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三原南郊中学2020届第五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 ‎1.西周实行“采诗观风”制度,设有专职采诗官负责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该制度有利于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推动文化传承 C. 巩固宗法制度 D. 避免官员贪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西周的“采诗观风”制度下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同时了解民间舆论民情,这有利于古代诗篇的流传和采集,也有利于统治者了解民情,更好地治理,B选项符合题意。西周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该制度和巩固宗法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该制度不能避免官员贪腐,故D项错误。‎ ‎2.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纹、谐音以及文字来表示。如图,利用“猴”同“侯”同音,“枫”同“封”同音,以示寓意“封侯挂印”。“封侯挂印”反映了 A. 中国人表达情意委婉含蓄的特点 B. 追求身居高位,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 C.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 D. 中国古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封侯挂印”一说采用了中国文字的谐音和图画内容,构成一幅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表达了古人追求身居高位和廉洁奉公的价值趋向,B选项符合题意。一个寓意吉祥的“封侯挂印”,不能证明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A选项不符合题意。封侯挂印取的是谐音和吉祥寓意,与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同,C选项错误。只有一幅封侯挂印的图片,不能得出中国古代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传统”,D选项错误。‎ ‎3.《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 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 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 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斯所编的《仓颉篇》以小篆书写,汉代流行隶书,小篆已是“古字”故而民间不识,这说明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文化没有中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涉及到教育的普及,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书法艺术,故D项排除。‎ ‎4.下表是不同史籍有关秦汉时期官员推选吏员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 ‎《秦律杂抄·除吏律》‎ 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山阳侯张当居为太常时,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 ‎《汉书·陈汤传》‎ A. 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 法律禁止官员“任人唯亲”‎ C. 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D. 国家注重所选的官吏质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可知,材料反映秦汉时期官员推选吏员注重官吏质量,不然会受到处罚或免职,故D正确;材料“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并非强调“实际从政能力”,排除A;根据“山阳侯张当居为太常时,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没有体现“法律禁止”,排除B;根据“山阳侯张当居为太常时,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无法体现“道德品质”,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紧扣关键信息概括分析。‎ ‎5.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羡(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 A 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 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 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 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提供补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干预消灭了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视国美不足而御其财物”“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政府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增加粮食生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政府对市场的调整 ‎6.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A. 推动了儒释道融合 B. 革新了选官制度 C. 提出家国一体观念 D. 设刺史以察民情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对于孝的尊崇最大的体现就是选官用官制度,西汉选拔官员是通过举孝廉的方式,采用察举制,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儒道释的融合是在唐朝才出现的;C选项错误,家国一体的观念是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D选项错误,这与孝道无关。‎ ‎7.《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 A. 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B. 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C. 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 D. 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故事“目连救母”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是因为其宣讲故事“救母”的主题契合了中国的传统伦理,得到封建政府和众多中国人的认可,A选项符合题意。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和相关的民俗活动,不能充分说明佛教在民间流传更广了,B选项错误。目连救母和中国人宣扬的“孝”的观念一致,不能说明外来文化冲击了主流观念,C选不符合题意。只一项盂兰斋节不能得出世俗节日和佛教节日的趋同,D选项错误。‎ ‎8.下表是宋代对广州市舶使的奖励统计表(局部)‎ 有贡献的广州市舶使 奖励及殊荣 杨克让 诏升殿慰劳,面赐金紫 萧汝谐 被荐升台谏 华中师、李穎、陈颖 列名县志和府志 这反映出宋代 A. 强化了国家对市场监管 B. 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 C. 营造了良好的外贸环境 D. 拓展了市舶使的升迁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宋代”政府屡次对广州“市舶使”奖励,结合“市舶使”和所学可知,国家注重对外贸的规范和管理,C项正确;宋代放松了对市场的控制,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没有对市舶使“职能”的补充与发展,B项与本题题意不符;材料只有“奖赏”没有具体升迁途径,D项错误。‎ ‎9.王阳明指出:“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致良知”也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王阳明的思想 A.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 B.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C. 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维护秩序 D. 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致良知”即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肯定人的存在,强调的是伦理的意志自觉原则,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历史责任感以及道德的自我意识,故D项正确。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故A项错误。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是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不是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故B项错误。 “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维护秩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10.