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抽测(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抽测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单糖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B. 核酸中嘌呤和嘧啶数相等 C. 磷脂存在于所有的活细胞中 D. 血红蛋白都由大量元素组成,参与氧气的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1分子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详解】A、单糖中的核糖和脱氧核糖都是构成核苷酸的成分,不能作为细胞内的能源物质,A错误; B、组成DNA中的嘌呤数和嘧啶数相同,组成RNA的嘌呤数和嘧啶数一般不同,B错误; C、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所有活细胞都含有细胞膜,C正确; D、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是C、H、O、N、Fe,其中Fe是微量元素,D错误; 故选D。 【点睛】微量元素:Fe、Mn、B、Zn、Mo、Cu。 2.图为髙等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的数量倍增发生于分裂前期的细胞中 B. 具有双层生物膜的结构②与细胞分泌活动有关 C. RNA和RNA聚合酶穿过结构③的方向不同 D. ④、⑤处的核糖体含有的脂质多数为磷脂,少数为胆固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分析:①是中心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核孔,④是内质网,⑤是核糖体。 【详解】A、结构①中心体数量倍增,发生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中,A错误; B、结构②高尔基体单层膜结构,与细胞分泌活动有关,B错误; C、RNA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RNA聚合酶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C正确; D、④、⑤处的核糖体均由RNA和蛋白质构成,D错误; 故选B。 【点睛】RNA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蛋白质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DNA既不进也不出。 3.图是某实验小组利用A酶和B酶进行实验后绘制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与酶的种类 B. 80°C时A酶的空间结构完整,B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C. 若要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应将温度控制在50℃左右 D. 酶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剩余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分析,自变量为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酶,因变量是酶的活性。两种酶的最适温度大概在50℃左右。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均会导致酶的空间结构破坏,失去活性;低温只会抑制酶的活性,不会破坏其空间结构。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酶的种类,A正确; B、80℃时A酶的空间结构多被破坏,B酶的空间结构完全被破坏,B错误; C、要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是无关变量,应控制在最适温度50℃左右,C正确; D、酶的活性可用底物的剩余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D正确。 【点睛】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只会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失活。 4.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二氧化碳 B.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 C.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 D. 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适度升髙会增加酸味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二氧化碳,A错误;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会生成少量ATP,B错误;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C正确; D、马铃薯块茎储存时,氧气浓度增加会抑制其无氧呼吸,酸味会减少,D错误; 故选C。 【点睛】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在不同的生物中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 5.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及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实验均可选择洋葱作为实验材料,且取材部位相同 B. 弄碎根尖、压片均有利于细胞的分散,便于观察 C. 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 D. 蔗糖溶液的浓度要尽量大,以确保较快地观察到质壁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解离: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5)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观察细胞有丝分裂选择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选择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A错误; B、制片时,弄碎根尖、压片均有利于细胞的分散,便于观察,B正确; C、解离时间为3-5分钟,时间不宜过长防止解离过度,C错误; D、用于质壁分离实验的蔗糖溶液浓度一般要求不高于0.5g/ml,过高浓度会使细胞质壁分离速度过快看不清楚,而且会使细胞过度失水死亡,D错误; 故选B。 【点睛】用于质壁分离实验的蔗糖溶液浓度一般要求不高于0.5g/ml,过高浓度会使细胞质壁分离速度过快看不清楚,而且会使细胞过度失水死亡。 6.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下图显示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 B. 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 C. 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D. 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答案】D 【解析】 突变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于野生型,光照强度低于P时,对光照的吸收能力低于野生型,则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A正确;突变型水稻叶片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CO2吸收速率大于野生型,则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B正确;光照强度低于P时,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则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正确;光照强度高于P时,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固定CO2酶的活性高,则限制因素是除CO2浓度外的其它因素,D错误。