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课件(35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析 考情 备考导航 考点 考纲要求 真题呈现 考向分析 地壳运动 规律 1. 地壳物质循环 2.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017 全国卷 ⅡT9 ~ 10 , 8′ 2016 全国卷 ⅠT7 ~ 8 , 8′ 2015 全国卷 ⅠT10 、 11 , 8′ 1. 地壳运动规律侧重考查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形成地貌,多以选择题为主 2. 大气运动规律侧重考查气候要素的变化、常见天气系统对我国的影响,判断气候类型及特征差异等,常以气候要素分布图、统计图为背景材料,强调解答、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水体运动规律侧重考查河流补给、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常以图表资料及热点区域为背景,对考生空间定位能力要求较高 大气运动 规律 1. 大气受热过程 2.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017 全国卷 ⅠT9 ~ 10 , 8′ 2017 全国卷 ⅡT4 ~ 5 , 8′ 2015 全国卷 ⅠT37 , 24′ 2015 全国卷 ⅡT4 、 5 , 8′ 水体运动 规律 1.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7 全国卷 ⅠT7 , 4′ 2015 全国卷 ⅠT1 ~ 3 , 12′ 2015 全国卷 ⅡT9 ~ 11 , 12′ 建 网络 理清脉络 目录 01 02 03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 大气的热力作用和水平运动 气压带、风带和气候 常见的天气系统 气温与降水 水循环和洋流 04 05 06 第一节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 .矿物有 、 和 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2 .按照成因,岩石可分成 ( 火成岩 ) 、沉积岩和 三类。其中,具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气态 液态 固态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3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 成 因 常见岩石 岩浆 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 成为岩石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 形成的岩石 玄武岩、流纹岩和安山岩 沉积岩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 作用下形成的岩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 变质岩 岩石在 、 的环境下,其原有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 大理岩、石英岩 板岩、片麻岩 冷却凝固 冷却凝固 外力 高温 高压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 .地质循环是指 和其下的 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 .岩石的转化指三类岩石互相转化。 三、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 2.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主要是内部的 . 、岩浆活动、 等 使地表变得 . 外力作用 主要是 . 风化、 、搬运、 、固结成岩 使地表趋于 . 岩石圈 软流层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 地震 侵蚀 沉积 平坦 高低不平 热能 太阳能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 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 分割成六大板块。 ② 板块处于相对的 状态。 ③ 板块运动是 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 板块边界与地形的关系 ① 挤压碰撞 ( 边界 ) :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常形成山脉和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 、 或岛弧。 ② 张裂分离 ( 边界 )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海岭。 断裂带 运动 内力 消亡 高原 海沟 山脉 生长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3.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 火山喷发: 的堆积常形成 、火山口等地貌。 (2) 地震:往往造成地壳 和 。 类型 形成 基本形态 褶皱 强烈碰撞和 ,使 发生弯曲变形 和 . 断层 岩层受力发生 ,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 和 . 水平挤压 沉积岩 断裂 位移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火山锥 熔岩物质 断裂 错动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表现形式: 、侵蚀、 、沉积和 等。 2 .实例 (1) 横断山地山高谷深,是在内力作用基础上, 作用塑造而成。 (2)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受 切割而成。 (3) 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是内力作用导致基底下沉, 作用而成。 (4) 沙丘是干旱地区 作用形成。 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 .合理改造能够趋利避害。 2 .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风化 搬运 流水侵蚀 外力 ( 流水 ) 侵蚀 泥沙沉积 风力沉积 固结成岩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01 02 03 04 岩石圈物质循环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探究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 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该过程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其基础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相互转化。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 知识拓展 】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的判读 (1)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即只有一个箭头 “ 进 ” 的是岩浆岩。 (2) 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 “ 归宿 ” ,即有三个箭头 “ 进 ” 的是岩浆。 (3) 三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三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为岩浆。 2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1)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 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017· 大庆实验中学模拟 )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 ( 图甲 ) ,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 25 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 1 ~ 2 题。 1 .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 A . ④ B . ③ C . ② D . ① 2 .形成波浪岩的岩石在 变质作用下会形成 ( ) A .大理岩 B .石英岩 C .板岩 D .片麻岩 C D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解析: 第 1 题,读图乙,碎屑物质形成沉积岩, ④ 是沉积岩。沉积岩可以转变成岩浆或变质岩,对应 ① 、 ③ ,所以 ② 是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根据箭头方向,所以 ① 是岩浆, ③ 是变质岩。波浪岩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对应数字是 ② ,选 C 。 第 2 题,花岗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片麻岩。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017· 黄冈中学第二次联考 ) 天山大峡谷 ( 图 1) 由红褐色的巨大山体群组成。这里山体高大,山坡陡峭,峡谷细长,山体由红色岩石和粗砂砾石组成,谷内山体陡峭险峻,奇峰异石,千姿百态,崖壁下部有大大小小的洞穴分布。图 2 为岩石转化图。读图,完成 3 ~ 4 题。 3 .崖壁下部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 ) A .