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寒假摸底考试自主练习语文试题
2020 届高三寒假自主学习练习 语文 2020 年 2 月 10 日 本练习共 8 页,150 分。时长 150 分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一、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 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 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 70 亿吨。目前,全国已有 2/3 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 1/4 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 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有利于焚烧,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 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 →产品 →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许多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B. 垃圾处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工作 C. 垃圾焚烧发电能实现“变废为宝” D. 垃圾焚烧发电成本高且危害健康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垃圾焚烧的必要条件是分类 B. 垃圾分类加大垃圾处理难度 C. 鼓励拾荒将有助于垃圾分类 D. 垃圾分类可以有限回收资源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现代垃圾物质 B. 现代社会垃圾问题主要源于工业文明中科学技术广泛应用 C. 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不断转变为各种垃圾 D. 当前解决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垃圾问题 4. 根据“材料二”,解释“生态文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 B.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形态 C.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批判工业文明 D. 生态文明是对各个传统文明的回归 5. 根据“材料二”,推断下列商品最符合“零废弃”理念的一项是 A. 纽扣电池 B. 纯棉衣物 C. 共享单车 D. 塑料餐盒 6.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答案】1. D 2. D 3. D 4. D 5. B 6. 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D项,“且危害健康”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可知,选项“且危害健康”把可能影响说成了必然事实。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概念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项,“垃圾焚烧的必要条件是分类”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垃圾分类有利于焚烧”,故A项曲解原文。 B项,“垃圾分类加大垃圾处理难度”错误,材料一第四段“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可知,不是“加大垃圾处理难度”,而是有利于垃圾处理,只是目前垃圾分拣有很大难度。 C项,“鼓励拾荒将有助于垃圾分类”错误,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可知,“有助于”说法片面,以偏概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 D项,“当前解决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垃圾问题”错误,材料二第三段“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可知,原文说的是垃圾问题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形态,故D项反向推导不成立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D项,“生态文明是对各个传统文明的回归”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可知,生态文明不是“各个传统文明的回归”,而是要从传统文明中汲取有益的因素。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分析物品对应的特点和属性,看是否符合文中所说的“零废弃”的标准,综合比较,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零废弃”顾名思义指的是对垃圾尽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回收利用,不废弃掉任何东西。ACD中的物品都只能回收利用一部分,而仍然会有一些是无法利用、甚至有害于环境的。只有B项最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方法、措施等,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概括解决城市垃圾之困 方法,考生要紧扣文本筛选提炼。比如从材料第二段“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第五段“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可概括出方法一; 从材料二第三段“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第四段“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可概括出方法二; 从材料三第二段“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可概括出方法三。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6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出于鸟者为天籁也。