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揭秘中考数学基础题和压轴题解题技巧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名师揭秘中考数学基础题和压轴题解题技巧2

语文 ‎2010年中考再过一个月就要开锣了,同学们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中吧,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有哪些没有弄清楚的知识点?为什么我总是因为粗心丢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解题的技法?……   智康教育的几位名师为大家答疑解惑。以下是我们总结有关中考语文的精彩解答。 ‎ 语文 ‎2010年中考再过一个月就要开锣了,同学们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中吧,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有哪些没有弄清楚的知识点?为什么我总是因为粗心丢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解题的技法?……   智康教育的几位名师为大家答疑解惑。以下是我们总结有关中考语文的精彩解答。 ‎ 语文 ‎2010年中考再过一个月就要开锣了,同学们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中吧,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有哪些没有弄清楚的知识点?为什么我总是因为粗心丢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解题的技法?……   智康教育的几位名师为大家答疑解惑。以下是我们总结有关中考语文的精彩解答。 ‎ 语文 ‎2010年中考再过一个月就要开锣了,同学们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中吧,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有哪些没有弄清楚的知识点?为什么我总是因为粗心丢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解题的技法?……   智康教育的几位名师为大家答疑解惑。以下是我们总结有关中考语文的精彩解答。 ‎ 语文 ‎2010年中考再过一个月就要开锣了,同学们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中吧,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有哪些没有弄清楚的知识点?为什么我总是因为粗心丢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解题的技法?……   智康教育的几位名师为大家答疑解惑。以下是我们总结有关中考语文的精彩解答。 ‎ 语文 ‎2010年中考再过一个月就要开锣了,同学们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中吧,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有哪些没有弄清楚的知识点?为什么我总是因为粗心丢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解题的技法?……   智康教育的几位名师为大家答疑解惑。以下是我们总结有关中考语文的精彩解答。 ‎ 语文 ‎2010年中考再过一个月就要开锣了,同学们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中吧,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有哪些没有弄清楚的知识点?为什么我总是因为粗心丢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解题的技法?……   智康教育的几位名师为大家答疑解惑。以下是我们总结有关中考语文的精彩解答。 ‎ ‎  网友:最后30天,语文该怎样准备?   智康语文郑老师:您好!在语文学科冲刺中考的最后30天里。请根据你的一模试卷情况给自己制定一个完备的复习计划。   基础知识:根据自己的得分情况,主要集中复习中考说明上的内容。确保基础知识和文言文部分不要失分。   阅读部分:现代文阅读部分需要你进行归纳总结,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考的题型及答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答题套路。这样可以节省你在考场上的答题时间,也可以让你的答案更加标准。   作文部分:作文最根本上是要重视积累,如果仅仅是本次中考冲刺的话,建议你给自己准备几篇范文。可以根据“情感”“励志”“成长”“社会”等类型分别准备。对自己以前比较优秀的文章和段落进行精心修改,也可以每天摘抄精彩的段落,给自己的中考作文做好积淀。   网友:语文学科的话可根据孩子的薄弱环节进行冲刺。   智康语文郑老师:如孩子作文不好,可教给孩子最容易得分的作文格式(如五段式、小标题式、小排段式等),让孩子积累好的范文和段落。如孩子阅读不好,可先抓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的分数,此两类阅读题目简单,答案易找,中上的孩子都可以保证得到满分。记叙文多归纳总结答题格式。预祝您的孩子考出好成绩!   网友:求解答120分钟的语文要怎么分配时间呢?   智康语文林老师:你好首先纠正一下,北京中考语文考试时间是150分钟,不是120分钟。如果你所在地区是120分钟的话,建议如下分配:原则是一分钟做一分的题,但选择题用时一般会较短,综合性学习和名著阅读难度较低,注意语言表达即可,个人建议20分钟内解决,然后文言文用5-8分钟左右,因为基本考课本上的文章,比较简单,注意细节和语言表达即可。然后把主要时间用在记叙文阅读上。这部分内容容易失分,难度相对较大,建议用15-20分钟完成。议论文和说明文阅读基本上是从文章中找答案,两篇文章15分钟即可完成。作文非常重要,审题立意理思路是关键,建议用8分钟左右时间,一定不要怕花这个时间,真正写作600字半个小时一定能完成。然后留十分钟左右时间检查试卷即可。   网友:小孩的英语老是在135徘徊,再往上总是很难。首字母填空问题要扣6-8分,作文要扣3分。怎么办?   老师:英语作文的准备应该从文章结构,句式和词汇的级别上下功夫当然对于开放型作文,立意一定要对吆,多分析高考真题   网友:我想知道今年中考作文有什么诀窍?   智康语文林老师:确切的说作文是没有诀窍的,尤其是形式还不明朗的情况下,追求诀窍其实不是高招。但中考作文还是有些套路可循的,这也要看你自己的作文水平和写作风格,不同的学生需要准备的也不一样。常规的可以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选择、语言文采等方面下些功夫,分亲情、励志、感恩、爱国等不同题材准备几篇像样的文章,说不定中考中就能用到。去年我的一个学生作文相当不好,我就这么辅导他,结果考了55分,大大超过预期。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网友:老师您好,我是安徽的考生,还有二十多天就要中考了(我们这边提前到14号),一些问题却还没解决,在这里看到了这篇帖子,想咨询一些问题我的数学成绩不还错,但总是会因为一点小错误(比如粗心)而失分,我应该怎么避免?怎样能让解答题的步骤更完美,没有漏洞?语文是我的弱项,我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答题格式?还有哪些词语,是回答问题经要常用的?英语的作文部分,我应该背一些范文吗?填词部分只会提问考纲中的单词吗?物理部分,今年安徽的考纲里没有浮力,就不会考吗?我化学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我应该多做几套模拟题,还是抓住课本? 总的来说:我想问,到现在这时候,应是抓住基础知识的复习,还是做一些好的猜想、模拟卷?   老师:中考的话,现代文阅读的题型并不复杂,答题格式也相对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题型一: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题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答题技法: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题型三:说明方法【重点】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题型四:说明顺序   1、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主次、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总体到局部)。逻辑顺序中的“由主到次”与空间顺序中的“由整体到局部”要分清。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题型五、说明语言 【重点】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限制性词语,例如:“一般”、“从现在起”、“大多数”等。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题型六、概括信息【重点】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③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段意概括:句式:说明了……介绍了……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题型七、文段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   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题型八、补写相关语句   类型1、在空格处补写一句话,与下文语意相连贯   对策:   空格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是要补写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内容再思考。   类型2、请你运用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补写一段话。   对策:   补写内容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   题型九、中心句   类型1、直接让考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   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近日,市区部分知名中学的骨干教师和有中招评卷经验的老师在一起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看法。    中招试卷知识结构形式不会有大变化    2010年的省中招语文试卷难度大体上会和2009年相当。    2008年的中招语文题目过难,平均分太低。2009年出题方有意识地降低了难度,并要求保持稳定,所以今年试题难度会和去年大体相当。    今年省里的中招题目从内容到形式肯定会有一些小的变化。比方说,2009年的第3小题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这样考查的面更宽,同时减少了改卷误差。    这种小变化都是根据命题材料的内容需要而酌情变化的,很难预测到。    不过,中招试卷大的知识结构形式不会有大的变化。  ‎ ‎ ‎ ‎    教材上没有,课标上有,也要重视    在复习语文时,应该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因为课标是命题的依据。    河南省中招考试命题课标意识特别强,教材上没有,但只要课标上有,就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游山西村》。    因为小学教材学过了,所以删除了《游山西村》这首课标规定的诗歌。但2008年省中招还用这首诗做命题材料,这就是对我们的提醒。    另外,课标上有,但教材却放在附录里,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如《观刈麦》《雁门太守行》等。    《三国演义》的内容需要了解一些    如果课本后面介绍的名著片段不是课标推荐的篇目,考生可以不全部了解。    但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三国演义》。    这部名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有很多成语故事连不识字的老农都知道。如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身在曹营心在汉,大意失荆州,孔明唱空城计等。它和《红楼梦》只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还不太一样,所以全国有很多中招题都曾涉及《三国演义》,有些内容对于考生来说还是应该了解的。    古诗文复习不能“猜题押题”    课标规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是我们复习的重点,要全面复习,不可猜题押题。    还有,也不能因为某篇课文题目考过了就放弃复习。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靠积累。非课标规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要记住课下的注释,如果考试中遇到一段文言文阅读是课外文段,就可能用上非课标文章的课下注释。‎ 作文重点练审题和立意 ‎    作文是语文试题的重头戏,考前还是要重点训练作文审题和立意的能力。    2008年中招作文题目《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有考生审题不清,把“那个故事”写成了好几个故事,不明白“那个”就是“一个”,这就是审题的失误。    2009年的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有考生只写别人批评自己的话,写批评的过程和心理变化,就是没写如何助我行,这也是内容上有重大缺陷。    材料作文要把训练重点放在看懂材料的寓意上,然后围绕寓意去作文。    考场作文的写作技巧    写材料作文是否必须引用所给的材料?材料作文的立意是从其中一则材料提炼的,还是从所有材料中提炼的?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写成议论文,一定要引用或提到原材料;如果写成记叙文,就不需要引用原材料,只要文章主题与材料主题一致即可。    另外,材料作文的立意应从所有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才算最好。当然,根据一则材料确定作文的立意也未尝不可,但有可能偏离题意。    中招工作敲定预安排日程    市区普通高中体音美特长生报名、测试的时间定了。为了方便考生和家长及时了解中招的各项信息,本报从今日起在招生直通车中开辟“中招”专栏。 ‎ 五天复习决胜中考文言文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地。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虽然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说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脑海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   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们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们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他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过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们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虽然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这时你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名言警句,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对整篇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们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他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第五天:课外语段阅读的把握 ‎   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们会轻松度过这一关。   首先,同学们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其次,你还要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懂翻译的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也就应该理清了。‎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 ‎.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中考语文病句:判断修改病句的方法 一、判断病句的方法   (一)、紧缩法。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先把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于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问题。例如:   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担负着建设成为强国"。从这个主干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不完整。   紧缩法也适于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搭配得当。例如:   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勇往直前的一曲壮歌。   紧缩以后,全句成为"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曲壮歌。"这样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讲述"与"一曲壮歌"搭配不当。   紧缩法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紧缩时,为了避免在否定句中去掉否定词而出现与原意相反的情况,应把否定词保留在主干里。   ②‎ 紧缩时,必须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如果砍掉了修饰成分以外的词语,就会破坏原句的结构。   (二)、类比法。对句子的毛病拿不准时,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例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国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四)、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例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第一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第二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二、修改病句的原则   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我们还要注意,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简(修改应简要)   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三、辨析病句的原因 ‎   (一)、用词不当。他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   "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应改为动词"节省"。   也有虚词使用不当的现象。   例如:伊朗厨师可能是不熟悉我们的炊具的用法,也许是由于心情紧张,反正是把烤羊肉没有做好。   "把"字短语不能放在否定词前面。应改为:反正是没有把烤羊肉做好。   (二)、搭配不当。   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②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③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④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⑤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北京"是"季节",主宾不搭配。   又如: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加快"可以配"速度",但不能配"规模",这是动宾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   ①主语残缺。有两种情况:a.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b.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②谓语残缺。有两种情况:a.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b.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   ③宾语残缺。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中心语残缺。   ④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⑤缺少关联词语。例如:   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这个句子的谓语"拥有"什么,残缺。应补上宾语"的大型企业"。)   (四)成分赘余   ①主语有多余成分;②谓语有多余成分;③宾语有多余成分;   ④定语多余;⑤状语多余;⑥补语多余。例如:   ①‎ ‎《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   "诸"是"之于"的意思。删去"诸"或"于"即可。又如:   ②欢迎领导到我校光临指导。   "到我校"即"光临",造成赘余,修改的办法是留其一,去其重复。   (五)结构混乱   ①词序不当。几种情况:a.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b.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c.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d.多层定语语序不当;e.多层状语语序不当。例如:   太监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特有的产儿,是被阉割过的封建帝王的奴仆。   对太监的介绍应先将其特点说明"是……的奴仆",再言其"是……的产儿"。否则"特有的产儿"的概述设着落,交代不清。   ②句式杂糅。有两种情况:a.两种说法混杂;b.前后牵连。例如:   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披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   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另一种是:"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两种句式应删其一种,从而保持句子表达的明确。   ③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例如: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也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   ④层次不清。例如:   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新华社发出的这条消息,就重视程度而言,科学界人士重于广大读者,因此,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动态;另外最后一句"引起强烈的反应"属于抽象性语言,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   (六)表意不明。   ①‎ 指代不明。   例如:王新和李红赛跑,经过一段激烈的竞争,终于他取得了胜利。   "他"是指王新还是李红不明确。   又如:我站在窗前向操场一看,这里有很多同学在打球。   "这里"指代不明,应改为"那里"   ②意思混杂,不知所云。   例如:这些年,写文章的人特别喜欢"该"和"其"这两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该"和"其"当然可以用,因为今天我们用的是现代汉语,很多时候,用"这""那""他"之类,文章更流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   前面说"该"和"其"当然可用,中间又讲现代汉语中的"这""那""他"使文章更流畅,最后又说"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无法明白"该"和"其"与"这""那""他"用哪个更好。   ③歧义句。   例如:请你代我买两张北京到西安的往返飞机票。   此句有两种理解:其一,往、返共两张。其二,往,两张;返,两张。   又如:这个厂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30%,受到上级表扬。   此句两种理解:一种,比全年计划多出30%;另一种,只超出全年计划的30%。   (七)不合逻辑。   ①强拉因果。