏曰:“朕亲巡西土,底定全燕,号令所加, 城邑皆下。爰嘉忠款,特示优恩,应在彼大小官员可皆充旧职,诸囚禁配隶并从释免。” 于是,辽帝尚在天德,平州虽降,民心未固。奚王回离保军所在保聚,蓟州已降复叛。 民间流言谓:“金人所下城邑,始则存抚,后则俘掠。”时立爱虽开谕而不肯信,乃上表: “乞下明诏,遣官分行郡邑,宣谕德。他日兵临于宋,顺则抚之,逆则讨之,兵不劳而 天下定矣。”上览表嘉之,诏答曰:“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 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或有将卒贪悍, 冒犯纪律,辄掠降人者。已谕诸部及军帅,约束兵士,秋毫有犯,必刑无赦。今遣斡罗 阿里等为卿副贰,以抚斯民,其告谕所部,使知朕意。”其后,以平州为南京,用张觉 为留守,时立爱遂去平州。而张觉遂因燕京人东徒,其众怨望,觉遂叛入于宋。立爱既 去平州归乡里,太祖以燕、蓟与宋,新城入于宋。宋累诏立爱,立爱见宋政日坏,不肯 起,戒其宗族不得求仕。 及宗望再取燕山,立爱诣幕府上谒,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其子侄数人。立爱从 宗望军数年,谋画居多,封陈国公。表求解机务,不从。九年,为侍中、知枢密院事。 久之,加中书令...。天会十五年,致仕,加开府仪同三司、郑国公。薨于家,年八十二。 ①货者:借贷者 ②折券:撕毁契约 (节选自《金史•卷七十八•列传第十 六》) 11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肤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 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B.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联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 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C.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联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 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D.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联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 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汉朝时期对殿试及第者皆赐出身,且分 为三甲。 B.服除,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中国古代丧礼制度严格,长辈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 内通过穿孝服、佩黑纱等形式对其表示哀悼。 C.招谕,也作“招喻”,招有招安之意,即让别人归顺自己。指帝、王招抚敌对势力的谕 旨,或指以帝、王名义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 D.中书令,一占代官职名,最初是指帮助皇帝在宫廷内处理政务的官员,因直接向皇帝 负责,故责任重大。司马迁就曾任过中书令一职。 12.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立爱为官.正直。他历任动泰州幕官、云内县令等官职,在担任御史中垂期间,由于 为人刚正、遇事敢言而得罪权贵。 B.时立爱富有谋略。面对“金国攻城之后,前后不一”的流言,他上奏希望派遣官 员到各地宣诏德义,受到皇帝赞许。 12 C.时立爱颇有远见。宋廷多次征召时立爱入朝,他都因宋廷朝纲逐渐败坏而不肯应征, 还告诫族人不能够去宋廷求取官职。 D.时立爱深受重用。他跟随完颜宗望夺取燕山后,因善于谋划军中之事而深受宗望赏识, 先被授予官职,后又被封为国公。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民情愚执,不即顺从,愿降宽恩,以慰反侧。 (2)已谕诸部及军帅,约束兵士,秋毫有犯,必刑无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4—15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注】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苏轼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是他的代 表作之一。 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 13 盎然。 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数亩荒园”,点明了 诗人的目的地。 15.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对太守宴会描绘得让人眼馋,不仅有“ _______________ ” 捕到的肥鱼,还有用泉水酿的酒和摆在面前的各种“_______________ ”。 (2)《诗经•氓》中,女子把婚期延迟到秋天,是因为对方“ _______________ ”。 回顾婚姻生活,自评没有差错,可是对方“_______________ ”,行为没有准则,三 心二意。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认为哪有 圆凿和方枘能够相和,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 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只不过我们把他定位在“民族魂”这 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的精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 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从他的故居直至老街,我感受到的是 的鲁镇,它闲 适、恬静、慵懒、舒缓,这种环境是能让人的想象 飞翔。( ):他赊账喝酒, 他偷了书被人打断了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 的浪漫主义的热 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奔月》里吃 腻了乌鸦炸酱面的嫦娥,《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滚烫的大金鼎 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在向我们 着:这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 14 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栩栩如生 急遽 倾注 昭示 B.惟妙惟肖 急剧 灌注 展示 C.栩栩如生 急剧 倾注 展示 D.