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1.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或答题纸上。‎ ‎2.回答客观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人类历史中,文明间的交流、碰撞历来都是各种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双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相辅相成,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就“中学西传”形成的规模效应而言,学界的普遍认识是,其源头在于明末入华的西方耶稣会士,以利玛窦1582年抵达澳门为肇端,以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分水岭,直至被称为“最后的耶稣会士”的钱德明1793年在北京去世,总共持续了211年。通过“中学西传”活动,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有观点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欧洲的思想界借中国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 - 27 -‎ 就“中学西传”涉及面而言,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儒释道精神,乃至中医文化和农耕文明,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往来和译介中国典籍等方式,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如早期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金尼阁、殷铎泽等完成了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的翻译,卫匡国、曾德昭和冯秉正完成了中国史书的编译,而柏应理1687年在巴黎刊印了由他和殷铎泽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系欧洲文化首次系统全面地接触到儒学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又如,经由来华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学西传”成果还促成了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1694—1774)提出了“农民穷则国穷”这样寓意深远的格言,认为农业人口的就业增长和农业繁荣将刺激贸易和工业。魁奈主张的“以农为本”思想,正是来源于儒家的重农思想。他的重农主义社会实际上是以中国为蓝本的,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通过来华传教士发回国内的书信介绍,在欧洲大陆被广泛传诵,尤其是中国朝廷的亲农政策无疑为重农主义者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有力论据。‎ 进一步做好“中学西传”的研究,我们必须有学术批评的视角,必须在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观照之下,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因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显然存在着“以西方之心度世界之腹”的明显局限。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西方对中国文化常会误读、曲解甚至污蔑。对此,中国学者就更有必要坚定文化自信,掌握话语权,以此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 无论是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中外人文交流还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学西传”研究都具有强烈的时代内涵。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后推进“中学西传”研究,应该在积极吸收历史上“中学西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赋予“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节选自王银泉《挖掘“中学西传”研究的时代内涵》,2018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是有助于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变迁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也是如此。‎ B. 学界普遍认为,“中学西传”源于明末入华的西方耶稣会士,从利玛窦抵澳到钱德明去世,共持续了211年。‎ C. 柏应理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使欧洲人首次接触到儒学文化,魁奈的“以农为本”思想也源于儒家。‎ D. 由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存在明显局限,因而研究“中学西传”须运用学术批评视角,坚持多元文化交融互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揭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 B. 文章从形成的规模效应和涉及面两个方面,论述“中学西传”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C. 文章第三段通过列举大量具体实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D. 文章不仅指明进一步做好“中学西传”研究的方法,还具体阐释了“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27 -‎ A. “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是反向的文化交流过程;相对而言,后者的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 B. “中学西传”活动对欧洲社会影响深远,以至有人认为,它直接导致了欧洲大规模的启蒙运动。‎ C. 西方对中国文化越误读、曲解甚至污蔑,中国学者就越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话语权。‎ D. 只要积极吸收历史上的成功经验,赋予“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就能推进“中学西传”研究。‎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中,‎ C项,“《中国哲学家孔子》使欧洲人首次接触到儒学文化”不正确。根据原文“而柏应理1687年在巴黎刊印了由他和殷铎泽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系欧洲文化首次系统全面地接触到儒学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原文是“系欧洲文化首次系统全面地接触到儒学文化”,而不是“欧洲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D项,“文章……具体阐释了‘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不正确。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的内容可知,文章并没有具体阐释“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 故选D。‎ ‎【3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中,‎ A项,“后者的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于文无据,原文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双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相辅相成,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并没有比较的意思。