例如: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   此句强拉因果,"游人少"的原因不能推出是因为游园的最后一天所致。   ②自相矛盾。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就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   ③概念误用。例如: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   文学作品与语文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教学用书"。   ④‎ 主客倒置。例如: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该句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我"为主动,"报纸"为被动。   ⑤否定不当。例如: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该句去掉"否认"前的"不"字。   ⑥前后失衡,缺乏照应。例如:有没有人毁树,是树能成活的重要条件。   该句前面是两种条件"有没有"。后面只说了"能成活"的一个条件,两面失衡,应在"能成活"前加"是否"二字。‎ 如何强化英语考试各部分解题技能 就像网球赛有“赛点”,现在谁能把握好这最后冲刺的“赛点”,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经过了几轮复习之后,大部分同学对整个初中   就像网球赛有“赛点”,现在谁能把握好这最后冲刺的“赛点”,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经过了几轮复习之后,大部分同学对整个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和知识框架比较熟悉了,那么在最后冲刺阶段我们该做什么呢?   一、知识以梳理为主   近几年的试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加大了试题的灵活性,从以往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最简单的题目反而容易出错,很多学生喜欢挑战难题,但事实上,近几年上海的英语中考都比较强调基础,难度不会太高,所以,越到最后越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落实。在第一轮复习时,对词法、句法的复习为主;第二轮复习时,结合自己的弱点进行专题强化训练,但做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该对做过的试卷、试题进行归纳总结,搞清楚“错在哪里”和“下次如何避免”等问题。到最后冲刺阶段,可以适当做一下前几年的中考真题,熟悉题型和思路。此外,最好能保证每天20分钟左右的英语听力训练。同时,对整个初中阶段所要学习和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初中英语整个语言学习系统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这样才可能在中考题中应万变。   二、解题技能需强化 ‎   “听力”部分:最关键的是审题,应该充分利用听力开始前的几分钟,快速阅读听力部分的问题,并猜测文章可能涉及的内容;在听力过程中对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关键信息点要做简单提示性记录;此外,心理因素也非常重要,中考的英语听力一般读两遍,如果第一遍没听懂,千万不能紧张,可以带着第一遍时已听懂的有效信息点,再听第二遍,寻找最接近自己理解和有效记忆的答案。   “选择题”部分:单纯的“语法题”已经很少,“语境题”越来越多,主要考核语言在语境中的运用,答题时如果忽视语境,就很容易答错题,这就要求能对句子的正确分析,对基础语法进行灵活运用。   “阅读理解”部分:要求能对文章中提到的表层信息点进行整合和推理,有些选项确实是文章中提到的事实,但不一定是问题的答案,现在很多考生看文章看得很仔细,但对问题却只是粗粗浏览一下,这样就很容易出错;平时练习时遇到生词也不要忙着查字典,而应该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测,这类题目近年来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平时就应加强训练。   “词语填空”部分:该题型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题型,主要考核学生对篇章的整体理解和词或词组在句子中的运用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运用。现在很多学生对这部分词汇钻研得过深过难,事实上没有必要,考查的词汇一般不会超出大纲要求的范围。   “完形填空”部分:第一遍先通读全文,以便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叙述问题,这样可以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第二遍再根据上下文、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所填的单词作用要起到完整各句的意思、上下文之间意思的相互衔接以及有些词汇的搭配。做完后再通读全文,检查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词义是否通顺,三大词类的变形有无注意。‎ ‎2010年中考英语如何才能避开弯路 在中考前的一个月中,除了根据学校老师的安排进行总复习外,同学们自己复习英语时如何才能少走弯路呢?笔者提出三条建议。   逐个消灭弱项   每位考生要静下心来,对自己作一个客观的评估,找出自己的弱项,缺什么补什么。一般来说,到现在为止,自己的弱项不会太多。即使有较多的弱项,也要找最弱的先补习。可以先注意词汇的复习。词汇掌握好坏与听力、语法、阅读、选择及写作均有直接的关系,建议考生先把要求掌握的单词词组认真筛选几遍,巩固拼写与词义,然后复习一下单词的种种变化和用法。以单词c are为例,它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其形容词形式有c areful与c areless,再可以变为副词形式carefully和carelessly,而careless又有其名词形式c arelessness等,这些不同的形式在句子中又有着不同的用法。如:   1、you should take care of your -self。(名词)2、i don't care for smoking。(动词)3、be carefu l when you cross the street。(形容词)4、som e careless person has broken the glass。(形容词)5、walk carefully,or you may fall。(副词)在英语的十大词类中,动词无疑是最为活跃的词类之一。动词是构成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有瞬间动词和延续动词的区别,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区别和时态的区别。动词又可以与其他的词搭配构成丰富多彩的词组。以m ake为例:m ake friends with sb.…(与…交朋友),m ake a film(拍电影),make mistakes(犯错),m ake a noise(吵闹),make a fire(生火),make money(挣钱),make progress(取得进步),make use of(利用)以及由make构成被动语态的多种用法,如:be made of…,be made from…,be made by…,be made for   …,be made in…,be made upof…等,希望考生要弄清以上这些问题。   每天朗读课文 ‎   每天要听5-10分钟的英语录音来维持和提高听力水平。要坚持每天朗读一两篇课文,要通过听与读来巩固语感,保持对英语听力的敏感性。参加中考的学生大多会感到最难的莫过于完形填空,因为完形填空不仅从阅读的语言知识上对考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考察,而且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语感和较广的知识面。做完形填空切忌急于求成。考生要先通览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情节的发展或前因后果。面对空格中要填写的单词可以先做试探性的猜测,然后逐句细读,根据上下文意思选取语法正确,意思贴切的单词填入。如果给了首个字母,范围就更缩小了。对于把握不大的空格,可以先搁置一下往下读,说不定答案就在下文中呢!完形填空的成功建立在足够的词汇量,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的语法知识和较广的知识面的基础上的。如:the them e of the 2010shanghai world expo is“betty city,better 1”.this them e is2of new ideas .the world expo is known 3the econom ic olym pics.when held in shanghai in2010,it will give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at 450million visitors 5around the world will com e to the six-month exhibi-tion in2010,we chinese people should do our 6in preparation for expo-2010.   在这篇完形填空文章中,第一空考查每一位考生对2010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否了解,应填l ife。第二空是一个词组be full of,第三空考查be known as的用法。第四空at least有“至少”的意思,第五空应填f rom,而最后一空则又是一个词组do one's best。考前练习小短文   要坚持写一些50-80字的小短文,要多用自己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型,题材要广泛,如写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物品、一封信、一则通知、一则广告或根据图画写话等,要注意拼写正确,无语法错误,表达要达意,可把自己写的短文让老师批改一下,找出自己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补缺。   最后,“看试卷”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请考生把近期做过的大小试卷和练习题分门别类整理一下,定下心来认真仔细过一遍,把以前存在的问题弄清,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复习。相信通过以上这些办法进行最后复习,考生在中考中一定能考出优秀的成绩。 ‎ 名师指点英语:中考最后一个月冲刺必备 ‎2010年中考再过一个月就要开锣了,同学们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中吧,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有哪些没有弄清楚的知识点?为什么我总是因为粗心丢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解题的技法?……   智康教育的几位名师为大家答疑解惑。以下是我们总结有关中考英语的精彩解答。 ‎ ‎  网友:‎ 老师讲讲答题技巧吧,考场上的   学而思数学李老师:考试常用技巧总结   一、考前准备考前要摒弃杂念,排除一切干扰,提前进入思维状态。闭眼想一想平时考试自己易出现的错误,然后动手清点一下考场用具,轻松进入考场。这样做能增强信心,稳定情绪,使自己提前进入“角色”。   二、考前5分钟拿到试卷后,而要通览一下全卷,摸透题情。看无印刷问题等。此时不能动手答题,但可以阅读试题,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阅读一些试题,如题目比较长的,或者有一定难度的题。这个是考前小技巧;   三、开始答题后(1)把自己容易忽略和出错的事项在草稿纸上作好记号(2)仔细审题(3)由易到难 就是先做容易题,后做难题。考试开始,顺利解答几个简单题目,可以产生“旗开得胜”的快感,促使大脑兴奋,有利于顺利进入最佳思维状态。(4)分段得分 近几年中考数学解答题有“入手容易,深入难”的特点,第一问较容易,第二、三问难度逐渐加大。因此,解答时应注意“分段得分”,步步为营 (5)跳跃解答 就是指当不会解(或证)解答题中的前一问,而会解(或证)下一问时,可以直接利用前一问的结论去解决下一问 (6)先改后划 当发现自己答错时,不要急于划掉重写。这是因为重新改正的答案可能和划掉的答题无多大区别。其次,看着空白的答案纸重新思考很费神。另外,划掉后解答不对会得不偿失。(7)联想猜押 首先,当遇到一时想不起的问题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要换个角度思考,从与题目有关的知识开始类比联想。如“课本上怎么说的等等  (8)速书严查 卷面书写既要速度快,又要整洁、准确,这样既可以提高答题速度和质量,又可以给阅卷的老师以好印象;草稿纸书写要有规划,便于回头检查。   网友:英语实在是太差了,一点信心都没有今天请假在家也休息不好。   智康英语代老师:中考前一定要狠狠抓住八个字“信心十足,脚踏实地”对于英语的学习首先要规划好:1从现在起到中考中考说明中的词汇,你还可以背至少遍,第一遍:前两周第二遍:6月7日到6月13日第三遍;6月14日到6月20日第四遍:6月21日-24日中考完形的考点主要集中在词义辨析上2,英语一定要抓住必可提分的项目和必考项目单选中的宾语从句和被动语态等 见我的中考英语备考帖子   网友:孩子英语不太好,最后一个月有没有什么快速提分的方法啊?   智康英语代老师:中考英语备考1,先攻必考和必提分项目中考宾语从句,被动语态,代词中的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形容词比较级,时间介词in on at ‎ 动词时态中的一般过去式,现在完成时和过去进行时等必提分项目中考听力,完成句子,选择性阅读的A,B篇,任务型阅读前四题2,每天都要有完形的积累和阅读的训练。且阅读一定将技巧熟练3,作文注意审题,要点齐全是第一位,书写工整,使用逻辑连词,必须使用中考句式4,中考说明上的单词记忆规划好,考前还能背至少5遍   网友:还要1个月就要中考了、怎样快速提高英语呢?   智康英语代老师:1,先找出自己的失分点2,单选差:将北京近三年的中考单选进行汇编,同时总结出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方法,比如被动语态先看选项法3完形差:重点攻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还有由动词转化的名词 比如direction ,instruction等抽象名词4,阅读差:熟练使用各种技巧,分析句子,学会猜词和跳句子5完成句子:攻下中考五十句型 严格按照做该题的方法进行,先划去已有信息,剩下的信息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想句式和词组,调整主谓一致和时态语态6。‎ 专家指点:2010中考英语复习解题全攻略 距离中考只有七十天的时间了,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进行高效率复习,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查漏补缺,梳理知识条块,逐项击破   首先我们应该检查自己知识条块是否分明,主干知识是否明确,知识梳理是否到位。过去学习的知识点是单一的,而现在必须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我们可用树图的形式在白纸上画出来。比如下面从句的知识块:   我们可以每周复习一个大的知识块,每天一个小知识块,每个知识点之后还可以注上历届真题中这一部分考点是什么。用这样的形式,既能清楚地梳理知识点,记忆的时候会更有效率,在考前最后的准备中,也可以看上两眼,加强瞬时记忆。   经过知识条块的梳理,我们都知道了自己哪一部分没有复习周全,这时就要多做专项练习,把这一部分补上来。但是补上漏掉部分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也要针对我们平时测验最容易丢分的部分进行专项练习。下面我们分模块具体来看:   (1)听力--准备工作要做足,考场听力三时段 ‎   听力是很容易失分的地方,听到了就听到了,没听到那就完全靠猜,由于是第一部分的考试,同学们很容易产生紧张感,有的同学甚至出现大脑空白或者断层的状态,其实很有可能不是没听见,而是对某个知识点不熟悉,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所以加强基础知识锻炼时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除了基础知识外,熟能生巧也很重要,可以买一本听力专项练习的书,每天认真听一篇。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也可以听,这时可以听一些简单有意思的电影原声或者VOA慢速英语,寻找一种语感,听英语的感觉。   我们一定要把握后听前、听时和听后三阶段。听前抓紧时间,提前审题。迅速浏览题干和备选答案,对即将听到的信息有所了解,降低听力的难度。在浏览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相关或者容易混淆的信息划出来,把因准备不足、审题不清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听时集中精力,沉着大体。抓住关键词,迅速记下重要信息,比如wh词对应的信息。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把对话和问题听完再选答案,防止调入陷阱。听后在考场上不必做,但在平时练习中是一定要做的,对完答案后回顾自己听的时候漏掉了哪一部分或者容易听不清楚地部分,对失分的地方进行总结,下次就会有的放矢。   (2)单选--错题重点相结合,两本复习走天下   单选部分考点多,覆盖面广,虽然所占比重并不是最大,但抓住了这部分,对阅读、完形也有很大的作用。总结近几年的考试,单选的考点主要分布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冠词、连词、介词、情态动词,时态、语态,词义辨析、语序、从句及交际用语上。   知识点的复习我们不再赘述,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一定要准备一个错题集和重点本。做错的题和不会的题汇总在一起,用红笔写上正确答案,并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说明错题原因,加深印象,不会的题一定要及时问老师。归纳总结失误的原因,并由此发现自己的弱点,再将这些弱点归纳到重点本上,最后冲刺阶段的时候就可以只用这两本精华。   (3)完形--三遍完形最重要,通细重读得满分   完形是测试综合能力的一种题型,也是考生感觉最棘手的题型之一,既容易丢分又难于进行复习,常常是错一个空,接下来的就全军覆没了。这里我们推荐朱平老师的三遍完形法。   很多同学一上来就开始选答案,这是完形最忌讳的做法,因为多数题所设的选项单从语法角度来判定都是正确的,但一旦联系语篇内容,则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因此拿到题的时候先不要急于作答,像听力一样,先审题,也就是朱平老师说的第一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第二遍细读全文,这时经过第一遍的通读,已经有了整体印象,再选答案就会容易许多。这时也需要瞻前顾后、通篇考虑、先易后难。   对于一下子不能确定答案的,先跳过,最后回过头再集中精力解决。第三遍重读全文,斟酌答案。   有了第二遍的细读,再结合已确定答案的选项再读一遍,逐空认真复查,看所选答案是否使短文意思前后连贯、顺理成章,语法结构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习惯表达。   最后的七十天,要保证每天至少做两篇完形,严格按照三遍完形法来做,满分不再只是梦想。   (4)阅读--平时多练是基本,考时少看读重点 ‎   阅读理解是中考中分值最高的题,在原来"选择填空"的基础上,增加了"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这一新题型。在这一部分,同学们常常觉得很多单词不认识或者单词都认识却读不懂文章,文章太长看不完,看完文章也看懂了题还做错。   对于单词不认识这个问题并不要太担心,因此不是每个生词都必须看懂的,遇到表示人名、地名之类的词完全可以忽略。有的词是乔装过的,比如kind-kindness,记住词根义和常用后缀,它怎么乔装打扮你也能发现它的原形。   有的词是有"前科"的,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避免重复,常常会用近义词或者用反义词反说的方式来代替,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找出平行结构中生词的意义。剩下的词就是必学的,大纲要求的1600词,一定要掌握透,根据历年真题总结出这些词常考的意义和常出现的陷阱。   单词都认识,文章看不懂,一个是因为单词不是真的都认识。打开字典,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个单词都不是只有一个释义。说认识单词的同学可能只认识这些词的一个意思,考题中可能考察的是另一个意思,这时就应该把它当做生词来处理,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理解。第二个原因是语法句式不熟悉,长句怪句难分析,这要从前面提到的语法专项来解决。   文章看不完。这里建议同学们平时多读,考时少读。最后的这七十天,应该每天保证做4篇阅读,总结做题技巧,如定位法、上下文联系法、排除法等。考试时,要像完形一样,先审题,先看后面的问题的备选答案,然后迅速浏览全文,在文中标出与问题和备选答案有关的句子、中心句、中心段、转折句,这样就能快速找到要求的信息。   看懂了题目做不对。首先静下心好好分析一下是否真的看懂。如果真的看懂了,就要注意是不是变客观题为主观题,在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下答题。阅读考查的是读者对作者意图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同学们身于其中,却又置于其外,不能发挥太多。   (5)作文--日常积累最重要,模板套用有保证 ‎   拿到题,首先要做的还是认真审题,确定时态人称,同时关注题材格式,照全信息。比如故事性文章一般用过去时,其中表达感受时可用现在时;说明性或议论性文章一般用现在时,举例时可用过去时。   格式方面要注意书信的开头和结尾。成文时表述正确,文字流畅。首先考虑句子结构,同时注意短语的正确使用和单词拼写,课本上或者新概念出现的句子也可以使用。文章结构清晰,重点句型出彩。结构清晰离不开适当的连接词,多积累相近作用的连接词,既能连贯文章,又能避免重复。   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英语写作中也是这样。多看历年中考满分作文,吸取好的结构和表达方法,脑中形成中考写作模式,可以针对每种题材总结出模板,网上也有许多模板,也可以学习或者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英语中简单的谚语也可以每天背上一条,在考试中若能用上,肯定是出彩的加分句。多上论坛看看,每两天练笔一次,练笔之后一定要找老师点评。   写完之后要认真检查,查信息点是否全面,时态人称是否一致,句子结构是否清晰,短语单词使用是否准确,誊写的时候按结构分段,书写清晰。   二、合理安排时间,保证三不   合理的计划常常可以事半功倍。我们可以在每天学习结束后制定第二天的计划,比如单选半个小时,完形半个小时,阅读一个小时,尽量不要集中练习,容易疲劳。利用边角时间练习听力,背诵经典范文。每周抽出120分钟,模拟真实考场做一次规范化练习。   保证不坠入题海,面对茫茫题海,一定要花少许时间浏览,进行筛选,留下与考试信息相关的题目、能补足自己薄弱部分的内容、与热点问题好和生活实际有关的内容。保证不盲目死记,学会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的复习,以考点为目标,把单纯的知识点进行综合,由点到面。保证不开夜车,过度疲劳时无效学习的根源,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使第二天保持清醒的头脑、旺盛的精力,使学习更有效率。   三、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   各水平的同学要合理科学地定位,不能钻牛角尖。比如"尖子生"不能过于盲目乐观,迷失自我。中等生不能过于消极盲从、丧失信心。基础薄弱的同学更不能自暴自弃,悲观失望。各层次的同学都要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目标,略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就可以,不要攀比,个人情况不同,只要考出平时水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   学会积极暗示,不断告诉自己:我能行、镇静、沉着。遇到苦难的时候多和老师家长沟通,及时排除心理障碍。考前十天一定要调节好生物钟,每天做卷子,达到练练手、热热身的目的,找找感觉,不要做新的难的卷子。在考场上,战略上藐视卷子,战术上重视卷子,特别对简单的题一定不要马虎,运用考试策略和技巧。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 Work harder and practice more. Your hardworking will be rewarded by god one day. God is equal to everyone! 相信大家都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考英语如何考查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属名词从句,是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从句。中考英语主要通过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等题型来考查。由于初中学生在复合句认识和掌握过程中因年龄和心理的因素而常常觉得较困难,相当一部分考试简单地认为只有"that"引导的从句才是宾语从句,殊不知 ‎ where,what,when,why,which,how等词也可以引导宾语从句,再次,由于学生对宾语的概念把握不准确,也容易将宾语从句与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其它从句混淆导致做题不准确。另外,有的考生易将同一个引导词引导宾语从句和特殊疑问句混在一起,不知道宾语从句的基本特点是使用陈述语序。   试做下列2009年部分全国中考题。   1、--Can you tell me________?   --By doing more speaking。   A.  how I can improve my English     B. which way can I choose    C.  how do I deal with my English     D. what's wrong with my English   2、Excuse me,   but may I ask you______?   