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3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 4,5,6,7 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8 1.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 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 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早期水蚤大量繁殖的结果使藻类植物减少,藻类植物的减少又使 水蚤的数量下降,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污水排入,污染逐步加剧,水 蚤逐渐减少至全部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人造单纯林易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 力 弱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替代 D.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人造单纯林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易受 到破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 类就越多,如果一个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就会有同一营养级的其他 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仍能维持相对稳定;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种类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并不能提高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3.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不存在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 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不仅存在于生物群 落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七星瓢虫捕食蚜虫,二者 之间依靠负反馈调节维持相对平衡;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也属 于负反馈调节。 4.在一块优质牧草地上发生了以下变化,下列关于其稳定性的叙述,错 误的是( B ) A.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弃耕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物种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栽 种乔木形成树林后,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弃耕形成 灌木林后,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5.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与农田、草 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的特点有 ( C ) A.种群数量多,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率慢 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 D.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强 解析:热带雨林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外 界干扰的能力、生产能力和分解能力都较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速 度较快;但是其恢复力稳定性弱。 6.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相比较,正 确的叙述是( C ) A.同等强度干扰作用于二者,前者的破坏程度大,说明前者抵抗力稳定 性高 B.同等强度干扰作用于二者,后者的破坏程度大,说明后者抵抗力稳定 性高 C.不同强度的干扰使两者出现同等程度的破坏后,前者易于恢复,说明 前者恢复力稳定性高 D.不同强度的干扰使两者出现同等程度的破坏后,后者易于恢复,说明 后者恢复力稳定性低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多,营养结构更复 杂,故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恢复力稳定性 比草原生态系统弱。遭受相同强度的干扰后,破坏程度的大小体现了生 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破坏程度大则抵抗力稳定性弱,因此草原 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大于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不同强度的干扰,出现同 等程度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快慢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草 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于森林生态系统,则其易于恢复。 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在未受干扰、受到干扰和遭到破坏三种情况下, 该生态系统中某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A 区表示生态系统在一般情况下或受到一定 (填“干扰”或 “破坏”)的情况下,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稳定性,某种群数量在 正常范围内波动。 (2)B 区表示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 (填“干扰”或“破坏”)的 情况下,由于生态系统具 稳定性,某种群数量在逐渐恢复正常 范围。 (3)C 区表示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 (填“干扰”或“破坏”)的 情况下,某种群数量持续下降,随着生态系统的 ,种群趋向灭 亡。 (4)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 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解析:(1)A 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表明此时生态系统未遭到破坏,而是 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所以种群数量 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2)B 区种群数量起初偏离正常,而后恢复,表明此时生态系统受到一定 程度的破坏,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种群数量在逐渐恢复正 常范围。 (3)C 区种群数量一直降低,未恢复原来正常值,表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严 重破坏的情况下,某种群数量持续下降,随着生态系统的崩溃,种群趋 向灭亡。 (4)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 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1)干扰 抵抗力 (2)破坏 恢复力 (3)破坏 崩溃 (4)信 息传递 8.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 4 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 成和条件如表所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 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生态瓶 编号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 ,原因是 。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 。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 ,原因是 。 (4)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① ; ② 。 解析:(1)据表格分析可知:乙瓶无光照,藻类因光合作用无法进行,同 时浮游动物在捕食藻类,故种群密度下降。(2)丙瓶与甲瓶相比,少泥沙, 分解者很少,无法将该瓶中动植物遗体、动物的排泄物等中的有机物分 解为无机物。(3)丁瓶与甲瓶相比,多了小鱼,小鱼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 水中大量的氧气,因此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低。(4)总结结论的方 法:找出该组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归纳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 关系。据表格分析甲瓶为对照组,乙瓶、丙瓶、丁瓶都为实验组。乙瓶 与甲瓶相比少光,不久其稳定性被破坏,说明光照是维持该生态系统长 期稳定的必要条件;丙瓶与甲瓶相比少分解者,不久其稳定性被破坏, 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丁瓶与甲瓶相比 多了小鱼,消费者过多,也造成稳定性被破坏,说明生态瓶中动物不能 过多,过多会破坏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崩溃。最后整体归纳得出结论。 答案:(1)下降 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同 时浮游动物在捕食藻类 (2)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 (3)少 消 费者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 (4)①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量(太阳能) ②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以 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