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光照强度,CO2浓度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突变型水稻叶片有两个特点:叶绿素含量低,而固定CO2酶的活性高,图中P点是个转折点,P点前光照强度低,突变型光合速率低,P点后光照强度高,突变光合速率高,需正确分析其原因。 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原癌基因与癌细胞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原癌基因存在于癌细胞及正常细胞中 B. 原癌基因能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C. 原癌基因是具有一定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 D. 食用霉变食物会诱发原癌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从而导致癌症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中,A正确; B、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B正确; C、原癌基因是具有一定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C正确; D、基因的突变是不定向的,另外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D错误; 故选D。 【点睛】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 8.下列关于果蝇细胞(2n=8)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都存在着丝点分裂 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可含有5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4个四分体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如果是雄性个体的细胞,则可含有3中常染色体和X、Y两种性染色体共5中形态不同的染色体,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没有四分体,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含有2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C。 【点睛】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同点:有丝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共同点:后期都有着丝点分裂。 9.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进一步证实DNA是遗传物质,此实验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 选择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的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 B. 釆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C. 噬菌体侵染时间过长,大肠杆菌会裂解死亡 D.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将DNA注入其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是一种DNA病毒,其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进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 B、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以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这也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对细菌的培养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C错误;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将DNA注入其细胞中,可以将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排除蛋白质的干扰,这也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C。 【点睛】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进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0.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朱红眼基因 cn、 暗栗色眼基因 c1 为非等位基因 B. 基因cn、cl、v、w不会岀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C. 在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D.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cn可能与基因v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所示①一条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两种基因;②X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两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此题中的朱红眼基因和暗栗色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属于等位基因,同理辰砂眼基因和白眼基因也不是等位基因。 【详解】A、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一条常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基因,故为非等位基因,A正确;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图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可能移向同一级,进入同一个细胞中,当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基因cn、cl、v、w 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B错误; C、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C正确; D、基因cn与基因v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C。 【点睛】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1.图是某种遗传病的调查结果,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 B. 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则7为患病男孩的几率是1/4 C.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7患病的几率是1/4 D.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1、3均为杂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该遗传病遗传方式,1号父亲有病,其儿子有正常和患病的,说明不可能是伴Y遗传,其有正常的女儿,说明该病不可能伴X显性遗传。 【详解】A、1号有病,其女儿5号正常,说明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A正确; B、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则5号为携带者,所以7号为患病男孩的几率是1/4,B正确; C、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5号为携带者,由于不清楚6号的基因型,所以无法预测7患病的几率,C错误; D、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于2、4、5正常,所以1、3都是杂合子,D正确; 故选C。 