‎ B项,“直接导致了”错,原文为“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有观点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欧洲的思想界借中国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所以并没有“直接导致”。‎ D项,“只要……就……”充分条件不成立。原文是“今后推进“中学西传”研究,应该在积极吸收历史上“中学西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赋予“中学西传”新的时代内涵,……”,所以选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 27 -‎ 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大国,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 未来20年,中国将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预计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30%,对新型发电能力的投资扩大至10.2万亿美元。其中,7.4万亿美元将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国在该领域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国际能源署认为,中国清洁能源投资的规模是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此外,中国还发行了近25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投资各种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包括运输、资源保护和再循环、污染预防控制以及节能和生态防控等等。‎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将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向国际转移。国际能源署数据表明,中国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风力发电市场和四分之一的光伏发电市场。预计2030年,全球70%以上的发电增量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而2050年超过77%的新增产能将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摘自《“一带一路”将重塑全球清洁能源消费模式》,《财经国家周刊》2018年第25期)‎ 材料二 ‎2012~2017年分品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年份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成电、核电 ‎2012‎ ‎68.5%‎ ‎17.0%‎ ‎4.8%‎ ‎9.7%‎ ‎2013‎ ‎67.4%‎ ‎17.1%‎ ‎5.3%‎ ‎10.2%‎ - 27 -‎ ‎2014‎ ‎65.6%‎ ‎17.4%‎ ‎5.7%‎ ‎11.3%‎ ‎2015‎ ‎63.7%‎ ‎18.3%‎ ‎5.9%‎ ‎12.1%‎ ‎2016‎ ‎62.0%‎ ‎18.3%‎ ‎6.4%‎ ‎13.3%‎ ‎2017‎ ‎60.4%‎ ‎18.8%‎ ‎7.2%‎ ‎13.6%‎ ‎(中商产业研究网)‎ 材料三 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是确保全球电力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途径。这一提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当前全球电力能源发展情况,提出的具备高瞻性、长远性的发展计划,是继“一带一路”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 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进程,基本上能够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力量、以电力能源为中心力量的全球能源配置格局,有效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升级。‎ 全球能源互联网通过与物联网、互联网等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基本上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创新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有效夯实各国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效果。当前化石能源稀缺,各国广泛地采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手段。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基本上可以实現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要求,能够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力度,如将亚洲、非洲等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致力于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尽可能地消除贫富之间的差距。‎ - 27 -‎ ‎(摘自《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科学导报》2018年第14期)‎ 材料四 据国家能源局1月24日披露,截至2019年1月20日,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45台,装机容量4590万千瓦,排名世界第三;在建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 国产崛起,核电已成国家新名片。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主要是华龙一号和CAP1400。2018年1月,英国正式批准设立“华龙一号”通用设计审查,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真正落地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英国。‎ 中国核电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今后一段时期是推动能源革命的蓄力加速期,是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为核电“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核电“走出去”,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 ‎(摘编自“中国新能源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未来20年,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这会有力地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 B. 从近六年的数据来看煤炭、石油这两种能源消费约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17年两者合计占比低于80%,为79.2%。‎ C.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基本上可以达到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有效实现全球能源的转型升级,还可以实现各国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 D. 我国的核电发展迅速,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在国际能源市场中不可小觑;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落地英国。‎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绿色发展,既能缓解环保压力,又能有效满足全球的电力需求;预计十年之后,全球70%以上的发电量都将依赖于清洁能源。‎ B. 总体看来,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炭处于主体性地位,短期内仍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光伏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 C. 