A.  what business are you in       B.  what business you're in   C.  in what business are you      D.  are you in what business   3、(宁波)The plane hasn't arrived yet. Could you tell me________?   A.  why the plane is late         B.  how is the plane late   C.  when will the plane arrive    D.  that the plane arrives   (参考答案:1.A,2.B,3.A)‎ 中考物理问答题答题四要素 物理问答题学生反映不太会回答,有话不会说,说了又说不清楚,说不准确,是学生容易丢分的题目。对问答题的应对办法是:   一个完整的问答题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   1.物理现象2.物理过程3.理论依据4.正确结论,有上述几部分基本就可以得到满分。   以北京市中考题52题为例:   小磊同学是班里的“大力士”,一天他放学回家,看到公路上有一块大石头,他担心大石头会妨碍车辆正常通行,于是他决定把石头推到路边,但是他费了很大的力,累得满头大汗,石头却一点没动,他的同学小颖恰好路过,看到此情景说“你的行为很值的赞赏,但是你对石头并没有做功。”你认为小磊同学对石头做功了吗?为什么?   有不少考生答案是没有做功,因为石头没有移动距离,最多可得一半分,因为他没有把理论依据说出来。   正确答案是:   (1)小磊对石头没有做功(结论)   (2)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理论依据)   (3)小磊对石头用了力,但石头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所以小磊没有对石头做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再举一个中考问答题为例:   用久的灯泡壁发黑,在相同电压下工作时,亮度比原来的要暗一些,为什么?   有的考生就一句话,先升华后凝华。这只能给1分,正确的答案是:通电的灯丝在高温下由固态钨升华为气态的钨灯丝会变细,气态的钨遇到冷的灯泡壁,产生凝华现象,形成固态的钨,所以灯泡壁变黑了。   变细的灯丝电阻会增大,根据电功率的公式 ,电压一定时,电阻增大,灯泡的实际功率会减小,所以亮度会降低 ‎2010年中考物理命题趋势及复习方法指导 一、2010年中考物理命题趋势   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不会盲目拔高试题的难度   中考是学业考试也是升学考试,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是三维目标之一,其中有75%左右的试题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但是在新课改形势下,考查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以往那种死记硬背的考查方式改变为融知识于现实生活的具体应用之中。因此我们在学物理的过程中不要死背知识,不要死钻繁、难、偏、怪的题目。   这类题考查的内容多是1)基本物理量单位换算(如:质量、速度、密度等物理量单位换算);(2)常用物理量的估计(如长度及机械效率、厚度、速度、功、功率等物理量的估计);(3)常用工具的使用[如:温度计、刻度尺、天平(台秤)、量筒、弹簧测力计、电流表与电压表、钟表、水表、显微镜、杠杆——如桨和剪刀等];(4)基本的作图问题(如:力的示意图、光路图——模型化处理、电路图与家庭电路连接、磁感线等作图)等等,这些方面是学生终身收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也是物理学科发展的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性训练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逐步走向深入,它不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毕业和升学考试中也各有体现。研究各地近几年的考试题,总结近年的考试新题型的一些变化趋势,对新课改教学有积极意义和重要启示。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命题思想,将会有效地引导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活应用,注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来源于生活,通过研究它、学习它,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的,在考试中也体现了物理为人类服务的宗旨。近年中考题特别关注环保、能源、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国内外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此类题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此类题不仅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大地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另外,近年来,各地中考逐步注重开发和利用本土优势资源丰富命题。   3、进一步加大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   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学习的用意在使学生从根本上摆脱接受性学习的局面。今后中考的实验题中设计性实验题会增多,但难度不会加大;对实验过程的考查应占有一定比例;各种仪器的使用应当占有一定份额。当然考查探究时,还要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近年的各地考试中,都加大了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学科考试,它有机地将物理与各学科融合,全面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譬如与语文学科的联系。语文为各学科的基础,物理也不例外地将运用到语文有关的知识、能力,考题中多有展现。   二、中考物理复习对策   1、研究《课程标准》、《中考说明》,紧扣考点、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物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考说明》是每一个地区具体的命题说明,它有更大的针对性。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在复习阶段,要切实落实好“基础”,全面系统地复习,认真用好教材,不遗漏一个知识点。首先,复习应紧扣教材,深化教材,活化教材。要研究以前做过的经典好题,熟记基本解题方法。基础夯实了,能力提高才有了根基。纵观历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基本上都是教材内容的重现,涵盖实验、概念、规律、例题习题、小实验、阅读材料,甚至一个插图、一个表格,一个情景,所以要研究和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特别要注意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理想化方法、比较法、等效代替法等)、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二是要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目前的物理命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重现,而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灵活进行考查,命题的基本思路已经越来越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所以复习教材要“活”,力戒死记硬背,要做到真正理解、运用,会演绎、会迁移。   2、重视物理实验的复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学生对每件实验仪器的使用(包括调节、操作和读数),每个实验的原理、仪器选用、步骤编排、数据的测量和处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结论的总结归纳及其应用、故障的排除等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设计一些新实验的能力。因此在做好课本上的实验基础上,再注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各种类型的实验思考题、探究题。   3、重视一些考试常识,规范答卷,减少失分   在历年评阅物理试卷时,有些学生存在答题不规范而丢分。例如:在试题中出现的问题情境中,不能提出符合物理要求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肤浅。计算题有的不写公式、直接带入数据,有的中间过程量开始近似。作图题光线不画箭头、过虚焦点的光线不用虚线,力的图示作用点不画在重心上,不能正确地画出力臂。电路图元件符号不标准、干路中缺少控制电路的开关、实物连线连不到接线柱上。实验设计中所测物理量不用规定的字母,结论的表述不用物理学科术语等等。因此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训练,规范答卷。‎ 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各题型丢分原因分析 填空题和选择题:易混淆的知识点需着重注意 ‎   填空题和选择题主要考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比较而言,选择题的失分率比填空题高。填空题考查的主要是基础知识,相对简单,难点是一两个涉及社会热点的开放性试题。此类试题也暴露出学生的弱点,只注重知识的记忆,不能从根本上去理解,一涉及知识的迁移,便显得无从下手。一些易混的概念也是学生的失分点。   学生平时训练时要注意归纳选择题的做法,如排除法、比较法、先易后难法等。他建议学生最好准备一个错题集,把平时训练中出错的题进行总结,使错误不再第二次出现。   选择题和填空题涉及光、电、力等基础知识。学生失分的原因是对物理概念、现象、公式、定理理解得不透彻。 ‎ ‎  作图题:细节不能小视   作图题多考查折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重力、支持力、压力、浮力、摩擦力的示意图,电路连接或画电路图等。力学中,考生一般找不准力的方向、作用点或受力物体;电学中,由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考生易失分。   特别提醒,由于考生大意,平面镜成像中把虚像画成实线导致失分的现象比较普遍,考生需重视。   许多考生会解答作图题,但由于答题不准确、不规范而造成失分。她举例称,做力学方面的题时,少画、多画一种或几种力,力的方向画得不准确,表示平衡力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不相等都会造成失分。‎ ‎  实验题:进行专题训练,总结答题技巧   实验题多考查实验的现象、考生对数据的处理、得出的实验结论、实验选择的方法以及实验中对器材进行选择等,多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或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让考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难度大,失分率较高。备考此题,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专题训练,按照力学、电学等进行归类,在训练中总结答题的经验。   要想做好实验题,就必须经常亲手做实验。在现实学习中,由于缺乏实验器材或做实验费时、费力等原因,许多老师、学生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轻视了这一点。‎ ‎  综合题:莫用“数学方法”做物理题 ‎   在做综合题时,李好老师和都认为,许多学生习惯用“数学方法”,而不是“物理公式”解答。比如计算速度,有的学生简单地把路程数除以时间,然后直接写上答案,既没有引用物理公式,也没有写上统一的单位,解题过程中也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使答案正确,也不可能得高分。“解答综合题必须按步骤去做,物理公式表述要完整。”李好老师说。   做综合题时,考生读题后画出草图,有助于理解题意和解答问题。另外,在随后的复习中,考生不可盲目大量作题,应根据实际有选择地进行训练,查漏补缺。   考生在训练中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语言表达要准确,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注意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名师指点物理:中考最后一个月冲刺必备 ‎2010年中考再过一个月就要开锣了,同学们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中吧,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有哪些没有弄清楚的知识点?为什么我总是因为粗心丢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解题的技法?……   智康教育的几位名师为大家答疑解惑。以下是我们总结有关中考物理的精彩解答。 ‎ ‎  网友:老师好 我想知道物理这块今年难的题可能会出现在哪里?   智康物理孙老师:难题方面主要是电学,力学综合大题,实验大题以及填空最后一个   网友:老师我做题特别的慢 从来做不完,但是我基本上可以保证做的都对!你说怎么办呢?我总是这样到了高中咋办?   智康物理孙老师:基础类的题目应该快速准确,为复杂题目留出足够的时间,这样能保证分数。   网友:老师您好:我是安徽的考生,还有二十多天就要中考了(我们这边提前到14号),一些问题却还没解决,在这里看到了这篇帖子,想咨询一些问题。我的数学成绩不还错,但总是会因为一点小错误(比如粗心)而失分,我应该怎么避免?怎样能让解答题的步骤更完美,没有漏洞?语文是我的弱项,我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答题格式?还有哪些词语,是回答问题经要常用的?英语的作文部分,我应该背一些范文吗?填词部分只会提问考纲中的单词吗?物理部分,今年安徽的考纲里没有浮力,就不会考吗?我化学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我应该多做几套模拟题,还是抓住课本?总的来说:我想问,到现在这时候,应是抓住基础知识的复习,还是做一些好的猜想、模拟卷?谢谢老师!   学而思物理郭威老师:‎ 考纲里没有肯定是不会考的,不过液体压强部分就需要注意了,有的题目表面看很像浮力,容易干扰学生把问题想复杂。   网友:物理最后冲刺有什么诀窍?是否需要把课本再看一遍还是多做题?   学而思物理郭威老师:抓基础的诀窍很多,不过现再来大量看教材是意义不太大了,只用把教材上的基础实验好好看看和记一下就行。要想基础快速突破,需要用练习加自测的形式来完成,中考网2010中考讨论区中就有相关的“中考点睛基础全覆盖练习题集”每周发一套,共三套,还会发答案。   网友:孩子物理一直学不好,我们也找不出原因,背过的东西总也记不住,现在快考试了我们该怎么办   智康物理孙老师:现在从新讲一遍基础已经来不及了,关键是解题能力要提高,通过做题对孩子进行辅导更好一些。‎ 初中物理热学难点辨析及计算题示例 ‎ 1.在高温下用一把铁皮尺测量一根铜棒的长度,比在低温情况下用同一把铁皮尺测量所得结果()   答:铁与铜的热胀冷缩的程度有所不同(线胀系数(K-1)铁1.2×10-5铜1.7×10-5).在高温下铜热胀更大,尺子上的数字由于跟着膨胀的线条跑而使得单位长度比真实值要大,也比铁尺的单位长度要大,这时它显示的数据比真实值大,比用铁尺测量的数值小,误差大;反之如果在低温下,铜冷缩更加厉害所以它比铁尺的单位长度要短一些,比用铁尺测量显示的数据要大,但是误差要小   2.为什么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的小?答:沿海地区因为靠近海而多水,水的比热容较大,夏天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温度上升得少,而到了冬天,在同样冷却的情况下,温度下降得少,水就起了一个天然的‘空调’的作用,它在夏天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得温度不致升得太高,在冬季则把夏季因吸热而储备的能量释放出来以阻止温度过度下降,所以沿海地区的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内地因为远离海洋,多沙石和泥土,其比热容比水小得多,所以易升温也易降温,就导致昼夜温差大,四季温差也大.   3.有一支科学考察队到新疆罗布泊进行考察。当时是阴天,气温约为负15摄氏度,周围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大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这是由于雪直接升华为气态的水蒸气而形成的,雪升华时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没有经过变为"水"这一步,所以地面不会变湿,脚下肯定是干爽的,在不知不觉这之中,雪已经消失,所以他用会目瞪口呆.   4.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氮发生泄漏是为什么会冒白气?   答:液态氮温度很低,它的温度低于-197摄氏度,液态氮发生泄漏后迅速汽化,而氮在汽化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白气,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雾化后的产物,而不是液态氮的产物,液态氮汽化而成的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我们既无法看到,也无法闻到.   5.有两位同学制作了一台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在夏天,这台热水器可将60kg水的温度由20°C升高至70°C,如果由电热水器产生这些热量,则要消耗多少kW。h的电能?   解:水的比热为4.2×10^3焦耳/(千克?℃)   热水器吸收的热量:Q=CM△‎ t=60×4.2×10^3×50=1.26×10^7焦耳,   1千瓦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   故需要电能为:126/36=3.5kwh   6.用一张光滑的厚纸盛些水放到火上加热,过一会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这是为什么?   答: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它在沸腾时温度始终保持不变(虽然继续加热,但它的温度却无法升高,一直固定在沸点温度),而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纸的着火点为187摄氏度,此时纸与沸水的温度基本相等,大致为100摄氏度,由于纸的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它不会燃烧.   7.把一盆0摄氏度的水放入0摄氏度的房间内()A.水一定会结冰B.水一定不结冰C.水的质量减小D.水的质量不变   辨析:不论是冰的熔化还是水的凝固,都会保持温度为零摄氏度不变,此题中水的温度达到了它的凝固点,初学者常会误认为水就开始凝固,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于忽略了水凝固所需要的其他条件,水要凝固,除了温度要达到凝固点之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水要向外放热,但在0摄氏度的房间内这盆0摄氏度的水不能向外放热(因为热传递的重要任条件是要有温度差,在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因而水不会发生凝固,所以选D.(水的质量不变),   8.将试管口朝下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加热3至5秒钟后,立即竖直插入盛水的容器中某深度不动。产生的现象是_____.原因是_____   分析:产生的现象是试管中水液面逐渐上升,直到某一位置为止,因为试管被加热后空气膨胀,管内空气被赶走一部分,当把它竖直插入盛水的容器中后,管内热空气逐渐变冷,气压变小,外界大气压将容器中的水压进试,   9.为什么在冬季要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当发动机的冷却液?   辨析:通常我们用水来做为发动机的冷却液,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如果在寒冷地区或寒冷季节则不用水而用水和酒精的混合液,这是因为水和酒精的混合液的凝固点低,不至于在低温下因凝固而失去通过对流作用带走热量的能力.   10.为什么柴油机比汽油机效率大?   辨析:汽油机燃烧室热效率转化较低,且燃料消耗率大。柴油机燃烧室热效率转化高,燃料消耗率小,但结构复杂。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过程一般分为着火延迟期、速燃期、缓燃期和后燃期四个阶段。   着火延迟期是指从燃料开始喷射到着火,其间经过喷散、加热蒸发、扩散、混合和初期氧化等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准备过程。它是燃烧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对燃烧放热过程的特性有直接影响。在着火延迟期内喷入燃烧室的燃料,在速燃期内几乎是同时燃烧的,所以放热速度很高,压力升高也特别快,压缩也特别强烈,"压缩比"比汽油机大得多,就使得柴油机效率很高.   11.壶中水烧开时,壶嘴冒出的白气与冰棒冒出的白气原因相同吗?为什么?   辨析:二者都是液化的现象,但学还是有区别的.壶中水烧开时,壶中的水大量地汽化,生成大量的水蒸汽,水蒸气冲出来后由于遇到冷的空气而液化成雾状的小液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壶嘴冒白气的原因.冰棒很凉!它自己不会"冒出"水蒸气.而是空气中原本就存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发生液化所形成的.这样结论就比较明确了:二者从物态变化的种类来说是相同的,但从水蒸气的来源来说是不相同的.‎ 巧测凸透镜焦距三法 一、找焦点法   在阳光下,让太阳光垂直穿过凸透镜照射在光屏(或地面)上,调节凸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明亮的点,即焦点。用刻度尺测出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若没有阳光,可以用手电筒射出的光来代替。   二、成像法   把尽量远的某一较明亮的物体作光源,让这样的“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照射在光屏上,调节凸透镜到光屏之间的距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光源”最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出像到凸透镜中心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点。(当物距比像距大得多时,这个结果是相当理想的)   三、放大镜法 ‎   用凸透镜作为放大镜来观察一篇课文,让凸透镜从纸面起逐渐离开纸面(镜面与纸面始终平行),人首先观察到正立的字体由小变大,然后看不到任何东西,最后又观察到倒立的字体由大变小。当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不到任何东西时,说明纸面正处于凸透镜的焦点位置。用刻度尺测出这时纸面到凸透镜中心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中考物理新颖阅读题分析 近年来在各地的中考物理试题中,出现了一种类似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题,它要求通过阅读试卷提供的短文完成相关的问题。以往的学生在学习理科时总没有阅读的习惯,这类题作为开放性试题出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个锻炼,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笔者分析认为,中考物理中的阅读题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 ‎  一、信息捕捉题:‎ ‎  着重考查学生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给出的短文中包含有若干跟物理知识有关的短语、句子、词组,但没有明确告诉是哪一处、哪一点。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素质和较强的物理科学素质。考查的侧重点一般不在知识点的考查上,涉及的物理过程和知识也不复杂,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获取新的信息,通过筛选、辨析、选择和提取,就像我们平时在语文阅读一样,在处理文字材料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吸取所有的信息和知识,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排除干扰信息和知识,从而正确答题。‎ ‎  例.(湖南长沙)五月的某天,小丽来到石燕湖观看龙舟大赛。一进门,她看到石燕湖绿树环绕,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倒映着飘扬的彩旗和欢呼的人群,湖中停放着一艘艘蓄势待发的龙舟。随着发令员一声枪响,参赛运动员一个个奋力向后划桨,龙舟就像一条条奔腾的巨龙,在湖面上疾驶向前,岸上的景物从运动员眼前迅速向后掠过,湖岸上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和喝彩声……‎ ‎  上面的描述中有许多物理现象,请你从中举出两例,并说出它们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 ‎  点评:这是一组龙舟赛运动的场面,同学可能都见过。既是运动,肯定与力和运动的知识有关;因为有湖有水,会涉及光的反射和折射、浮力的知识;因为是比赛,有人发令也有人喝彩,与声学知识有关。