【点睛】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女病父子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男病母女病。 12.关于基因及其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其可促进基因的解旋及合成 B. 转录发生在细胞核及内质网等少量细胞器中 C. 反密码子是位于t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共有64种 D. 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仍可表达岀相同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关于tRNA: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2、有关密码子: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A、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合成DNA子链,DNA分子解旋需要解旋酶的作用,A错误; B、转录发生在细胞核及线粒体、叶绿体中,B错误; C、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故反密码子共有61种,C错误; D、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故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仍可表达岀相同的蛋白质,D正确; 【点睛】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13.假说一演绎法、 类比推理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 A.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B. 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了 “演绎推理” C. 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岀了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D. 摩尔根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详解】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此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A错误; B、孟德尔依据假说内容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B错误; C、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岀了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正确; D、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C。 【点睛】假说演绎法是经过试验验证的结果,类比推理法未经试验验证。 14.已知小麦植株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两对 基因独立遗传。研究人员以基因型为AaBb的高茎抗病小麦幼苗为材料,通过下图三 种途径获得矮茎抗病新品种。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途径①、③依据的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B. 途径①获得的矮茎抗病植株中杂合子占2/3 C. 途径②、③获得的矮茎抗病植株均能稳定遗传 D. 三种育种途径获得的矮茎抗病植株中a基因频率均为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小麦植株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①为自然生长,并进行杂交育种;②为先多倍体育种,再将多倍体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③为单倍体育种,能获得纯合体。 【详解】A、途径①、③分别是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其依据的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A正确; B、途径①获得的矮茎抗病植株基因型为aaBB、aaBb,比例为1:2,其中杂合子占2/3,B正确; C、途径② 得到的植株a的基因型为AAaaBBbb,其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的矮茎抗病植株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其中aaBb不能稳定遗传;③获得的矮茎抗病植株均能稳定遗传,C错误; D、三种育种途径获得的矮茎抗病植株基因型都是aaB_,所以a基因频率均为1,D正确; 故选C。 【点睛】杂交育种需要经过连续自交多次并筛选,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植株。 15.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遗传的生物变异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 种内斗争、种内互助、捕食等均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对生物进化产生影响 C. 单倍体生物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多倍体生物可能产生不育后代 D. 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历漫长时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交配方式、各种间和种内关系等,都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单倍体生物若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可产生后代,多倍体生物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产生的三倍体西瓜不可育,C错误; D、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历漫长时间,比如二倍体西瓜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成四倍体西瓜,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产生了生殖隔离,D正确; 【点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葡萄糖等,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内环境稳态包括其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C. 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尿量减少 D.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于内环境,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机体在个器官、相同的协调作用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只存在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内环境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饮水不足时,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C正确;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主要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D正确; 故选A 【点睛】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17.当HIV首次侵入人体后,不会发生 A. 吞噬细胞吞噬、处理HIV B. HIV侵入T淋巴细胞并增殖 C. 