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况最善说话之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是鹦鹉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予好与此物作缘,而独怪其易死。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寝随眠者。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曰:有说焉。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守死弗至;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即其司晨守夜之功,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公无私者也;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刀锯鼎镬之罚。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①,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进贤:进贤冠,是古代官员贵人戴的帽子的一种。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必假口笼中 借助 B. 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大概 C. 鸡司晨,犬守夜 主管,负责 D. 尚有听其搴帷入室 听从,服从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异于人声也 虽豢以美食 B. 是鹦鹉之见重于人 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 C. 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 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 D. 乃猫为主人所亲昵 无所利而为之 9.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从画眉“多技多能”却短命的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应精于一项技能,而不能贪多不精,以致于劳累而死。 B. 作者认为鹦鹉舌根僵硬甚于不善言语之人,鹦鹉学舌之声也毫无可取,人们对它偏爱有加,实在不可理解。 C. 作者从猫和鸡犬的不同遭遇中悟出的道理是,人们对他人的喜爱与否,常常不以其贡献大小而以与己亲疏来定。 D. 忍饥耐寒、鞠躬尽瘁的鸡犬遭宰杀,假公自为、亲主固宠的猫却尽享天年,作者由此联想到为官尽职尽责之难。 10.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己,即伤于物。 ②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 11. 作者以物喻人,借鸡犬猫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鸡犬猫的行为?请简要回答理由。 【答案】7. D 8. B 9. A 10. ①画眉既容易生病又容易招惹怨怪,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别的东西伤害而死。 ②所以这三种动物(跟人的)亲近疏远,都是自己促成的。 11. (1)猫鸡犬“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鸡犬“纯公无私”而牺牲个体应得利益,猫则“密迩其君”以“固宠”从而丧失个体尊严,都有个性自由的丧失。所以,应该兼顾公益和私利,以保持个性尊严。 (2)作者对三种动物得失的精彩点评,可以启示我们:人可以有偏爱,但更应该以平等公正的态度而非亲疏远近的标准,以全面而非局部的视角,来评判取舍人或物。至于他还从中领悟做官守职之难从而远离官场的感慨,在显示出封建知识分子清高人格的同时,似乎也缺少了某种社会责任担当。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D项,“听从,服从”错误,依据“尚有听其搴帷入室”,还有人允许猫掀开帐子到床上。故“听”意为:听任、准许。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A项,以:介词,因为/介词,用。 B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C项,于:介词,对/介词,在。 D项,为:介词,被/动词,做。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或物,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形象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A项,“不能贪多不精,以致于劳累而死”错误 ,依据“总无三年不坏者。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总是没有活过三年的。可能是因为它技能太多导致的吧?据此可知,原文是说“可能”,A项把可能性当成了必然结果。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①病:名词作动词,生病;复:由;招:招惹、招致;尤:怨尤、怨怪;非殁于己:状语后置句,不是自己病死的;伤于物:被动句,被别的东西伤害而死。 ②是:这;三物之亲疏:省略句,三种动物(跟人的)亲近疏远;取:取得、促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本思想内涵和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主要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依据文本语句,把握文本本身的主题,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文本的各种艺术处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是联系文本细节,从细节中找到我们解读的依据;四是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经历和社会类似现象来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问,解题要注意题干的提示“以物喻人,借鸡犬猫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人生态度”,考生据此要围绕文本第二、三段中对鸡犬猫的职守特点、品格、与人的亲疏关系、所得的结果等角度,分析作者对职业和品格的思索,从而概括出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 第二问,“看待文中鸡犬猫的行为”虽属于个性化阅读和评价类,但也要紧扣文本内容和观点,特别注意作者“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其不冠进贤,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所表达的人生取舍,考生可据此去谈优点和局限性。