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微案一论证思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微案一论证思路

微案一 论证思路 微点突破一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 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 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 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 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 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 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 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 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 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 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 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 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 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 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 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 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 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 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 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剖析 “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对元明两 代瓷器的比较,证明了“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答案 A 技法透视 针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公元前 331 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 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 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 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 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看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 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 弱的交通。中华帝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于是,两个世界中心 ——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此后就是漫长的 20 个世纪。罗马 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华帝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 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从张 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 20 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 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中 心。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经过近四个 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 国。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都。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 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 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 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 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 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文治武功的影响,西到印度,东及朝鲜、日本。西北的 大山被翻越,征战、和亲、贡纳,贸易将大唐文明远播到吐蕃与波斯。中华文化在东亚传播, 由中国而朝鲜、日本,由越南而南洋诸岛,华夏文化圈到唐代基本形成。公元第一个千年, 整个东亚东南亚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国家与民 族、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 共同的价值基础。汉字为这个文化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建立在儒学科举、唐朝律令、汉 传佛教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教制度,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 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个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化的“华夏文化圈”。 (摘编自彭艳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光明日报》2017 年 7 月 8 日)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比了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崛起的方式及过程,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B.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世界文明中心的产生、发展与兴衰的过程,思路清晰。 C.第二段论证“大唐是世界的中心”这一观点,运用了大量具体的实例,增强了说服 力。 D.文章的写作思路遵循时代发展的脉络,符合历史规律,使论述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答案 A 解析 “对比……崛起的方式及过程”错误,文章并没有对两种文明崛起的方式及过程 进行对比。 微点突破二 分析结构思路 (2014·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 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 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 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 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 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 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 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 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 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 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 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 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 “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 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 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 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 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 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 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 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 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 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 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 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 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 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 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 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 年第 23 期,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 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 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 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 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剖析 “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错。②段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③④两段分 别从古代和当下来说明人们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看法。二者为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另 外“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分析不准确。原文第④段是“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 乏”,选项将“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断定为“主题贫乏”。 答案 C 技法透视 针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人生态度或境界不是独立自在、随意产生的,任何一种人生态度或境界都有它之所以 产生的现实依据、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就一个人来 说,甚至与他的禀性、出身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以讲人生态度或境界为基本内容的哲学 当然也与以上种种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如英国的经验主义就有它自己的认识论方面的依 据,还以英国独特的思想文化方面的传统为背景。一个人有某种哲学,除了许多深刻的原因, 还与他个人的性格有某种联系。 ②我们今天亟须发展科学,需要经世致用或者说实用的哲学观点。但现在一些人过分热 衷于功利追求,对自然采取人类中心主义态度,对人则以自我为中心,破坏人与人之间、人 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针对这些情况,我主张在重视实用的同时,更多地提倡诗意境界和“民 胞物与”精神及其理论基础“万物一体”的哲学。人与天地万物一气相通、融为一体,因此, 人对他人、他物应有同类感,应以仁民爱物的态度和赤诚之心相待。这是一种真善美相统一 的境界,也是一种人与万物一体的哲学。 ③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哲学,主张人们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自然方面的、社会历史 方面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古代的、当今的,中国的、外国的,越广越好。知识越广,哲学 的内容就越深入越宽阔,尽管哲学本身不是知识体系。哲学所讲的最大、最高、普遍性的问 题是渗透到各种具体现象和具体知识领域中的。所以,哲学要使自己现实化,就不能停留于 一般讲哲学本身,要具体讲各门现象和知识的哲学,如经济的哲学、政治的哲学、科学的哲 学、审美的哲学等等。那种一听讲提高境界之学就以为是“绝圣弃智”“心斋”“坐忘”的 想法,和我所讲的哲学境界毫不相干。罗素也说过,哲学不是像具体科学那样讲“确切的知 识”,但认为哲学家可以对任何东西一无所知的看法是“相当错误的”。当代德国哲学家哈 贝马斯在分析批评美国当代哲学家罗蒂的“陶冶哲学”时指出,“哲学尽管被归结为‘陶冶 的对话’,但它决不能外于科学而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 ④我对于哲学目标的这一界定,意在把中国传统哲学人与万物一体的思想、西方现当代 关于人与世界整合为一的思想同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思想结合起来。这种境界不是抛弃主客 关系,而是需要和包括主客关系却又超越之;这种境界不是不需要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 不是“弃智”,而是需要广泛的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而又超越知识、超越必然性;不是不 要功利追求,而是既讲功利追求又超越功利追求。总之,这种境界不是单纯精神上的安宁或 精神享受,而是对人世间一切现实活动的高远态度。 (选自张世英《当今需提倡的人生境界》,有删改)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首先阐述任何一种人生境界都有着它之所以产生的各种复杂因素,然后点出了 哲学与人生境界的关联,说明哲学也要面对同样种种复杂因素,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B.②段先点出现在发展科学所需要的哲学观点,接着分析这一哲学观点极端化之后所 衍生的弊端,进而提出要倡导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倡导人与万物一体的哲学。 C.③段呼应①段观点,指出哲学目标是提高人生境界;进而阐明为达此目标,哲学就 要使自己现实化,就没必要再去讲哲学本身了,要具体讲各门现象和知识的哲学。 D.④段紧承③段内容进一步阐释,指出本文对哲学目标的界定目的是将人与万物一体 的思想、人与世界整合为一的思想与主客关系思想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人生境界。 答案 C 解析 原文是说“哲学要使自己现实化,就不能停留于一般讲哲学本身,要具体讲各门 现象和知识的哲学”,由“不能停留于”可知,也并没有否定“一般讲哲学本身”的基础作 用。选项理解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