部分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部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详解】A、当HIV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吞噬、处理HIV,A不符合题意; B、HIV侵入T淋巴细胞并增殖,B不符合题意; C、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C不符合题意; D、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属于二次免疫过程,HIV首次侵入人体,不会发生此过程,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 18.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和空间等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 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有限,A正确; B. 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空间有限,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B正确; C. 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其增长速率可能相同,产量相同,C正确; D. 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D错误; 故选D。 【点睛】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环境条件是有限的,种群一般都呈“S”型增长。 19.某人工生态系统中碳流动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蘑菇作为生产者可为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有机物 B. 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离不开能量的驱动过程 C. 碳元素在各种生物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及CO2 D. ③、④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呼吸作用,③⑤是分解作用,④是捕食。 【详解】A、蘑菇是分解者而不是生产者,A错误; B、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个功能,能量流动离不开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同时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离不开能量的驱动,B正确; C、碳元素在各种生物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C错误; D、过程③、④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利用效率,不能提高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 【点睛】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传递效率不能提高;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的是能量利用率。 20.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工程可以克服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实现生物的定向变异 B. 在同一DNA分子中,限制酶的识别序列越长,酶切点出现的概率越大 C. 基因载体上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供外源DNA插入 D. 以大肠杆菌为受体细胞时,先要用Ca2+处理细胞以使其处于感受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A、基因工程可以突破生殖隔离,实现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大,B错误; C、基因载体上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供外源DNA插入,C正确; D、以大肠杆菌为受体细胞时,先要用Ca2+处理细胞以使其处于感受态,以便目的基因的导入,D正确。 故选B。 【点睛】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二、多项选择题 21.图为细胞周期示意图,一个细胞周期包含分裂间期(G1、S、G2)与分裂期(M),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G1与G2主要进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 B. M期时,核分裂与质分裂都将使DNA平均分配 C. 秋水仙素可作用于M期,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D. 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时,需选取植物分裂旺盛的部位, 这样大部分细胞都处于M期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包括G1期:为DNA复制进行物质准备,S期:进行DNA的复制,G2期:为细胞分裂进行物质准备,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详解】A、G1与G2主要进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A正确; B、雌性个体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B错误; 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产生,纺锤体在分裂前期产生,C正确; D、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约为90%-95%,故大部分细胞都处于分裂间期,D错误; 故选AC。 【点睛】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产生,做用于分裂前期。 2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柿子由小变大、由青变红相关的激素有生长素、乙烯、脱落酸等 B. 赤霉素与生长素起协同作用,可促进细胞分裂,使芦苇纤维增加 C. 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 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同种月季插条可能获得相似实验结果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当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数值,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增高会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 2、植物激素通过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并已经发挥作用就会失活,激素是信息分子,不能提供能量,不能起催化作用,只是对细胞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A、柿子有小变大、由青变红的过程中没有脱落酸的作用,A错误; B、细胞分裂素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B错误; C、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属于无性繁殖,不能遗传,C错误; D、在最适浓度生长素两侧的浓度处理同种月季插条可能获得相似结果,D正确; 故选ABC。 【点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23.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 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兴奋可以以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 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 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答案】BC 【解析】 【分析】 1、兴奋沿着反射弧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双向性的,电流流动方向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膜外是相反的。