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18概括分析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18 题组一 专项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与选项,认真比对,说明错误原因。 1.[原文]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 [选项] 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张冠李戴,“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错误,应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担任“奉朝请”的是崔慰祖。 参考译文: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女。遇大丧不灭孝的本性,只是不应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了。”崔慰祖不得已而听从了母亲的劝告。 2.[原文]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选项] 吴祐在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错,原文中黄真是在吴祐之后被举荐为孝廉的,而且只是他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没有涉及吴祐。 参考译文: 吴祐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祐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祐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任命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 - 8 - 3.[原文] 初,崔日用自言明《左氏春秋》诸侯官族。它日,学士大集,日用折(武)平一曰:“君文章固耐久,若言经,则败绩矣。”时崔湜、张说素知平一该习,劝令酬诘,平一乃请所疑。日用曰:“鲁三桓,郑七穆,奈何?”答曰:“庆父、叔牙、季友,桓三子也……”一坐惊服。平一问日用曰:“公言齐桓公、楚庄王时,诸侯属齐若楚凡几?晋六卿,齐、楚执政几何人?”日用谢曰:“吾不知,君能知乎?”平一条举始末,无留语。日用曰:“吾请北面。”阖坐大笑。 [选项] 崔日用在集会时想要折辱武平一,但是不但没有难倒武平一,自己却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出言威胁要找皇帝评理,引来大家的哄笑。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解了原文中“吾请北面”的意思,“北面”不是找皇帝评理,而是表示尊人为师、臣服认输。 参考译文: 当初,崔日用自己说很了解《左氏春秋》的诸侯官族历史。有一天,学士们集会,崔日用折辱武平一说:“你的文章固然能够经久流传,如果谈起《左氏春秋》的经文,那就不如我了。”当时崔湜、张说素日里就知道武平一研习经文,就劝他和崔日用进行问答,武平一就把对经文的疑惑提出来请教崔日用。崔日用说:“鲁国的三桓(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郑国的七穆(郑国七家卿大夫家族的合称),怎么样?”武平一回答说:“庆父、叔牙、季友,桓公的三个后人……”满座的人都惊讶叹服。武平一问日用说:“你说齐桓公、楚庄王时,诸侯中隶属齐国的、归顺楚国的大概多少?晋六卿时,齐、楚执掌国政的多少人?”崔日用道歉说:“我不知道,你能知道吗?”武平一分条列举从始到末的历史,没有保留。崔日用说:“我认输拜服。”满座的人都大笑。 4.[原文]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魏侍中璩之孙也。詹幼孤,为祖母所养。年十余岁,祖母又终,居丧毁顿,杖而后起,遂以孝闻。家富于财,年又稚弱,乃请族人共居,委以资产,情若至亲,世以此异焉。 [选项] 应詹从小多有不幸,十多岁时祖母去世,又遇居所倒塌,但他依然孝性不改,深受世人的肯定。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中生有,“遇居所倒塌”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原文中“居丧毁顿”的意思是他在居丧期间悲伤得身体都垮了。 参考译文: - 8 - 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是魏侍中应璩之孙。应詹幼年便成孤儿,被祖母抚养。十余岁时,祖母又去世了,应詹为祖母服丧时痛不欲生,扶杖才能支撑而起,于是因孝顺闻名。家中财富很多,应詹年龄稚弱,便请同族人共居一处,把资产交付给他们,感情如同至亲,人们由此觉得应詹不同寻常。 5.[原文]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选项] 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教授应试科举文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 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 6.[原文] 王曙字晦叔,河南人。中进士第,知定海县。还,为群牧判官,考集古今马政,为《群牧故事》六卷,上之。迁太常丞,坐举进士失实,降监庐州茶税,再迁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有卒夜告其军将乱,立辨其伪,斩之。仁宗为皇太子,与李迪同选兼宾客,复坐贡举失实,黜官。复为给事中兼群牧使。其妻,寇准女也。准罢相且贬,曙亦降知汝州。 [选项] 王曙虽然很有才干,但初期仕途坎坷。他是进士出身,任职初期就表现出色,总结过古往今来官用马匹的管理制度,但也因个人失误屡次遭到降职或罢免。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概括不全面,王曙屡次遭到降职或罢免并非都是因为个人失误,如“降知汝州”完全是受岳父寇准的牵连。 参考译文: - 8 - 王曙字晦叔,是河南人。考中进士,任定海县知县。任满还朝后,又任群牧判官,在任内考证搜集古今马政沿革变迁,著为《群牧故事》六卷,献给皇帝。又调任太常丞,因举荐进士不实,被降为监庐州茶税,再迁任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出任河北转运使,又因部属官吏接受贿赂,降知寿州。后又凭枢密直学士身份出知益州。有个士卒在夜里报告说军队将要暴乱,王曙立刻调查其真假,斩了这个谎报军情的士卒。当时仁宗为皇太子,王曙与李迪共同为太子选兼宾客,又因贡生的举荐失实,被免官。起复后任给事中兼群牧使。他的妻子,是寇准的女儿。寇准被罢免相位而且被贬官,王曙也被降职为汝州知州。 7.[原文] 郡境旧有三猛兽,人常患之。绘(李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于郡西。咸以为化感所致,皆劝申上。绘曰:“猛兽因斗而毙,自是偶然,贪此为功,人将窥我。”竟不听。高阳旧多陂淀,绘至后,淀水皆涸,乃置农正,专主劝课,垦田倍增,家给人足。瀛州三郡人倶诣州,请为绘立碑于郡街。 [选项] 李绘惠泽百姓。任高阳内史时,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最终使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百姓请求给他立碑,但他没有答应。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中生有。选项“但他没有答应”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参考译文: 高阳郡境内原来有三头猛兽,人们常常忧惧它们。李绘打算修建栅栏,它们竟因为互斗一起死在郡境西部。人们都认为这是教化感应导致的结果,都劝他奏明皇上。李绘说:“猛兽因为互斗而死,当然是偶然,贪图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功劳,人们将看不起我。”终究没有听从。高阳过去有很多池塘湖泊,李绘到任后,湖水都干涸了,于是他设置了掌管农事的官员,专门负责鼓励劝种农桑的工作,开垦的田地成倍增加,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瀛州三个郡的百姓都到州府,请求在郡街上为李绘立碑。 8.[原文] 高祖考课在位,降(卢)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 [选项] 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混淆因果。卢渊坚决地推辞豫州刺史的职务,是因为母亲年老。 参考译文: 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给卢渊降职,凭借王师的身份担任守常侍、尚书,罚一年的常侍俸禄。不久被授予豫州刺史,卢渊以母亲年纪大了为由坚决推辞。不久卢渊母亲去世,高祖派遣使者到卢宅宣旨慰问。守丧期满,兼任太尉长史。 9.[原文] 永人贫,生女多不举。(张)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 [选项] 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有很多贫穷的人生下孩子无法抚养,张淳耐心规劝,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 答案:“生女多不举”的意思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 参考译文: 永地人贫穷,生了女孩大都不抚养。张淳努力认真规劝,无力养活的,张淳就捐给他们自己的俸禄,保全救活的人数也数不清。 10.[原文] (颜衎)俄迁都官员外郎,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瘴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 [选项] 颜衎担任都官员外郎时,收到家信,得知父亲生病,没有奏报就弃官回家侍候老人,最后不再有当官的想法。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弃官去侍疾”是颜衎担任河阳三城节度副使时的事情。 参考译文: 不久颜衎被提拔为都官员外郎,充任东都留守判官,后改任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管理州中事务。过了半年,收到家中的书信,得知父亲在青州身患重病,颜衎没有奏报就辞去官职回家侍候父亲,不再有当官的想法。 题组二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逖,潞州涉县人。曾祖仲将,寿张丞。祖希庄,韩王府典签。父嘉之,天册年进士擢第,又以书判拔萃,投蜀州新津主簿。历曲周、襄邑二县令,以宋州司马致仕,卒,年八十三。逖幼而英俊,文思敏达。始年十五,谒雍州长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为《土火炉赋》。逖握翰即成,词理典瞻。日用览之骇然,遂为忘年之交,以是价誉益重。开元初,应哲人奇士举,授山阴尉。迁秘书正字。十年,应制登文藻宏丽科,拜左拾遗。张说尤重其才,逖日游其门,转左补阙。黄门侍郎李暠出镇太原,辟为从事。暠在镇,与蒲州刺史李尚隐游于伯乐川,逖为之记,文士盛称之。二十一年,入为考功员外郎、集贤修撰。逖选贡士二年,多得俊才。初年则杜鸿渐至宰辅,颜真卿为尚书。后年拔李华、萧颖士、赵骅登上第,逖谓人曰:“此三人便堪掌纶诰。”二十四年,拜逖中书舍人。