推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的倡议,不仅利于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同时也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D.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向国际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并以此实现互利共羸。对此,材料一与材料四都有相关表述。‎ - 27 -‎ ‎6.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国该如何发展清洁能源?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D 5. A ‎ ‎6. ①开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②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③树立联动发展,互利互赢的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本题中D项,“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本题中A项中,“全球70%以上的发电量都将依赖于清洁能源。”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全球70%以上的发电增量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而不是“发电量”。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国该如何发展清洁能源?请简要概括说明。根据材料一“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大国,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可以概括为①开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根据材料三“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是确保全球电力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途径。”可以概括②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根据材料四“一带一路”倡议为核电“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核电“走出去”,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可概括为:③树立联动发展,互利互赢的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 ‎【点睛】‎ - 27 -‎ 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 27 -‎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上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 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 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 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 27 -‎ ‎8. 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 ‎“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 ‎9. 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 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 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故选D。‎ ‎【8题详解】‎ - 27 -‎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本题要求写出“海子”和“大海”的寓意及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的作用,这是针对作者的写作意围设题。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找出“大海”和“海子”的内容,分析出“大海”和“海子”的象征义。再结合罗布分析二者交替出现的寓意。先找出写海子和大海的内容,如“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罗布想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要去看大海,“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从这些内容可知,“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人民生活的家园,是现实生活的象征,而“看大海”是罗布的梦想,是罗布想要走出草原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文中罗布想要看海,于是参加海军,结果在新兵营的时候,罗布能隐约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等到下连队的时候,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在罗布的世界,现实与梦想总是擦肩而过,“海子”和“大海”的交替出现,就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艺术效果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如本题考查“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首先分析结尾的内容,“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这一段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收尾,属于写景段,写景段收尾往往有意蕴悠远的效果;这一段写山顶的风、写罗布和站长海军帽子上的飘带,突出了军人的崇高形象;罗布和站长最初的梦想都是走出草原、走进外面的世界,但现实却与他们的所想有所差距,但他们依然在这种生活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这离海100多里的山头上,他们听到了“海风”,当“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他们看到了“大海”,他们在这山头的雷达站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小说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小说的标题是“山顶的海风”,结尾提到“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与标题呼应,让小说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明确结尾的形式,然后从人物形象、结尾特色、情节结构、文章主旨等几个角度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 - 27 -‎ 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 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 “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 27 -‎ C. “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 “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 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 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 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答案】10. C 11. A 12. C ‎ ‎13. (1)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2)(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群臣”做“莫敢言”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群臣”前断句,排除选项AB,“迪”做“奏”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迪”前断句,排除选项D,故选C。