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0届高三高考仿真训练历史试题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的这些主张 A.是儒家思想形成的标志 B.包含了朴素的人文思想 C.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体现 D.体现了社会变革的特征 2.南宋刘一止《苫溪集》:“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描述的发明是 A B C D 3.《剑桥中国史》认为:秦的统治者称自己为”皇帝”,这个称呼仅仅译作“君主”是远远不足的,……秦宗教中的四位神被称为“帝”,与四个方位相应,由此它也象征着宇宙。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B.“皇帝”权力大于“君主” C.“皇帝”称呼源于宗教 D.“皇帝”称呼具有神化色彩 4.战国时期,“蛮夷猾(侵扰)夏”已不再是主要矛盾,人们已能用比较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民族差异,进而至于客观地评价异族的文化,采取学习吸收、为我所用的正确态度。《荀子·王制》称:“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这说明了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地缘政治逐渐被打破 C.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分封制逐渐走向奔溃 5.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修建都城时不再像隋唐那样先修筑好“坊(居住区)”和“市” 的围墙,而是只放好街巷红线,划定一些特殊建筑的地段,其他区域听任百姓随意营造,还允许居民临街开店起楼。这一做法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B.体现了市籍制度的强化 C.说明政府不再对市直接监管 D.瓦解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6.两宋的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致、雅趣的性格。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词起源于市井歌谣,也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造成文化风格变动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心学在士大夫中流行 C.理学的兴起 D.书院讲学之风的推动 7.近代某学者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A.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B.促进近代化发展历程 C.维护了封建王朝统治 D.使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8.《孔子改制考》推演《春秋公羊传》的“通三统”、“张三世”之说,将两者糅合,指认“据乱世”即西方的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三世循序渐进是人类进化公理。康有为旨在 A.从学术角度研究儒学 B.为变法维新摇旗呐喊 C.融合与贯通中西思想 D.指出人类进化的规律 9.孙中山在邓泽如等反对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改组的呈文上批示:“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这表明孙中山 A.决心实行联共政策 B.决心实现共产主义 C.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D.从反对共产党到支持共产党 10.193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只要“南京政府真正抗日,给抗日的民主,我们就同他讲统一,承认统一指挥,统一编制,同意取消红军名义、取消苏维埃名称,但要保证红军部队和根据地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一意见表明当时 A.中共主张通过民主的方式夺取政权 B.中共认可国民党的抗战方针 C.中共努力促成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 D.中共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11.民国初年,蔡元培在教育总长任期内,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新思想,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要求五育并举。“五育并举”的宗旨不能体现 A.适应共和体制的需要 B.冲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 C.符合民主和科学精神 D.主张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12. 下图是1947年国民党中央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画集《拿饭来吃》中的一幅漫画《谁使物价涨》,此漫画可以得知 A.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导致物价上涨 B.官僚资本压榨使民族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C.战后美国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致使物价上涨 D.体现了国统区人民反对战争改善民生的要求 13.1956年1月,入社农户由上年6月占总农户的14.2%猛增到80.3%,基本实现了初级社化。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87.8%。就是说,原来预计18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仅用7年时间,提前11年完成了。这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农业建设 B.政府政策谨慎并留有余地 C.政府政策背离国情 D.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4.与古代埃及艺术中的神圣威慑力相比,古希腊艺术有所不同。古希腊人认为“健全的精神必然寓于健全的身体”。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发现了人体美,创造了纯洁无邪的理想化的裸体雕塑,并特别注重对人的个性和心理活动的描述。这表明 A.古希腊艺术发展具有自身的优势 B.古希腊艺术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古希腊艺术脱离了神的影响 D.古希腊艺术发展受制于自然环境 15.宗教改革是各式各样的人怀有各式各样的动机的产品。只是到了最近的时候,我们才开始认识到宗教上的不满在这场巨大的风波中只起到多么小的作用,而它实际上是一场无可避免的社会的和经济的革命而伴有一种微弱的神学背景。材料表明宗教改革的原因是 A.人的各种各样的动机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罗马教廷的桎梏搜刮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6.恩格斯指出:“电工技术革命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非常明显的是,生产力将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以至于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的管理愈来愈不能胜任。”恩格斯意在强调 A.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B.科学技术推动城市化进程 C.资产阶级阻碍社会进步 D.科学技术摆脱自然的束缚 17.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将黑人的公民权按3/5折算,以便于征税和分配国会代表的名额,这项规定实际上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的妥协 B.南方和北方的妥协 C.大州和小州的妥协 D.总统和国会的妥协 18.赫鲁晓夫在生前曾经多次说过:“我死后人们会把我干的事情放在天平上称,一头是好事,一头是坏事,但愿好事比坏事重些。”以赫鲁晓夫改革为例,“好事”是指( ) A.打开苏联改革的闸门 B.实行政治民主化和公开化 C.全面提高了粮食产量 D.促进工业地迅速发展 19. 中国的维新派认为:“吾既自居于弱味,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这种思想源于 A.