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A. 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 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 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符合当时时代和学术的需要,因此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故C项正确;材料“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说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B项排除;“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说明D项错误。‎ ‎【点睛】解题时注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这一时间信息。‎ ‎11.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谕命督抚要“不拘资格”保举武职人员,于是督抚纷纷借军功之名保举下属官员。《清史稿》记载称:“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固不能以大计举例绳其后也。”这表明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 B. 清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 C. 清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D. 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等信息来看,地方用人权大为增强,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用人体制的不正常现象,不是清政府对用人体制的调整,排除B项;地方用人权扩大,表明中央集权有所削弱,排除C项;地方督抚用人权扩大,并非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排除D项。‎ ‎【点睛】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但这种趋势也不是直线型顺利发展的,也有中央权力受到削弱的例外情况。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并且导致“七国之乱”,中央权力一度受到削弱。唐朝节度使势力强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晚清时期,伴随汉族地方官僚集团势力的扩大,中央集权体制有所松动;民国时期军阀势力强大,形成实际上的地方割据局面。‎ ‎12.左宗棠在给清政府奏折中说:“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A. 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 B. 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 C. 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D. 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洋务运动。由材料“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可知,左宗棠已经看到了洋商和洋船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所以提出“设局急造轮船……而护商”,因此,左宗棠在此强调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应以民用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的对外贸易,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虽然提到南北方货物价格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项不符合题意。‎ ‎13.近代在华西方传教士译介西学时,在译序或文前,常以较大的篇幅和尖锐犀利的语言指陈中国社会存在的重重危机和症结所在。该做法 A. 意在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 B. 旨增强国人民族危机感 C. 利于淡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D. 必然遭到国人的极力排斥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常以较大的篇幅和尖锐犀利的语言指成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危机和症结所在”可知,西方传教士这样的做法意在警醒中国民众,促使他们接受包括基督教在内的西学,故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故A项正确。增强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并非西方传教士的主要目的,故B项排除;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旨在加速西学传播,不能体现出中西文化差异的淡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传教士的做法有可能遭到国内反对,但D项“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4.根据对近代中国翻译西学书籍的情况统计,1900年以前自然科学类占75%,社会科学类占14%,而20世纪的前十年自然科学类占19%,社会科学类占61%。这种变化可以说明 A. 维新变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B. 社会思潮的主流发生转变 C. 政权与制度变革的巨大影响 D. 新文化运动取得显著效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对近代中国翻译西学书籍的统计,20世纪之前,以自然科学为主发展,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社会科学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说明20世纪前后中国的社会思潮发生了转变,B选项符合题意。维新变法思想是19世纪末的主流,在20世纪最初,民主革命的思想逐渐将其代替,A选项不符合史实。20纪前十年政权和制度的变化,即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有限,C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在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发生的,D选项错误。‎ ‎15.据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农民部的统计,在全部农村人口中,有百分之五十五(一亿八千六百万人)是无地的佃农、雇农、游民,有百分之四十五(一亿五千万人)是有地的。在有地的农户中,土地占有情况见如表。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土地关系仍占据主要地位 B. 无地人员成为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 C. 土地拥有者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D. 国民大革命解决了土地集中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全部农村人口中,有百分之四十五(一亿五千万人)是有地的,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仍占有主要地位,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无地人员与民主革命的关系,排除B;土地拥有者成分有贫农、中农,贫农、中农不是民主革命的对象,排除C;由图表看,中小地主和大地主占有土地百分比较大,故D项中“解决了”土地集中问题表述错误,排除。‎ ‎16.1937年12月,有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我们不怕统一纪律、统一作战计划、统一给养,不过注意不要受到无谓的牺牲。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该言论 A. 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及时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 C. 是指导中共抗战的正确理论 D. 脱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和材料“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可知,该言论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脱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故C项排除,D项正确。该言论是典型的右倾思想,不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导致党内出现了错误思想,故排除A、B两项。‎ ‎17.“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华援助的56个项目,大部分是重工业绝大多数是中国新兴部门的企业,其中国防工业占相当大比重。这些项目的引进 A. 根源于苏联发展模式影响 B. 服务于实现三大改造 C. 有助于弥补经济发展短板 D. 奠定了经济发展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绝大多数是中国新兴部门的企业”可以判断,“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华项目有利于填补中国工业的空白,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由此可以促进经济短板的发展,故选C项;苏联援华项目是苏联政府应中国请求对华援助,其根源是中国生产建设的需要,而非苏联工业的影响,故排除A项;“一五”计划是三大改造政策出台的现实动机之一,故排除B项;经济格局包括经济重心、工农业布局等内容,受到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远非一些外资项目的引进所能改变,故排除D项。