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_2应用举例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_2应用举例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1

1.2 应用举例 1.了解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名词和一些术语. 2.会建立实际应用题的三角形模型,并能运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有关距离、高度 及角度等实际问题. 1.实际应用问题中的有关术语 (1)铅直平面:指与______垂直的平面. (2)仰角和俯角:指在同一铅直平面内,目标视线与水平视线的夹角中,视线在水平线 ____的角叫仰角,视线在水平线____的角叫俯角.如图(1)所示. (3)方位角:以指北方向线作为 0°,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 图(2)所示. (4)方向角:相对于某一______的水平角,如北偏东 60°. (5)坡角与坡度:坡面与______的夹角叫坡角,坡面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比叫 做坡度(或坡比). 设坡角为α,坡度为 i,则 i=____=____,如图(3)所示. 【做一做 1】已知两座灯塔 A 和 B 与海洋观测站 C的距离相等,灯塔 A 在观测站 C 的北 偏东 40°,灯塔 B 在观测站 C的南偏东 60°,则灯塔 A 在灯塔 B 的( ). A.北偏东 40° B.北偏西 10° C.南偏东 10° D.南偏西 10° 2.三角形中的有关公式和结论 (1)在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在△ABC 中,若∠C=90°,AB=c,AC=b,BC= a,则有: ①锐角之间的关系:________; ②三边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 ③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sin A=cos B=____,cos A=sin B=______,tan A=______. (2)斜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在△ABC 中,若角 A,B,C 为其内角,a,b,c 分别表示角 A,B,C 的对边,则有: ①角与角之间的关系:∠A+∠B+∠C=π;sin A<sin B⇔______,特别地,在锐角 三角形中,sin A>cos B,sin B____cos C,sin C____cos A; ②边与边之间的关系:a+b>c,b+c>a,______,a-b<c,b-c<a,______; ③边角之间的关系: 正弦定理:________(R 为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的变形形式有:a=________, sin A sin B =________,cos A=__________. (3)三角形中的角的变换及面积公式. ①角的变换. 因为在△ABC 中,∠A+∠B+∠C=π,所以 sin (A+B)=______;cos(A+B)=______; tan(A+B)=________.sin A+B 2 =________,cos A+B 2 =__________. ②面积公式的有关变换. S= 1 2 absin C=________=________= abc 4R (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S= 1 2 r(a+b+c)(r 为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 【做一做 2-1】一树干被台风吹断,折断部分与残存树干成 30°角,树干底部与树尖 着地处相距 10 m,则树干原来的高度是( ). A.(20+10 3) m B.(10+20 3) m C.(20+20 3) m D.(10+10 3) m 【做一做 2-2】在△ABC 中,ab=60,S△ABC=15 3,△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为 3,则边 c的长为________. 【做一做 2-3】在△ABC 中,∠A=120°,AB=5,BC=7,则 sin C sin B 的值为________. 3.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1)读懂题意,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和所求,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把已知和要求的量尽量集中到有关三角形中,将实际问题抽 象成解三角形模型. (3)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4)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注意实际问题中单位、近似计算的要求.这一 思路描述如下: 【做一做 3-1】如图,为了测量隧道口 AB 的长度,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当用 第________组数据. ①α,a,b; ②α,β,a; ③a,b,γ; ④α,β,b. 【做一做 3-2】在 200 m 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的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 30°, 60°,则塔高为______ m. 