观点阐述不要偏激,且要有理有据。 【点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必须多积累,多读多记。但在做题时,又有“法”可依,要依据上下文语境、句子的语法特点、句子本身的意思三个方面来推测。常有方法有意义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句子搭配和句式、句间关系)、联想(课文、成语)法三种。 参考译文: 靠声音取悦人的鸟,有鹦鹉、画眉两种。而鹦鹉的价格高过画眉,人们大多喜欢它,因为它能学人说话。我就不大认同这种观点,我觉得鹦鹉的长处只有羽毛,它的声音一点可取的地方也没有。鸟的声音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它跟人的声音不一样。鸟的声音跟人的声音不一样才更好听,因为人发出的声音就是人的声音,鸟发出的声音就是天籁。我要是想听人说话,满耳都是,为什么还要通过笼中的鸟呢?何况即使是最善于说话的鹦鹉,它的舌头也要比不善于说话的人僵硬,它所说的又不过是人们口头的几句话。像这样鹦鹅受人重视和人如此重视鹦鹅,都是不能理解的事情了。至于画眉的灵巧,用一张嘴可以代替很多种鸟的鸣叫,每学一种鸟叫,都非常像,又更加婉转,真是最聪慧的一种鸟。我喜欢和画眉做伴,却怪它容易死,画眉既容易生病又容易招惹伤害,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别的东西伤害而死,总是没有活过三年的。可能是因为它技能太多导致的吧? 家里日常畜养的动物,除了鸡和狗之外,还有猫。鸡鸣晨,狗守夜,猫捕老鼠,都是对人有功而且能自食其力的。猫却受到主人的特别宠 爱,总和人在一起吃饭,还有人允许猫掀开帐子到床 上,与人一起睡觉。鸡栖息在土墙上,狗睡在屋外,住所和饮食都比不上猫。然而人们讲到禽兽 的功劳,谈到家居安宁的景象时,就只说鸡狗而不谈猫。如果说跟猫亲近是对的,那谈功劳时不谈到它就不对了;如果说跟猫亲近是错的,那么谈功劳时忽略了它就是对的。现实却处在这两种说法之间,不能不让人感到疑惑。我认为这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亲近猫而轻贱鸡狗的人,就像宠 幸奸臣和会谄媚的女子,因为猫不用呼唤自己也会来,即使叱骂也不会离去。因为它跟人亲近,人才会亲近它,并不是它真的有什么值得亲近的地方。鸡和狗,则一心想着自己的职责,一到打鸣和守夜的时候,就各司其责,即使给它美食和好的棚厩,让它放弃职责来享用,这两种动物是宁死也不会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因为它们跟人的疏远而疏远它们,不是它们有什么该被疏远的理由。比较它们司晨和守夜的功劳,跟猫捕鼠的功劳是有差距的。鸡司晨,狗守夜,忍受饥寒尽职尽责,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是大公无私的。而猫捕老鼠,在去除祸害的时候又得到食物,这是在有利益的情况下才这么做的,是公私参半。 以清廉勤劳自处,不屑取媚别人,是一种让人疏远的方法。而假公济私,亲近主人,是巩固自己受到的宠 幸的方法,所以这三种动物跟人的亲近疏远,都是自己促成的。但是我要在社会上从事什么职业,一定会效仿鸡和狗,而以猫的行为为戒。唉!亲近和疏远可以讲论,而祸福却说不清。猫能够终其天年,而鸡和狗的死,都免不了被人用刀宰和锅煮。看到这三种动物的得失,可以领悟做官守职的难处。我能够弃官不做,远离官场沉浮的负累,真是幸运。 12.《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宪问》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上面两则《论语》中记述了子路和子贡质疑而孔子肯定管仲是“仁者”的对话。请简要概括学生质疑和孔子肯定的理由,并说明孔子的回答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 【答案】答案示例:学生质疑的理由:管仲不能为主人死节,(又辅佐桓公,背叛主子)不忠。孔子肯定的理由:管仲辅佐桓公不以武力称霸,维护了天下的秩序,保存了华夏文明。孔子的回答反映的思想:评价一个人要看大处、大节、大信、大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翻译文段,大体把握文段意思,然后概括作答。学生是质疑的角度: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日:未仁乎?”意思: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的意思同上。子路和子贡两个学生都认为管仲不能为主人死节,又辅佐桓公,背叛主子,不忠 孔子是肯定的角度: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意思是: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子日:“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意思同上,都是肯定的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最高楼 辛弃疾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①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②。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③,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逸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④。闲饮酒,醉赋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⑤,更说甚,是和非。 【注释】①词人时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因朝政腐败,奸佞误国,故想退休。②语出《晋书》。东晋诸葛长民位高权重,贪婪奢侈,后被刘裕所杀。③穆先生:汉代楚王刘交的门客,因其不善饮酒,每次宴饮,刘交都为他“设醴”(摆上度数不高的酒)。后来有一次主人忘了这样做,他便称病离去。④亦好:语出唐戎昱《长安秋夕》诗句“在家贫亦好”,借以表达安贫乐道之意。⑤休休:通“咻咻”,指吵闹、乱说话。 13.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须富贵何时”的“须”与“须行即骑访名山”、“须晴日”中的“须”同义。 B. 词人尊穆、陶二人为师,是因为两人都不慕名利,坚守气节,双双辞官归隐。 C. “便休休”以下三句,语气强烈,表达词人对儿子阻止“乞归”的强烈不满。 D. 这首词借“骂子”表明了词人对待财富的人生态度,显示了词人的高贵品质。 14. 下面诗句中都提到了“酒”,请选出与辛弃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近的一项 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唐 李白《行路难》) C.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 杜甫《登高》) 15. 对《最高楼》这首词,有人评之曰“亦庄亦谐”、“亦雅亦俚(俚:俚俗,通俗)”。