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镇论文因动点产生的线段最值问题中考专题复习课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陈君镇论文因动点产生的线段最值问题中考专题复习课教案

‎《因动点产生的线段最值问题》(中考专题复习课教案)‎ ‎ 漳州正兴学校 陈君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因动点产生的线段最值问题中动点的确定方法。‎ ‎2.会求解因动点产生的线段最值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因动点产生的线段最值问题。‎ ‎2.难点:因动点产生的线段差的最大值问题 三、导入 知识背景:‎ 课本原型(七年级下册):如图,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牛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牛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四、教学过程 ‎(一)、因动点产生的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 ‎1、数学模型1———A、B两点同侧:‎ ‎2、数学模型1的应用 ‎(二)、因动点产生的线段差的最大值问题 ‎1、数学模型2———A、B两点异侧:‎ ‎2、数学模型2的应用 ‎(三)、小结 ‎(四)、拓展提升 ‎(2011•福州)已知,如图,二次函数y=ax2+2ax﹣‎3a(a≠0)图象的顶点为H,与x轴交于A、B两点(B在A点右侧),点H、B关于直线l:对称.‎ ‎(1)求A、B两点坐标,并证明点A在直线l上;‎ ‎(2)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3)过点B作直线BK∥AH交直线l于K点,M、N分别为直线AH和直线l上的两个动点,连接HN、NM、MK,求HN+NM+MK和的最小值.‎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勾股定理。‎ 专题:计算题;代数几何综合题。‎ 分析:(1)求出方程ax2+2ax﹣3a=0(a≠0),即可得到A点坐标和B点坐标;把A的坐标代入直线l即可判断A是否在直线上;‎ ‎(2)根据点H、B关于过A点的直线l:对称,得出AH=AB=4,过顶点H作HC⊥AB交AB于C点,求出AC和HC的长,得出顶点H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求出a,即可得到二次函数解析式;‎ ‎(3)解方程组,即可求出K的坐标,根据点H、B关于直线AK对称,得出HN+MN的最小值是MB,过点K作直线AH的对称点Q,连接QK,交直线AH于E,得到BM+MK的最小值是BQ,即BQ的长是HN+NM+MK的最小值,由勾股定理得QB=8,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依题意,得ax2+2ax﹣3a=0(a≠0),‎ 解得x1=﹣3,x2=1,‎ ‎∵B点在A点右侧,‎ ‎∴A点坐标为(﹣3,0),B点坐标为(1,0),‎ 答:A、B两点坐标分别是(﹣3,0),(1,0).‎ 证明:∵直线l:,‎ 当x=﹣3时,,‎ ‎∴点A在直线l上.‎ ‎(2)解:∵点H、B关于过A点的直线l:对称,‎ ‎∴AH=AB=4,‎ 过顶点H作HC⊥AB交AB于C点,‎ 则,,‎ ‎∴顶点,‎ 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解得,‎ ‎∴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答: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3)解:直线AH的解析式为,‎ 直线BK的解析式为,‎ 由,‎ 解得,‎ 即,‎ 则BK=4,‎ ‎∵点H、B关于直线AK对称,‎ ‎∴HN+MN的最小值是MB,,‎ 过点K作直线AH的对称点Q,连接QK,交直线AH于E,‎ 则QM=MK,,AE⊥QK,‎ ‎∴BM+MK的最小值是BQ,即BQ的长是HN+NM+MK的最小值,‎ ‎∵BK∥AH,‎ ‎∴∠BKQ=∠HEQ=90°,‎ 由勾股定理得QB=8,‎ ‎∴HN+NM+MK的最小值为8,‎ 答HN+NM+MK和的最小值是8.‎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勾股定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综合运用这些性质进行计算是解此题的关键,此题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反思 在《因动点产生的线段最值问题》这课中,我首先由生活中的情景——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牛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牛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以解解问题的方式引入,让学生思考,并在图中寻找出牛奶站所在的位置;然后由此归纳出一般化的数学模型1———A、B两点在直线l同侧时,PA+PB存在最小值;紧接着给出此类数学模型的两方面的应用,即在几何背景和函数背景下的应用,数学模型2也是采用类似的方法讲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由如何在图中找出牛奶站所在的位置这一实际问题的背景引入,学生很感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生活化,把中考压轴题的难点分解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并最终掌握下来。‎ ‎2.在讲解数学模型时,归纳到位,让学生充分思考并让学生叙述如何找点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模型。‎ ‎3.在数学模型的应用时,重点讲解在函数背景下的应用,通过详细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并规范学生的书写。‎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不妥之处:‎ ‎1.在数学模型的讲解时,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解不够深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2.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 总之,通过此次的教学让我收获了很多,也成长的很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