冰川侵蚀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D .海水侵蚀 4 .据图文资料,判定该峡谷 主要岩石为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C A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解析: 第 3 题,冰川侵蚀形成 U 形谷,而不是细长峡谷;风力侵蚀会使崖壁上部有洞穴存在;天山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最近几百上千年是绝对不会有海水侵蚀作用的,选 C 。 第 4 题,据文字 “ 粗砂砾石组成 ” 和图中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可判断天山大峡谷的主要岩石为沉积岩,对应图中的甲。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探究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 |→ → |←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示意图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017· 浙江五校联考 ) 读某大洋洋底岩层年龄分布图,回答 1 ~ 2 题。 1 .甲板块不可能位于 ( ) A .非洲板块 B .美洲板块 C .欧亚板块 D .印度洋板块 2 .关于乙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B .图示边界类型会出现深海沟 C .图示海底不可能形成海岭 D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与此一致 B D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解析: 第 1 题,图中乙处大洋洋底岩层年龄是 0 ~ 7 百万年,往东西两侧岩层年龄变老,乙是洋底岩层年龄最新的地方,应是板块张裂处,板块边界是生长边界,所以甲板块西部边界是生长边界。根据板块分布图可知,非洲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西部边界都是生长边界,美洲板块西部边界是消亡边界,所以甲板块不可能是美洲板块,选 B 。 第 2 题,根据上题判断,乙处是板块张裂处,应是生长边界, A 错;海沟出现在板块挤压的地方即消亡边界上, B 错;岩浆可能会在大洋底部板块张裂处喷发形成海岭, C 错;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D 正确。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017· 泉州月考 ) 读世界某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回答 3 ~ 4 题。 3 .该处海底地形为 ( ) A .海岭 B .海沟 C .大陆架 D .大陆坡 4 .该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 .板块碰撞 B .板块张裂 C .岩浆活动 D .火山喷发 B A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解析: 第 3 题,据图可知,等深线数值超过 10 000m ,且从南北两侧向中间增加呈狭长形,属海沟地形。海岭是洋底中部海拔较高大的地形;大陆架水深不超过 200m ;大陆坡是一个坡面,深度朝一个方向加深,故海岭、大陆架、大陆坡均不与图示等深线吻合。 第 4 题,海沟是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探究三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 .断层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1 . (2017· 天津模拟 ) 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 A .岩浆岩、褶皱 B .沉积岩、褶皱 C .岩浆岩、断层 D .沉积岩、断层 解析: 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选 B 。 B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017· 温州质检 ) 页岩气是蕴藏在页岩层可供开采的天然气资源。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 单位: m) ,图中黑点表示在该地区钻探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测到的同一页岩层顶部的高程。读图,完成 2 ~ 3 题。 2 .该地区最可能是 ( ) A .背斜山 B .向斜山 C .断块山 D .向斜谷 3 .该地区 ( ) A .一定含有页岩气 B .地壳一直处于下沉状态 C .未发生过沉积作用 D .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 B D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解析: 第 2 题,根据等高线数值可知,图示地形为山地;根据图中页岩层顶部高程分析可知,该岩层的海拔大体是东、西对称分布,中间低,两侧高,说明该页岩层受到东、西方向水平相互挤压的力,岩层在中部向下凹,为向斜构造,故图示地区最可能是向斜山。 第 3 题,从成因上看,页岩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同时说明该地区发生过沉积作用;油气资源一般分布在背斜中;向斜山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先下沉,接受沉积,后地壳抬升。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探究四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风化物,如风化壳 普遍,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 V” 形谷、“红色沙漠”“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 溶蚀 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 ( 石灰岩 ) 分布区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 U” 形谷、冰蚀平原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等 滨海地带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地区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湿润、半湿润地区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区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无分选性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冲积扇、平原、三角洲 有分选性,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堆积 沙丘、沙垄 干旱内陆地区 海浪堆积 沙滩 滨海地带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 河流的侵蚀地貌 (1) 同一河段不同时期的河流侵蚀地貌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 同一时期不同河段的河流侵蚀地貌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3 .分析河岸受力差异的两种情况 (1) 当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借助地转偏向力来分析河岸受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相反。 (2) 当河道弯曲时,南、北半球均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1 . (2017· 盐城模拟 )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 ) A .流水、沉积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沉积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河、湖众多,地势低平 ( 海拔在 20 ~ 40m 之间 ) ,因此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流水、沉积作用。 A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图 1 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 2 中的 ① ~ ④ 所示 ( 图例 Ⅰ ~ Ⅳ 分别代表不同岩层 ) 。读图,完成 2 ~ 4 题。 2 .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 ( ) A . Ⅰ B . Ⅱ C . Ⅲ D . Ⅳ 3 .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地壳抬升 D .冰川侵蚀 4 .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 2 类似的是 ( ) A .华山陡崖 B .海蚀崖 C .雅丹地貌 D .峡湾地貌 C A B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解析: 第 2 题,读图 2 可知, Ⅲ 最先遭受侵蚀,说明 Ⅲ 岩性最松软。 第 3 题,太行山东侧为半湿润区,降水较多,外力作用应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第 4 题,华山陡崖为断层所致,为地垒;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峡湾地貌为冰川地貌;海蚀崖为海蚀地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