‎ ‎18.希腊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B 崇尚武力并热衷殖民扩张 C. 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 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希腊英雄是人与神结合后孕育出的半人半神,由此推断出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具备人神同形共性的特征,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选项D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古希腊的英雄是集体力量的和智慧的化身,并不意味着其仅仅崇尚武力征服,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19.罗马法中规定:凡船东和旅店、马厩的主人对旅客携带的物品、马匹负有特别保管义务,除由于旅客过失或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害外,对其毁坏、丢失都要负赔偿责任。此规定 A. 缺乏明确的责任规定 B. 体现了公平原则 C. 具有鲜明的契约精神 D. 注重追究过失责任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凡船东和旅店、马厩的主人对旅客携带的物品、马匹负有特别保管义务,除由于旅客过失或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害外,对其毁坏、丢失都要负赔偿责任”体现了“谁受益,谁负担”的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民法基本原则,即公平原则,故B 项正确;材料明确了责任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契约精神,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20.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用17艘大船除运送交换物外,还运去了工匠、农夫和农业工具,以及各种植物种子和不同动物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犹如运去了一个小型社会。与此同时,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烟草、可可等也传到了欧洲。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C. 瓦解了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 D. 提供了各洲文明双赢的契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物种交流,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也进入美洲,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洲与美洲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非只是瓦解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D选项错误,欧洲殖民者给美洲本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美洲传统文明遭到了灭顶之灾,并非是各洲文明双赢。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1787年,鉴于先前对殖民地总督的认识,美国制宪会议的一些代表要求设立一个不能否决法律的行政长官,其他代表认为共和国需要一位强有力的行政官。经过大量辩论,代表们设立了一位被宪法授予了可制衡议会的足够权力的行政长官。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 )‎ A. 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基本理念 B. 实质上是中世纪国王的翻版 C. 践行了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 D. 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被宪法授予”“可制衡议会”等信息可知,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基本理念,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行政长官与中世纪国王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是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适度分权,但联邦政府掌握大权,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内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其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排除D项。‎ ‎22.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登广告招募6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这一时期美国的出口设备有50%卖给了苏联。这表明苏联 A. 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B. 工业建设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 C. 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 D. 成为美国技术转让的主要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工厂大量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美国的技术工人和工业设备为此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故C正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从美国招聘技工,不能说明苏联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也不能说明苏联工业建设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排除AB;材料反映了美国对苏联的技术转让,但不能说明苏联是美国技术转让的主要国家,排除D。‎ ‎23.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由此推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A. 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B. 奠定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 C. 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D. 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使国际储备资产潜伏着被美国控制的危机,这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说明国际金融市场潜伏着不稳定性,这与巩固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无关,故A选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处于两级格局时期,无法奠定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故B选项错误;二战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当时有利于稳定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而不是阻碍,故D选项错误。‎ ‎24.19世纪末,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化、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该作品 A. 揭露沙皇俄国深刻的社会矛盾 B. 批判了因循守旧的僵化思想 C. 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革命的畏惧 D. 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典型代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装在套子里的人》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结合材料“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可知选项B正确,选项D排除;《变色龙》深刻揭露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矛盾,选项A排除;选项C不符合作品主旨,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门“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内涵: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秋序的合理性等。‎ 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奠定了明清政治是向专制和封闭的理论基础等。‎ ‎(2)差异:程朱强化专制秩序,孟德斯鸠则倡导民主、平等;程朱主张集权、孟德斯鸠则倡导分权制衡;程朱重视伦理道德价值,孟德斯鸠则强调法治作用等。