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

拟行路难(其四) 项目 内容 课题 拟行路难(其四)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能力目标: 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 2、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 写法。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 传达出的情感。 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 重、 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 方法 教学 过程 一、导入: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 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 特色。 鲍照的《拟行路难》一诗就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朗诵诗歌(读通)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读懂):试翻译这首诗。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 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四、反复朗读,力争背诵。 五、诗歌鉴赏(赏析)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 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 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 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 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 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 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 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 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 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 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 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 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 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 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 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 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 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 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 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 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写一篇杂谈。 板书 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教学 反思 学生们因为自身素质能力不足,没办法完成靠诗意来体会诗人的情 感,而导致课堂冷场,学生茫然。这个课堂反应出乎了我的意料。这样 的现象让我知道了,学生的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一定要根据他们的认 知能力设置教学环节。这让我意识到了老师备课的时候除了备课文,还 要备学生,要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