请任选其中一点,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3. B 14. C 15. (1)“亦庄亦谐”是说《最高楼》的艺术特点。“亦庄”即庄重严肃,词人就如何看待财富问题训诫儿子,自然是个十分严肃的内容;“亦谐”即诙谐风趣。词人在谈论严肃话题时,并不是板起面孔,声色俱厉,而是以轻松之语道之,如“葺个园儿”“作个亭儿”等句,读来活泼俏皮,妙趣横生。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2)“亦雅亦俚”是说《最高楼》的语言艺术特点。“雅”即端庄文雅(富有文采),如“须”“暂”“未曾”“葺”(“待”“更”)等,文词典雅精粹,落笔惜墨如金;“俚”即通俗易懂(口语化),如“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等句,纯用口语,毫不雕饰。“雅”“俚”浑然一体,显示词人语言艺术的非凡能力。 (3)“亦雅亦俚”也可以从用典角度答题,如:“亦雅亦俚”是《最高楼》的语言有艺术风格。“雅”即语言端庄文雅(富有文采),体现自本词大量运用典故,言简而意丰;“俚”即通俗易懂(口语化),词中虽大量运用典故,但化作口语,灵活自如,脱口而出,毫无艰涩之感,显示词人语言艺术的非凡能力。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B项,“两人都不慕名利,坚守气节,双双辞官归隐”错误,穆先生是因为感到楚王的怠慢而辞官,没说穆先生“不慕名利”和“归隐”。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词中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细心捕捉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人象、物象、景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选项。 本词中“闲饮酒,醉赋诗”,表达的是对辞官归隐后闲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向往。 A项,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关切、恋恋不舍之情。 B项,以宴会的奢华,反衬作者有志难申、壮志难酬的悲愤、失望的情绪。 C项,表达友情真挚和隐逸田园的淡泊情志。与本词的思想感情一致。 D项,传达出韶光易逝,人生漂泊、家国飘荡、时代困苦的感怆.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鉴赏诗词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综合注解、标题、意象及主旨,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词主旨而空谈语言,要从诗词语言的格调、色彩、意境、情感等角度入手赏析。 本题赏析“亦庄亦谐”、“亦雅亦俚”的风格。考生需要先理解风格词语的内涵,“庄”即庄重、严肃;“谐”指幽默、诙谐、风趣;“雅”指文雅、文采;“俚”指通俗化、口语化。考生可“任选其中一点,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即找出能体现诗歌该风格的词语、句子,分析字词如何体现该风格、为何有此风格、风格的效果、此风格要表现的情态情感等。 【点睛】诗歌鉴赏客观题常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6.默写 古诗文中经常写到酒,诗人们往往借酒来抒发心中的思绪,如范仲淹《苏幕遮》中“① ________, 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欧阳修在《醉翁亭记》借酒表达山水之乐的语句是“③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1). 酒入愁肠 (2). 化作相思泪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醉翁之意不在酒 (6). 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依据“诗人们往往借酒来抒发心中的思绪”“借酒表达山水之乐的语句”等提示,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尊、酹。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寒梅未著仍渗芳 ①梅岭注古道上铺满了碎石,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由岭南通往中原,靠的是“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其间,新田村古道“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非常热闹繁华。 ②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散发,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挣脱出来。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惑下,穿过狭窄的巷道,感受着时光的老去,有东西埋藏在这里,并没有【甲】(淹没/湮灭),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砌成的倾颓的墙体中,藏在疯长的野草掩盖的野径上。 ③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见到“祖德重光”几个字。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由于没有人打扫,新田村的祠堂变得冷清,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供奉在那儿。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闹起来,打破往日的沉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泛着苍黑的光泽。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 ④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它的来源并不费功夫。中原迁徙过来的人,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从挖出的第一抔 土开始,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水相互搅和,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再掺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阳光晾晒后,一块块垒筑起来。住在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草的芬芳。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生儿育女。