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传到突触后膜,是单向性的。 3、肾上腺素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又被称为“情绪激素”。 【详解】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A错误;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等相关感受器,B正确;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 D、肾上腺素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作用,不是高能化合物,D错误; 故选BC。 【点睛】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双向性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 24.下图所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模型,字母表示相关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兔的同化量可表示为A-F或B+C B. 图中A表示兔的摄入量,D表示兔的遗体、残骸中所含能量 C. B的10%〜20%将被狐同化 D. 按一年时间分析,兔同化的能量没有全部被图中所示途径消耗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图中A表示兔的摄入量,C表示呼吸作用消耗量,F表示粪便所含能量,D表示尸体、残骸所含能量。 【详解】A、兔的同化量可表示为A-F或者B+C,A正确; B、图中A表示兔的摄入能量,D表示兔的遗体、残骸中所含能量,B正确; C、兔的同化量为A-F或B+C的10%〜20%将被狐同化,C错误; D、按一年时间分析,兔同化的能量没有全部被图中所示途径消耗,还有一部分储存起来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D正确; 故选ABD。 【点睛】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20%,传递效率指同化量的比值。 2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在色素提取实验中, 研磨液过滤时需在漏斗基部放一片过滤纸 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先将酶与底物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C. 在血细胞计数板一侧滴少量样品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有利于减少实验误差 D. 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时,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实验条件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探究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2、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A、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液过滤时不能用滤纸,会吸附色素,A错误;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先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再将酶与底物混合,B错误;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一侧滴少量样品液让溶液自行渗入,C错误; D、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时,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实验条件,D正确; 故选ABC。 【点睛】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时,先做预实验以减少人力、物力。 三、非选择题 26.研究者用仪器检测拟南芥叶片在光-暗转换条件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每2s记录一个实验数据并在图中以点的形式呈现。 (1)分别用18O标记的CO2与H2O培育拟南芥,则最先岀现放射性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 (2)在开始检测后的200s内,拟南芥叶肉细胞利用光能分解H2O,固定________ 。而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叶片可通过_______ 将储藏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和热能。 (3)图中显示,拟南芥叶片在照光条件下,CO2吸收量在 _____范围内,在300s时CO2________量达到。由此得岀,叶片的总(真实)光合速率范围大约是________(本小题所填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4)从图中还可看岀,在转入黑暗条件下100s以后,叶片的CO2释放量_______ (上升,不变,下降),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表明叶片的呼吸过程在光下可能与在黑暗中 ____(相同,不同)。 【答案】 (1). C3、O2 (2). CO2 (3). 细胞呼吸(呼吸作用) (4). ATP 中的活跃的化学能 (5). 0.2—0.6 (6). 释放 (7). 2.4—2.8 (8). 逐渐减少 (9). 不同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主要发生水的光解,生成氧气、[H]和ATP,其中[H]和ATP 可以参与暗反应。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实现化学能向热能和ATP的转变。据图分析,拟南芥在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吸收达到最大值,黑暗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 【详解】(1)CO2参与暗反应,和C5被固定形成C3;H2O参与光反应阶段,H2O在光下分解产生O2和[H]。 (2)拟南芥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利用光能分解水;暗反应阶段固定CO2。细胞呼吸将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并且释放出热量,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由图可知,在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量为0.2~0.6μmol·m−2·s−1,为净光合速率。300s时,拟南芥处于黑暗条件下,不进行光合作用,CO2释放量为2.2μmol·m−2·s−1,是拟南芥呼吸作用强度。所以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所以叶片的真光合速率大约是2.4~2.8μmol·m−2·s−1。 (4)在转入黑暗条件下100s以后(即300s后),CO2释放量逐渐减少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表明在光下叶片可能存在一个与在黑暗中不同的呼吸过程。 【点睛】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27.Notch信号途径是一种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调控着细胞增殖、分化、 凋亡等过程。下图表示肝脏组织受损或部分切除后激活Notch信号途径实现再生的过程。 图中受损细胞A的膜上产生信号分子,与正常细胞B膜上的Notch分子(一种跨膜受体) 结合,导致Notch的膜内部分水解成NICD, NICD再与RBP (一种核内转录因子)一起结 合到靶基因的相应部位,激活靶基因,最终引起肝脏再生。