普朗克的量子论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20. “迷惘一代”一语源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小说写的是一战后,一群流落法国的美国年轻人,由于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空虚、苦恼和忧郁,对社会不满,对前途失望,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由此可以看出导致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重要因素是 A.战争造成的伤害 B.人们心理的空虚 C.社会理想的破灭 D.人生前途的迷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3分)边疆治理是古往今来备受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边疆治理上,秦始皇 “并一海内,以为郡县”,设官置守,进行管理。在东北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在东南设会稽郡,为了有效管理边疆,秦始皇还大规模向边疆地区移民,仅向岭南地区就移民55万人。通过移民垦殖,秦朝统治者还把统治核心地区的农耕技术和经济模式推广到边疆地区。汉代更多的采用“因俗而治”的羁縻政策。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孕育和发展,“因俗而治”的羁縻政策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清朝把郡县制深入推广到边疆地区,在此设治,一如内地,直接纳入到国家管理,国家直接派官管理。清代赶在西方列强大规模入侵中国之前完成边疆的行政设置,对于近代捍卫国家主权有重大意义。 ——李治亭《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对边疆的治理方式及其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汉到唐实行“因俗而治”治理方式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在边疆设治的实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完成边疆行政设置的重大意义。(5分) 22.(13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其产生于近代这一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在这一时代喷涌激发、大放异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反对外国侵略,构成了近代爱国主义乐章的主旋律。反抗侵略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中国人民除在武力上进行抵抗以外,还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抗击。他们几乎把生活中各种活动都与反对外国侵略联系起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思想:“商务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洋务救国、民权救国、革命救国等等。”以“救时、保国、救世”命名的书刊、团体层出不穷。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文化有传播的性质,这是毫无疑义的。此其原理,实因人类生而有求善之性,智与相爱之情仁。所以文化优的,常思推行其文化于文化相异之群,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谋人类的幸福。其中固有自以为善而实不然的,强力推行,反致引起纠纷,甚或酿成大祸,宗教之传布,即其一例。……居中国而言中国,欲策将来的进步,自必先了解既往的情形。即以迎受外来的文化而论,亦必有其预备条件。不先明白自己的情形,是无从定其迎距的方针的。 ——摘编自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绪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方式,并举例说明。(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 “爱国主义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关系”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3.(14分)战争、贸易和帝国是一个相互交织的包裹。19世纪,英国控制着世界最强大的陆、海军机器,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贸易民族、最大的帝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格兰作为岛国,没有什么富裕的陆邻可以去征服。英格兰人索性放手让贸易去自行寻找领土。他们吮吸着全新的赤道作物作为财富之源,发现了或强行建立了许多市场,用以销售他们制造业的产品。英格兰经济帝国的第一大步是在美洲迈出的,通过拓殖北美和加拿大,还有西印度群岛,形成以美洲为重心的“大英第二帝国”。19世纪初叶,大英帝国的枢轴从美洲转移到印度,后来加上缅甸,形成了“大英第三帝国”。在这里,东印度公司的主体利润是从棉花和鸦片产生的财富,其中鸦片被强销给中国,以换取茶叶和丝绸。这个“大英第三帝国”又被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构成的“白色领土”所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被非洲领土所增强。发展到19世纪中叶,大英帝国拥有了广袤的版图,几乎占到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它寿命很长,从首度拓殖北美之日算起,长达三个半世纪。 材料二 当战争与贸易携手而来时,英国对世界历史做出了一份最独特的贡献——一种新型的帝国应运而生。先前的帝国皆为军事帝国和宗教帝国,偶然诞生于英国的这个帝国有一个最大的怪异之处:它的原始目的居然是赚钱——对于一个店主统治之国恰如其分。如果依靠从本国派军压制它所掌握的众多种族和人民,英格兰不可能凝聚这个帝国,那么大英帝国靠什么凝聚?它在印度首创了一个方法,然后又没用于非洲殖民地,这就是间接统治或代理统治的技术:将权力下移,充分利用殖民地当地统治者的精力和技巧。 ——以上材料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帝国”形成的主要途径、特征及其“怪异”的主要原因。(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格兰凝聚“英帝国”的治国经验。(6分)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沙皇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发动者,在推动俄国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历山大二世很早便认识到尼古拉时期对外政策的软弱无力,为恢复俄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威信,沙皇和政府开始寻找新的途径、采取新的措施改变内政。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改革势在必行。经过多年的学术探索,俄国学者 终于认识到沙皇在改革开始阶段的重要作用,逐渐摒弃 “革命形势”说和 “自下而上”说等陈旧结论。 ——摘编自张广翔《俄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的争论》 材料二 改革派属于既得利益集团,其带土地解放农民的主张体现出其进步性,得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最终废除农奴制,授予农民土地,从而强化了改革派的力量。改革虽然没能解决俄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最核心最尖锐的农民和农业问题,但它是俄国全面现代化的标志,不能因此而忽略改革开始后陆续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改革的进步意义。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学者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原因的认识变化及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派的主张在1861年改革中是如何实践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统治者的改革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2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从他的仁爱出发,“仁者,爱人”,“忠恕为仁”,他秉持一种以人同此心的假定为基础处理夷夏关系。他主张夷是可变的,各族可以亲近兼容。