‎ - 27 -‎ 句子翻译: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选项“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最低一级是“院试”。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C选项“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错误。由原文“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可知,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何以:以何,用什么办法。济:渡过难关。佐:辅助。(2)语:告诉。向:先前。殆:大概。过:过错。‎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 27 -‎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毫,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人去后、吹箫声断③‎ - 27 -‎ ‎,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 ‎【注释】①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②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③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④阑干曲:栏干的角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敲碎离愁”倒装在首句,既合韵脚又点明题旨“离愁烦乱”,扣住了读者心弦。‎ B. 在孤寂中倚楼眺望、反复读信的细节,突出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百般思念的心境。‎ C. 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直读得泪珠涟涟,突显了不能相见的痛苦。‎ D. 这是一首缠绵婉约的代言体词,上下阕互相呼应,结尾思妇翘首终日,写尽离愁。‎ ‎15. 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试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①以景衬情。翠竹青青,千山碧绿,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一片大好春光,而有情人天各一方,只留得闺中人独守空楼,本是美好的春色却让相思者徒增怨恨。②以事写情。倚楼独立,远眺千山,反复读信,翘首月下,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③以典寓情。风摇翠竹,吹箫声断,芳草离恨,都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④直抒胸臆。“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发内心深情和苦楚。‎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满纸思念也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错误。“相思意,何时足?”意思是说尽管来信中满纸是相思的文字,却也解除不了读信人相思的煎熬,并不是说来信人的相思之意难以表达。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 27 -‎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解答此类试题,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以景衬情,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是日常的一般生活。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以事写情。下阕“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结合注释②③内容及“芳草”句分析,以典寓情,在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相思的离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答案】 (1). 我决起而飞 (2). 抢榆枋而止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如泥沙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决”“榆枋”“锱铢”“胥”“仓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强调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___之孝道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天子很难约束他们,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____。(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层次分明 事必躬亲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B. 条分缕析 身体力行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C. 层次分明 身体力行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D 条分缕析 事必躬亲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B.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 27 -‎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①“层次分明”形容事物次序清楚,有条有理。“条分缕析”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根据下文“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可知,应选用“层次分明”。②“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事必躬亲”指不管什么事一定亲自去做。根据前文的“立身为范”可知,应选用“身体力行”。③“谨言慎行”指说话做事谨慎小心。“履薄临深”指战战兢兢地好像来到深水潭边,好像踩在薄冰上,形容谨慎戒惧。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谨言慎行”。④“以身作则”指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挺身而出”形容不顾困难危险,勇敢地站出来。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以身作则”。‎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个人”“家庭”“国家”与“岗位职责”“家庭职责”是一一对应的,由此排除B、D两项;此外,后两个分句间不是并列关系,应为递进关系,据此排除C项。‎ 故选A。‎ ‎【19题详解】‎ - 27 -‎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以致”表示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使用不当。‎ B项,“围绕……”和“以……为……”句式杂糅;“以致"使用不当。‎ C项,“实现”与“方向”搭配不当。‎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19年是农历猪年,人们自然也就对猪多了一份关注。然而,许多人对猪都没有好印象,总认为它愚蠢肮脏、好吃懒做、……,其实在古代,①________。我国主要文化遗址中几乎均有猪骨出土,这是因为古人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猪作为最常见的家畜,以猪做祭品显得十分重要。②________?