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基础卷)
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 高二政治基础卷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30×2=60分) 1.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下列现象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2014年2月8日,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 ②北京卫视春晚播出的相声《满腹经纶》走红 ③扬州正月十三上灯吃汤圆,正月十八落灯吃面条 ④2014年中国将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北京卫视春晚播出的相声《满腹经纶》属于精神产品,正月十三上灯吃汤圆、正月十八落灯吃面条属于传统习俗,②③属于文化现象。 ①:该选项是物质活动,①不符合题意。 ④:该选项是关于民生方面,属于经济现象,不符合题意,④不选。 故本题选C。 【点睛】理解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这是基于( ) ①文化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的交融与交锋是文化竞争的重要表现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目的表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这是基于文化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故①③入选。②选项错误,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A。 点睛:易错点---增强综合国力就是提高“硬实力”,文化“软实力”无关紧要 该观点错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但其作用并不“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心暖经济暖”。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 ) A.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 C. 文化和政治相互交融 D. 文化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B:“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这句话强调了信心、勇气的作用,即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B符合题意。 A: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作用,A体现的是文化的产生,与题意不符,A不选。 C:选项C体现的是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与题意不符,不选。 D:说法错误,文化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D不选。 故本题选B。 4.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闽西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 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B.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C. 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说明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D正确;A与题意不符;B没有阐明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错误;经济繁荣是文化发展的基础,C错误。 考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二者关系,并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选项,难度适中。 5. 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④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学生要准确区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各自的体现,③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体现,与题意不符;①②④是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体现,说法正确。该题选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6.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实现倍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依据有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 ③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依据有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因此题肢①正确;题肢②不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因,应该是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题肢③说法正确,不是原因;题肢④是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的提升,故题肢④正确。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文化的作用的知识。 7.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孝”文化使人们把赡养老人为之尽孝看作人生之大事。在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由此可见( )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②③:材料强调了“家”文化、“孝”文化对人的影响,即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③符合题意,A入选。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说法错误。 ④: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在台湾生活了40多年,如今一开口仍是满口地道的扬州话。这说明 A. 语言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 不同的地域影响着不同的文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所以A项是错误的。B项本身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应选C项而不能选B项。D项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材料没有体现出不同的地域对文化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不能选。 考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 9.“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镌刻在江苏省如皋市东大街迎春桥头的这副对联,百年来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如皋人的心灵,“爱”的篝火在如皋人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心接力中越燃越旺。这体现了(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对人影响不可改变也不能消除 ④人们对文化的影响只能接受不能选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题干中,“这幅对联百年来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如皋人的灵魂”,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故①②正确;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以消除,“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可改变,也不能消除”说法错误,故③排除;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故④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影响人们的交住行为和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因素有: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10. 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也是韩国、日本等国的传统节日,但庆祝节日的习俗各有差异。由此可见( )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传统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习俗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功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庆祝中秋节的习俗各有差异,说明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故题肢①符合题意。“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日,也是韩国、日本等国的传统节日”,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题肢②符合题意。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故题肢③说法错误,排除。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故题肢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名师点睛】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 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11.2013年10月,中国领导人提出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在历史上,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繁荣,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化也先后传入东南亚,使东南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表明( ) A.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B.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 维护文化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 D. 发展经贸关系目的在于促进各国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B: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先后传入东南亚,这表明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入选。 A:说法错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践,A不选。 C: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传播,没涉及到维护文化安全,C与题意不符。 D:说法错误,发展经贸关系目的是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D不选。 故本题选B。 12. 一座城市的记忆,往往源自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杭州那条“文艺范”的地铁,从壁画泥雕到水墨石凳,无处不在的“江南风”让人们在地下空间也能欣赏到风景。而为了留住这些文化记忆,杭州舍弃的广告收入每年至少有2000万元。杭州市的这一做法( ) ①坚持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③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 ④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留住这些文化记忆,杭州舍弃的广告收入每年至少有2000万元,杭州市的发展没有片面追逐经济利益,故①不入选;一座城市的记忆,往往源自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故保留相关文化符号能够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②入选;这一做法可以传播杭州的传统的城市文化,故③入选。这一做法保留了城市记忆,但并没有丰富发展,故④与题意的指向性不符。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文化传播相关知识。 13.下图漫画中的做法( ) ①体现了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②有利于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③表明我国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②④:漫画中的 “你放心好了,我不会靠垒长城来防范你”,体现了我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这样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吸收国外优秀文化,③体现的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与题意不符,③不选。 故本题选B. 14.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使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新风。这表明 ( )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 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D. 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贵在行”的思想,在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的行动中,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入选。 A: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A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题意不符。 C: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C强调的是传统习俗,与题意不符。 D:说法错误,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D不选。 故本题选B。 15.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加以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要求是基于( ) A. 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B. 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C. 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自发形成的 D.