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15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15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15 我与地坛(节选)‎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fān)动起安祥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sàn)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B.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zhì)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nài)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C.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luò)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jiān)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D.只是在她猝(cuì)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瑕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解析:A项,“祥”应为“详”;C项,“座”应为“坐”;D项,“猝”应读“cù”,“瑕”应为“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韧,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甲]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乙]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 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丙]——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断定          B.坚韧 C.思来想去 D.总是 解析:强调“在长时间的痛苦中,都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应用“坚忍”。‎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B )‎ A.甲    B.乙    C.丙 解析:删掉冒号。‎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1)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________。‎ ‎(2)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________。‎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使我们遵循世界各国普遍________的共同价值观。‎ A.反映 祈求 信奉 B.反应 祈求 奉行 C.反应 乞求 信奉 D.反映 乞求 奉行 解析:“反映”是指光的反射、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因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祈求”是恳切地希望或请求,多指精神方面的心理活动。“乞求”是请求给予,多指物质方面的施舍,也用于请求别人的宽恕等。“信奉”是指信仰敬奉。“奉行”是指遵照实行。‎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应该身临其境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B.两年的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 C.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邹祥凤说,中国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项亘古不变的宏图伟业。‎ D.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 解析:B项,“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A项,“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此处应用“设身处地”。C项,“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此处应改为“亘古未有”。D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极其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6.在下面一段话中三处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D )‎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________,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________。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①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③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坍圮了 ④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⑤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⑥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从语段的结构形式上看,我们要选择的前两个句子均应该对应前面所给语句的结构形式。“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中所用到的动词“剥蚀”在前,而相应的宾语“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在后,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应该首先注意到这个问题,故选②④。而“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这句话则是主谓的结构形式,是定语“祭坛四周”,加上中心语“老柏树”,再加上谓语“苍幽”,选句应和这句话结构一致,故选⑤。‎ ‎7.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C )‎ A.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B.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C.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 D.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 解析:C项是比喻,A、B、D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8.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面对人生绝境,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不屈不挠,“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创作了《我与地坛》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 B.多数法国人对萨科齐并不满意,萎缩的经济规模、逼近10%的失业率,以及雷声大雨点小、光说不做的各项改革,都无法让人再相信他。‎ C.读一读《中国震撼》,对于我们怎样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怎样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怎样认识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有好处的。‎ D.据说芦苇有很多用途,譬如造纸、建茅草房、编器具等(如苇席、绳子),芦笋能食用,芦叶、芦花、芦根等均可入药。‎ 解析:A项,应将“歌谣”后逗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B项,应将“经济规模”后的顿号改成逗号。D项,应将括号放在“编器具”后面。‎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9.选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对母亲近乎“定格”的情态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当时怎样的心境?从内容上来说,这句话在全段中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母亲送“我”出门时极度关切、惦念,极度沉重、复杂的思想感情。引起下文对母亲生前心境的感悟。‎ ‎10.这段文字重点写母亲给作者的生存的启迪。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迪?‎ 答:残疾固然是自己的不幸,更是一个母亲的不幸。而不幸的母亲在儿子最脆弱的时候以伟大和无私的母爱关爱着儿子,愿为儿子承担一切不幸,并希望儿子坚强起来,能找到一条自己的路。残疾的儿子活下来了,健康的母亲却匆匆离去。母亲的举动给了作者以强烈的生存感悟:不要只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之中,残疾只是一片阴影,顽强的生命可以从阴影中走出来。‎ ‎11.作者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答:她理解儿子,不想惊扰儿子,但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整日整夜处在痛苦之中。“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无法将这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12.第一段中,作者反复说“母亲已经不在了”,用意何在?作者明知母亲已经不在了,可为什么后来又说“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答:用意:一唱三叹,强烈地表达出“我”因母亲不在而产生的失落和痛苦。