‎ 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人治、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占主导;西方:资阶级革命的兴起并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解析】‎ 第(1)问,“内涵”,依据材料一“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等信息从理学体系建立、合理性等方面分析归纳;“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等方面来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差异”,依据材料一“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和材料二“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得出程、朱强化专制秩序,孟德斯鸠则倡导民主、平等,材料二“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得出孟德斯鸠则倡导分权制衡;根据材料一“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和材料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并结合所学得出程、朱重视伦理价值,孟德斯鸠则强调法治作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点晴:比较型试题是历史非选择题最常见的试题,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此类试题虽然容易判断,审题难度不大,但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解题时一是需要明确比较的主旨,二是比较需要求同存异,三是比较需要分层次。‎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837年的10年间增至784864050(两)。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但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据统计,1764年,欧美诸国对华海上贸易总值为白银5545847两,1805年达23517102两,40年间增长了3.2倍,中国对外贸易常处于出超地位。‎ ‎ ——摘编自易能武《明清时期中西对外贸易比较》‎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 材料三 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97.5亿美元增加到12180.1亿美元,进口额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9558.2亿美元;1978~2007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4%,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6%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8.1%,进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6.7%,尤其是2001年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阶段,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5%以上。‎ ‎ ——摘编自李坤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答案】(1)贸易特征:数量大、范围广,对外贸易空前发展;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势;中外贸易中,中国居主导地位,以出超为主;以朝贡贸易为主。‎ ‎(2)特点: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性增强;贸易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以工业品为主;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放;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 ‎(3)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体制进一步发展和世贸组织的保障。‎ ‎【解析】‎ ‎【详解】根据“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但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常处于出超地位”等内容可从贸易数量、范围、政策、贸易中的地位和贸易方式等方面总结特征。‎ ‎(2)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 等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被动性增强、贸易扩大、贸易的内容等方面总结。成因结合所学从中英两国的经济特点以及中国市场逐渐开放等角度进行总结。‎ ‎(3)综合材料三中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主要与中国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贸易体制发展以及世贸组织的保障有关。‎ ‎27.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 ‎【答案】(1)趋势:由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2)特点:有法律保障;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现了议会对政府的监督。进步:中国古代监察服务于皇权,英国则是服务于民主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 ‎【解析】‎ ‎【详解】‎ ‎(1)趋势:根据“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概括得出由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根据“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得出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评价:根据“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根据“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得出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2)特点:根据“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得出有法律保障;根据“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得出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根据“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得出体现了议会对政府的监督。进步:根据“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得出中国古代监察服务于皇权,根据“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得出英国则是服务于民主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梁启超“新史学”论纲的一个突出的部分就是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是“发达”的,但他具体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蔽”: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梁启超《新史学》‎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观点: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国家利益”,此观点正确。‎ 论证:中国传统史学发达,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仅成为帝王总结统治经验,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传统史忽视了近代民族观、国家观,进而忽视了国家利益。19世纪末20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派掀起变法运动,由于脱离群众,变法失败。为唤醒民族国家意识,1902年梁启超写出了《新史学》,抨击旧史学,提出史学革命,以维护国家利益。‎ 结论:总之,只有通过新史学培养国民精神,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实现民族的振兴。‎ 示例二观点: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主要记录过去的史实,忽视当下社会的责任”,此观点正确。‎ 论证:中国传统史学发达,如二十四史的编写,一般来说后一朝代写前一朝代的历史,即传统史学主要记录过去的史实,忽视当下社会的责任,传统史学脱离社会现实。19世纪末20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派掀起变法运动,由于脱离群众,变法失败。为唤醒国民意识,就要发挥史学的社会作用,因此,1902年梁启超写出了《新史学》,抨击旧史学,提出史学革命。‎ 结论:总之,只有史学关注社会现实,才能发挥史学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的“中国古代史学是‘发达’的”,“中国之旧史有‘四蔽’”,“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等信息中,选取梁启超的的观点,如“传统史学是为封建帝王服务,而不是为国家利益的”,或“传统史学主要记录过去史实故事,忽视当下社会责任”等观点,然后选择一个或者对其进行整合,接下来明确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史实,对其进行论证,说明中国传统史学的丰富与不足,近代史学的责任和史学发展的方向等,最后将其升华,说明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产生的依据、目的和作用等,注意在论述的过程中,用两、三个史学著作为论据,展开论证的过程要注意,观点清楚、论从史出、逻辑科学、表达严谨规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