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五课文化创新热身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五课文化创新热身练习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选择题 ‎1.中国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在“健康中国‎2030”‎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吸收传统中医药典籍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这体现了(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传统文化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A ②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表明文化创新的作用。③错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题目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我们应吸收传统中医药典籍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这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同时要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①④入选。‎ ‎2.时值牡丹花期,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在北京圆明园含经堂遗址牡丹丛中上演,并通过网络同步直播。此番世界级皇家园林与昆曲相结合,一场“园林+戏曲+现代科技”的跨界组合《牡丹亭·游园惊梦》,为现场观众带来鲜活的文化体验。这场跨界组合(  )‎ ‎①推动了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②表明体制机制创新是传承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说明在当代文化的形式比文化的内容更重要 ‎④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世界级皇家园林与昆曲相结合,一场“园林+戏曲+现代科技”的跨界组合《牡丹亭·游园惊梦》,为现场观众带来鲜活的文化体验。这场跨界组合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了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①④符合题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传承文化的必由之路,②错误;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不能说谁更重要,③错误。‎ ‎3.《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这首乐曲,深刻的传达出创作者阿炳一生的心酸苦痛与怨愤不平,表达了人的内心世界的豁达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和风格,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下列评价中,涉及《二泉映月》创作途径的是(  )‎ ‎①毛泽东主席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 ②评论家说,曲中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 ③一位英国音乐家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④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深刻的传达出创作者阿炳一生的心酸苦痛与怨愤不平”,说明了曲中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和风格”说明了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①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不选。‎ ‎4.2017鸡年春晚既表达了中华民族喜迎鸡年的共同心愿,又体现了各民族欢度节日的不同特点;既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又展示了现代元素的精彩。这是一场源于生活、创新无限且深受观众喜爱的晚会。材料表明(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通过特定的活动深刻影响着人 ②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③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大众传媒通过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本题题眼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元素、源于生活、创新无限、观众喜爱”。春晚源于生活,为观众喜爱,说明实践创造文化,文化影响人,因此①入选。春晚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无限,说明春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观众的喜爱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因此③入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因此②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因此④错误。‎ ‎5.《梁祝》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用西方乐器和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说明(  )‎ ‎①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民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以为我主,为我所用 ‎④中华文化只有广泛汲取世界文化中的精华,才能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梁祝》实现了文化创新,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说明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故①符合题意;《梁祝》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体现了继承传统,西方乐器和音乐形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这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进行了文化创新,故②符合题意;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③说法错误,应排除;运用排除法,正确答案为A项。‎ ‎6.(2017·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期末考试)针对当前传统剧种面临的困境,有人提议既要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又要大胆改革传统剧种形式,加大创新力度,使传统剧种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改革传统剧种形式对传统剧种的继承起积极作用 ‎②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是对传统剧种形式创新的束缚 ‎③传统剧种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④只有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传统剧种的创新才不会失去根基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 改革传统剧种形式属于文化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传统剧种的继承和发展,①符合题意。没有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④符合题意,②错误。③颠倒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7.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多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事例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研讨会的主题强调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奋斗历程创造出……‘深圳精神’”,体现了①③;②强调的是文化创新的作用,而非社会实践的作用,与研讨会主题不符,应排除;④是对事例内容的否定,应排除。‎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立足传统文化能够保证文化永葆生命力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传统文化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能够保证文化永葆生命力,故①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实践,故②错误;材料中“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说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故③正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说明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④正确。‎ ‎9.“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当代知名主题文化园区论坛。该论坛倡导人们应站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①符合题意。②③正确指出了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应把“创新”改为“社会实践”。‎ ‎10.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所崇尚的“见贤思齐”与有些人所主张的“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是有本质区别的。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 ‎①是否保留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②如何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 ③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是否承认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C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材料中的对立主要表现在是否保留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何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国家主席习近平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以及中央电视台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指出,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  )‎ ‎①文化工作者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题目中,习近平强调“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故②③入选。①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④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 ‎12.《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随意取洋名,真叫人犯晕》指出,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曼哈顿”“泰晤士”扎堆出现,“维也纳”“地中海”层出不穷。对洋地名的追逐,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反映了一种懒惰思维,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不自信。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借鉴的过程中必须(  )‎ ‎①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坚持正确的方向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做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一些地方崇洋媚外,热衷于追逐“洋地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启示我们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坚持正确的方向,并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故①③入选;②中“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说法错误;④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2017·山西省孝义九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中医药的对外交流,关于中医药的争议一直不断,其中关于马兜铃毒性的争议曾引起较大的轰动,国外曾报道了两例因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案例,此后陆续有个例报告,为此欧洲一些国家、美国等禁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和保健品。在一些人的渲染下,人们对马兜铃谈虎色变。‎ 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是药三分毒。药物能发挥作用,就是靠某种“毒性”。即使是西药,同样也有毒副作用,任何新药都必须进行充分的毒副作用检测。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药物毒性的检验,神农氏、李时珍尝百草就是最好的例证。基于部分含有马兜铃酸药材的毒副作用比较明显,我国已严格限制这类药材的使用剂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医药文化。‎ 解析:审读材料可知,中医药在医疗实践中存在毒副作用,因此,正确对待中医药文化,首先要辩证认识中医药文化的作用,然后必须实现文化创新,以解决好其在医疗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答案:①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中医药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和发展优秀中医药文化。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发展中医药文化必须立足于医疗的实践,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对待中医药文化,应借鉴西医的科学手段,对中医药进行科学分析,剔除中医药中理论不科学的部分。④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中医药文化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反对彻底否定中医药或过分夸大中医药的医疗效果等错误倾向。‎ ‎14.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需要。由某传媒公司主办的“3D美丽中国”体验日活动登陆日本。活动把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旅游文化的传播领域,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分享美丽中国,突破地域语言的限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D美丽中国”活动依托全球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多媒体全平台覆盖,充分挖掘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以全球民众易于、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对中国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阐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3D美丽中国”活动是如何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我国旅游文化对外传播的。‎ 解析:解答本题要紧扣材料有效信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依托全球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多媒体全平台覆盖——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旅游文化传播领域,充分挖掘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据此,联系材料即可组织答案。‎ 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充分挖掘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精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注入时代精神,通过丰富我国旅游文化的内容促进其对外传播。‎ ‎②借助科技进步,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创新我国旅游文化的承载方式和表现形式,使其易于、乐于为全球民众接受,从而推动其对外传播。‎ ‎③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依托网络新媒体,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我国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