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 ⑤夕阳荒草,整座村子显得寥落,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屹立在那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香火的冷寂与有无,不是重要的,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毁掉了又重建。 ⑥梅岭上的秋天,绿薄了,但繁密的树丛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城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就是梅关了。苍黑的城砖,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古道以来,走过古老的城门下,踏上这崎岖古道的,就有六祖惠能、韩愈、苏东坡、汤显祖;但是更多从梅关走过的,是囚徒、贬谪的官员、失意的文人、天涯的倦客、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 ⑦山石凹凸不平,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关的城楼,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他们逝去的足音,已无法寻觅。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得柔软,它仿佛让你的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 ⑧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一条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后来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玑巷也逐渐【乙】(演变/蜕变)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⑨二百年间,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再由珠玑巷南迁岭南,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的前后;第二次南迁,是南宋灭亡前后,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 ⑩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⑪由于族群的大迁徙,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岭南,先在梅岭下的珠玑巷落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玑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 ⑫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悲鸣,难免带着悲情,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 (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 注:梅岭,即大庾岭,因岭上多植梅树而得名。 17. 文中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倾颓(tuí) B. 泥坯(pī) C. 一抔土(póu) D. 维系(jì) 18. 依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淹没 蜕变 B. 湮灭 演变 C. 淹没 演变 D. 湮灭 蜕变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 B. 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具有厚重感,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 C. 第⑦段画线句,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 D. 第⑫段,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 20.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 21. 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的理解。 【答案】17. D 18. B 19. D 20. 梅岭古道将中原文化与岭南风俗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梅岭古道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海洋文明沟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21. 梅岭古道上,深秋尚未开放的梅花,终将会不畏严寒在冬天盛开、留香:迁徙者如梅花一样,面对苦难艰辛仍意志坚定的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如梅香一样,动人心灵,影响深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播者的崇敬与赞叹。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要注意区分方言和普通话的读音。 D项,“维系(jì)”应读“xì”。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湮没”,常指名声和成就等被岁月、历史等埋没,用于抽象事物。句中指有些东西并没有被时光埋没掉而彻底不见,故用“湮没”更恰当,故排除AC; “蜕变”, 泛指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变,变得好了。“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句中指珠玑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逐渐成为古道上的重镇,故用“演变”更恰当,故排除AD。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D项,“排比”错误,第⑫段没有使用排比手法,语段中“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不是排比句。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从内容上理解原文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适度考虑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等,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 分析本句话的含义,要着重抓住“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即对文化的积极影响。