实际问题中度量 A,B 两点的长度(高度)的方法 剖析:(1)求距离问题. 如图,当 AB 的长度不可直接测量时,求 AB 的距离. 两点间不可到达又不可视 两点间可视但不可达 两点都不可达 ①当 A,B 两点之间不可到达又不可视时,测出两边及其夹角,运用余弦定理求解, 则 AB= a2 +b2 -2abcos C. ②当 A,B 两点之间可视但不可达时,测出两角及其夹边,先用内角和定理求第三角再 运用正弦定理求解. ∵∠A=π-(∠B+∠C), ∴根据正弦定理,得 AB sin C = BC sin A = BC sin [π- B+C ] = BC sin B+C = a sin B+C , 则 AB= asin C sin B+C . ③当 A,B 两点都不可达时,先在△ADC 和△BDC 中分别求出 AC,BD,再在△ABC 或△ABD 中运用余弦定理求解. 先求:AD= a sin ∠ADC+∠ACD ×sin∠ACD; 再求:BD= a sin ∠BDC+∠BCD ×sin∠BCD; 最后:AB= AD2 +BD2 -2AD·BD·cos∠ADB. 将所求距离或方向的问题转化为求一个三角形的边或角的问题时,我们选择的三角形往 往条件不够,这时需要我们寻找其他的三角形作为解这个三角形的支持,为解这个三角形提 供必要的条件. (2)求高度问题. 如图,当 AB 的高度不可直接测量时,求 AB 的高度,有如下情况. 底部可达 底部不可达 ①当 BC 底部可达时,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则 AB=atan C. ②当 BD 不可达时, 在 Rt△ABD 中,BD= AB tan∠ADB , 在 Rt△ABC 中,BC= AB tan∠ACB , ∴a=CD=BC-BD= AB tan∠ACB - AB tan∠ADB . ∴AB= a 1 tan∠ACB - 1 tan∠ADB . ③在△BCD 中,BC= a sin ∠BCD+∠D ×sin D. ∵AB⊥BC ,∴∠BAC= π 2 -∠ACB. ∴在△ABC 中,AB= BC sin∠BAC ×sin∠ACB= BC cos∠ACB ×sin∠ACB. ∴AB= a sin ∠BCD+∠D ×sin D cos∠ACB ×sin∠ACB= asin Dtan∠ACB sin ∠BCD+∠D . 在测量某物体高度的问题中,很多被测量的物体是一个立体的图形,而在测量过程中, 我们测量的角度也不一定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关键是画 出图形,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归结到三角形中来求解. 题型一 测量距离问题 【例 1】如图,隔河看两目标 A,B,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取相距 3km 的 C,D 两点, 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 在同一平面内), 求两目标 A,B 之间的距离. 分析:要求出 A,B 之间的距离,可在△ABC(或△ADB)中去找关系,但不管在哪个三角 形中,AC,BC 这些量都是未知的,需要在三角形中找出合适的关系式,求出它们的值,然 后解斜三角形即可. 反思:测量长度(距离)是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种基本题型.在解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分 析题意,确定已知与所求,然后画好示意图,通过解三角形确定实际问题的解;测量两个不 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一般是把求距离问题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 题. 题型二 测量高度问题 【例 2】如图所示,在地面上有一旗杆 OP,为测得它的高度 h,在地面上取一基线 AB, AB=20 m,在 A 处测得 P 点的仰角∠OAP=30°,在 B处测得 P点的仰角∠OBP=45°,又测 得∠AOB=60°,求旗杆的高度 h.(精确到 0.1 m) 分析:先在 Rt△PAO 和 Rt△PBO 中求出 AO,BO,再在△AOB 中由余弦定理求出 h. 反思:在解三角形的问题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三角形,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再者 还要注意立体几何图形中的边角关系,并选择好三角形的使用顺序. 题型三 测量角度问题 【例 3】如图,甲船在 A处,乙船在甲船的南偏东 45°方向,距 A 9 海里的 B 处,并以 20 海里/时的速度沿南偏西 15°方向行驶,若甲船以 28 海里/时的速度行驶,应沿什么方向, 用多少小时能最快追上乙船?(精确到 1 度) 分析:假设用 t 小时在 C 处追上乙船,则在△ABC 中,AC,BC 可用 t来表示,进而利用 余弦定理求得 t,解此三角形即可. 反思:航海问题常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在具体解题时,应画出示意图,找出已知 量及所求的量,转化为三角形的边角,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题型四 面积问题 【例 4】在半径为 R的扇形 OAB 中,圆心角∠AOB=60°,在扇形内有一个内接矩形, 求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 分析:扇形内的内接矩形有且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矩形的一边与扇形的一条半径重合; 另一种是以扇形的对称轴为对称轴的矩形.