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据《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 古代帝王后裔 B. 王族 C. 功臣 D. 姻亲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人”可以看出,王族是主要分封对象,故答案为B项;A、C项不属于主要分封对象,排除;姻亲是维系分封制的力量,不是分封对象,排除D项。‎ ‎【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体现了 A. 皇帝独尊 B. 皇权至上 C. 皇位世袭 D. 始皇帝是位暴君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是为了突出皇帝独尊的地位,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是反映皇权至上,没有涉及皇位世袭,排除B、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3.“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习总书记多次重申的一句话。在下列古代官职中,较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 西周卿大夫 B. 西汉刺史 C. 秦朝御史大夫 D. 明朝内阁 ‎【答案】C ‎【解析】‎ ‎【详解】御史大夫是秦朝三公九卿中三公之一,行使监察职能,负责对百官的监督,故答案为C项;西周卿大夫是西周分封制的一个等级,不是监察官,排除A项;西汉中后期刺史制度是对以前监察制度的发展,不符合“较早体现”,排除B项;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监督机构,排除D项。‎ ‎4.古代中国有“欲制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的说法。这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的特征 A. 血缘政治 B. 家天下 C. 等级森严 D. 家国同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欲制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反映的是把家和国统一起来,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故答案为D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血缘政治和家天下,排除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等级制度,排除C项。‎ ‎【点睛】“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庭-家族-国家”的“家国同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的这种同质联系。‎ ‎5.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按照这一制度选拔的官吏,据史料记载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材料可以说明 A. 世家大族特权垄断 B. 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选拔 C. 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D. 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据史料记载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等信息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也能选出为官清廉的能吏,说明其也有合理之处,故答案为D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排除C项。‎ ‎6.汉朝早期,刘邦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一条中间路线,以此实现对新王朝的有效统治。这条中间路线是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分封制 D. 颁布“推恩令”‎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一条中间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兼采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故答案为B项,排除A、C项;推恩令是汉武帝颁布的,排除D项。‎ ‎【点睛】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 ‎7.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A. 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 B. 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 C. 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D. 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来看,言官的选择要有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都是品德方面的要求,可以看出古代监察官员的选任很重视德行,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程序的问题;B选项错在材料突出的不是言官的作用,而是选择的标准;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8.明成祖规定:“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藩王不得私自与朝官见面,未经宜召不得入京。这一规定 A. 鉴于元代灭亡的教训 B. 重建规范的分封制度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藩王权力的限制主要是为了防止藩王造反,威胁中央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元朝亡于阶级矛盾激化,与材料不符,A选项排除。明朝地方的行政制度是沿袭元朝的省制,B选项排除。明朝通过地方的三司分权,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D选项排除。‎ ‎9.梭伦改革最符合新兴工商业考阶层利益的措施是 A. 公民大会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B. 建立陪审法庭 C. 确立财产等级制 D. 废除债奴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以财产多寡取代以血缘为划分标准,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新兴工商业阶层参与政权奠定基础,故答案为C项;A、B两项是梭伦改革国家权力机构,不是最有利于新兴工商业阶层,排除;D项有利于平民,排除。‎ ‎10.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 A. 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 罗马的法律是资产阶级法律 C. 罗马法罗马帝国建立后开始形成 D. 罗马法削弱了罗马的共和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恩格斯的论断反映了罗马法与资本主义时期法律的关系: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项本身是错误的,罗马法不是资产阶级法律;罗马法从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就开始形成,并且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故C、D两项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罗马的法律·罗马法的影响 ‎11.《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一做法的现实意义不包括 A. 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 B. 君权神授遭到否定 C. 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 D. 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而责任内阁制从18世纪初开始逐渐形成,因此A项不是《权利法案》颁布的现实意义,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君权神授遭到否定,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他三项属于颁布《权利法案》的现实意义,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英国议会权力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权利法案》明确规定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议会下院议员自由选举产生,议员在议会中享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实施;等等。《权利法案》的颁布,说明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同时表明,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得以确立。‎ ‎12.有人用“杀”、“逐”、“请”三个字来描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其中,与“请”有关的历史事件指的是 A. 英国内战 B.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 C. 光荣革命 D. 沃波尔成为第一位首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光荣革命中,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夫妇来英国继承王位,所以与“请”有关的历史事件应是光荣革命,故答案为C项;英国内战中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体现的是“杀”,不是“请”,排除A项;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和沃波尔成为第一位首相均体现不出“请”,且沃波尔担任首相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早已完成,排除B、D项。‎ ‎13.在英国,反对党的存在被人们赞誉是“19世纪对政府艺术的最大贡献”。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反对党是英王牵制议会的工具 B. 反对党影响国家决策 C. 反对党能够有力保障言论自由 D. 反对党有效制衡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对党的存在被人们赞誉是“19世纪对政府艺术的最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属于两党制国家,反对党的出现有利于监督执政党行使权力,D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A选项排除。反对党是通过议会来影响国家的决策的,B选项排除。英国的言论自由是通过宪法来保障的,C选项排除。‎ ‎14.美国建立初期,国内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 A. 英法等国的军事威胁 B. 邦联体制的弊端 C. 独立战争的不彻底性 D.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体制,州权很大,邦联权力很小;各州之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而且,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故答案为B项。法国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盟友,排除A项;C、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15.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A. 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B. 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C. 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D. 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各州政府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A项仅仅涉及中央权力,排除;C项仅仅涉及地方各州权力,排除;D项与材料强调中央集权和地方适度分权结合的主旨无关,排除。‎ ‎16.有学者指出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 B. 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 C. 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 D. 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强调的是德国政体确立是和本国国情相适应的,C选项符合题意;美国式的民主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选项错误;德国统一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符合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趋势的,B选项错误;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的说法是不符合材料主旨的,D选项排除。‎ ‎17.《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及协定关税的规定,体现了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保护鸦片贸易 B. 打开中国市场 C. 割占香港岛 D. 