回归原文,可发现梅岭古道对文化的影响有第十段“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第十一段“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考生据此能整合出答案。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往往先分析标题表层义,写了什么人物、时间、地点、环境,然后思考题中有没有含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的词语,分析其内涵,最后从标题的艺术手法、语言效果、思想情感上思考作用。 理解“寒梅未著仍渗芳”这一标题,考生要抓住“梅花”和“仍渗芳”两个词语,且主要结合第⑫段进行理解。“梅花”既指“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中梅岭古道上具体的深秋梅花,终会迎冬绽放;也指“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中迁徙者坚毅如梅花的精神;联系“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还可以看出梅花指传承与开拓的文化如梅香一样美好,讴歌文化和文化传播者。 【点睛】探究标题的含义意蕴就是要思考以下三方面:①标题的具体意思,即表层义;②与主题相关的指代义、引申义、象征意义等,是否一语双关或有多种意蕴;③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等作用。 22.名著阅读 有人说:“《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参考示例:《红楼梦》写的是富贵人生,反映的是世人都有的性格命运。如抄检“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的富贵大观园时,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体现了探春勇于反抗,有勇有谋,且有远见、敢作敢当的品格。如此“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才会在富贵复杂的贾府,始终被凤姐、王夫人甚至作者看重和尊重。这讴歌了一种练达果敢的人性之美、人生之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名著内容和理解名著思想内涵的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识记名著内容,比如涉及人物、故事情节,重要时间等,还要识记一些细节,才能印象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名著主旨;然后审准题干要求,结合相关情节解读,得心应手地答题。 “《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是说《红楼梦》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主线,展现的是“富贵”生活。“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是说《红楼梦》所反映的情与理,实际上是每个人都有的性格、本性、命运。故考生答题要选择四大家族的富贵人物为代表,如薛宝钗、王熙凤、贾迎春等,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德行和命运人生,探究“人性与人生”的事理底蕴。 【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题型。名著阅读着重考查考生对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了解作家作品、国别时代、人物特征与主旨思想,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做出言之有理的中肯分析。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65分。 语言基础运用(5 分) 23.语言基础应用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 “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①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A) B.(B) C.(C) D.(D)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答案】①C ②答案示例1: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答案示例2: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解析】 【详解】①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C前面“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C后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C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故选C。 ②本题考查把握句子逻辑性的能力。句子逻辑顺序有时间的先后、地域的空间转换,还有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等。 画线句子“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24.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有人说:“大师的笔触,处处惊人。”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任选一处笔触(可以是情节设置、细节刻画、手法运用、遣词造句等),阐释其“惊人之处”。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 ②某高校自主招生面试题包括以下内容:番茄炒蛋怎么做,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报警,足球比赛有哪些规则。你对这样的考试怎么看?请简要评论。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请给春节期间仍然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要求:对象明确,感情真挚;符合“过年”的情境;须使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①题范文:我认为《老人与海》中作者在最后写桑地亚哥梦到金色狮子的情节设置最为惊人。一个苍老的渔夫,84天打不到鱼,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后却又被鲨鱼吃得只剩骨架。生活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就在书页渐薄,读者以为这位老渔夫拼搏的烈焰已经熄灭,准备叹惋之时,那只金色狮子的出现彻底惊撼了读者。