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提升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提升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鉴赏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题型。‎ ‎2.理解并运用诗歌鉴赏之手法。‎ 教学重点:‎ 古典诗歌鉴赏之分析技巧型的答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考纲要求 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意思是诗歌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例如杜甫在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时候,就吟出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我们从中看出了诗人听到捷报后纵情高歌、欣喜若狂的神态。又如李后主在南唐亡国,自己沦为阶下囚之后,终日以泪洗面,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自己亡国破家之痛。(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往往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来表达情感。‎ 考试说明:‎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江西卷)‎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浙江卷)‎ 第三种模式 一词(一句)领全诗型 (辽宁卷)‎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四川卷)‎ 第五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天津卷)‎ 二、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哪些?‎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预热:‎ ‎1.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同“靛”);‎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比喻)‎ ‎2.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借代)‎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夸张)‎ ‎4.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设问)‎ ‎5.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反问)‎ ‎6.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 微醉。 (用典)‎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起兴)‎ ‎8.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小见大)‎ ‎9.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 ‎10.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议论)‎ 三、分析示例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联系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 分析思路:‎ ‎(1)这首元曲最能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词语是“惆怅”。(失意、伤感)‎ ‎(2)端午佳节,家家繁忙,为的是——庆端阳。别人都忙于庆端阳,而作者却“惆怅”,这里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下阕“《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世人对屈原的悲歌大义不理解,而作者却对屈子大义极为崇敬。(对比)‎ ‎ 【答案】手法:对比。(步骤一)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步骤二)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步骤三)‎ 归纳答题方法,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这个环节意在通过以前做过的题目唤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把学生以前的答案和诗标准答案作对比,归纳出解答方法。)‎ 四、牛刀小试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引导学生答题,从情感入手。‎ ‎(1)诗言志,歌咏言。这首诗歌的情感是“愁”。‎ 寥落:①冷落,空寂。②稀少,稀疏。这里指的是冷落,空寂。‎ ‎(2)“愁”从何处而来?(闲居在外,正值秋天,书信全无,归梦不成。)‎ 素秋: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天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 秋天之萧瑟凄凉正如林黛玉的《秋窗风雨辞》‎ ‎(3)三、四两句的意象:青苔、红树。客居异乡,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苔痕上阶绿)。青苔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聊裸的意态。‎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步骤一)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步骤二)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步骤三) ‎ ‎(这个环节是要学生在课外先完成此题。再根据课堂上归纳出类的答题方法和老师对诗歌的解读再次认识答案,稍作修改后起来交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 ‎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      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阮公本有济世之志,时值魏末,司马专权,抱负难伸,故写诗咏怀。回顾所学“夜中不能寐”。‎ 此诗笔下写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可见其高洁、志向远大。但生不逢时,秋风肃杀,羽翼摧折,一旦远行,永无归期。‎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这个环节是学生当堂完成此题,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伺机引导。)‎ ‎ 漫兴九首(其三)‎ ‎                 杜甫 ‎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1)漫兴:兴致所到,随手写出。‎ ‎(2)主要写了什么意象?燕子。‎ ‎(3)燕子干什么?燕子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 (步骤一)‎ ‎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步骤二)‎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步骤三) ‎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不宁的心绪。‎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此题。意在通过交流之后,得出两种不同的观点。诗歌简单,不做重点讲解。)‎ 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分析思路:说到虚实,我们会想起虚写包括过去、将来和梦境之事。而这里的虚写似乎都不涉及。这里表面上写舟船、波痕、鸥鹭,其实在抒发情感。‎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步骤二、三)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步骤二、三)‎ 问:除了虚实之外,这首诗歌还有什么表现手法?‎ ‎(反衬)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但大宋子民却以淮河为界,不得互通往来。联系其四:‎ ‎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