所以传统处理夷夏关系的原则就是‘观德不耀兵”……儒家强调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当以德服人……在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民族政策,即主张各族人们和平共处,友好往来,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后,自然融为一体。孔子还明确指出武力征服强权压制的办法后患无穷。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材料二 汉武帝统治时期以儒学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汉武帝在统一过程中除对匈奴、南越用兵征伐外,其余基本上是通过和平交往逐步实现的……汉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一,重视的是政治统一,其他如文化、习俗、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可以“尽如故”……汉武帝不断招抚匈奴降将,争取、分化、联合少数民族进步势力,以德服人……武帝即位之初按传统搞过和亲,但匈奴贵族反复无常,侵扰仍未中止,才迫使他兵戎相见……儒学及汉武帝的民族政策对汉代及后世封建时代处理统一过程中的民族关系,开拓、发展和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在大一统影响下保持一种民族凝聚力,使中国能以统一的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材料三 隋唐时期汉族与突厥、 吐谷浑、吐蕃、鞋羯、回纥、南诏、西域等民族广泛融合,形成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 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至今,海外的唐人街、唐服唐装、东亚一些国家的唐代建筑等,无一不是唐代民族融合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结果。 ——公茂虹《解读中国梦:一个古老民族的百年梦想》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处理夷夏关系的主张。(4分)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和唐太宗为分别采取哪些民族政策推动民族融合?(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民族政策有何影响?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5分)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C A C B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B B A B A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共4小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两小题。 21.答案要点:(13分) (1)治理方式:设立郡县制进行管理;向边疆移民;对边疆垦殖。(3分) 作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农耕经济的发展。(2分) 原因: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经济形态等(3分) (2)实质:宣示国家对该地区的主权。(2分) 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近代疆域的版图;为近代捍卫领土主权提供了法理依据。(4分) 22. 答案要点:(13分) (1)方式:武力反抗外国侵略;商务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洋务救国、民权救国、革命救国;创办爱国书刊;成立爱国团体。(2分,任2点即可) 说明: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英勇抗敌,壮烈牺牲;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张謇 等创办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李鸿章等创办近代洋务企业;康 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变法,改革救国;孙中山等宣传革命救 国,领导辛亥革命等。(2分,任2点即可) (2)评分标准 9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4分) 论证方面(3分) 一等 开篇明确提出观点(2分) 按点给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表达流畅(3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能结合(2分) 三等 观点片面(1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0分) 论点:爱国主义丰富和发展了近代中国文化,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又进一步加深爱国主义思想。 论据:1.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宋明理学中塑造中华民族性格部分、顾炎武思想) 2.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的特殊环境促使中国传统担当意识发展为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怀。(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 3.各种爱国思想推动了爱国运动的展开,丰富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 4.近代中国文化反过来又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五四精神等) 23. 答案要点:(14分) (1)主要途径:扩大种植新物种;抢占殖民地;倾销工业品;贩卖鸦片。(4分) 主要特征:主要通过贸易方式;形成时间长;面积广。(3分) 原因: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资本主义国家。(1分) (2)经验:英国由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有限,而其军事、工业生产能力等明显强于殖民地,采用间接统治(或代理统治)的方法凝聚“大英帝国”是务实可行的举措。另外,这也是借鉴了历史上军事帝国和宗教帝国的教训。这种方法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英国的扩张与发展,对殖民地具有破坏与建设双重作用,从长远看不可能阻止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大英帝国”最终崩溃与最种方法不无关系。(6分) 24A. 答案要点:(10分) (1)变化:从“革命形势”说、“自下而上”说到认识到沙皇在改革中的作用。(2分) 原因:多年的学术探索,使学者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2分) (2)实践:废除农奴制度,给农民人身自由;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获得份地,但需要交纳赎金。(2分) 积极效果:给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推动了国家现代化(2分) (3)统治者适应形势的改革有利于推动国家现代化;国家现代化要求统治者推行改革,与时俱进。(2分) 24B. 答案要点:(10分) (1)主张:仁;德治;各族人民和平共处;反对武力征服。(4分) (2)汉武帝:①用兵征伐匈奴、南越;②以政治统一为则,不改变各民族习俗;③招抚少数民族降众,重用少数民族人才;④和亲政策。(4分) 唐太宗:①实行积极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妥善处理与东突厥、西突厥的关系;②采用和亲政策处理与吐蕃的关系:文成公主入藏。(2分) (3)影响:①对后代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②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拓、发展和巩固;③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推动民族融合,奠定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⑤推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任答三点得3分) 认识: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加强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