惟妙惟肖 急遽 灌注 昭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孔乙己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来的辛酸的浪漫,但他又是现实的 B.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 C.孔乙己既是现实的,又有着被苦难压榨出来辛酸的浪漫 D.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那浪漫里有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 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B.只不过我们把它确立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 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注意了他作品更多的现实和批判精神, 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D.只不过我们把它定位在“民族魂”这个高度后,更多地注意了他作品的现实和批判精 神,而忽略了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内心深处都会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15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 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有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 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 “东坡肘 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东坡肉”。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成为综艺界清流。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 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体会到字句下面的悲欢和浪漫,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老戏骨 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而去掉那些讲故事环节能让受众感到教化和煽情,从而 引起更加强烈的共鸣。 ①不是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60分)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曾成功主持三届青歌赛,获得极高赞誉;又连续十三次主持春 晚,成为名副其实的央视一姐。继 16、17 年主持《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全民喜吟古典 诗词的热潮之后,又成功转型,既做主持人,又做制作人,她创办的《朗读者》文化类 综艺栏目,让人一见钟情,再次惊艳世人。 《朗读者》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早在 1996 年,董卿就利用空闲时间考取了上海戏 剧学院电视编导系并顺利毕业。随后又报考华东师范大学,进入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攻 读硕士研究生,2007 年又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攻读 MFA 艺术硕士学位。她平时从不间断地 阅读《红楼梦》、古典诗词。 董卿的成功来自什么?有人说,因为她从不把每一次的成功看成终点,而是新的起 点。也有人说,昔日的积累对她今日取得的辉煌意义深远。她自己则用四个字回答:拼 尽全力。 16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性 文章。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7 大方一中 2020—2021 秋季学期高一级第三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 科素养 【选项分析】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伴随着文学黄金时代出现的是一系列文学 制度、写作机制、文学现念的重新确立”。 2.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选项分析】A 项,“先总论后分论”错,文章采用的应是“分一总”结构。B项,“类 比论证”错,文章在论证文学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时,并未使用“类比论证”的论证方 法。C项,二者都是梁启超的观点,具有并列关系。 3.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8 【选项分析】根据文章第一段,文学日趋边缘化的原因是“原先属于文学的天然权利正 在逐步丧失”,而非其各项“功能”丧失。 【论述思路】文章第一段指出文学日趋边缘化的事实,并从多个角度分了原因。第二段 指出我们无需为文学重要性的降低感到担忧和悲观,并在分析其原因时引出文学“黄金 时代”这一概念,论证了这一概念出现的原因。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伴随着 文学黄金时代出现的是系列文学制度、写作机制、文学观念的重新确立第四没对上文进 行总结,指出文学的黄金时代结并不意味着文学落,而是文学重新回归常。 4.B(A 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 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 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5.A(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 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三则材料…… 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 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6.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 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 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 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 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 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7. (1)C 8.(2)①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是叙述者,这使得故事显得更加真实。 ②通过“我的经历,把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③衬托父亲严厉、 有担当、慈爱的形象。④通过“我”的叙述,突出了父爱如山的主题。 19 9.(3)①父亲不支持哥哥上大学,是因为家庭困难,本质上并不反对。②父亲愿意为 家庭付出一切,有父爱,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谋生,所以会实现“我”的愿望。 ③先前反对哥哥上大学,毁了哥哥的一生,父亲愧疚自责,转变思想。④随着年龄的增 长,父亲体力渐渐下降,感到“体力养活自己”的困难。 11.A(明清时期) 12.D(“跟随完颜宗望夺取燕山后”错。) 13.(1)百姓性情愚笨固执,不会立刻顺从,希望您能施以宽大之恩,以此安慰心怀反 复之人。(划线处各 1分,大意 1分,共 5分) (2)已经告诉各部及其将帅,让他们管束士兵,如果有士兵对归降之人有丝毫的侵犯, 一定严惩不贷。 参考译文:时立爱,字昌寿,涿州新城人。(时立爱的)父亲时承谦,因为财产丰 实而称雄于乡里,一遇荒年他就开仓赈济贫乏的百姓,并把以往向他借贷的人的契约撕 毁,免去债务,不再索取。辽太康九年(1083),时立爱中进士第,调任泰州幕官。他父 亲去世时,他行孝服丧,期满后,调任同知春州事。不到一年,升迁云内县令,再被任 命为文德令,不久被枢密院选为史房副都承旨,转都承旨。后官至御史中丞之职,他刚 正敢言,不顺从权贵。由于他耿直被提升为燕京副留守,此间其母去世,他服丧期满, 又官复原职,后来升做辽国兴军节度使,兼汉军都统。金太祖平定了燕京,查询得平州 人韩询,命他持诏招安平州。这时,奚王回离保在卢龙岭,时立爱未敢立即去拜见,先 派人送上名帖说:“百姓性情愚笨固执,不会立刻顺从,愿意投降接受你的大恩德,以 宽慰我的惶恐不安。”皇帝金太祖下诏说“:我亲自巡视西部疆土,彻底平定了燕国, 只要号令下达,城邑就会立刻攻下。届时嘉奖忠臣,显示特别恩惠,那里的大小官都可 以做原来的官职,囚犯释放,奴隶免除。”此时,辽国皇帝还在天德,平州虽然投降, 但民心还没稳固。奚王回离保军驻在小城村落里,已降的蓟州再次叛乱。民间传言说“: 金国人攻下城邑后,开始时给予抚恤,后来就掳掠。”时立爱知道此言却不肯相信,于 是上奏章说“:乞求皇上下诏,派官员到各个郡邑,宣诏让人知道您的恩德道义。以后 攻打宋朝时,顺我者安抚他,逆我者就讨伐他,这样不用军队费力天下就可安定了。” 20 金太宗皇帝看完时立爱的奏章大加赞美,随后给时立爱下诏说:“你最初率官吏百姓归 附于我,现在又上奏章写出利害,都合我意,嘉奖不能忘。山西部族因为辽国君主没有 被俘获,恐怕暗中与他有来往,所以迁到岭东居住。西京人民已经没有了叛乱的愿望, 都像过去一样生活。 也许有的将士贪婪蛮横,冒犯纪律,动不动就掠夺投降的人。“我 已下诏告谕各部及军中统帅,约束士兵,秋毫有犯者,必斩无赦。现在派斡罗阿里等做 你的副贰官,用来安抚百姓。你告诉所领各部,让他们知道我的意思。”后来,把平州 改为南京,用张觉做留守,于是时立爱离开平州。而张觉因为燕京人东迁,大多数怨恨, 而叛逃到宋朝。时立爱离开平州回到乡里,金太祖把燕、蓟给宋朝,新城也纳入宋朝版 图。宋朝多次下诏召时立爱入朝做官,而时立爱见宋朝政事一天天坏下去,不肯应诏, 并告诫宗族人不得做官。等到完颜宗望再次夺取燕山时,时立爱到幕府上拜见他,完颜 宗望授时立爱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任命了时立爱的儿子和侄子数人。时立爱跟从完 颜宗望军队数年,谋划很多大事,被封为陈国公。后来时立爱上奏章请求辞职,没被批 准。天会九年(1131),时立爱做了侍中、知枢密院事。后加为中书令。 14. D 【解析】“‘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错,数亩荒园指的是女王城东禅 庄院,是饯别的地点。 15.(1)虚写。回忆“去年今日”,前一年苏轼赴黄州,凄风苦雨的途中,只有梅花相伴, 细雨断魂,暗寓迁谪之感。(2分)(2)对比。而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正好与今年朋友 送别的深情厚谊形成对比,即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朋友间 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2分)(3)借景抒情 16.(1)临溪而渔 山肴野蔌(2)子无良媒 士贰其行(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 而相安?(每空 1分, 17.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有能力。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 得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前者强调神似,后者强调形 似。根据语境应用“栩栩如生”。急遽:急速。急剧:迅速而剧烈。此语境不需强调“剧 烈”,故选用“急遽”。倾注: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灌注:多指液体的浇进、 21 注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融入。“倾注”要比“灌注” 的情感速度来的缓慢一些。此语境用“倾注”更为适合。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展 示:清楚地摆出来,明显的表现出来。“昭示”强调明显、明白地表示;“展示”强调拿 出来给人看。根据语境应选“昭示”。) 18.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结合前后文,括号处应承上启下,排除 A 项;括号处前后应构成转折关系,C 项是并列关系,排除 C 项;根据连贯的原则,括 号处要引出下文的话题,答案选 B 项。) 19.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确立……高度”搭配不当, “更多地” 位置不当。B项“确立……高度”搭配不当,“忽略了……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情怀” 藕断丝连。C 项“更多地”位置不当,“忽略了……内心深处都会具有……情怀”藕断 丝连。) 20.答案:① 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③做出许多流 传至今的名菜 试题解析:这段文字介绍的是苏轼作为文人爱好美食的情况。 第一空,由后“文 文人爱好做饭未免有失身份”可知补写的内容应该是爱好做饭的文人不多。 第二空, 苏轼不在乎身份,不但爱美食,而且爱下厨房亲自实践。 第三空,后文列举了“东坡 鱼” “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 ”等名菜,可知苏轼凭借自己的创意和实践 做出了很多名菜。 21.(5 分)②不是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 ③不是去掉那些讲故事环节就一定能让受众感到教化和煽情 (答出一项给 2分,答出两项给 5分) 22.【参考立意】奋斗的路上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我,永远在路上(生无所息);成功源自积累; 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每一步都拼尽全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