我们分别求出这两种类型的矩形的最大面积,再 取两者中较大的,就是符合条件的最大面积. 反思:关于求面积最值问题,关键是将面积函数表达出来,根据已知条件利用正弦定理 将与矩形面积有关的量求出,再转化为求三角函数最值问题,这是这一类问题常用的解题思 路. 题型五 易错辨析 【例 5】某观测站 C在城 A 的南偏西 20°的方向上,由城 A 出发的一条公路,走向是南 偏东 40°,在 C处测得公路上距 C31 km 的 B 处有一人正沿公路向城 A 走去,走了 20 km 后 到达 D处,此时 C,D 间的距离为 21 km,这人还要走多远才能到达城 A? 错解:如图所示,∠CAD=60°. 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 得 cos B= BC2+BD2-CD2 2BC·BD = 312+202-212 2×31×20 = 23 31 , 所以 sin B= 1-cos 2B= 12 3 31 . 在△ABC 中,AC= BCsin B sin∠CAB =24. 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 CD2 =AC2 +AD2 -2AC·ADcos∠CAD, 即 21 2 =24 2 +AD2 -24AD, 所以 AD=15 或 AD=9, 所以这人还要走 15 km 或 9 km 才能到达城 A. 错因分析:没有及时检测,题目中△ACD 为锐角三角形,故应舍去 AD=9 的情况. 1如图,在河岸 AC 测量河的宽度 BC,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A.a 和 c B.c和 b C.c 和β D.b 和α 2已知两座灯塔 A 和 B 与海洋观察站 C的距离都等于 a km,灯塔 A 在观察站 C 的北偏东 20°,灯塔 B 在观察站 C的南偏东 40°,则灯塔 A 与 B 的距离为( ). A.a km B. 3a km C. 2a km D.2a km 3 某人向正东方向走了 x km 后向右转了 150°,然后沿新方向走了 3 km,结果离出发 点恰好 3km,那么 x=________. 4A,B 是海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 800 m,在 A 点测得山顶 C 的仰角为 45°,∠BAD= 120°,又在 B点测得∠ABD=45°,其中 D 是点 C在海平面上的射影,则山高 CD 为________. 5 为了测量两山顶 M,N间的距离,飞机沿水平方向在 A,B两点进行测量,A,B,M,N 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如图所示).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 A,B 间的距离.请设计一 个方案:包括:①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 计算 M,N 间的距离的步骤. 答案: 基础知识·梳理 1.(1)水平面 (2)上方 下方 (4)正方向 (5)水平面 铅直高度 h 水平宽度 l h l tan α 【做一做 1】B 如图所示,∠ECA=40°,∠FCB=60°,∴∠ACB=180°-40°-60° =80°.∵AC=BC,∴∠A=∠ABC= 180°-80° 2 =50°.∴∠ABG=180°-∠CBH-∠CBA= 180°-120°-50°=10°.故选 B. 2.(1)∠A+∠B=90° a2+b2=c2 a c b c a b (2)∠A<∠B > > c+a>b c-a <b a sin A = b sin B = c sin C =2R c2 =a2 +b2 -2abcos C b2 =a2 +c2 -2accos B a2 =b2 +c2 -2bccos A 2Rsin A a b b2 +c2 -a2 2bc (3)sin C -cos C -tan C cos C 2 sin C 2 1 2 acsin B 1 2 bcsin A 【做一做 2-1】A 如图所示,BC=10 m, ∴ 10 3 m tan 30 BCAB    , 20 m sin 30 BCAC    . ∴AB+AC=  20 10 3 m. 【做一做 2-2】3 【做一做 2-3】 5 3 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cos A, 即 7 2 =5 2 +AC2 -2×5×AC·cos 120°, ∴AC2+5AC-24=0. 解得 AC=3,AC=-8(舍去). 由正弦定理,得 sin C sin B = AB AC = 5 3 . 【做一做 3-1】③ 根据实际情况α,β都是不易测量的数据,而③中的 a,b,γ很 容易测量到,并且根据余弦定理能直接求出 AB 的长,故选③. 【做一做 3-2】 400 3 如图,设塔高 AB 为 h,在 Rt△CDB 中,CD=200 m,∠BCD=90° -60°=30°, ∴BC= 200 cos 30° = 400 3 3 (m). 在△ABC 中,∠ABC=∠BCD=30°,∠ACB=60°-30°=30°,∴∠BAC=120°.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BC sin 120° = AB sin 30° , ∴AB= BC·sin 30° sin 120° = 400 3 (m). 典型例题·领悟 【例 1】解:在△ACD 中,∠ADC=30°,∠ACD=75°+45°=120°,∴∠CAD=30°.∴AC =CD= 3(km). 在△BDC 中,∠CBD=180°-(45°+75°)=60°. 由正弦定理,得 BC= 3sin 75° sin 60° = 6+ 2 2 (km). 在△ACB 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 =AC2 +BC2 -2AC·BC·cos∠BCA=( 3) 2 +( 6+ 2 2 ) 2 -2 3× 6+ 2 2 cos75°= 5.