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B.旁听一次价格听证会 C.2018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 D.就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向环保局提出建议 ‎【答案】C ‎【解析】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C项属于文化现象;A项属于经济现象;BD项属于政治现象;正确选项为C。‎ ‎2.孔雀开屏,不是为了让其他的鸟儿欣赏它美丽的羽毛;蝴蝶翩翩起舞,不是为了展示其舞姿供他人欣赏;蜜蜂筑造蜂房,也不是为了展现建筑艺术的精巧。只有人才会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愉悦,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说明 A.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 B.文化是人的唯一素养 C.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 ‎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只有人才会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愉悦,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表明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并未人所特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故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故A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人有多方面的素养,文化素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故B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3.永定客家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在丰富人们消费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A.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B.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 C.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D.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材料阐释的是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未涉及经济是文化的基础,A不符合题意。B: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B错误。C: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在丰富人们消费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这说明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C符合题意。D:只有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D错误。故本题选C。‎ ‎4.礼仪是交往的产物。“客随主便”是我们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的表现,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他们最怕听中国人对他说“Uptoyou!(随您的便吧)”。这主要说明了 A.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 B.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C.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 D.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部门会议表明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B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C符合题意,中国人和欧洲人对于“客随主便”的看法和态度存在差异性,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D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故选C。‎ ‎5.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 ‎ ‎②东施效颦 ‎③耳濡目染 ‎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6.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某校举行歌咏活动。全校师生登台演唱了《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老歌。群情激扬,干劲大增。这表明 A.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B.文化作品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C.文化作品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 D.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某校举行歌咏活动,全校师生登台演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老歌,使群情激扬,干劲大增,这表明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A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作品有优秀和落后之分,只有优秀文化作品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文化作品对人的影响不都是积极的,其它选项说法都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7.笛卡尔说:“读一切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之所以经常读好书,是因为 A.读书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 B.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C.优秀文化能促进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 D.读书时培养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中“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强调了读书可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开阔人们的视野;B符合题意,“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体现了好书对人的积极有益的影响,即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C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促进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D说法错误,“读书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 ‎8.海宁皮影戏,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不仅保留了北方皮影戏演艺、声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传统表演样式,又与海宁当地的民间小调、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相结合。这表明 A.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 B.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C.文化创新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发展 ‎ D.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B ‎【解析】A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正确,不仅保留了北方皮影戏演艺、声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传统表演样式,又与海宁当地的民间小调、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相结合。这表明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C错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D错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故选B。‎ ‎9.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强调“和”的精神,就是要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说明 A.各民族文化都大同小异 ‎ B.文化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方面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 D.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由各民族的历史不同造成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侧重于强调二者的“同”,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点,是相通的,原因在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C正确;A强调的是民族文化的差异,与题意不符;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的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B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由于社会实践的差异造成的,D说法错误。‎ ‎10.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B.以外来文化取代民族文化 C.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D.排斥外来文化 ‎【答案】C ‎【解析】A: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外来文化,而不是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A错误。B:对待外来文化,应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以外来文化取代民族文化,B错误。C: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正确。D: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而不是一味排斥,D错误。故本题选C。‎ ‎11.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人口大规模迁徙来实现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D.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答案】B ‎【解析】A:文化传播的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人口迁徙仅仅是途径之一,不是必须通过的途径,A错误。B:文化传播的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人口迁徙仅仅是途径之一,B正确。C:题中强调人口迁徙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并没有涉及教育,C错误。D:题中强调人口迁徙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并没有涉及口语,D错误。故本题选B。‎ ‎12.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备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传统文化蕴含着传统思想 ‎ 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备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说明传统文化在时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具有相对稳定性,A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1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 ‎【答案】C ‎【解析】题目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优秀的思想都已成为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故C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社会制度的更替。