请分析回答: (1)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Notch分子结合后引起肝细胞的一系列变化,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Notch分子的化学本质可能是 _________ (2)在Notch分子基因表达过程中,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过程② 除需要mRNA外,还需要氨基酸、能量及 ____ (写岀两点)。 (3)直接参与Not ch分子加工和转运的细胞器有________,其中转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 (4)靶基因激活后能促进过程①,其意义是________ 。 (5)众多研究发现,Notch信号传导的异常活化与多种肿瘤的形成有关。请结合图中信息,写岀一种通过阻断Notch信号传导途径以治疗肝癌的设想:________. 【答案】 (1).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 糖蛋白(蛋白质) (3).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4). 核糖体、tRNA、酶 (5). 内质网、高尔基体 (6). 一定的流动性 (7). 增加细胞中 Notch 分子数量,有利于接受信号分子的刺激 (8). 诱导 Notch 分子基因突变,使其失去功能;制备针对 Notch 分子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抑制剂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的加工后,进入高尔基体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泌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1)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Notch分子结合后引起肝细胞的一系列变化,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Notch分子具有接受信息的功能,其化学本质可能是糖蛋白。 (2)在Notch分子基因表达过程中,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催化合成mRNA。过程②是翻译过程,所以除需要mRNA外,还需要核糖体、tRNA、氨基酸、ATP等。 (3)直接参与Notch分子合成、加工和转运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其中转运过程时形成小囊泡,这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4)靶基因激活后能促进过程①,从而增加细胞中Notch分子数量,有利于接受信号分子的刺激。 (5)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诱导癌细胞中Notch分子基因突变,使其失去功能或制备针对Notch分子的单克隆抗体作为抑制剂,从而通过阻断Notch信号传导途径以治疗肝癌。 【点睛】糖蛋白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28.下图是虎皮鹦鹉羽毛颜色的遗传机理示意图,当个体基因型为aabb时,两种色素都不能合成,表现为白色。现有一只纯合蓝色和一只纯合黄色鹦鹉杂交得F1,再让F1 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请回答: (1)鹦鹉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 ___定律,相关基因通过 __控制毛色。 (2) 若F1与杂合的黄色鹦鹉交配,后代出现白色鹦鹉的概率为_______ 。 (3)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4)已知虎皮鹦鹉为ZW型性别决定方式,若1号染色体为Z染色体,且W染色体上无A/a基因,则雌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是:____。若要鉴定雌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 一般选用表现型为 _____色的多只雄性鹦鹉与之交配,后代为白色的概率为_____。 【答案】 (1). 基因的自由组合 (2). 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 (3). 1/8 (4). 绿色:蓝色:黄色: 白色=9:3:3:1 (5). BBZAW或BbZAW (6). 白 (7). 0 或 1/4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A位于1号染色体上,基因B位于3号染色体上,所以虎皮鹦鹉羽毛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A_bb为蓝色,A_B_为绿色,aaB_为黄色,aabb不能合成色素,为白色,一只纯合蓝色鹦鹉和一只纯合黄色鹦鹉杂交得F1,既AAbb×aaBB→AaBb(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所以为F2绿色:蓝色:黄色:白色=9:3:3:1。 【详解】(1)鹦鹉羽毛颜色由两对基因控制,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相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已知F1 基因型为AaBb,与杂合的黄色鹦鹉aaBb交配,后代出现白色鹦鹉(aabb)的概率为1/2×1/4=1/8。 (3)F1(AaBb)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A_B_):蓝色(A_bb):黄色(aaB_):白色(aabb)=9:3:3:1。 (4)根据题意可知,A/a基因在Z染色体上不在W染色体上,则雌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是BBZAW或BbZAW。若要鉴定雌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 一般选用表现型为白色(bbZaZa)的多只雄性鹦鹉与之交配:若后代不出现白色则雌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是BBZAW;若后代白色的概率为1/2×1/2=1/4,则雌性绿色鹦鹉的基因型是BbZAW。 【点睛】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9.许多肥胖者都会有一种堪称 “变态” 的饥饿感,下图为人体在饥饿状态下肾上腺对机体的调节模式图,图中A、B代表激素。请分析回答问题: (1) 途径一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其效应器是_______:途径二的调节方式是 ____ 。 (2)图中部分T淋巴细胞等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于下丘脑,可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血液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过多又会抑制部分T细胞等的分泌活动,使机体内肾 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一种 _________调节机制。 (3) 激素A通过体液传送,却只能作用于垂体的原因是______ 。图中激素B是____ 。 (4)淋巴因子会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原因是淋巴因子在体液免疫中能促进 _____。 长期饥饿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降低,试联系图形分析原因__________ 。 【答案】 (1). 传岀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2).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 负反馈 (4). 只有垂体细胞表面有与激素A结合的受体 (5). 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6). 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分化 (7). 饥饿状态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部分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解析】 【分析】 1、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增多,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当机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该过程称为负反馈调节。