这与猪有关,古人家祭以猪为之,“陈豕(猪)于室,合家而祭”,这正是“家”字的本意。猪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一位,③________,故一天十二时辰的“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称“猪时”。‎ ‎【答案】 (1). 猪代表着权势和财富 (2). “家”字的本意是什么呢(或:“家”字中为什么有个“豕”字) (3). 对应的是十二地支中的“亥”‎ ‎【解析】‎ ‎【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补全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找出主旨,结合上下文得出答案。本题第一空,根据下文“其实在古代”故此空应填与上文相反的句子,上文说“许多人对猪没有好印象”故此空应填写猪在古代所起的意义。第二空注意标点符号为问号,应填问句,联系上下文“猪作为最常见的家畜,以猪做祭品显得十分重要”“这与猪有关,古人家祭以猪为之……这正是‘家’字的本意。”第三空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得出答案。‎ ‎21.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 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自16世纪末《论语》被译为拉丁文始,现已有数十种语言的译本,但有影响的很少。而林语堂的译本为何深受喜爱?一是他按照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思维层次,把《论语》内容分门别类重组输出,一目了然;一是注意采纳西方汉学家观点,摆脱生硬的先入为主。更关键的是,贯穿始终的比较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其他创下文化交流佳绩的大师,如卫礼贤、辜鸿铭等,莫不如此。如果说老子与惠特曼一样怀有宽博的慈爱,庄子则像梭罗一样具有个人主义者的坚强朴质。可以说,正是因为贴近,才容易被接受、被扩散,据此,“走出去”图书的组稿工作需要编辑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 ‎【答案】“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应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并能够使用比较方法。‎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结合“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自16‎ - 27 -‎ 世纪末《论语》被译为拉丁文始,现已有数十种语言的译本,但有影响的很少”分析,可以概括为编辑需要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结合“一是他按照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思维层次,把《论语》内容分门别类重组输出,一目了然;一是注意采纳西方汉学家观点,摆脱生硬的先入为主。更关键的是,贯穿始终的比较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分析,概括为使用比较方法。结合“正是因为贴近,才容易被接受、被扩散,据此,‘走出去’图书的组稿工作需要编辑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分析,可以概括为“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应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把概括出来的内容压缩为一段话,主语为“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内容主要是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等。‎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②垃圾填埋,垃圾焚烧,垃圾出口,垃圾回收……如何科学处理垃圾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难题。从上海开始到全国46个城市试点,垃圾分类“战争”已是迫在眉睫。‎ ‎③AI与垃圾分类:先刷垃圾分类积分卡,选择需要投放的回收箱按钮,箱门打开后,放入相应类别的垃圾,自动称重,获取积分。积分卡可以到固定超市购买生活用品。‎ ‎④新时代领路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近代文明百年历程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未来发展,必须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杂乱堆积的垃圾,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号召人们积极响应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要求:中心明确,思路清晰,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生态欲良好,垃圾必分类 中国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也是垃圾生产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速度递增。面对如此庞大的垃圾,填埋、焚烧污染十分严重。在目前的情况下,垃圾分类、科学回收、有效利用,无疑已成为处理垃圾的有效策略。‎ 垃圾分类,既环保又能产生回收价值。据统计,每回收加工一吨废塑料,相当于节省5~6吨原油;一吨废线路板、旧手机,可提炼出200~300克黄金;5000多万台废旧家电,可拆解出250万吨铜、铁、铝、塑料、橡胶、玻璃等可用资源;个人电脑除了能提炼出真金白银,还能提炼出其他稀有金属……因此,垃圾分类,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还能促进就业、创造财富。‎ 垃圾分类,贵在观念转变和习惯养成。从源头进行垃圾分类,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早在二十年前,中国政府就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政策,但收效甚微。主要是人们普遍缺乏垃圾分类的常识,也缺乏分类后的投放渠道。垃圾分类只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践行。‎ - 27 -‎ 垃圾分类知易行难,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垃圾科学分类的习惯。垃圾分类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变革,需要付出相当的认知、沟通和执行成本。‎ 分摊垃圾分类的制度成本,只依赖志愿者短时间的提醒远远不够,单靠强制手段集中推行也不现实。只有让参与者更加多元、广泛,才能更有效果。比如,厂家可以在商品包装上添加垃圾分类建议;再比如,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浸润到教育当中,等等。‎ 垃圾分类,还应该与AI人工智能相结合,用科技手段推动观念习惯养成。有些地方率先推出垃圾分类积分卡制度。小区设置垃圾回收箱,用户若要扔垃圾,先刷垃圾分类积分卡,选择需要投放的回收箱按钮,箱门打开后,放入相应类别的垃圾,自动称重,获取积分。积分卡可以到固定超市购买生活用品。观念树立,习惯养成,都要靠合理的科学引导。‎ 垃圾分类,贵在行动。人人都是垃圾分类的受益者,也都应该是行动者。垃圾分类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需要细密周全的考虑,更需要灵活人性地执行。增强环保意识不是一句空话,而应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之中。从不乱扔乱倒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从耐心对垃圾进行挑选和分类这样的“细活”干起,人人都出一份力,个个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环境质量就会一天天好起来。‎ 新时代领路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未来发展,粗放污染已然不行,环保在心,资源循环利用势在必行。想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环境优美、生活富足,就得守住垃圾分类的底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一、审题 ‎(一)限制性 ‎1.立意限制。本作文审题立意不难,四则材料,从现象到策略,再到现实意义,形成了有机联系。