原因:①“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失去母亲的痛苦中,心神恍惚;②“我”孤零零地待在地坛,直到黑暗来临、月光浮起、再没有人来催自己回家时,这陌生的感受使“我”真实地感到母亲已离“我”而去。‎ ‎13.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要来园中找“我”?找“我”为什么又不想让“我”发觉?‎ 答:母亲担心她的儿子因残疾的阴影想不开。母亲不想让“我”发觉是不想刺激到“我”那强烈的自尊心。‎ ‎14.结尾句中,“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中的“倔强”指什么?最后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倔强”是指“我”看见她,她没有看见“我”,而“我”决意不去喊她。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但母亲已经离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愧疚与痛悔。‎ ‎ ‎15.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100字。‎ 答:‎ 示例:是你,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是你,告诉我就算生命充满苦难,而心灵仍存在明亮和欢笑!是你,用无私的大爱给了我又一次生命!如今,你走了,却给我留下了无尽的希望和光明。‎ ‎16.根据提供的句子,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再用乐器来写)‎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志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母亲是黑暗中的一颗明珠,当你迷失方向时,一束柔光会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球上的生物需要适应地球的自转,而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钟来预测和适应昼夜变化。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式生物,分离出了一个调控生物钟的基因。他们________地观察细胞中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变化,鉴定其他相关蛋白所________的成分,揭示了果蝇生物钟的调控机制。由此,科学家们认为,(  ),也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而进化的结果,它调控着10%~40%的基因表达。研究生物钟对了解人类生命活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治疗由于生物节律失常造成的人类疾病有着________的应用价值。‎ 就我们人体而言,如果外部环境与生物钟发生冲突,个体不良行为与生物内在节律________,那么,我们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时差综合征”。当乘坐飞机跨越多个时区,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有时候即使我们感到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 生物钟的正常工作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继三位诺奖获得者开拓性的研究之后,生物钟生物学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指导着人们健康生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煞费心机 包涵 不可限量 南辕北辙 B.苦心孤诣 包含 不可估量 背道而驰 C.煞费心机 包涵 不可估量 背道而驰 D.苦心孤诣 包含 不可限量 南辕北辙 解析:“煞费心机”和“苦心孤诣”同为强调科学家观察的煞费苦心,“煞费心机”含有贬义,不符合文意,所以选“苦心孤诣”。“包含”是“里边含有”,“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有“包容、宽容”的意思,所以选“包含”。“不可限量”指前程远大,一般不做修饰语,“不可估量”指数量大或程度深,所以选“不可估量”。“南辕北辙”强调一个对象的行动和目的相悖,“背道而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强调两个对象或行动间的相悖,文中是“个体不良行为”与“生物内在节律”两个事物,所以选“背道而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生物钟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 B.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生物钟是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 C.生物钟是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D.生物钟是所有生物中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有的现象 解析:根据文意,本句陈述的是生物钟,并非强调“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所以排除B、C项;本句陈述生物钟时强调的是“所有生物”而非“人类”,所以排除D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有时候即使我们很疲惫,但是晚上还会失眠。‎ B.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的情况,有时候即使我们很疲惫,但是晚上还会失眠。‎ C.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有时候我们虽然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 D.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的情况,有时候我们虽然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 解析:A、C项中“出现”缺少宾语,所以排除。“疲惫”和“失眠”的对象都是“我们”,所以关联词应该在“我们”之后,排除B项。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4.人生如书,值得每个人用心去品读。请你根据示例写一句品味生命的话。‎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戏,生命是舞台。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史铁生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我说: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你所做的和能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个过程更精彩。‎ 解析:该题主要是引导同学们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可结合《我与地坛(节选)》中的人生感悟,写一句蕴含哲理的话。‎ ‎5.读书时,常用批注对文中精当之处做出评点,抒发感想。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三言两语,生动传神。请参考对画波浪线句的批注,任选下面《我与地坛》中一处画横线的句子,从内容、手法、作者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做批注。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个字。‎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①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②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示例:一个比喻写尽蜂儿姿态之轻盈,动作之优雅,神态之安闲,突现物之生机,妙极!‎ 答:①形象的拟人!蚂蚁是个思想家,更是一个践行者啊!②‎ 蝉能摆脱外壳,自己却难以摆脱寂寞;以空屋之空旷言寂寞如茫茫大漠之无边,越咂摸越有味儿。‎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对文中语句进行鉴赏,鉴赏时仿照例句,不仅要把画线句子内容上的特点评点出来,还要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由江上观日出起兴,抒发无限感慨且富含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第一段写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第三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的痛苦的体谅。‎ B.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写到了“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C.文章第三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在关注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D.文章第六段写母亲临终时,“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第一个“艰难”指因病痛折磨而难熬,第二个指生活艰难,在这里不是同情,更多的是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解析:“她又悄悄地出去了”主要是她不想伤害儿子,还有可能是病情加重的原因。‎ ‎8.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答:用“我”患病后的痛苦和绝望,反衬母亲对待疾病的平和心理。母亲慈爱,坚强。‎ 解析:本文的主旨是歌颂母爱的崇高、伟大,“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与母亲对待疾病的平和的态度形成对比,从而衬托出母爱的伟大。‎ ‎9.文中有一句看似闲笔的话:“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请说说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写出了母亲的伟大。儿子瘫痪后,她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连自己喜欢的花都不去侍弄了。‎ 解析: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本文的主旨来理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