‎ ‎  二、情景创设题:‎ ‎  题中问题的解答与阅读内容无关,目的只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此情此景下,不知不觉受到熏陶。文章中可能告诉你一些科学资料,或者一段科学历史,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的升华。解题时用到的知识在短文中并没有体现,它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它还体现了考试的一种新的功能——继续教育的功能,考试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它让学生所见所读即有所得。(以往的考试,只重视了它的选拔功能)‎ ‎  例.(北京)请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和水的物态变化有关。当温暖潮湿的地面空气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时,由于那里的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滴,就形成了美丽多姿的云朵。‎ ‎  有时候,在湛蓝的天空中也会出现一条长长的白色云带,这是高空中飞过的喷气式飞机“描绘”出来的。由于飞机喷出大量的烟粒,这些烟粒起着凝结核的作用,使水蒸气凝结后附着在烟粒上,形成云带,在阳光的照射下,云带呈现出白色。‎ ‎  问题:‎ ‎  (1)在形成云带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什么?‎ ‎  (2)炎热的夏天,剥开冰棍儿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棍儿周围出现了“白气”,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  (3)在某些烟尘污染严重的地区,雾天比其他地区要多,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  点评:文章创设了“美丽多姿的云朵”和“白色云带”的情景。云的实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高空中的冷空气液化形成的;夏天吃冰棍时,打开包装纸后冰棍周围出现的白雾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后液化形成的;雾主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附在灰尘等物体上形成的。‎ ‎  参考答案:(1)液化。(2)炎热夏天气温较高,冰棍儿周围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白气”。(3)在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中存在大量烟尘,成为水蒸气液化的凝结核,从而使水蒸气更容易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烟尘上形成雾。‎ ‎  三、学习能力题:‎ ‎  着重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对学生的能力的形成和终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试题中给出一段学生没有学习过的短文,短文中的知识点学生以前也没有学习过,但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是完全可以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根据文章中提到的知识点解答有关的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提出的“把学生的学习还给学生”,在试卷中出现这类试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  例.(山西)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  太阳的一生 ‎  天文学家认为星际介质在某些条件下会形成恒星,然后进入称为主序星的稳定期。太阳目前正处于主序星演化阶段,它主要由正、负电子和质子、氦的原子核组成。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反应是四个质子聚变为一个氦原于核和两个电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释放出的核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并同时以每秒4.2×109kg向外抛出大量物质。最终塌陷为密度很大的白矮星。‎ ‎  (1)地球只接受了太阳辐射能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就使地面温暖、万物生长。地球接受的辐射来自太阳中的核反应。‎ ‎  (2)太阳内部进行的核反应是_________,并释放出能量。‎ ‎  (3)请将太阳演化过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补充完整。‎ ‎    __________→主序星→__________ →___________ 。‎ ‎  (4)太阳从现在演化到最终,经历的几个阶段相比,其密度的变化情况大致是           。   点评:文中告诉我们太阳的运动过程,文后设计问题的答案可在文中找出。(1)“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其反应是四个质子聚变为一个氦原于核和两个电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3)太阳的形成过程是:开始从“星际介质在某些条件下会形成恒星”,接着“进入称为主序星的稳定期”,再就是 “处于主序星演化阶段”,其最后的“塌陷为密度很大的白矮星”,一方面说明最后的归宿是白矮星,另一方面说明其密度变大了。‎ ‎  参考答案:(1)聚变 (2)四个质子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和两个电子  (3)星际介质 红巨星 白矮星 (4)先变小后变大 ‎2010年中考物理复习机械考点点睛 考点一:杠杆的五要素及平衡条件 ‎ ‎  方法技巧:在杠杆的五要素中,最难理解的是力臂。‎ ‎  (1)力臂:①杠杆的力臂从几何上来看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理解为: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叫做力臂。‎ ‎  [注意]力臂指的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反向延长线)的垂直距离,不是到力的作用点的垂直距离。‎ ‎  ②画力臂的方法:①确定支点;②画好力的作用线,作用线的延长线要用虚线;③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或延长线作垂线;④标上相应的符号。‎ ‎  (2)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要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大小。要多次测量,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其平衡条件为:F1L1=F2L2.‎ ‎  命题特点:力臂的作图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在中考中出现的概率很大,一般以填空、选择、作图或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3分左右,难度系数约为0.8,作图的规范性必须要注意。‎ ‎  典型例题:‎ ‎  例1:(2008·钦州)如图8-5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杠杆上每格均匀等距,每个都相同.下列四项操作中,会使杠杆右端下倾的是(    ) ‎ ‎ ‎ 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规律 问题:   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时,首先将弹簧的B端固定,再用两个测力计沿相反方向拉A端到   达某一点O并记录下该点的位置,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两个拉力的大小与方向.再用一个测力计拉弹簧A端,仍将A端拉伸到O点,记录下此时拉力的大小与方向.   (1)从下表记录中你能得到的关于同一直线上合力与分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实验中用一个测力计拉弹簧时,为什么仍要将弹簧A端拉伸到O点再读数?、      ‎ 施力情况 大小 方向 用两个测力计 F1=2.5牛 向右 F2=1牛 向左 用一个测力计 F=1.5牛 向右 ‎   分析:   1.首先,所谓合力是指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二个力的作用效果,这个力就叫做这二个力的合力,求二个力的合力又叫做力   的合成,所研究二力的合成规律这道题中,用二个测力计拉A点时的这二个拉力是分力;而再用一个测力计拉A点时的拉力为上述二个力的合力,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合力F的大小等于二个分力F1和F2之差.   2.由于合力和分力所产生的效果应相同,所以用二个测力拉A到达O点,那么用一个测力拉时也应将A点拉到O点,于是两个答案如下:   解答:   (1)F=F1-F2.   (2)保证力F的作用效果与力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机械能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机械能 ‎ ‎  本章的重点是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以及决定它们大小的因素,而难点则是能的概念和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实例分析。‎ ‎  1、能量简称为能。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量。能够做功,表示物体有能力做功,但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由 ‎  于物体所处的条件不同,能够做功的物体可以做功,也可以不做功。‎ ‎  2、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一个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因而在比较两个物体的动能大小时,‎ ‎  要同时考虑质量的大小和速度的大小这两个因素。‎ ‎  3、物体由于被举高而能够做功,这时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离地的高度有关,也要注意比较两个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时,又不单纯比较离地的高度或依据质量的大小进行比较。‎ ‎  4、弹性势能指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同一物体弹性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  5、对机械能的概念要明白两点:(1)、“统称”,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或者说动能和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 ‎  表现形式;(2)、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  6、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转化为势能时,动能在减少,势能在增大;而势能转化为动能时,势能在减少,‎ ‎  动能在增大,在对具体实例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  4‎ ‎  动能公式:E=mv^2/2(就是二分之一m乘以v的平方)重力势能E=mgh ‎  5‎ ‎  机械能分子动理论内能 ‎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  2.势能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能、功、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极其微小.②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③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  4.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  5.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  6.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也叫热量.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放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  7.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水的比热最大.所以沿海地方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那样显著.‎ ‎  8.Q吸=cm(t-t0);Q放=cm(t0-t);或合写成Q=cmΔt.热平衡时有Q吸=Q放即c1m1(t-t01)=c2m2(t02-t).‎ ‎  9.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上物体,而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能量守恒定律.内能的利用中,可以利用内能来加热,利用内能来做功.‎ ‎  10.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焦/千克.氢的热值(最大)是1.4×108焦/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氢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108焦.‎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力与运动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力与运动 ‎ ‎  2.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主单位是米.‎ ‎  3.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  4.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公式表示:V=S/t,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 ‎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  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  3.利用惯性解释:①先描述物体处于什么状态,②再描述发生的变化,③由于惯性,所以物体仍要保持原来的状态.‎ ‎  4.两力平衡的条件是:①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②如果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力平衡.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 ‎  5.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的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  6.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压力并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物体水平放置且无其他力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  7.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的公式是P=.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通常叫“帕”.1帕=1牛/米2,常用的单位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 ‎  8.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用来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叫压强计.‎ ‎  9.公式p=ρgh仅适用于液体.该公式的物体意义是: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量、体积、形状等无关.公式中的“h”是指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的垂直距离.另外,该公式对规则、均匀且水平放置的正方体、园柱体等固体也适用.‎ ‎  10.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它的性质是: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茶壶、锅炉水位计都是连通器.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  11.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对浸入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托里拆利首先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之后的11年,即1654年5月,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做了一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  12.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一个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105帕(P=ρ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约10.3米高的水柱,能支持约12.9米高的煤油柱.‎ ‎  13.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山上烧饭要用高压锅.‎ ‎  14.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钢笔吸进墨水等都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来工作的.‎ ‎  1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F浮=F下—F上).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总是竖直向上的.F浮G物物体下沉;F浮G物物体上浮;物体悬浮、漂浮时都有F浮=G物,但两者有区别(V排不同).‎ ‎  16.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G排=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通常将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如铁等)制成空心的,以浮于水面.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等都利用了浮力.‎ ‎  17.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分清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  18.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是F1L1=F2L2或=‎ ‎  19.杠杆分为三种情况:①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L1L2,平衡时F1F2,为省力杠杆;②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L1L2,平衡时F1F2,为费力杠杆;③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即L1=L2,平衡时F1=F2,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为等臂杠杆,具体应用为天平.‎ ‎  20.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  21.滑轮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故定滑轮不省力,但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故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  2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且物体升高“h”,则拉力移动“nh”,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 ‎  23.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是W=FS.功的单位是焦,1焦=1牛?米.‎ ‎  24.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功的原理.将它运用到斜面上则有:FL=Gh.或:F=G.‎ ‎  25.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叫有用功,克服无用阻力做的功叫额外功.有用功加额外功等于总功.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是η=.它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 ‎  26.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公式是P=.单位是瓦,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另 ‎  外,P===F?v,公式说明:车辆上坡时,由于功率(P)一定,力(F)增大,速度(v)必减小.‎ 轻松掌握书写化学式的要领和技巧 ‎(一)掌握书写化学式的要领   化学式在化学用语系列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前有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知识,这是书写化学式的基础;后有化学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等,这又是以化学式为基础的,其中如有一个化学式错误,则全式毫无意义,若再以这样的错误化学方程式作依据进行化学计算,则错得更远,真可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可见,掌握书写化学式的要领,直接影响着其他化学用语、其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就仅以初中化学中,出现的不同物质的化学式有一百多个。记忆和书写物质的化学式,绝不能靠死记硬背,而应掌握其书写要领,只要常写常练,便能较快地达到熟练的程度。   要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是要熟练记忆元素符号,二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熟练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三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要符合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四是掌握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方法。总起来说,这就是书写化学式的要领。   化学式的一般写法是:   (1)单质的化学式   除H2、O2、N2、F2、Cl2、Br2和I2七种单质为双原子分子外,其余单质(惰性气体、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等)都是以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   (2)化合物的化学式   书写时一般规律是先读后写,后读先写;排好顺序,写好角号。一般将显正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其书写步骤是:定位、标价、交叉约简和检验四步。   例如:写出氧化铝、磷酸、氢氧化铜和硫酸铁的化学式。   ①定位:确定元素或原子团的顺序。   AlO、HPO4、CuOH、FeSO4‎ ‎   ②标价:正确地在各元素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 ‎ ‎  ③交叉约简:将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写在对方元素或原子团的右下方,能约简的要约为最简约数。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为1时,通常1省去不写。原子团在2个或2个以上时,应加上括号。   ④检验:当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之和为零时,化学式正确。   Al2O3、H3PO4、Cu(OH)2、Fe2(SO4)3   上述步骤是对初学者而言,写得多了,熟练了,便可得心应手一次写出。要注意的是,化学式表示某物质的组成,因此,只有某种物质是确实存在的,表示这种物质的化学式才有意义。