B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科学技术的作用。D选项错误,与题意无关。‎ ‎14.下面是新旧“二十四孝”的部分内容。新旧“二十四孝”内容对比说明 ‎①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不同时代对“孝”文化理解不同 ‎③对“孝”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发展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③:新旧“二十四孝”内容对比体现了不同时代对“孝”文化理解不同,对“孝”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排除①。‎ ‎④: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排除④。故本题选C。‎ ‎15.“微电影”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依靠微博、视频网站和手机等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这意味着 ‎①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 ‎④网络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说法错误;“微电影”是科技进步的结果,②正确且符合题意;“微电影”以其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6.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制度 ③科学技术 ④思想运动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点。②③④符合题意,本题选B项。自然环境不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排除①。‎ ‎17.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这句话告诉我们 A.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B.要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 C.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传统文化应该全部抛弃,重新创造新文化 ‎【答案】C ‎【解析】A:题中托尔斯泰的观点强调古为今用,并没有强调洋为中用,A错误。B:题中托尔斯泰的观点强调古为今用、继承传统,并不是专指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B错误。C:题中托尔斯泰的观点强调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正确。D: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部抛弃,重新创造新文化,D错误。故本题选C。‎ ‎18.没有本民族的灵魂又何来创新?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娱乐大片,除了名字与原著相同之外,其他都改得面目全非了,这算是创新吗?当下,最重要的是让中国人都热爱和熟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并非无厘头的创新。网友的观点表明 A 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B.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答案】B ‎【解析】A:题中强调继承传统,并没有强调立足社会实践,A错误。B:题中强调最重要的是让中国人都热爱和熟悉自己的传统文化,表明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B正确。C:题中强调继承传统,并没有强调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错误。D:题中强调继承传统,并没有涉及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D错误。故本题选B。‎ ‎19.文艺创作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文艺工作者要创作贴近人民生活的好作品。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享受文化 D.文化创新的灵感最终来自群众 ‎【答案】A ‎【解析】之所以向文艺创作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文艺工作者要创作贴近人民生活的好作品,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故A入选;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不是文艺工作者,B排除;C与题意无关,排除;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实践,但不是群众,故D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0.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 A.文化具有多样性 ‎ B.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C.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 D.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答案】D ‎【解析】略 二、非选择题 ‎21.习近平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的观点。‎ ‎【答案】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体现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解析】本题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为背景话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审设问,题目类型观点分析类,问题指向分析材料观点。‎ 材料中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材料中强调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材料中强调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说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2.材料一:几位同学相约游览泰山,看到沿途的崖刻和寺庙建筑等文物、古迹,有人不禁吟诵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同学们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的悠久,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材料二:在异国他乡,一声平常的问候,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一幅耳熟能详的对联,都是一杯数于年中华文化的佳酿,令人心醉。在国外华人开的餐馆里,经常可以看到古色古香、铁笔银钩的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尽管已在国外定居了几十年,闽籍华裔陈先生一家人还是喜欢喝乌龙茶,习惯于用筷子,见到家乡人仍讲地道的家乡话。‎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认识。‎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从事文化活动,如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材料一就表明了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材料二就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略 ‎23.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成为我们民族特有的表达美好情感的载体。‎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有着特殊的韵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日益丰富,使得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端午成为“粽子节”,中秋成为“月饼节”。‎ ‎(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2)结合材料二,请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拯救传统节日。‎ ‎【答案】(1)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拯救传统节日,离不开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拯救传统节日,必须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③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最终实现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 ‎【解析】本题以传统节日的内涵遗失为背景话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审设问,题目类型说明类、措施类,问题指向简要说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我们应该如何拯救传统节日。‎ ‎(1)材料中强调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说明应该让人们懂得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关于民族节日的地位和意义,教材有明确理论表述,具体即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材料中强调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而设问中如何拯救传统节日其实就等价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关于二者的关系处理,教材有明确理论表述,即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分层,每层针对设问进行分析,具体即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拯救传统节日,离不开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拯救传统节日,必须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大胆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最终实现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 ‎24.《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应温家宝总理的提议,中国商业联合会、富阳市人民政府与鸿茂控股将在富阳共同打造一幅现代版《新富春山居图》。‎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是创作团队的领衔主笔,他认为“要找出一种既有传统文化精神,又有时代气息的新的笔墨,在创作中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要画出新的《富春山居图》,那必须有新的面貌,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文化。一个时代产生一个时代的作品,所以我们不可能去重复古人,重复古人也不是我们艺术家要创作《新富春山居图》的初衷。一定要在古人的巨人的肩膀上有所继承又有所创造。”‎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新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的?‎ ‎(2)我们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文化创新应该坚持什么方向?‎ ‎【答案】(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刘大为认为《新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既有传统文化精神,又有时代气息”,“在古人的巨人的肩膀上有所继承又有所创造”体现了这一基本途径。‎ ‎(2)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实现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这是文化创新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 ‎【解析】试题分析:(1)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故可结合材料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 ‎(2)分析文化创新应该坚持的方向,应主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等角度说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