那是桑地亚哥打不败的象征,人们会惊讶于老渔夫在这样打击下仍振作的意志,也会被他不屈的精神烈焰而深深折服,掩卷难忘。 ②题范文:我认为这样的自主招生是一个进步,这可以看出该高校重视生活常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理念。生活常识和基本技能是人生存立世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相比于那些只能选拔出高分低能学生的选题,这无疑是一种创新和进步,是回归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表现。当然,“足球比赛规则”这个问题会不会对部分学生尤其是部分女生有些不公平?故可再斟酌一下。 ③题范文:“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古往今来,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戎马岁月,还是铺锦叠彩的和平年代,“一家不圆万家圆,万家圆时心方安”始终是军人的初心本色和孜孜追求。人们常说,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正是有了无数中国军人的执着坚守和无悔付出,人们才能度过一个个热闹温馨的火树银花春节夜,才能享受一次次祥和安宁的万家团圆吉祥时。这种平凡的坚守里,跃动着至真至纯、炽热如火的赤子之心,蕴藏着无私无我、真挚深厚的家国情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内容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晰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写作时,微写作一定要突出“我”的感受和思考。 ①题,本题是名著鉴赏,也是个性化解读的题。中外的六部名著,考生必须选其一,且写“惊人之处”,即最触动人心的情节、品格、技法等。这就需要考生平时积累名著知识,了解人物个性、突出情节、细节手法、传神的词句。考生注意结合人物经历和品格,条理清楚地阐述。 ②题,本题写作必须态度鲜明,言之成理。如果认为是进步,就要着眼于尊重生活常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点,可以淘汰那些高分低能的学生;如果认为这样的试题不妥,可以着眼于高校招生试题应区别于基础教育,而体现一定的学术水准。 ③题,本题要求对“春节期间仍然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写一段抒情文字,且注意要对象明确,可写春节坚守岗位的环卫工、军人、医生、电力工人等等。“表达自己的感情”提示考生要赞美或感激,可讴歌职业精神,可赞美舍小家为大家的品格。注意必须使用比喻或排比的手法。 【点睛】微写作虽然是作文,但本质上仍然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下考查学生的思想情怀。从其150字的篇幅限制和鲜明的语境设定上看,微写作较之大作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更高。微写作的分值虽然不高,却可从中看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 25.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题目一: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题目二: 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是个科技无所不在的世界。学生遇到了作文软件,棋手遇到了对弈机器,医学遇到了克隆技术,太空遇到了载人飞船……科技令人惊叹,使人“任性”,也让人惶恐。面对科技,人类会自信,会自大,也会自卑…… 请展开联想或想象,以“与科技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题目一范文: 同行与孤往 独自上路,意味着少了拘束,多了自由,奔跑时脚步无所顾忌,冲刺的速度难以企及;结伴而行,则代表着互相扶持,减少消耗,前途的障碍群起克之,前进的步伐绵延远方。 而在我看来,同行与孤往,本都不是我们前行的目的。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终究是希望以我们生命的能量,以更快的速度走向更远的彼方,抵达我们念兹在兹的理想之地。因而我想最完满的方式,当是先与心念一致的伙伴携手同行,以群策群力披荆斩棘,而后在面对理想的分岔或目标的多样时,勇敢地以一己之力走上自己的道路,以无所畏惧的冲刺速度到达终点。其合其分,本质大抵相同。 彼时欣赏印象派画家的杰作,常常感慨扼腕,想他们建立落选沙龙,一致对抗权威,在新风格的路上走了这样远,却终于大多分道扬镳。然而看得越多,越觉心下释然,无需伤感。他们联手远行,抵达消除了禁锢的广阔天地,而后坚持各自内心所想,飞速地各奔东西。同行时的意义不在于同行本身,而在同向一个目标集结的努力;独行的姿态亦不是孤独,而是前往自己的梦想。莫奈微酡的睡莲绚丽的绽放,雷诺阿粗砺的铜像骄傲的矗立,梵高旋转的星空固然炫目,高更野性的人体亦有生命之力,最终那一场独行的冲刺,留下这许多独特而伟大的结晶。 譬如水汇于江,切山开道,奔流茫茫,同行千万里,终于走出重重阻隔,此时骤然铺开,各向四面八方,成就广大的冲积扇,气象风物,阔大非常。 独行的方式或许不同,最终却可能殊途同归。世纪之前的俄罗斯诗人,常让我感叹先聚后独的力量,曾经一同为诗歌的美丽与真实奋斗的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斯塔姆、茨维塔耶娃,还有稍后的艾基,他们在书信与诗作中携彼此发现广袤大地上未发掘的美景,认识在时代中变迁的城市,在政治洪流中努力捍卫彼此,保护彼此。最终远行之后,他们独自走向不同的方向。有人投向“更人道的作品”,用小说记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有人呼唤昨日的太阳,用生命歌唱自由;有人用死亡捍卫美好;有人用田园勾勒民族。彼此分离,他们用短得惊人的时间创造了各自的精彩。而这精彩又静静归于一体,从不同的角度,述说着一个时代人们的挣扎和良知。 仿佛水滴成云,因为聚合而不惧太阳烤炙蒸发,因为一体而运行万里,最终化为个体疾落,滋润不同的地方,而漫流之后,殊途同归。 或如水汇于江河,或如云浮于原野,目标只是理想的远方。同行而后孤往,方能既远且疾。挽起身边的手,挥别旧时的人,没有犹豫没有嗟叹,前进的远方,一片光明。 题目二范文: 与科技相遇 “别人只能看到世间的恶与丑,而我看到的全是爱与希望。”——题记 看到我面前的人形机器人,运行成功,我简直兴奋地要将手中的启动仪扔出去。 2046年,这是一个科技爆炸的时代,机器的零件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形机器人屡见不鲜,他们甚至已经可以独立地工作,来为人们更好的服务。 我是一家科技公司的研究员,天天都在与科技相遇。如今科技的发展速度增快却使人情更加冷漠,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诉说,从科技中得到慰藉。我的任务便是研究出一个“爱心机器人”,来陪伴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下空虚寂寞的人们。如今我成功了,我将它投入试验,不久便收到了不少优质的反馈。