不是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都能化合成化合物,所以,我们不能随意写出一种客观上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二)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 ‎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以书写碳在高温时跟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例,归纳步骤如下:   ①根据反应的事实(该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气体),在式子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在式子的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分别用加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反应物之间的"+"号表示"……跟……反应",生成物之间的"+"号表示"……跟……"),并在式子左、右之间划一条短线段。在这一步里,一定要注意把各种物质的化学式写正确,否则,写出的式子无意义!   C+Fe2O3──Fe+CO2‎ ‎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配系数的方法,使左、右两边同一元素原子的个数相等(即配平),然后将短线段改为等号(等号表示"生成了……")。应当注意,配平时只能选择适当的系数,不能改变化学式。   3C+2Fe2O3=4Fe+3CO2‎ ‎  ③在等号上、下方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通电、高温、加热(用"△"号表示)、催化剂等,同时,标明生成物中的气体或沉淀产物的状态。生成物是气体的在其化学式的右边加上"↑"号(反应物中如有气体,则气态生成物不再标"↑"符号);产物是沉淀的加"↓"号。‎ 历年中考化学试题各题型丢分原因分析 选择题、填空题:看清题,注意细节少失分   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为基本概念知识、物质的变化、化学方程式、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式计算等。近两年的化学考试出题方式不再局限于直接填写概念或者判断,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题一般比较简单,主要的失分原因是没有审清题。专家提醒考生注意以下事项:1.认真审题,看清所给条件,不要漏掉或忽略;2.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不能多填;3.不能有空缺,即使不会的题也要反复观察,用排除法进行筛选,不能随意乱填。   填空题也是考查基础知识的运用,倾向于基础理论和对元素化合物的掌握。对于填空题,考生失分的原因一般为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不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另外,不能准确地表达化学式、离子符号、原子符号及其周围的数字也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专家建议,作答时,空缺填上后再把题目通读一遍,避免不通顺或填写错误。   酸、碱、盐部分的试题是考生作答的难点。考生的不足表现在不能把三者涉及的知识点形成网状。如何备考酸、碱、盐?李振平老师建议,考生多进行专题训练,把各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作答填空题时,需注意一些细节。他强调,化合价和离子的表示方法必须小心应对。‎ ‎  简答题:考虑周到,注意语言逻辑 ‎   简答题多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简答题一般有3种题型:   一是写化学方程式,这要求考生记牢酸、碱、盐的性质,侧重于记忆。失分处多为化合价记不住,无法正确书写化学式,导致整个化学方程式错误。   二是语言叙述类试题,多考查鉴别物质。此类试题作答时一般步骤为取样加试剂,看有何反应现象,最终推出结论。考生存在的不足是不能有逻辑地表述每个步骤。   三是一些常规的实验操作,相对容易。   这类题的失分点在于考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逻辑思维混乱。答题时,考生要对语言进行反复推敲,切忌胡言乱语。‎ ‎  综合运用题:注意重点实验,按步骤答题   这是一类与实际联系密切的化学计算题。这类题不会直接让考生进行计算,而是先回答一些小知识点,涉及的内容较多。这部分的失分点主要是在计算中容易出错或者是化学反应方程式没有配平。   因此,考生应多练习重点实验,做题时必须按步骤写。如果没有步骤,直接写出答案,改卷老师几乎不给分。   在做综合运用题时一定要注意按顺序、分步骤、分段落、分层次解答,注意语言简练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他建议,如果时间够用,考生可先将答案写在草稿上,整理后再抄到试卷上。‎ 物质的量方面试题的求解技巧 对气体来说,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温度、压强不同,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对于NO2方面的试题,还要考虑后续反应,即NO2与N2O4的平衡转换。   对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析,既要考虑反应,还要考虑反应进行的程度及过量问题。经典题:   例题1:(2001年全国高考)在100mL0.10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100mL溶有2.08g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mL溶有0.010mol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质的最为0.02mol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L-1   方法:通过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整体分析。   捷径:题中n(Ag+)=0.1L×0.1mol·L—1=0.01mol,n(Ba2+)=2.08g/208g·mol—1=0.01mol,n(Cl—)=0.02mol,n(Cu2+)=0.01mol,n(SO42—)=0.01mol,所以生成n(AgCl)=0.01mol,n(BaSO4)=0.01mol。生成AgCl、BaSO4两种白色沉淀,它们物质的量相等。在生成的溶液中n(Cl—)=0.02mol—0.01mol=0.01mol,Cu2+未参加反应,所以溶液显蓝色,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大约为200mL,所以C(Cu2+)=0.05mol·L—1。以此正确的是B。   总结:这是集化学计算,实验现象描述为一体的学科内综合试题。尽管难度不大,但很有新意。   例题2:(2001年上海高考)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8NA   B.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C.46g二氧化氮和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NA   D.在1L2mol·L—1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NA   方法:根据题意对选项逐一化解。   捷径:A.在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22.4L液态辛烷物质的量要比1mol大得多,所以A选项错误。B.18g水为1mol水,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mol。C.NO2和N2O4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相同质量的NO2和N2O4必然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46gNO2即为1molNO2共含有3mol原子。D.n(NO3—)=1L×2mol/L×2=4mol。以此不正确的为A。   总结:此类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题型,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注意物质所处的状态,二要理清微粒间的联系。   例题3:(1997年全国高考)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无结晶水)。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A.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B.80℃‎ 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D.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方法:从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分析。   捷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由于取等质量甲、乙两种溶液,其中含水的质量不知道,无法推断其溶解度的大小。但降低相同的温度,甲析出的质量大于乙,所以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故选D。   总结:有关溶解度方面的试题,在解题时既要考虑某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又要考虑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改变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则不能利用溶解度进行有关计算。‎ 初中化学二十种鉴别物质的方法 ‎ 鉴别是对已知物的种类进行辨认,其目的在于把几种物质区别开来。一般说来,不需要将鉴别物质逐一进行检验,这和鉴定不同。鉴定是用实验方法,鉴定物质的组成,然后确定物质是什么,或该物质中含有哪些成分。现谈谈鉴别物质的20种方法。   1.沉淀法   待鉴别物质的溶液中,加入某种试剂,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进行鉴别。   例:如何鉴别Na2SO4溶液和NaNO3溶液。   使用BaCl2溶液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Ba2++SO42-=BaSO4↓   2.气体法   根据某物质加入某一试剂,是否有气体产生,予以鉴别。   例:有两瓶失落标签的固体,它们是Na2CO3和NaCl,如何鉴别。   使用盐酸鉴别。反应离子方程式:   CO32-+2H+=CO2↑+H2O   3.过量法   利用加入某种试剂,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消失,达到鉴别的目的。   例:怎样鉴别ZnCl2溶液和MgCl2溶液。   解:将两种待鉴别的溶液分别放入二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均有白色沉淀产生,继续滴加NaOH溶液,可看到有一支试管内的白色沉淀逐渐消失,另一支试管内无此现象。则先产生白色沉淀后逐渐消失的试管内放的是ZnCl2溶液,另一支试管内是Mg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Mg2++2OH-=Mg(OH)2↓   Zn2++2OH-=Zn(OH)2↓   Zn(OH)2+2OH-=ZnO22-+2H2O   4.相互法   利用物质间反应,现象不同而予以鉴别。   例:不用任何化学试剂,也不能加热,如何鉴别NaOH溶液和AlCl3溶液。   解:根据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和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现象不同进行鉴别。方法是:取一试管,将两种溶液中的任何一种倒入试管内,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溶液,滴入几滴于试管中,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摇动仍不消失,则说明试管内放的是AlCl3溶液,胶头滴管内放的是NaOH溶液。反之,先产生白色沉淀,摇动沉淀立即消失;试管内是NaOH溶液,胶头滴管内是Al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l3++3OH-=Al(OH)3↓   Al(OH)3+OH-=AlO2-+2H2O   5.溶解法   利用物质的溶解情况进行鉴别。   例:如何鉴别CaCO3和CaCl2固体。   6.溶解热法   利用物质溶于水,放热或吸热情况不同,予以鉴别。   例:如何用水鉴别NH4NO3固体和KCl固体。   解:将两种固体分别溶于水,水温有明显降低的是NH4NO3,无明显变化的是KCl。   7.密度法   根据物质密度不同而进行鉴别。   例:水和苯是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密度是水大于苯。如何进行鉴别,不能用试剂和加热。   解:取一试管,倒入等量两种液体,此时分为等量两层,下层是水,上层是苯,再加入任何一种液体,若上层增多,则加入的是苯;若下层增多,则加入的是水。   8.丁达尔法   根据胶体有丁达尔现象,鉴别胶体和其它分散系。   例: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9.凝聚法   加入电解质而使胶体发生凝聚,进行鉴别。   例:如何区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解:两种液体分盛于二试管中,滴入几滴Na2SO4溶液,有红褐色沉淀产生,则试管内放的是Fe(OH)3胶体。若无这种现象的是FeCl3溶液。   10.颜色法   物质颜色不同,或与其它物质反应,生成不同颜色,达到鉴别的目的。   例1:怎样区别H2和Cl2。   例2:有两瓶无色溶液,NaCl和NaBr,请予鉴别。   用AgNO3溶液鉴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g++Cl-=AgCl(白色)↓   Ag++Br-=AgBr(浅黄色)↓   11.加热法   利用物质热稳定性不同,进行鉴别。   例:不用任何化学试剂,如何鉴别失落标签的二种固体物质是明矾和硫酸铝。   解:将二种固体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试管口有水珠出现的,是明矾,无此现象的是硫酸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Al(SO2)2·12H2OKAl(SO4)2+12H2O   12.焰色法   根据离子或单质的焰色反应,加以鉴别。   例:如何鉴别NaCl溶液和KCl溶液。   13.燃烧法   利用物质燃烧颜色不同或其它现象,予以鉴别。   例:如何区分两种无色气体:H2和C2H2。   解:将两种气体分别点燃,有较多浓烟的是C2H2,无烟的是H2。(也可根据H2和C2H2燃烧时焰色不同进行鉴别)。   14.熔、沸点法   利用物质熔、沸点不同而区别的方法。   例:水和二硫化碳的鉴别。   解:将两种液体取少量,倒在表面皿上,过一会,有一液体立即挥发,是CS2;反之,不挥发的是H2O。   15.闻气味法   根据物质气味不同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鉴别H2S和H2。   16.指示剂法   根据溶液的酸碱性,用指示剂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别下列三种溶液:NaCl溶液、NH4Cl溶液和Na2CO3溶液。   17.氧化法   利用氧化剂,使被测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再根据实验现象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鉴别KCl和KBr溶液。   用通入Cl2的方法鉴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Br-=Br2+2Cl-   18.还原法   利用还原剂,使被鉴别物质发生还原反应,再根据现象予以鉴别。   例:怎样鉴别FeCl2和CuCl2溶液。   解:在盛有FeCl2和CuCl2溶液的两支试管中,通过往试样溶液中分别放入铁片的方法鉴别。   19.磁体法   根据物质的磁性,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鉴别黑色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20.碳化法   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区别其它物质。   例:怎样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初中化学空气和氧基础知识检测 初中化学空气和氧基础知识检测   一:空气填空   1:在钟罩中燃烧红磷的现象是:a:钟罩内水面上升约1/5体积,而不是全部b:燃烧匙中有剩余的红磷c:有大量白烟生成. 这个实验说明了                        。在此实验中,如果把燃烧的红磷放入钟罩里时,发现有少量气体从钟罩底部冒出,则测定的结果会       (填偏大或偏小),如果像皮塞漏气,会造成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  2: 如果是用右图的方法进行实验,A瓶中水位上升        。   3:           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曲               组成的结论。            4:空气的成份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          、               、                       、                     。稀有气体包括                                       。      5: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分为             两大类。气体污染物有:            、          、              、这些气体主要来自                           和工厂的           ‎ ‎ 。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6: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工业用的氧气,一般存放在        色的钢瓶中。   7:氧气的化学性质 ‎  反应物名称 现象 化学方程式   反应前 在空气中燃烧 在氧气中燃烧 反应后   碳       硫       磷       铁       蜡烛                     铁在氧气中燃烧时,在瓶底装水或铺沙的原因:                                          8:化合反应:                                                          9:氧化反应:                                                            10: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 医疗、登山、潜水、航空、宇航(2):支持燃烧.(3):氧气易跟其他物质反应,放出热量,因此用于炼钢、焊接、切割金属,也可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剂等。   三:氧气的制法   11:实验室制法:所需药品                或                  ‎ ‎  反应物 颜色 状态 化学方程式   氯酸钾     高锰酸钾  ‎ ‎   12:催化剂:   注意(1)“改变”—包括催化剂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化学反应速率两种情况。(2)“没有改变”—指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包括物理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包括反应进行时)都没有改变。(3)不能说某物质是催化剂。要讲明某物质在某具体化学反应中是催化剂。   催化作用:   催化作用包括加快和减慢两种情况。   1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主要分为以下8步,请你按操作顺序写出来: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 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3)用铁架台上的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用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片倒立在水槽内;(5)给试管加热;(6)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氧气(7)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来。  (8)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化学之“最”42例 ‎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  33、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  34、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  35、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  36、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  37、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  38、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  39、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  40、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  41、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  42、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 与氧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总结  ‎ ‎ ‎ 与碱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总结 ‎ ‎ ‎  ‎ ‎ 与盐酸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总结  ‎ 与二氧化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总结 ‎ 与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总结 ‎ ‎ 与氢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总结  ‎ 中考化学 专题复习“三级跳”‎ 一般情况下,初中化学的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第二阶段,对所学的重要知识进行专题复习。第三阶段,模拟练习,查漏补缺。   通过第一阶段的复习,考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可以进行专题复习。在进行专题复习之前,要将所学知识按照知识内容、结构和特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再针对每个专题进行逐一复习。专题复习主要针对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延伸和拓展。‎ ‎  专题复习是中招备考的重要环节,考生如何做好专题复习呢?市44中初三化学教师徐玉堂以二氧化碳为例,建议考生通过层层递进的“三级跳”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整合、延伸和拓展,从而做好专题复习。‎ ‎  如何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呢?徐玉堂说,以二氧化碳为例,首先要把握好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掌握好工业方法和实验室制法。此外,考生还要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  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譬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和浓盐酸?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取哪些仪器?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什么方法?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在制取二氧化碳时,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  如何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呢?徐玉堂举例说,实验室里的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否则氢氧化钠会变质。考生要掌握如何解释原因,掌握如何证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明白选择哪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进行检验。同时还要学会选择一种方法,既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又可将生成的杂质除去。‎ ‎  徐玉堂说,其原因是氢氧化钠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选择物质可以用稀盐酸、氯化钙、氢氧化钙。