回应虎门销烟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口通商及协定关税”主要是将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商品运到中国市场销售,因此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五口通商及协定关税的规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D项。‎ ‎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C.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陈旭麓资本主义扩张一方面造成落后地区原有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又推动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旨在强调西方侵略的影响而非动机,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未强调中西方社会差距,排除。‎ ‎19.咸丰皇帝在《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表示:“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咸丰皇帝的这番话表明清政府 A. 无法接受增开商埠的要求 B. 受传统外交观念的束缚 C 对外政策趋于强硬 D. 清政府无意与列强和谈 ‎【答案】B ‎【解析】‎ ‎【详解】咸丰皇帝对条约中公使进驻北京表示担忧,说明受到传统天朝上国外交思想中“夷夏之防”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对增开通商口岸的担忧,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外交政策趋于强硬,排除C项;当时已经签订了《天津条约》,排除D项。‎ ‎20.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八旗兵被太平军打的落花流水。咸丰帝令地方组织团练。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创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另外,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也成为镇压太平军的重要力量。这可能给清政府带来的影响是 A. 清朝统治进一步加强 B.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 清政府中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D. 《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族地主团练成为镇压太平军主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有功,可能会导致汉族地主官僚势力扩大,故答案为C项;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材料与《天朝田亩制度》能否实施无关,排除D项。‎ ‎2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规定了“朝纲”和“君道”:“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下定于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成归于下。”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A. 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B. 已达到革命事业的终极目标 C. 加强了对核心领导层的控制 D. 未摆脱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天下定于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成归于下”来看,太平天国等级制度森严,没有能够摆脱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形成与清廷对峙的局面,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太平天国的目标是建立“人间天国”的社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对核心领导层的控制,而是确定官民之间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 点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曾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把天国搬到人间。但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在定都天京后进取心衰退,贪图享受,争权夺利,通过制定严格的等级制度,来维护自身的特殊地位。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人间天国不可能实现,只能建成又一个封建王朝。‎ ‎22.刺激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因为清政府屈辱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后,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野心,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答案为C项;《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没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排除A、B项;《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过程已经完成,排除D项。‎ ‎23.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A. 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 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 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D. 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为列强不准中国军队驻扎,所以军队以巡警的名义进驻,行使中国对天津城市的主权。北洋军阀主要存在于民国初期,而且天津本身就属于直隶总督的控制范围。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采取这一措施的结果,排除A项;C项不是袁世凯的直接目的,排除;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不是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D项。‎ ‎24.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A. 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 B.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 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 ‎【答案】B ‎【解析】‎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此革命就有了统一的组织,材料表明同盟会成立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故B正确;A中各个团体说法绝对;C属于辛亥革命之后的影响;D中工农运动不符合辛亥革命的特点。‎ ‎25.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同时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也纷纷宣布参加革命。这一史实不能说明 A. 武昌起义影响巨大 B. 立宪派及封建官僚政治立场转变 C. 革命浪潮难以阻挡 D. 革命内部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立宪派和旧官僚纷纷宣布参加革命,是眼看清政府即将灭亡时投机革命的表现,并非转变了政治立场,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说明武昌起义影响比较大,材料能够说明武昌起义以后民主革命的浪潮不可阻挡,大量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为后来革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二、材料分析题 ‎26.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休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 ‎(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综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位“高皇帝”“罢宰相”的认识。‎ ‎【答案】(1)变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变化:实行三省六部制。‎ 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3)朱元璋(明太祖)‎ 认识: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政局稳定;另一方面,相权的缺失,国家决策则易出现失误,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西周的“创制”可以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以后的“变局”,可以根据材料一中“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唐朝中央机构重大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二中“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分析得出是三省六部制;这种变化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来回答。‎ ‎(3)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这一做法的认识,可以联系所学从君主专制强化和维护政权稳定的积极意义,以及容易导致国家决策失误的消极意义两方面来回答。‎ ‎27.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建设日益走向完善和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蒋云芳等《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现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最高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 ‎——1787年《美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的关系。‎ ‎【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主权在民;权力制约。‎ ‎(2)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3)关系: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和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是直接民主、主权在民和权力制约。‎ ‎(2)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原则等方面来回答。‎ ‎(3)雅典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的关系,应当结合所学知识,从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来回答。‎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展示的是哪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情景?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中的成果?结合材料二中提供的历史信息,回答这次运动有何作用和局限?‎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结合材料三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作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不是先进的阶级,缺乏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 ‎(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注意左图的时间1842年就可以知道《南京条约》的签订,因为《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同样道理右图的时间1901年就是反映《辛丑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主要突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辛丑条约》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主要突出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可。‎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首先判断出材料二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均是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太平天国的作用和局限即可。‎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清帝退位、大总统等字眼即可判断出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然后结合清帝退位强调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合大总统誓词强调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方面的要点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