∴AB= 5km. ∴两目标 A,B 之间的距离为 5km. 【例 2】解:在 Rt△PAO 中,AO= h tan 30° = 3h. 在 Rt△PBO 中,BO= h tan 45° =h. 在△ABO 中,由余弦定理,得 20 2 =( 3h)2 +h2 -2 3h·hcos 60°, 解得 h= 20 4- 3 ≈13.3(m). 【例 3】解:假设用 t 小时甲船在 C处追上乙船.在△ABC 中,AC=28t 海里,BC=20t 海里,∠ABC=180°-45°-15°=120°. 由余弦定理,得 AC2 =AB2 +BC2 -2AB·BC·cos∠ABC, 即(28t)2 =81+(20t)2 -2×9×20t×(- 1 2 ), 整理,得 128t2 -60t-27=0, 即(4t-3)(32t+9)=0. ∴t= 3 4 或 t=- 9 32 (舍去). ∴AC=28× 3 4 =21(海里),BC=20× 3 4 =15(海里). 由正弦定理,得 sin∠BAC= BCsin∠ABC AC = 15× 3 2 21 = 5 3 14 . 又∠ABC=120°, ∴∠BAC 为锐角,∴∠BAC≈38°. ∴45°-38°=7°. ∴甲船应沿南偏东 7°方向用 3 4 小时可最快追上乙船. 【例 4】解:如图(1)所示,设 PQ=x,MP=y,则矩形的面积 S=xy. 连接 ON,令∠AON=θ,则 y=Rsin θ. 在△OMN 中,利用正弦定理,得 R sin 120° = x sin (60°-θ) , ∴x= 2Rsin(60°-θ) 3 . ∴S=xy= 2R2sin θsin(60°-θ) 3 =R2 · cos 2(θ-30°)-cos 60° 3 . 当θ=30°时,Smax= 3 6 R2. 如图(2)所示,设 PN=x,MN=y, 则矩形的面积为 S=xy,连接 ON,令∠AON=θ. 在△OPN 中,利用正弦定理,得 ON sin∠OPN = PN sin θ = OP sin∠ONP , ∴x= R sin 150° ×sin θ=2Rsin θ,y=2Rsin(30°-θ). ∴S=xy=4R2sin θsin(30°-θ)=2R2[cos 2(15°-θ)-cos 30°]. 当θ=15°时,Smax=(2- 3)R2. ∵ 3 6 >2- 3, ∴所求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为 3 6 R2. 【例 5】正解:设∠ACD=α,∠CDB=β, 在△CBD 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 β= BD2 +CD2 -CB2 2BD·CD = 20 2 +21 2 -31 2 2×20×21 =- 1 7 , 所以 sin β= 4 3 7 , 而sin α=sin(β-60°)=sin βcos 60°-cos βsin 60°= 4 3 7 × 1 2 + 3 2 × 1 7 = 5 3 14 . 在△ACD 中,由正弦定理,得 CD sin 60° = AD sin α ,则 AD= 21×sin α sin 60° =15(km). 所以这人还要走 15 km 才能到达城 A. 随堂练习·巩固 1.D 在河的一岸测量河的宽度,关键是选准基线,在本题中 AC 即可看做基线,在△ABC 中,能够测量到的边角分别为 b 和α. 2.B 显然∠ACB=120°,AC=BC=a km,则∠CAB=∠CBA=30°.由正弦定理,有 AB sin 120° = AC sin 30° ,则 AB= 3AC= 3a(km). 3.2 3 或 3 方法一: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 AB=x km,AC= 3 km,BC=3 km,∠ ABC=30°. 由余弦定理,知 AC2 =AB2 +BC2 -2AB·BC cos∠ABC,即 3=x2 +9-2×3xcos 30°. 整理,得 x2-3 3x+6=0. 解得 x=2 3或 x= 3. 方法二:由正弦定理,得 sin A= BCsin B AC = 3sin 30° 3 = 3 2 . ∵BC>AC,∴∠A>∠B. ∵∠B=30°,∴∠A=60°或 120°. 当∠A=60°时,∠ACB=90°, ∴x= 9+3=2 3; 当∠A=120°时,∠ACB=30°, ∴x=AC= 3. 4.800( 3+1) m 如图,由于 CD⊥AD,∠CAD=45°, ∴CD=AD. 因此,只需在△ABD 中求出 AD 即可. 在△ABD 中,∠BDA=180°-45°-120°=15°, 由 AB sin 15° = AD sin 45° ,得 AD= AB·sin 45° sin 15° = 800× 2 2 6- 2 4 =800( 3+1)(m). ∴CD=AD=800( 3+1)(m). 5.解:方案 1: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 点到 M,N 点的俯角α1,β1;B 点到 M,N 点 的俯角α2,β2;A,B 的距离 d(如图所示). ②第一步:计算 AM,由正弦定理,得 AM= dsin α2 sin (α1+α2) ; 第二步:计算 AN,由正弦定理,得 AN= dsin β2 sin (β2-β1) ; 第三步:计算 MN,由余弦定理得: MN= AM2 +AN2 -2AM·ANcos (α1-β1). 方案 2: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 A点到 M,N 点的俯角α1,β1;B点到 M,N 点的俯角α2,β2;A,B 的距离 d(如图所示). ②第一步:计算 BM,由正弦定理,得 BM= dsin α1 sin (α1+α2) ; 第二步:计算 BN,由正弦定理,得 BN= dsin β1 sin(β2-β1) ; 第三步:计算 MN,由余弦定理得: MN= BM2 +BN2 +2BM·BNcos(β2+α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