检验方法有4种: 一是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冒出,则证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二是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少量蒸馏水,然后向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三是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少量蒸馏水,然后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四是利用第三种方法既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又可以将生成的碳酸钠除去。‎ ‎  做好专题复习,考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所学知识,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从而在中招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记者 刘保军 通讯员 鲍林霞)‎ 初中化学错题分析 一、分子、原子知识的误区  ‎ ‎  1.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 ‎  错误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是从物质的种类上区分的。而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因此,无论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不仅可由分子构成,也可由原子或其他粒子构成,故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可以说成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 ‎ ‎ ‎  2.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 ‎  错误分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相对原子质量为1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而无中子。 ‎ ‎  3.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 ‎  错误分析:不同分子、不同原子之间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不能说分子一定比原子大,但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我们可以说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大,如水分子一定比氢原子和氧原子大。   ‎ ‎  二、有关水知识的误区  ‎ ‎  1.我们饮用的水是由原水净化所得。已知明矾能将水中的悬浮物凝聚而沉淀,氯气可杀菌。下列有关家庭饮用水的净化过程正确的是                     (    )         ‎ ‎  A. 原水→过滤→通氯气→加明矾→沉淀→净水  ‎ ‎  B. 原水→通氯气→过滤→加明矾→沉淀→净水  ‎ ‎  C. 原水→加明矾→通氯气→过滤→沉淀→净水  ‎ ‎  D. 原水→加明矾→沉淀→过滤→通氯气→净水  ‎ ‎  错误分析:水净化过程,应是先加絮凝剂(如明矾)使水中杂质产生沉淀,后过滤除去,最后加入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许多同学对水净化顺序认识不清,各步的作用不明确,导致误答。  ‎ ‎  2.自然界的水经吸附、过滤等净化后就可以直接饮用,这句话正确吗?  ‎ ‎  错误分析:许多同学不清楚吸附、过滤能除去哪些杂质,因而误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自然界中的水因含有许多杂质不能直接饮用,杂质可分为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吸附、过滤只是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而溶于水的杂质并没有除去。例如:天然水中溶解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称为硬水,长期饮用对人体有害。  ‎ ‎  3.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           (     )    ‎ ‎  A.沉淀         B.过滤           C.吸附         D.蒸馏  ‎ ‎  错误分析:许多同学不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定义,也不清楚如何除去水中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导致误答。  ‎ ‎  4.通电分解水,共收集到24mL气体,则正、负极相连的试管中各得到多少mL气体?‎ ‎  错误分析:没有记住“正氧负氢,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 导致无法计算。   ‎ ‎  三、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误区  ‎ ‎  1.有下列事实:①蜡烛燃烧后,其质量变小,②铁钉生锈,其质量变大,③樟脑丸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④石灰石敞口放置,其质量会增大,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只有③  ‎ ‎  错误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遵守的普遍规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有些同学不能明确适用范围而导致误答。再例如,将5克水蒸发后得到5克水蒸气,这一变化前后质量虽然相等,但不能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此变化是物理变化。  ‎ ‎  2.给31.6g高锰酸钾固体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30g ,求(1)产生氧气的质量。(2)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 ‎  错误分析:许多同学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不透,不会应用,不清楚质量差即为氧气的质量,而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审题不清,从第二个问题也可知31.6克高锰酸钾并未完全反应,因而不能根据31.6克高锰酸钾求产生氧气的质量。  ‎ ‎  3.1gH2和10gO2在一密闭容器内混合引燃,完全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是(    )   ‎ A.1g         B.9g        C.11g         D.10g  ‎ ‎  错误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根据质量关系,1gH2只能和8gO2反应,而10gO2并没有完全参加反应,还剩余2gO2,有的同学因误读了质量守恒定律而错选C。  ‎ ‎  4.某钢铁公司进了1000吨含氧化铁58%的赤铁矿,则能炼成多少吨含铁为96%的生铁?  ‎ ‎  错误分析:遇到此类含杂质的计算题,错误率也比较高,主要原因是许多同学不知道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计算得到的也是纯净物的质量,再加上不会换算,乘除搞不清,导致误答。  ‎ 巧用逆向思维解化学题例题详解 逆向思维是逆着习惯的、常规的思维方向进行的思维活动,属于创造性思维。许多情况下将问题倒过来想一想,在思维过程中‘反其道而行’.能使人得到许多通常思路所得不到的思维成果。少年司马光破缸救同伴的故事,就是巧用逆向思维的典型例子。下面本人就谈谈在化学解题过程中巧用逆向思维。 ‎ ‎  一、用逆向思维巧判断 ‎  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善于从问题的正面思考再到它的反面或对立面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判断。‎ ‎  例如,在学完化合价后,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的概念判断:‎ ‎  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里显一种化合价。(   )‎ ‎  「解析」这时只要反过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里显几种化合价呢?比如想到在硝酸铵中氮元素分别显-3价和+5价,我们就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句话是错的。‎ ‎  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在其它基本概念的学习也经常用到。如对下列说法正误做出判断:‎ ‎  (1)若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 ‎  只要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找出实例2NaOH+CO2==Na2CO3+H2O,也是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但在反应过程中没有交换成分,即可做出判断。‎ ‎  (2)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 ‎  只要能举出同时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不是同一种元素来反驳这个命题即可。如具有10个质子数的微粒有H2O 、NH3 、Na等,它们就不是同一种元素。‎ ‎  二、用逆向思维巧选择 ‎  化学中有一部分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解题关键,确定解题方案。善于利用逆向思维去解题,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方法好。‎ ‎  例如:锌粉、铁粉、镁粉的混合物4 g与一定质量25%的稀H2SO4 恰好完全反应,蒸发水分后,得固体物质100 g,则生成的氢气质量为(    ) ‎  A、2 g      B、3 g      C、4 g       D、5 g ‎  「解析」本题如果采用正向思维将锌、铁、镁的质量分别设未知数进行分析、计算,则过程非常复杂,头绪也较多。而采用逆向思维按以下思路分析: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由题意可知:锌、铁、镁三种金属全部参加反应,分别生成了硫酸锌、硫酸铁、硫酸镁,则蒸发水分后所得100 g固体物质(硫酸锌、硫酸铁、硫酸镁的混合物)中,包含锌、铁、镁三种元素总质量为4 g,其它的96 g则为SO4 的质量,继而根据反应中H2与SO4的关系,求得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2 g.‎ ‎  由此可见逆向思维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是非常有益的。‎ ‎  三、用逆向思维巧填空 ‎  逆向思维是逻辑思维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是从常规思维相反的方向认识问题,从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达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果。学生常常习惯于由已知到未知的正向思维,久而久之,易形成正向型的思维定势,对于一类从正向思考难以求解的选择题,可以转换一个角度,假设某一结论正确,反推题干条件是否成立,从而判断原假设是否成立。‎ ‎  例如:等质量的两种金属M和N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都生成+2价金属的硫酸盐和氢气。生成的氢气质量m(纵坐标)与反应时间t(横坐标)的关系如右图(   )‎ ‎  (1)比较M、N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  (2)由图中的两条直线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解析」本题给出的是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质量与时间的曲线,很多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若是逆向思考:曲线上升得越快,说明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得越剧烈,该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M产生的氢气质量比N多,完全反应所需时间少。   四、用逆向思维巧推断 ‎  初中化学中涉及物质相互转化为主要内容的推断,用逆向思维来推断是非常有效的,解题思路:抓住突破口→层层上推→得出结论 ‎  例如:根据以下图推断(假设能发生反应的均反应完全)‎ ‎  (1)若B是水,则A是           ;(填化学式)‎ ‎  (2)若B是酸溶液,则A是          ;(填化学式)‎ ‎  (3)写出C与Ba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解析」本题如果顺着变化方向解题较困难,若是逆向思维,即从变化的终点来解题就容易多了。解决元素化合物推断题,要抓住物质特征反应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红褐色沉淀F  F为Fe(OH)3;进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黄色溶液为FeCl3;而有色溶液C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和FeCl3溶液且白色沉淀D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D为BaSO4,有色溶液C为Fe2(SO4)3 .从而问题迎刃而解。‎ ‎  五、用逆向思维巧计算 ‎   解题必先审题,审题中我们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问题入手来思考,求得该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所需条件题中有没有,未给的条件能否依题设条件来求得等等,这样倒过去一环扣一环就能顺利地找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 ‎  例如: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将该混合气体5㎏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气体再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白色的沉淀的质量是多少?‎ ‎  「解析」本题如果按部就班,涉及到的反应较多,数据较多,计算繁琐,易于出错。而如果把握住最终反应产物是碳酸钙,采用逆向思维,找出碳酸钙和起始反应物CO和CO2的混合气体之间所存在的C-CaCO3守恒关系,则极易走出“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 ‎  六、用逆向思维巧读生活 ‎  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知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往往能提示我们去思考。如:为什么肥皂能去污?为什么会产生煤气中毒?为什么烂苹果(土豆、地瓜等)有酒精味?你骑的自行车有几种防锈措施?节日的焰火为什么呈现五颜六色?为什么用蓝黑墨水写的字先显蓝色后变黑?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思考,总能把问题引向“逆向”,提高逆向思维能力,使我们驰骋于逆向思维的王国。‎ ‎  逆向思维法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起到出奇不意的效果。体现了正向思维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时,通过逆向思维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把握题型心要细 确保化学不失分 中考即将举行,在考生走进考场前,昨日,市22中高级教师韩清对化学试卷题型作了讲解,以利考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成绩。   韩清曾多次被评为省级、市级化学竞赛优秀辅导教师,曾荣获省级优质课二等奖、市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省级课题二等奖。‎ ‎  韩清说,近年中考的题型一直是四种,即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题,每个题型都有难易梯度,较难题只占20%。‎ ‎  选择题,综合性强、信息量大,但难度不大,所以不要“小题大做”,会的可直接确定答案,节省时间;不会的可以用排除法来选择答案,提高得分率。‎ ‎  填空题为主要题型,立足于双基,覆盖面广,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分值占30%。考生失分较多的题集中在化学用语、化合价、基本计算题方面,反映出考生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准确的缺陷。在做这些题时,答案要简短、明确、具体。‎ ‎  简答题一般考察考生思维的精确性、完整性、创造性,题型多样。答题时要体现前提、理由、结论,做到原理正确、回答切题、语言精炼、意思完整。‎ ‎  综合应用题分值占20%,取材广泛、灵活多变、信息量大,不仅考查考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几乎包含了选择、填空、简答、计算所有题型,充分体现了综合性。考生答题时一定要抓住一条主线,明确目的,各个击破,不会的跳过去,不要纠缠着不放。方程式题不会太难,计算要规范,不要在简单的诸如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方面出现错误。‎ ‎  韩清提醒考生,调整好心态是确保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最后复习阶段,考生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每天暗示自己: 我行!我能行!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做题,应先通览试卷,了解试题难易程度,以便心中有数。答卷时,对简单题要细心,对难题要有信心和耐心。任何一题不看两遍不做题,要确保会做的题不失分。‎ 中考政治解题四步走:审-忆-析-答 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  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一棵知识大树,然后回归课本,把每一“目题”下的知识点填充到对应位置。所学的知识脉络清晰、全面,有利于同学们把握各年级知识之间、课与课之间、节与节之间、框与框之间、目与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试中,同学们才可以比较容易地多角度思考、解答问题。‎ ‎  应以三条主线立树干:‎ ‎  以初一心理品质——初二法律常识——初三社会发展常识、基本国情国策立树桩,再分析初一心理品质共10课的结构,第1课(总)——第2-10课(分);‎ ‎  初二法律常识十六课第1课《法律》(总)——第2-7课《国家与法律》(分)——第八课《宪法》(总)——第9-16课《公民与法律》(分);‎ ‎  初三第1课《社会发展常识》——第2-4课《国情、国策》——第五课《社会责任感》的结构。‎ ‎  再按照“课题——节题——框题——目题”的顺序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  单选先易后难 ‎  答政治考试题一定要按试卷安排,以先易后难的思维顺序来答,切不可倒着做。‎ ‎  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记忆、理解和辨别能力,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再认能力。在中考中,共14小题,每题2分,总计28分。这是中考易得分的题,要先做。‎ ‎  解答单项选择题一般分为四个步骤:审——忆——析——答 ‎  1.审题 ‎  审题目要求:选对的还是选错的;属于还是不属于;符合还是不符合;单选还是复合选。‎ ‎  审材料或图表:找关键词、句,明确中心含义。‎ ‎  画出题干和分枝的关键字。‎ ‎  2.回忆教材 ‎  根据审题结果,回忆教材相关知识,最好直接忆出答案,最起码忆出知识所在位置。‎ ‎  3.分析备选答案 ‎  题干题枝是否相符合(正确——有关系——关系正确——完整)‎ ‎  4.选出答案 ‎  单选可直接找相关答案。复选如果是四选三可用找错误排除法;如果不是四选三可用正误排除法。‎ ‎   简答不求详尽 ‎  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记忆、再现概念、原理等基础上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要求答案简洁明了,力求全面,不求详尽。‎ ‎  主要有材料型、图表型的概括、列举、说明。‎ ‎  答题思路:‎ ‎  1.材料概括、列举、说明题:审(找全关键词、句)——忆(回归教材)——答(用书中政治术语概括材料中心)‎ ‎  2.图表概括列举题:读(读懂、读全本意——得出引申义)——忆(回归教材)——答(政治术语概括)‎ ‎    辨析语言精练准确 ‎  辨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辨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要求精练、准确。‎ ‎  答题思路:审——忆——断——析。‎ ‎  审(找全关键词、句)——忆(回归教材,对比观点)——断(做出正确、错误、片面的判断,复合辨析题有几处判断几处)——析(观点正确,则答全理由;观点错误或片面,先提出正确观点作为依据,然后指出题中观点的错误所在,最后答应该怎么做)‎ ‎  分析说明题是学生在中考中最容易失分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综合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  答题思路:审忆结合——阐——析 ‎  审忆结合:先审材料,材料有几层意思,要概括全,回忆它们分别所体现书中的哪些观点,总的又体现了书中哪些观点;再审问题,明确设问指向,问什么答什么;‎ ‎  阐:鲜明地提出和材料相关,并符合设问的观点。‎ ‎  析:许多学生失分之处就是缺乏必要的分析,分析时一要结合课本理论,又要始终联系材料,不能出现两层皮。‎ ‎    不要题题都翻书 ‎  政治开卷考试的信息量一般都比较大,又必须在约70分钟内完成,考试时间根本不允许题题都翻书。平时,要培养归纳整理相关资料的能力,有计划去翻书,查找资料,不要忙而无序,更不要成段盲目地抄书。‎ ‎  注意书写要求 ‎  首先,答题措词用语要准确,答案虽然是开放的,但并不意味着想答什么就答什么,随心所欲,而要注意答案用语,多用课文中的观点、原理,少用白话、口语或文学化的语言。其次,简答题答案应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分析说明题成块状出现而不是成条状出现,提炼观点——书中原理——材料分析成为一块,如同语文考试题中的小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如果是活动与探究题,还要符合一定的文体写作要求。‎ 中考政治习题: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一、单项选择   例1 ‎ 在我国,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体现着:   A.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合一性   B.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C.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制约性   D.权利和义务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分析:劳动和受教育集权利和义务于一体,权利就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体现了公民某些权利和义务是合一的。因此,A选项是正确的。 ‎ ‎  例2 小明今年13岁,正在上初中二年级。小明的父亲自己办了一个食品加工厂,因为舍不得花钱请帮工,就决定让小明辍学回家,到自己的食品加工厂帮忙。老师知道后,劝小明的父亲送孩子上学,小明的父亲却说让不让孩子上学是自己的权利,别人管不着。小明的父亲没有依法行使权利,因为他:   A.以非法手段谋取权利   B.超越了合法权利的范围   C.没有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利   D.没有事先同老师商量   分析:这是一个综合运用知识的问题,学生要在明确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知识解答这一问题。小明正在接受义务教育,他受教育的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应予保障。小明的父亲让他辍学回家,超越了合法权利的范围,是没有依法行使权利的表现。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  二、多项选择   例3 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   A.公民享有的权利不受任何限制   B.公民享受的权利的范围极为广泛   C.规定公民权利的法律法规很广泛   D.我国享有公民的权利的人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分析: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享有权利的主体,即享有权利的人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二是公民权利包括范围很广,涉及的方面很多。因此,B、D两个选项是正确的。