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臣夙荷严训,累登清秩,地近班荣,臣则过量;途遥日暮,父乃后时。在公府有偷荣之责,于私庭无报德之效,反惭乌鸟,徒厕鸳鸿。伏望降臣一外官,特乞微恩,稍沾臣父。”玄宗优诏奖之,授嘉之宋州司马,致仕,寻卒。丁父丧免。二十九年服阕,复为中书舍人。其年充河东黜陟使。天宝三载,权判刑部侍郎。五载,以风病求散秩,改太子左庶子。逖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流叹服。议者以为自开元已来,苏颋、齐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逖,为王言之最。逖尤善思,文理精练,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之。以疾沉废累年,转太子詹事,上元中卒。广德二年,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有集三十卷。 - 8 -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B.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C.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D.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 解析:“通籍禁闱”作“以”的宾语,后面必须断开,排除B、C两项;“其父”“官才邑宰”是主谓结构,句子较短,中间不要断开,排除D项。 答案:A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元,皇帝年号,例如康熙、雍正、乾隆等也是年号。 B.左拾遗,谏官,又称言官,隶属谏诤机构。古代右拾遗高于左拾遗。 C.贡士,是参加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第一名称为会元。 D.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是六部之一。 解析:唐宋时期左比右尊。 答案: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逖官宦出身,家学渊源。孙逖文采斐然,科举得意,文章受世人称赞,与他父亲的教育有一定关系。 B.孙逖自幼能文,才思敏捷。雍州长史崔日用对他的才思大为吃惊,与十五岁的孙逖结为忘年之交。 C.孙逖主持考试,慧眼识才,他选拔很多优秀人才,其中录用的杜鸿渐、颜真卿等后来都官至高位。 D.孙逖忠心报国,不忘父恩。他上表玄宗,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父亲,皇帝授予其父宋州司马官职。 解析:“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父亲”错误,应为“请求把自己降职外调,稍稍提拔自己的父亲”。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年十五,谒雍州长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为《土火炉赋》。 - 8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逖尤善思,文理精练,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刚刚十五岁,拜见雍州长史崔日用,崔日用(因他年纪小)轻视他,让他作《土火炉赋》。 (2)孙逖尤其善于深思,文采和道理精美凝练,加上他为人谦虚退让,不自夸,受到人们一致称赞。 参考译文: 孙逖,是潞州涉县人。曾祖孙仲将,是寿张县丞。祖父孙希庄,是韩王府典签。父亲孙嘉之,天册年考取进士,又因为考中书判拔萃科考试,被授予蜀州新津主簿。先后担任曲周、襄邑二县县令,在宋州司马官任上退休,逝世,八十三岁。孙逖年纪很小时就才智出众,文思敏捷。刚刚十五岁,拜见雍州长史崔日用,崔日用(因他年纪小)轻视他,让他作《土火炉赋》。孙逖拿起笔一挥而就,文辞典雅富丽。崔日用看了文章后非常惊讶,和他结为忘年交,因此身价名誉更高。开元初年,参加哲人奇士科考试,(高中后)被任为山阴尉。调任为秘书正字。开元十年,考取文藻宏丽科,被授予左拾遗。张说尤其器重他的才华,孙逖经常出入他家,转任左补阙。黄门侍郎李暠出京镇守太原,征召他为从事。李暠在镇守任上,与蒲州刺史李尚隐到伯乐川游赏,孙逖为此写文,文士大为称赞。开元二十一年,入京担任考功员外郎、集贤修撰。孙逖二次主持贡士考试,选拔出很多优秀人才。第一次选拔的杜鸿渐官至宰辅,颜真卿做了尚书。后年选拔的李华、萧颖士、赵骅登上榜首,孙逖对人说:“这三人才华胜任起草皇帝诏令文告。”开元二十四年,任命孙逖担任中书舍人。孙逖自认为自己在朝中做官,父亲才做县令,于是上表陈情道:“我的父亲虽然年老,幸而能逢圣明时代。多年奔走效劳,才做到县令。我早年蒙受他的教诲,多次担任清贵的官职。做了光荣的朝官,地位超过适当的限度;日暮途穷,我的父亲竟然不能及时升迁。在公我有窃取荣禄的错误,在私没能报效父亲的恩德,乌鸦尚能反哺,我感到惭愧,白白混迹贤人同僚间。恳请把我降职外放,特请一点恩泽,稍稍降临到父亲身上。”玄宗下优诏褒奖他,任命孙嘉之为宋州司马,之后退休,不久去世。父亲去世守孝免官。开元二十九年守孝期满后,重被起用为中书舍人。同年担任河东黜陟使。天宝三年,暂代刑部侍郎。天宝五年,因为风疾请求担任闲职,改任太子左庶子。孙逖掌管制诰八年,发布的皇帝诏令下达,文采被当时的人叹服。人们以为自开元以来,苏颋、齐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以及孙逖,起草诏书最多。孙逖尤其善于深思,文采和道理精美凝练,加上他为人谦虚退让,不自夸,受到人们一致称赞。因病多年不能任实职,转任太子詹事,上元中去世。广德二年,皇帝下诏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文。有文集三十卷。 - 8 - - 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