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安徽省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至安徽省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总

‎2006年安徽 齐 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 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 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 谷加五①。又,敦煌谷,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 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 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 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 “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D(“资”,凭借、获取。这里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两个“于”是介词,在。 A 项“以”,前句是连词“来”,后句是“因为”。 C 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后句是语气词“一定”。 D项“之”,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 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A (“共享家产”错,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附译文: “齐 民”的意思,就是今天所说的一般百姓(“齐等无有贵贱,故谓之齐民”)。神农发明耒耜一类的农具,是让天下的百姓得到好处。殷商、周代的强大,按照 《诗》、《书》的记述,关键是在让老百姓安乐,老百姓富有了后就可以进行教化。晁错说:“圣明的君王处在庙堂之上,而老百姓有不受冻挨饿的原因,并不是国 君自己能耕种而使老百姓能有饭吃,国君自己能织布而使百姓能有衣服穿,关键是能为他们开辟获取财富的途径(或方法)。 寒冷时候对于衣服,不需要   ;饥饿时候对于事物,不需要那么甜美。当饥寒交迫时,就不再顾惜说明廉耻了。一天之中没有了第二顿饭吃时就会饥饿,一年之 中没有添置衣服时就会受寒。当腹中饥饿而得不到食物,身体寒冷而不能得到衣服,慈母不能保全自己的孩子时,君王怎么能拥有民众呢?” 皇甫隆 (三国时魏人)做敦煌太守的时候,敦煌当地的习俗不会制作耧车,到种植季节,人和牛都耗损了很多劳力,可是谷物的收成很不好。皇甫隆于是就教人们制作耧 车,节省雇佣的劳力就超过一半,而得到的收成却增加了五成。又如,敦煌当时的习俗,妇女制作裙子,褶皱就像羊的肠子那么繁复,往往要用一匹布。皇甫隆又教 他们改变这种习俗,节省的布匹不计其数。黄霸做颍川(今河南禹县)太守时,要那些驿站、乡政府办事处都蓄养鸡和猪,用来赡养那些鳏夫寡妇、贫穷窘困的人; 直至致力于耕地种桑,减省费用,增殖财货,栽种(还是“养育后代”,本人不能确定,但不可理解为“栽树”)。鳏夫、寡妇、孤儿、无人赡养的人死后无法安葬 的,乡办事处向上级报告,黄霸一一分别处理:哪个地方有大树,可以用来做棺材;哪个亭(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有小猪,可以用来作为祭品。差役去那地方,都 像黄霸说的那样。 李衡在武陵龙阳洲(“氾”同“汎”,“汎洲”指湖中大片的淤积洲)上建了座房子,种植了几千棵柑橘,临死前,嘱咐儿子说: “我在这州上有几千棵柑橘树,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绢一匹,应当能满足家用。”后来柑橘树结果,每年收入价值数千匹绢。樊重想制作家用的器物, 就先种植梓树、漆树,当时人们讥笑他。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请教。这就说明种植是不可以停止的。谚语 说:“一年之计,不如种粮食;十年之计,不如栽树木。”说的就这个意思。孔子说:“在家之中能处理好家政,据治家之理可以用于治理国家。”这样,那么家政 就如国政,国政就像家政,他们的义理是一致的。 现在收取经传上的资料,援引歌谣里的说法;向阅历多而富有经验的人询问,又拿具体实践来验证; 从耕种农事说起,一直到酿造各法、酱藏食物以及腌腊、烹调各法等等。凡是可以谋生的各种行业,没有不完整记录下来,书名就叫《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分 为十卷。每卷的开头都有目录。我本来的意思只是让家客、奴客们看,不敢让那些有见识的听到看到。所以周到严格地告诫他们,不要用虚饰无根据的言辞来夸 耀,。 只希望浏览的人不要讥笑就可以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                                                                      ‎ ‎                                                                        ⑵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译文:                                                                                                                                               ⑴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 ⑵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请教。‎ 2007 安徽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眼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人熙熙者,沉醋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责要津之门,寡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日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责要津,权责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竟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往往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代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句中“宝藏”译成“珍藏”也算对)‎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2008 安徽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號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尾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敞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诡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元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刺史倘若了解到百性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走心甘情愿的。(句中“岂为政哉”译成“难道是执政之道吗?”,“所甘心焉”译成“也是心甘情愿的”,也算对。)   ‎ ‎(2)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罪轻的人尚不能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句中“巨猾”译为“大奸”也算对。)‎ ‎2009 安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 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答案】B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 其孰能讥之乎 今君与廉颇同列 ‎【答案】C ‎【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这个选项值得推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答案】C ‎【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 ‎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 ‎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 ‎ ‎【答案】(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解析】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杨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 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2010 安徽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 ‎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今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 ‎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 ‎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 ‎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之事,护皆与祥参谋。 ‎ ‎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 ‎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 ‎  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 ‎  C.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 ‎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 ‎【试题答案】B ‎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 ‎【试题解析】D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不常见的多义词,而且在高考常见的120个实词中也没有这个词(包括家、年、总在120实词中均没有)。命题者可能是想考学生的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意思,考有些学生好犯以今律古的毛病。“款”的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义项,本题考查 “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义。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  ‎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 ‎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 ‎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试题答案】B  ‎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部”),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其中②是其“巡境内,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③句是说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与“惠民业绩”⑤是说他“清素”的性格。  ‎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试题答案】A ‎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 ‎【试题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中“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  译文:                                                                 ‎ ‎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  译文:                                                                 ‎ ‎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 ‎  译文:                                                                    ‎ ‎【试题答案】 ‎ ‎(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 ‎(2)、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 ‎(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 ‎ 【试题解析】 ‎ ‎(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 ‎ ‎(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 ‎(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 ‎【参考译文】 ‎ ‎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聘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贺兰祥十七岁,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悦,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 ‎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 ‎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很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 ‎  大统十六年,拜任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溉灌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 ‎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是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亲密,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百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朝廷进封他为凉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终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 2011 安徽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鄂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颓,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又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则获奖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成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银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溢曰贞文。‎ ‎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5.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c ‎ 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A.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B.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持之而泣,以告户都 ‎ C. ‎ 农人告余以春及 ‎ 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D. ‎ 乃不知有汗,无论魏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长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市区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 “我要考考你。”‎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有个押运粮饷的宫员因为放弃押运逃逆,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斤并且赶走了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