‎ 中考政治习题: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一、判断改错   例1: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只是执法机关的任务。   例2: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  【分析】:以上两题就是典型的缺项型错误命题。   在例1中,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不只是执法机关的任务,还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积极地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命题中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删去,形成了错误命题。‎ ‎  在例2中,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在此命题中,把"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删去,形成了缺项型命题错误。‎ ‎  答案:   例1:×。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不只是执法机关的任务,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例2:×。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二、材料分析   例3:1998年,国家颁布《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周岁到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有些地方性法规还明确了公民用血的权利和献血义务的一致性,对无偿献血者给予优先用血、免费用血等优惠。对本人不参加无偿献血,单位也不完成献血任务者,在用血时要给予制约。 请运用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阐明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  【分析】: 该题用实例说明公民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互相依存的,可以用所学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进行理解,把二者结合点找到。这样结合分析能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   答案:   (l)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这种一致性表现为二者的对等性、制约性和合一性。   (2)我国《献血法》及一些相关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表明:我国血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无偿献血者给予优先用血、免费用血等优惠,反映出公民既是献血的主体,又是用血的主体。对不遵守《献血法》和相关法规的人和单位,在用血时给予必要制约,反映出享受权利是在履行义务基础上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3)不遵守《献血法》规定的行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不利,是缺乏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的表现。‎ 掌握答题技巧 政治力争高分 一、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 ‎  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实行开卷考试,平时就不用怎么学了,考试时抄抄书就行。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树立以教材为本的意识,注意熟读教材,对各章节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  二、关注时事,捕捉有效信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抓住热点复习 ‎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生命所在,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做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者结合,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近几年,济南市中考试题中,绝大部分试题都是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和载体,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今年而言,“感动人物”、“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校园安全”、“公平正义”等热点问题可能会成为考试重点。‎ ‎   三、注意答题技巧,学会答题方法,准确解答问题,提高应试能力 ‎  济南市中考试题基本类型有两种:第一卷中的单项选择题解答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读懂材料及设问,把握其中关键信息;第二步排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第三步再看剩余选项同题目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联系;仍不能确定正确答案的,比较选项间相互关系确定最佳答案。对于今年新增加的组合选择题,最佳也是最快的解题方法是确定一个明显错误的选项用排除法进行筛选。第二卷的主观性试题,最基本的技巧就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一定要在审题上下工夫,也就是审清题目的规定性,也叫指向性。任何一个考题,总是指向相关的课本知识。所以考生解题可按照“四步法”进行。‎ ‎  第一步:仔细审题,题型定位。第二步:紧扣“题眼”,回归教材。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第四步:对照检查。‎ ‎   四、掌握查书和查阅资料的技巧 ‎    有的考生认为开卷考试可以抄书,书上都有答案,无非翻翻书而已,但查书本也有方法和技巧。凡是有绝对把握的,就不翻书;凡是没有把握而必须去查的,就必须翻书;凡是没有十分把握答对,有时间就查,没时间就不查。‎ 中考历史复习落实基础注重运用能力 ‎【试卷分析】 ‎ ‎  今年的历史中考在命题思想、命题依据、命题原则、考试时限、题型题量、难度系数等方面,与去年相同。个别地方稍有变动,如世界古代史由以往的6分变为8分,即世界古代史单项选择题由3道改变为4道。   考试为开卷,时间为60分钟。在试卷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大致各占50分。其中,中国史部分:古代史部分约占14分,近代史约占20分,现代史约占16分。   世界史部分:古代史约8分,近代史约占20分,现代史约占22分。采用等级制的呈现方式,60分及以上为H等(合格),59分以下为I等(不合格)。   试题难度系数控制在0.75左右,试题分为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三个档次,其比例大致为6:3:1。试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由易到难顺序排列。   【名师解读】   今年中考说明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多了6个“专题训练”。这6个“专题训练”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板块编写。每个专题训练又按照“考点解读”、“经典回放”、“知能演练”三个部分编写。   【备考建议】   关注时事关注热点   近年来,许多历史试题从时事入手、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考查课标、课本中的相关知识,中考说明中也有很多这类试题。同学们要关注时事,了解重大的新闻事件。   开放性的试题,同学们一定要回答,要多写一点。最好把每个答题要点标上序号,做到条理清晰。   牢记知识点灵活运用   历史中考说明明确写明“试题难度系数控制在0.75左右,试题分为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三个档次,其比例大致为6:3:1”,估计今年绝大部分中考历史试题应该较为简单。   如果同学们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牢记并灵活运用中考说明“知能演练”部分选择题题干与正确选项的知识点,理解记忆并熟练运用“知能演练”部分非选择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相信顺利过关不在话下。‎ 中考历史习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1、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① ‎ 坚持中国的领导   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④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⑤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是   A、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C、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   3、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于: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4、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则是:   A、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B、扩大对外贸易   C、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D、平等互利   5、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层次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开放区④内地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答案: 1.D 2.D 3.B 4.D 5.D ‎ 中考历史习题: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二)‎ ‎1、党的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江青一伙对谭震林等人进行批判   B、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党纪 C、邓小平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  D、邓小平被诬陷为“四五”运动的后台。 答案:B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再现能力。只有准确的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分清主次关系才能够回答正确。就本题而言,关键在于“最”这个字,尽管选项A、C、D也是当时的冤案,但与B项相比明显处于次要地位。‎ ‎2、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源是 (          ) A、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B、党内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C、“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 ‎ 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答案:C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根本原因与原因、主要与次要的辨别能力,对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是“根源”这个限制词,因此虽然A和D也是原因,但与C项相比明显处于次要地位。选项B则是结论的错误错误。要想答好此题,就一定要:一准确的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是要分清原因间的主次关系、三分清原因和结果。‎ 中考总复习之热点:台湾问题 ‎ 重点难点问题讲解 ‎ ‎  1、台湾问题的由来:‎ ‎  (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日入侵台湾;19世纪八十年代,中法战争中法国入侵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军抵抗。‎ ‎  (3)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等给日本。‎ ‎  (4)1943年底,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国际社会公认台湾等属于中国领土。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精神。‎ ‎  (5)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  (6)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蒋介石集团的残余势力逃亡到台湾。‎ ‎  (7)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派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的原则。‎ ‎  2、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  (1)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①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  (2)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②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  (3)中共第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1995年初,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对台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  3、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  A.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  B.1987年,台湾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  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D.1993年“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  E.1995年,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  F.2005年,宋楚瑜、连战先后访问大陆,揭开历史新篇章。‎ ‎  时政教材结合 ‎  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公民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是指公民有责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 ‎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均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16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都承认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3、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简称“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当今台湾的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因此,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  4、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  5、我们以最大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  6、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树立崇高和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领土、破坏祖国统一的一切言行作斗争,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  7、认识:公民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要集中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防意识。明确一国两制的含义、意义。‎ ‎  典型例题分析 ‎  [例1]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  C.外国资本不动 ‎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国两制”政策在台湾的执行上与香港、澳门的差别。问题很清楚,香港、澳门是从殖民者手中收回的,自然应该派出自己的军队来行使主权,而台湾只是祖国统一问题,不分你我,自然也就可以保留军队了。本题无论是从记忆角度,还是从理解角度都可以解决,只要区别出共同的和特殊的就可以了。‎ ‎  [特别提示]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解决,都和“一国两制”政策紧密相关,都已经是或将是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指导下的,但在不同的问题上的方式方法又有所区别,要认真分清。‎ ‎  [例2]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  B.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C.中国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外交事务 ‎  D.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 ‎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选择题。题干中的信息好像不够丰富,但只要认真分析就能知道,解决台湾问题的首要前提是“一个中国”,虽然台湾可以享有比香港、澳门更多的自主权,但国家统一了,外交上也应是统一的。A、B、D三项均在材料中的“尊重……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等词语中可以得到印证。‎ ‎  [例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数千名台湾民众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台独、救台湾”大游行。游行队伍挥动写有“反台独”、“中国统一”等字样的旗帜标语,“反台独、救台湾”、“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口号此起彼伏。‎ ‎  材料二:台湾民众在民进党党部外示威,反对“台独”(图略)‎ ‎  (1)近代史上,美国、日本侵略中国台湾的史实有哪些?‎ ‎  (2)“二战”时期有一国际文献,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你知道它吗?‎ ‎  (3)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是什么?‎ ‎  (4)台湾民众“反台独、救台湾”大游行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  (5)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应负什么责任?‎ ‎  (6)公民应怎样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  [解析]这是一道政治历史综合题。①②③问属于历史知识的内容,④⑤⑥问主要属于政治知识内容。‎ ‎  [答案]例1、D例2、C ‎  例3、(1)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在瑯峤登陆,入侵台湾。19世纪70年代,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失败,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  (2)《开罗宣言》‎ ‎  (3)“一国两制”(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4)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答“台独势力嚣张”,“反对台独、要求统一”是台湾的主流民意也可)。看法:只要能从支持“反台独、救台湾”游行活动,发扬爱国主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等方面入手,并联系本人思想实际做答,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内容贴切,均可。‎ ‎  (5)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应负法律责任。(6)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必须做到:第一,捍卫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同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第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我国领土的行为;第三,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同颠覆、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材料题解析:金融危机下的美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  ‎ ‎ ‎ ‎ ‎ ‎ ‎ ‎------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 材料三: 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 ‎2009年4月2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对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1分)‎ ‎(3)材料三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1分)‎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1分)这种趋势对当今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1分)‎ ‎ ‎ 参考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 ‎(2)1922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德、日两国法西斯上台并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导致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遭到破坏并不断走向瓦解。‎ ‎(3)通过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或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来应对金融危机 ‎ (4)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意味着机遇,意味着挑战。‎ ‎ ‎ ‎ ‎ 点评:‎ 今年历史中考试卷充分利用最新时政资料和丰富多样的图片设置情境,考查的角度新颖形式生动。试题情境体现时代特色,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试题总体难度适中,学生考完后普遍觉得试题比较灵活有趣,充分体现了开卷考查的特点。历史中考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年,在命题方面总体趋势是将继续注重基础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命题方式趋于多样化、综合化。‎ 材料题解析:中美建交30 年 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 ‎ ‎ ‎ ‎ ‎ ‎ ‎  ‎ ‎ 图一 图二 ‎ ‎ ‎  请回答:‎ ‎    1.图一两位领导人是谁?反映了那一历史事件?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什么文件?‎ ‎    2.图一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两国在哪一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对台湾问题达成了什么协议?