此外,材料要求中明确提出以“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为主题,因此,考生在思考立意时,必须综合分析四则材料,探讨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可行性。凡是抛开垃圾分类而大谈生态文明或谈如何处理垃圾的,都算偏题或跑题。‎ - 27 -‎ ‎2.内容限制。材料本身就是最好的思路。材料1谈目前中国生产的垃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压力:材料2着重探讨处理垃圾的方法,谈到了刚刚开始推广的垃圾分类:材料3则从人工智能角度探讨如何引导人们进行垃圾分类:材料4引用新时代领路人的话,探讨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材料给考生提供了很好的逻辑思路。内容有限制,但更能打开思路。从一定程度上讲,好的作文思路,一定是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的。‎ ‎3.文体限制。命题者要求考生谈“认识和思考”,文体以“议论文”为宜。“号召人们积极响应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体式上讲,可以写成倡议书或演讲稿。‎ ‎(二)开放性 ‎1.论证角度是开放的。材料要求以“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为主题,考生可以结合垃圾分类,着重谈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还可以谈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还可以谈如何培养全社会垃圾分类的意识习惯,甚至还可以缩小切口,专门谈现代人工智能与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若驾驭能力强,考生可以综合几个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入探讨。‎ ‎2.论据、思路选择是开放的。知识储备不同,认知能力不同,思考策略不同,就会给考生在论据选择、思路编排上以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材料本身展开论述,也可以以材料为引子,按照自己的思路自行选择论据。选择空间越大,考生展现语言建构能力及解决分析问题能力的舞台就越大。‎ 二、解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性作文,关注现实,紧扣社会热点,时代感强,时效性强。材料1列现象,材料2、3探讨解决策略,材料4以及写作要求着重探讨意义。考生若从材料切入,可以着重谈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可以谈垃圾分类的方法,还可以谈如何使全社会树立垃圾分类的新风尚。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会加强。写作时,若无法综合驾驭,可以针对性探讨,以小切口展现大天地,侧重一个问题并将其分析透彻,加上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文笔,同样能获得阅卷老师青睐。‎ 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是党和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关乎未来长远发展。考生平时若不关注时事热点,不擅长思考,便很容易落入言之无物、大而空洞的泛泛而谈中。‎ 参考立意:‎ ‎1.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2.生态欲良好,垃圾必分类。‎ ‎3.垃圾分类,绿色环保。‎ ‎4.人工智能,助力垃圾分类。‎ ‎5.科学分类,垃圾也是金山。‎ ‎6.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 27 -‎ 结构示例:‎ 命题者要求考生谈“认识和思考”,文体以“议论文”为宜。“号召人们积极响应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体式上讲,可以写成倡议书或演讲稿。本文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构思作文。开头可以以材料一为引子提出论点:在目前的情况下,垃圾分类、科学回收、有效利用,无疑已成为处理垃圾的有效策略。然后论证垃圾分类的意义:垃圾分类,既环保又能产生回收价值。接着重点论述实行垃圾分类的措施,如垃圾分类,贵在观念转变和习惯养成;垃圾分类要减少分摊垃圾分类的制度成本;垃圾分类,还应该与AI人工智能相结合,用科技手段推动观念习惯养成;垃圾分类,贵在行动,人人都是垃圾分类的受益者,也都应该是行动者。最后总结,可以提出号召:想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环境优美、生活富足,就得守住垃圾分类的底线!‎ 素材积累:‎ ‎1、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曾说过:“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可见,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多么严重啊!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恶化的局面,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我们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处置方式等要求,把不同的垃圾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里。(1)可回收垃圾。对于废纸、塑料、金属、玻璃、布料这五大类,我们可以投放给“回收达人”——蓝色的垃圾桶内。扔进“回收达人”肚子中的,全是可回收的垃圾,并且都可以反复利用。(2)厨余垃圾。对于剩菜剩饭、鱼刺骨头、菜根菜叶、果皮果壳等食品类废物,我们可以投放给“大胃王”——绿色的垃圾桶。“大胃王”肚子里的垃圾,经生物技术可以就地处理堆肥。(3)有害垃圾。对于废旧电池、过期药品、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等,我们应该投放到“摄毒鬼”——红色的垃圾桶。因为在“摄毒鬼”肚子中的,都是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垃圾,所以要进行特殊处理。(4)其他垃圾。除了上述几类以外的垃圾,我们可以投放给“环保使者”——灰色的垃圾桶。“环保使者”的肚子里装的垃圾,都是可以经过焚烧和填埋处理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垃圾分类,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所谓垃圾其实都是资源,当你放错了位置时,它才是垃圾。而通过垃圾分类管理,就可以减少垃圾处置量,降低处理垃圾的劳动成本。其次,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的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把垃圾中的许多物质转化为绿色资源,变废为宝。最后,通过合理的垃圾分类,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生存环境。所以,垃圾分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 27 -‎ ‎4、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在不断进步,而我们周围的环境却在日益恶化,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肆意的发展下去,那我们的未来将不可想象。然而目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更缺乏环保的知识和行动。其实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它们也有重新利用的价值。只要我们自觉地把垃圾扔进合适的垃圾桶,把垃圾分类好,这些垃圾就可能变废为宝,经过回收再利用。所以,我觉得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要从垃圾分类做起。首先,应该加强宣传,让大家认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小抓起;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不良行为。我们把垃圾分一分,环境就会美十分。希望大家都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互相监督,共创绿色家园,争做环保先锋!‎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