它包容、善良、体贴,用它的微笑与聆听化解了人们的一切怨怼和失落。我满意地将它售给一个年轻的女子,便投入了新一轮的研究,与科技继续相遇。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要求维修“小爱”的电话。我前去了女子的家中,惊愕地看到一个半身损坏的“小爱”。它此时已经没有了一贯的微笑,在女子抱怨完维修的麻烦而离去后,我听见它轻声跟我说:“父亲,您可以带我走吗?” 我用沉默拒绝了它。在它的记忆中,我看到了它成为了那女子日常的宣泄品,它的爱与暖,在女子不以为意的暴力下消磨得所剩无几。她轻蔑地说:“不过就是一个机器人嘛!我买你就是为了要缓解我的压力。”她的面孔扭曲、丑恶……可是她是人,是客户,机器人永远无法违背人,正如我也左右不了它的命运。临走前,我跟它说:“记住,你眼中必须要有爱与希望,这是你作为爱心机器人的职责。” 我不敢再多看它,转身快步离去。 一个月后,一桩命案在我市发生,死者正是那个女子,而监控下的凶手,是一个机器人。 社会舆论狂起,所有的人都开始抨击科技带来的恶果。我偷偷去了警局,看到了监控中的“小爱”,在承受暴力后杀死了那个女子,并对着镜头开启了自毁程序。最后,它笑着看向镜头,说道:“别人只能看到世间的恶与丑,而我的眼里全是爱与希望。” 我泣不成声。 最终杀死人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成为了人的“机器人”,是欲望与人性的缺失,在与科技相遇的时代下,杀死了自己。 后来,我放弃了工作,回到了原野。那里,不再用恶与丑,只有爱与希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分析题干,看清有什么材料、写作提示、字数要求、文体限制。且据此明确作文类型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本题要求“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且不少于700字。 题目一:此题要求写议论文,所给材料的中心词有“快、单独”和“远、结伴”,所以立意可从两大方面入手。从“单独”看,可以分析如下:一是守得住孤独,才能走得更好(更远、更深)。因为人的思想不同,所以有些人的想法与众不同,被视为异己、怪物,被孤立,被排斥,只有守得住孤独,才能走到最后。例如梵高、布鲁诺等人。二是人与人不同,他们所信奉的准则和所选的道理也许不同,所以独自上路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从“结伴”看,可以分析如下: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走得更远,那就得学会结伴、团结合作,取长补短。 题目二:本题是命题作文,且“展开联想或想象”,写记叙文,所给材料可以起到提示作用。“与科技相遇”这一命题,材料提示如下:时间“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普及性“科技无所不在的世界”,领域有教育、文娱、医学、太空等。“与科技相遇”的结果两方面:一是使人强大和自信,二是惶恐和自卑。考生立意时要把握好对“科技”的优劣褒贬评价,用记叙文表达。 立意: 题目一: 单独上路,耐住寂寞 单独上路,自立自强 结伴而行,携手并进 一个好汉三个帮 题目二: 与科技相遇,人类更便捷 冷眼看科技的“双刃”性 科技,也能给人温暖 科技,不能取代人之爱 素材: 题目一: 1.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歌德)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合作是迸发新力量的源泉。通过凝结个体的力量,形成合力,从而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合作的力量源于统一的目标,共同的理想,一致的追求使各种力量汇聚到一起,并朝着同一方向叠加累积,进而真正达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 3. 从前的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力量也可以很强大,自己的事情自己都可以做好。从前的我,在集体中总保持着冷静,划出一片自己的世界,不与外人交往。来到颐和生命成长营,进了第一组,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想法——控制热情,保持冷静。30公里丛林穿越的那一天,我对自己充满自信,认为自己一个人也可以。 题目二: 1.2017年4月11日 晴 平淡 是的,2117年的一切都很方便,那里的科技比这里发达太多。可是,我还是爱这里,在那里我与科技的相遇,让我无比珍惜;在这里,我与平凡、与爱的相遇,让我更充盈从容。 2.2050年,他刚好10岁。他被推进一间手术室,他的双眼好奇地盯着医生手中的一块芯片——妈妈说,有了这块芯片,他就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晓。现在他沉浸在“再也不用上学”的狂喜中,迫不及待地等着手术完成。不一会儿,他被推出了手术室。他感觉无尽的知识正向他涌来,让他头晕目眩。 3.那头的声音立即变了调,用一种遗憾的口气说:“对不起,我们只招收有C型芯片的员工,您可以去升级……”他几乎是吼着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不需要你告诉我,现在没有C型芯片,连工作都找不到了。你们让我怎么活下去?怎么去生机?”他出神地望了望窗外,凛冽的风将窗外的花木吹得东倒西歪。 结构: 题目一:本材料作文要求写议论文,考生就要辨析“单独”和“结伴而行”的内涵,还要辨析“走得快”与“走得远”的辩证关系。如写“结伴而行,携手向前”的立意,考生可用“一滴水飘不起纸片,聚水成海方能航行轮船和军舰;一棵孤树易折,聚树成林方能抵挡狂风……这就携手结伴的力量”来引出中心。然后用典型素材论证,比如郭子仪、李光弼结伴而行,共同御敌才最终平息安史之乱;比如19世纪德国性格迥异的维勒和李比希两位化学家,结伴钻研,同心协力,共同成为有机化学的创始者。最后要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分析“结伴而行”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必要性。结尾可简洁点题。 题目二:本题是命题作文,材料在观点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提示。“与科技相遇”这一记叙文,材料要求“展开联想或想象”,故考生要想象未来的科技故事,观点上彰显自豪感或表达理性感悟。比如,考生可写2460年,一个高中生想购买智能书签而遭到父母拒绝,而自己存钱偷偷买了智能书签以后,嵌在在书页上,书中的所有知识便立即自动进入大脑,然后用此方法,该高中生求书若渴地去了一个又一个图书馆。让大脑装进了所有书之后,高中生却既出现了无所事事的无聊、空虚感,也出现了考试和生活中面对头脑中爆炸般的知识而无从选择的焦躁。最后明白,书要自己一点点地学,才更充实;一点点的领悟,才更能融会贯通。 【点睛】命题作文的写作,考生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结构文章时,注意内容上起、承、转、合,最好能写出文章的“波澜”;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语言上,要准确通顺,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