‎ ‎    3.‎2009年4月2日新华网消息: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20国集团金融峰会在伦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图二),在两国建交30年之际,请你写一句话对未来的中美关系进行展望。‎ ‎ ‎ ‎    参考答案:1.毛泽东  尼克松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2.1979年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中美双方应发展积极合作,互利互惠的建设性外交关系。(言之有理,积极向上,无原则错误)‎ 历史:中考复习对策及建议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历年中考历史试题,无不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值此2007年中考即将来临之际,同学该如何更好地复习应对呢?我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    一、依据课程标准,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 ‎  中考试题着重关注的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点(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影响等)要记熟。平时重理解,考前重记忆,只有烂熟于心,答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  近几年的中考命题较贴近现实生活,导读框中的小故事、课文中的地图、图表、文物、人物名言、艺术品、邮票等都可以用来设置试题情境,我们在复习时要多留心。‎ ‎    二、梳理专题,回归课本。‎ ‎  在第二轮复习时,我们可以根据《考试纲要》将课本知识综合为诸多专题,有利于历史知识古今联系和中外联系,有利于学生总揽全局,又能以小主题为中心进行重点突破。如我们在复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从50年代的外交、七十年代外交、九十年代外交及二十一世纪处的外交等几个小主题入手,这里面又可联系到与美国、日本的外交关系,纵横联系,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当然,在专题复习时也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    三、关注社会热点,抓住时代脉搏。‎ ‎  “知古通今”、“以史为鉴”。2006年各省市都以大量热点问题来考察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且很多题目都是以新闻题材为切入点,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人认为今年会一如既往。建议大家关注去年中考结束以来的时政新闻,如2006年10月胡锦涛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本政要在“慰安妇”问题上的态度、最近温家宝总理即将访日等,并联系历史上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在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等事件。‎ ‎    四、关注整数周年的历史事件。‎ ‎  南昌起义(1927年)、七七事变(1937年)、南京大屠杀(193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1987年)、香港回归(1997年)、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欧洲共同体(1967年)等。‎ ‎    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和技巧的训练。‎ ‎  1.平时做到审请清题目的限制成分(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中心语、答题方法(说明、论述、简答、列举等)、分数等重要内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  2.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有的放矢;根据分数答题,有序答题;格式规范化,要点序号化,内容重点化。‎ ‎  3.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建立错题档案库。在与同学、老师探讨解题思路时,做到举一反三。‎ ‎  总之,在复习时我们要抓住基础、抓住重点、抓住线索、抓住网络,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在中考中才能高效地发挥!最后,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创造佳绩!‎ 中考政治和历史临门一脚如何踢 知识的掌握要成体系,横向和纵向构成网络。单元要有单元的知识脉络,一册书要有一册书的知识脉络,同类型知识之间也要构建知识脉络。现在的中招考试越来越轻知识点的记忆,而重知识的理解和整体的构建,所以采用体系复习法能够满足中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要求。‎ ‎  开卷考试要坚持“题本位”,反对“书本位”。所谓“题本位”思想指的就是从题的实际出发,把教材当做一种资源,敢于去整合教材,灵活利用教材,不照抄照搬。“题本位”思想的实质就是“灵活运用”。不管是哪一种题型都要认真审题,切勿跟着感觉走,或犯经验主义错误。‎ ‎  关注时政,时政分析要充分,多角度。每年都要考时政,中招考题中的时政材料基本上我们都见过,但是问题的设计却是全新的。这就给我们一些启示,如果进行时政专题复习,应该充分考虑它的知识契合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它的出题方向。‎ ‎  回归课本,关注错题,总结提高。经过一、二轮的复习,基本知识点、基本题型的解题方法和答题要求,基本上已经涵盖。这时候再一味地搞题海战术,可能效果一般。让自己冷静下来,看看以前做过的题、以前看过的书,会有新的认识。‎ ‎  (作者为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  中招历史 ‎  狠抓基础知识,做到有的放矢 ‎  郑州外国语学校分校 洪靖 ‎  目前中考复习进入最紧张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我认为老师和学生应注意以下事项。‎ ‎  1。狠抓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开卷考试、闭卷准备,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学生必须记准背熟,理解透,能运用;对历史的主干知识进行归纳梳理,重视对历史的整体感悟和把握,以不变应万变;强调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迁移重组;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及应具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学生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 ‎  2。关注社会现实、社会热点,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近几年来中招考试日益贴近考生实际、反映时代特点,所以历史复习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现实问题,从现实出发探寻历史渊源。‎ ‎  3。注重训练,加强练习。我常教导学生真正的将军是打出来的,考场高手是练出来的,要以练促背,以练促理解,以练促运用,以练提高能力;训练过程中强调规范,强调准确。‎ ‎  4。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矢矢中的。本段时间学生复习非常繁忙,时间非常宝贵,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把握其特点,做到指导及时、训练到位、方向准确,以免出现“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局面。‎ 中考历史:联系时事 重课本知识迁移 中考历史应试中有哪些技巧?考生忽视哪些细节导致失分?备考中应注意哪些事项?4月7日、8日,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许昌县实验中学分校中学高级政治教师胡梅菊、政史地教研组组长张慧清,许昌市一中中学高级政治教师贾要普、中学高级历史教师崔兰兰,许昌市二中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任玉阁和资深政治老师由青进行了采访。‎ ‎  【历史】   中考历史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满分为50分。出题内容上,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占60%,世界古代史(部分)、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占40%。   ○选择题   抓关键词,排除干扰项;少翻书,节省答题时间   “选择题部分,开卷考试力求闭卷答题,最好少翻书,10分钟之内做完。”张慧清老师说,“作答时一般用两种方法。一是直选法,适用于答案比较单一、相对简单的试题;二是排除法,可从正确、错误、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入手,适用于相对复杂的复合型选择题。”选择题一般有8种类型:‎ ‎ 肯定类、否定类、识图类、排序类、材料概括类、因果类、比较类和组合类。考生的失分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不能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词,不能正确排除干扰项。   崔兰兰老师称,由于选择题为单项选择,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既然是开卷考试,一些历史资料、事实就不用去记了。其实不然,在每年的考试中,失分最多的恰恰是单项选择题,原因是考生没有积累足够的基础知识。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短时间内准确选择或查阅出正确答案根本是不可能的。   任玉阁老师认为,选择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倾向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事实和时间,一般有15道简单题、5道“拔高题”。“拔高题”跨章节、年代,考生易混淆,审题时一定要细心,找准关键词。   ○非选择题   结合材料用课本知识点作答,要点须清晰   张慧清老师分析近3年的中招历史试题认为,非选择题部分一般有图文材料解析题、简答列举题、活动与探究题等类型。张老师建议,考生可先看问题,然后根据问题阅读材料,并与课本知识相互迁移,切忌不看材料凭直觉答题或不依据课本只凭材料答题,应做到“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回答问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力求精练准确,避免浪费时间。任玉阁老师称,图文材料分析题包含的知识点较多、涵盖面广,考生应着重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简答列举题中,有些以考查识记内容为主,相对简单。答简答题时,张慧清老师建议,考生一定要看清问题,分点作答,步骤要序号化。   任玉阁老师分析称,在作答第二部分试题时,考生的失分点是语言表达能力差,往往知道题意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表达;因是开卷考试,复习和练习时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识记的内容偏少。考生要尽量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应试时,一定不要空题,尽量多写;平时复习时,要熟悉课本知识,训练时不要避难就易;答题时,字体应尽量工整。   崔兰兰老师认为,考生在做非选择题时,最常见的失分原因有三种。一是由于阅读、理解等能力欠缺,有的学生根本看不懂题,不知所云。二是由于思路不清晰,语言组织能力差,回答时抓不住重点,答案写得很多,但没有头绪,缺少层次,找不到得分点。三是分析问题视野不开阔,不能辩证地看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她认为两种方法比较有效: 一是复习中,考生应对每个章节做一个详细的目录,并把其主要内容归纳出来,写成小纸条夹在书页中,考试时随时能用;二是把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事件总结一下,找出其内在联系,考试时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张慧清老师特别强调,考生备考时一定要注意时政热点和乡土知识,今年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中招历史试卷涉及此类试题的可能性极大。在作答中国史的问题时,地名、人名不能有错别字,否则就要被扣分。‎ 洛阳:历史开卷考 选择题闭卷做 历史考试时间短,知识点又分散,考试时来不及翻书怎么办? ‎ ‎  连日来,初三考生对历史开卷考试仍有不少担心,这段时间用不用再复习?怎样备考才能在考试时不手忙脚乱?日前,我们采访了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宋昆岚老师。‎ ‎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复习重点 ‎  我市从2006年开始实行历史开卷考试。今年历史考试时间为50分钟,但题量相对较大。‎ ‎  据《2008年河南省中招学生评价说明与检测·历史》(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分析,考生在考试时的整卷阅读量约3800字,试题难度适中,容易、稍难、较难题之比为4∶4∶2。其中各知识点内容所占比例大致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占12%,中国近现代史占48%,世界近现代史占28%,中外近现代史综合占12%。‎ ‎  从前两年的历史开卷考试试卷来看,试题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人文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要重点突出历史知识的主干部分,重视专题整合和综合运用。‎ ‎  强干弱枝,构建知识网络 ‎  开卷考试突出主干的基础知识,强调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宏观把握、有机整合和迁移运用,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活化教材,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以及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等,从而做到知识的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网络化。‎ ‎  如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考生在复习时只有构建出该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才能知道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其实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首先,考生应该清楚,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有四次运动,依次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再次,应该明白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  关注时政热点并设计题目 ‎  “在最后这段时间里,考生一定要注意把所学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热点问题考点化,有针对性地训练。”宋老师说,时政热点有台湾问题与国共两党合作史、西藏问题、解放思想、中日关系等,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找出热点所对应的历史知识,设计成具体的题目进行训练。‎ ‎  “周年大事,也是考生在复习时应该注意的。”宋老师说,今年戊戌变法(1898年)110周年,井冈山会师(1928年)8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30周年,美国独立(1783年)225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160周年,值得关注。‎ ‎  选择题最好“闭卷”做 ‎  中招历史考试,分值比较分散,一般每题在2分左右,因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在50分钟内,做每一道题都翻书很不现实。这就要求考生在考前的练习中要有意地培养答题速度,养成先易后难的做题习惯。‎ ‎  “选择题力争闭卷做。”宋老师建议,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熟练掌握各基础知识点,以便能闭卷完成选择题,留较多的时间做非选择题。在做非选择题时,考生可根据每道题分值的多少判断答案要点,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  考生应准备哪些资料上考场呢?宋老师推荐了几本书:《考试说明》,一本精选的复习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课本。‎ ‎  最后,宋老师用16个字概括了中招历史的复习和应试技巧:“突出主干、关注现实、准确审题、有效表述。” ‎ 夯实基础 牢记事件因素 开卷考试的试题明显灵活多变,只靠“死记”很难考出理想的成绩。这就要求考生在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掌握历史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再去对历史知识的主干部分进行记忆,这就叫“记死”。重点记忆的应是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要素,如时间、地点、领导人,以及事件发生的意义和影响等,记死这些知识点对提高我们的做题正确率以及做题速度会有极大的帮助。‎ ‎  紧扣两个法宝 ‎  学生手中的课本是依据课标编写的,而课标又是中招命题的唯一依据。“历史说明与检测”是河南省历史教研室依据课标和各个版本的教材编写的我们本省本年的中招考试重点问题的要求及说明,里面还有几套模拟卷,应该说是我们复习考试的指挥棒。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两个法宝。‎ ‎  具备三个能力 ‎  ▲“时空概念”,在这里是指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和纵横联系。因为“时间”是组成历史事件的要素。如果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搞不清楚,就会做错题和降低做题的速度。而空间概念主要是指历史事物的纵横联系。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件事,纵向联系的事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二大、中共七大、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横向联系的事有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等等。‎ ‎  ▲“知识的重新组合”。由于开卷考试试题的特点是新颖、灵活、多样的,试题的切入点可能会打破我们常规的思维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复习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专题性知识去总结去思考,并对历史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自己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了解。‎ ‎  ▲“审题答题能力”。审题时,一定要读完题、看清题。对于图片和表格,一定要看清时间、图例、注释,这些地方可以帮助我们提取到有效信息。对于材料题和问答题,要找出关键词,理清思路,有步骤地一一作答。遇到与平时练习比较接近的试题,千万不可照搬答案。在表述时,一定要准确使用历史专业术语。在回答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或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时,观点一定要鲜明,表述时要客观、科学,能体现积极向上的情感。最后,还要掌握好做题的速度和时间。     郑州三中 李仙红 ‎2009年中招历史试卷分析 今年中招历史试卷一眼望去,满纸图表,试题的设问用图表形式,学生回答也要求用图表来归纳,总之,处处是图表,满眼皆结构。但通过这层层图表的华美外衣,我们不难看出今年中招所蕴含的“稳中有变,稳中有新”整体特征。“稳”是主流,“变和新”是方向,体现了不断追求新科改的理念。试卷设置也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接近和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   “稳”指考察的主题、主流变化不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板块的分值及比例变化不大:(分值按满分50分、比例为平均值) ‎ 知识 年份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2009‎ ‎6‎ ‎11%‎ ‎24‎ ‎49%‎ ‎20‎ ‎40%‎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近现代史依然占绝大部分分值,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值与去年一致:约为5:4。   二、立足基础,重视主干的思想不变。   基础知识、基本重点依然是今年考察的重点,如:近代西方侵华史(选择题第3题,下面年代尺所提供的时间,解读正确的是)和近代化探索史(材料题第22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材料题第26题)等,三次科技革命、冷战、重点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孙中山、邓小平、爱因斯坦等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基础知识。体现了课标要求学生以课本为中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清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等基本能力。   三、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不变。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材料题第23题对建国60周年的感悟。   四、关注热点   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五、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   专题历史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综合考察,既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也考察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概括,理解主干知识所反映的时代主要特征是中招不变的考点之一。如选择题15、16对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的认识,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整体认识等。‎ ‎   今年中招最大的亮点就是命题角度上的“变和新”。   一:虽然是基础知识,但出题角度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问题设问新颖,有时代感。体现了对学生所识记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是对近代西方侵华史的考察,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形式新颖,直观简洁的表达了中招所要考察的内容,材料题23、26题是对建国60周年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等重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用了图表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二、试题设计的形式更加灵活,生动活泼,内容表达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如选择题7题,建筑是无声的历史、材料题24题考察孙中山等重点人物,采用语言表述形式,使整个试卷的可读性很强,使学生在欣赏“故事”中答题,消除了中招的紧张情绪,有利于发挥学生真实水平。   三、考察学生动手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如材料22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简洁的图示来表达近代化探索内容就是明显的体现,摒除了以前只注重记忆,不重能力的偏向,符合整个课改的理念,对以后的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总体来看,2009年中招历史考试在继承去年试卷特点、形式、内容上稳中有变。试题的设置灵活实效,试卷的可读性很强,命题角度更加开放、灵活,对以后命题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