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详解】(1)据图可知,途径一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其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途径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图中部分T淋巴细胞等分泌的淋巴因子作用于下丘脑,可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血液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含量过多又会抑制部分T淋巴细胞等的分泌活动,使机体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3)激素A通过体液传送,只能作用于垂体的原因是只有垂体细胞表面有与激素A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图中的激素B是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淋巴因子在体液免疫中能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淋巴因子会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长期饥饿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原因可能是饥饿状态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部分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所致。 【点睛】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一般都存在反馈调节基质。 30.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图2为其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因3中细胞 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请回答下列问 题: (1)图1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 ,图2属于图3中类型_______。 (2)若某细胞属于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_____。 (3)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 (4)在图3的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不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 _____。 (5)着丝点分裂导致图3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b→a和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述). (6)某珍珠贝种群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 : 1 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b (3). 次级精母细胞 (4). b、 d、 e (5). d、 e (6). d-c (7). ACD 【解析】 【分析】 图1: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图2:含有同源染色体,没有着丝点分裂,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图3:a是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 【详解】(1)图1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二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数与与体细胞中相同,DNA含量是染色体数目的二倍,属于图3中的b。 (2)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取自精巢,该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3)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则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因此正确顺序为bde。 (4)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一定不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d、e。 (5)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图3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b→a、d→c。 (6)图中甲发生了染色体缺失,乙发生了染色体倒位;A、甲中染色体缺失很多基因,对表型有影响,A错误;B、乙中染色体倒位异常,形成的四分体也异常,B正确;C、甲是染色体变异,不遵循分离定律,C错误;D、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表型异常,D错误,故选ACD。 【点睛】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但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 31.甲型流感病毒为RNA病毒,易引起流感大规模流行。我国科学家在2017年发 明了一种制备该病毒活疫苗的新方法,主要环节如下: (1)改造病毒的部分基因,使其失去在正常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能力。以病毒RNA为模板,利用__________酶,逆转录成对应DNA后,利用 ______技术扩增,并将其中某些基因(不包括表面抗原基因)内个别编码氨基酸的序列替换成编码_____的序列。与改造前的基因相比,改造后的基因表达时不能合成完整长度的多肽(蛋白质),因此 不能产生子代病毒。将该改造基因、表面抗原等其他基因分别构建重组质粒,并保存。 (2)构建适合改造病毒增殖的转基因宿主细胞。设计合成一种特殊tRNA的基因,其产物 的反密码子能与(1)中的终止密码子配对结合,并可携带一个非天然氨基酸(Uaa)。 将该基因与____连接后倒入宿主细胞。提取宿主细胞的_____进行分子杂交 鉴定,筛选获得成功表达上述tRNA的转基因宿主细胞。 (3)利用转基因宿主细胞制备疫苗。.将(1)中的重组质粒导入(2)中的转基因宿主细胞,并在补加________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则该宿主细胞能利用上述特定tRNA,翻译岀改造病毒基因的完整蛋白,产生大量子代病毒,用于制备疫苗。特殊tRNA基因转录 时,识别其启动子的酶是________。 A.病毒的DNA聚合酶 B.宿主的DNA聚合酶 C.病毒的RNA聚合酶 D.宿主的RNA聚合酶 (4)上述病毒活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 【答案】 (1). 逆转录酶(反转录酶) (2). PCR (3). 终止密码子 (4). 载体 (5). 总RNA (6). 非天然氨基酸(Uaa) (7). D (8). 上述子代病毒不能在正常宿主细胞中增殖,没有致病性,因此不经灭活或减毒即可制成疫苗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为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参与;基因工程中,可以使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将某些基因(不包括表面抗原基因)内个别编码氨基酸的序列替换成编码终止密码子的序列,导致翻译提前终止,改造后的基因表达时不能合成完整长度的多肽。 (2)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前,先将目的基因和载体结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确保目的基因可以在受体细胞内稳定存在并表达;提取宿主细胞的总RNA进行分子杂交鉴定,筛选获得成功表达上述tRNA的转基因宿主细胞。 (3)利用转基因宿主细胞制备疫苗;将(1)中的重组质粒导入(2)中的转基因宿主细胞,并在补加非天然氨基酸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则该宿主细胞能利用上述特殊tRNA,基因转录需要专一性的酶的催化,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位点,RNA聚合酶具有物种专一性,识别其启动子的酶是宿主的RNA聚合酶,故选D。 (4)上述子代病毒不能在正常宿主细胞中增殖,没有致病性,因此不经灭活或减毒即可制成疫苗。 【点睛】基因工程操作步骤:目的基因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32.土壤微生物是反映土壤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磷脂脂肪酸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且随细胞死亡迅速降解,研究中常以磷脂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作为微生物种类和总量的标 记。芒萁是某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常见植物种类,科研人员开展芒箕对该地区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以未治理地(0年)、治理13年和治理31年的马尾松林为调查对象, 在每个林地设置2种处理,并在处理4个月后从每个处理样地中取土壤,测定土壤中磷脂 脂肪酸总含量及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的含量,得到下图所示结果。请回答下列问 题: (1) 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属于群落________演替。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可靠,取样时应 ______。 (2)实验室利用测定磷脂脂肪酸总量反映土壤微生物活体的总量,其主要依据是_______。. (3)由图1可知,在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芒真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影响表现_________ (4)根据图2、3结果分析,芒萁覆盖还会对土壤中______产生影响。 【答案】 (1). 次生 (2). 随机设置取样地且同一类型样地要重复取样 (3). 微生物细胞膜中磷脂脂肪酸含量比较稳定 磷脂脂肪酸随细胞死亡会迅速分解 (4). 在植被恢复的初期芒萁对土壤微生物活体总量的影响较大,而随着生态系统逐渐成熟,芒 萁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影响减弱 (5). 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数量变化 【解析】 【分析】 图1:自变量是恢复年限,因变量是磷脂脂肪酸总量,随着恢复年限增长,含量增加,其中有无芒萁覆盖的差距变小;图2:自变量是恢复年限,因变量是革兰氏阳性菌磷脂脂肪酸总量,随着恢复年限增长,含量增加,其中无芒萁覆盖的逐渐超过有芒萁覆盖的量;图3:自变量是恢复年限,因变量是真菌磷脂脂肪酸总量,随着恢复年限增长,含量增加,但在31年时有芒萁覆盖的量减少。 【详解】(1)通过题目信息可知,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为保证调査结果的准确可靠,取样时应随机设置取样地且同一类型样地要重复取样。 (2)实验室利用测定磷脂脂肪酸总量反映土壤微生物活体的总量,其主要依据是微生物细胞膜中磷脂含量比较稳定、磷脂脂肪酸随细胞死亡会迅速分解,其含量与微生物总量呈正相关。 (3)通过对图1柱形图分析可知,在植被恢复的初期芒萁对土壤微生物活体总量的影响较大,而随着生态系统逐渐成熟,芒萁覆盖对土壤微山物总量的影响减弱,有无芒萁覆盖的差距变小。 (3)由图2、图3的纵坐标数值可看出,芒萁覆盖还会对土壤中革兰氏阳性菌磷脂脂肪酸总量、真菌磷脂脂肪酸总量影响是不同的,因此说明:芒萁覆盖还会对土壤中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产生影响。 【点睛】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是是否从裸岩阶段开始;调查土壤微生物等要注意随机取样。 33.普通棉花中含β-甘露糖苷酶基因(GhMnaA2),能在纤维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产 生的β-甘露糖苷酶催化半纤维素降解,棉纤维长度变短。为了培育新的棉花品种,科研人 员构建了反义GhMnaA2基因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棉花细胞,成功获得转基 因棉花品种,具体过程如下。请分析回答: (1) E6启动子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①过程中所用的限制性内切酶是_________ 。 (2)基因表达载体除了图示组成外, 至少还有复制原点、 ____ 等(答两个)。 (3)③过程中用酶切法可鉴定正、反义表达载体。用Sma I酶和Not I酶切正义基因表达载体获得0.05kb、3.25kb、5.95kb、9.45kb四种长度的DNA片段*则用Not I酶切反 义基因表达载体获得DNA片段的长度应是________ 和 _____。 (4)④过程中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棉花细胞的过程中,整合到棉花细胞染色体DNA的区段是______。 (5) 转基因棉花新品种棉纤维更长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不能合成。根本原因是:_______ 。 (6)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那么,这 一启示是_______. 【答案】 (1). 脱氧核苷酸 (2). HindⅢ、BamH I (3). 终止子、标记基因 (4). 6.0kb (5). 12.7kb (6). (含有 E6 启动子和 GhMnaA2 基因的) T-DNA (7). B-甘露糖苷酶 (8). 导入细胞内的反义GhMnaA2转录的mRNA能与细胞内的GhMnaA2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 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 (9). DNA 可以从一种生物个体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个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和②过程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在①过程中,纤维细胞E6启动子前后含有限制酶HindⅢ和BamHⅠ的切割位点,因此可以用这两种酶切割;②是构建反义GhMnaA2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反义GhMnaA2基因前后有限制酶SmaⅠ的切割位点,因此可以该酶切割获取目的基因;③是扩增、鉴定、筛选反义表达载体;④是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最后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受体细胞培养形成植物体。 【详解】(1)纤维细胞E6启动子的基本单位就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E6启动子前后含有限制酶HindⅢ和BamHⅠ的切割位点,因此可以用这两种酶切割。 (2)基因表达载体由启动子、目的基因、复制原点、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部分组成。 (3)③过程中,用SmaⅠ酶和NotⅠ酶切正义基因表达载体获得0.05kb、3.25kb、5.95kb、9.45kb四种长度的DNA片段,则用NotⅠ酶切反义基因表达载体获得DNA片段的长度应是0.05kb+5.95kb=6.0kb、3.25kb+9.45kb=12.7kb。 (4)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能够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5)导入细胞内的反义GhMnaA2转录的mRNA能与细胞内的GhMnaA2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的翻译过程,进而阻止β-甘露糖苷酶合成,使棉纤维更长。 (6)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型菌的DNA能够转移到R型菌中,说明DNA 可以从一种生物个体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个体。 【点睛】基因工程操作步骤:目的基因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筛选与鉴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