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B:对于“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要加以甄别”,是因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学生的影响有双重性,B符合题意。 A: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经典诵读活动要加以甄别的原因,A体现的是经典诵读活动的作用,与题意不符,A不选。 C: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而不是自发形成的,C不选。 D: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落后的),落后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D不选。 故本题选B。 16. 下列做法能体现出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 全面继承,为我所用 B. 推倒重来,另起炉灶 C.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答案】C 【解析】 “全面”继承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批判继承,A项观点错误;“推倒重来”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B项观点错误;对于传统文化,既要批判继承,又要发展,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即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项符合题意;“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指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点睛】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7. 百度(www.baidu.com)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其名称源于中国宋朝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从百度的命名中,我们可以看出 A. 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具有深刻影响 B. 文学艺术对展现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C. 顺应社会生活变迁的传统文化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D. 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不断增加新的时代内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传统文艺,A观点不符合题意,题干说的辛弃疾的《青玉案》属于传统文艺,不是传统思想,题干说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故B观点符合题意,C观点没有体现,没有讲到传统文化对人的作用,D观点也没有体现,没有讲到创新,故答案应选B。 考点:传统文艺 点评: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本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题干的理解,题干说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根据这考生可以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难度适中。 18.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土影戏,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活化石”皮影戏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护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 ) A. 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 B. 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C.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 保持传统艺术不受其他艺术的冲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B:皮影戏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说明要维护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博采众长、推陈出新,B符合题意。 A:说法错误,错在“全面”,可以吸收艺术中优秀的部分,A不选。 C:材料强调的是怎样进行文化创新,C体现的是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与题意不符。 D:传统艺术也会受到其他艺术的冲击,D错误。 故本题选B。 19.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①:不因时间和世事的变迁而中断,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正确。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是阐释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不是阐释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不符合题意。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这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久远绵长,代代相传,未因时间和世事的变迁而中断,③符合题意。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这是阐释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博大精深,而不是反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穿越历史长河,世代相传,绵延不断。①古代辉煌的历程(时间上的久远绵长)。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②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不因时间和世事的变迁而中断,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为就重视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资料)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表现为“三性” ①独特性---含义: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以其独特的内涵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0.240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千名优秀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清代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 ) A.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 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 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答案】A 【解析】 【详解】A:清朝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涵盖了清代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A符合题意。 B:说法错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B不选。 C:材料证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题意不符。 D: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D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有这两大特点的原因:包容性,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理解中华文化有两大特点的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1.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 A.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B.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 薪火相传,延绵不绝 D.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有修史的传统,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延绵不绝,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 ①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 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③史书典籍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而且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①④这两项符合题意;②项汉字的演变与使用,③项史书典籍的传承,这两个观点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并不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23.《天工开物》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该书注重实际与实践,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B.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 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D.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具创造性的民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B:《天工开物》这一科技著作,注重实际与实践,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由此可知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B入选。 A:材料体现的是古代科技的特点,A体现的是古代中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与题意不符。 C: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C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与题意不符。 D:说法错误,不能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具创造性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点,D不选。 故本题选B。 24.古徽州多山富水。据《徽州府志》记载:“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距。”自汉末至唐宋,曾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不少中原地区的缙绅仕宦移民徽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徽州土著山越人文化交融,重新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徽州文化。这表明 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徽州文化具有自身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①符合题意。徽州文化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也说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②④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故选D。 25. 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横吹、鼓、腰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A. 中华文化源远才能流长 B. 中华文化独具特色 C.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 D. 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等这体现了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C正确。A、B、D与题目无关。故选C。 26.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2013年5月向市民进行体验性开放。展园中的蒙古包、伊斯兰建筑、藏式民居、旗袍等各具特色的民族元素让观众耳目一新,使人们在观赏园林景观的同时领略了我国多彩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风情( ) ①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国际园林博览会上展出的蒙古包、伊斯兰建筑、藏式民居、旗袍等各具特色的民族元素让观众耳目一新,让人们领略了我国多彩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风情显示了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③④符合题意。 ①: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①不选。 ②: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7. 历来的诗词歌赋,对中秋月的描写,多以期盼团圆为主。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吟唱着悲欢离合之痛,让团圆的期盼成为离人孜孜不倦的憧憬。期盼团圆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期许。这一传统文化 ( ) ①成为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支柱和民族之魂 ②是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和民族凝聚力 ④来源于中华民族企盼团圆的心理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期盼团圆这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和民族凝聚力,故②③正确;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支柱和民族之魂,故排除①;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故④错误。本题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2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作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 A.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C.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D.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这三个选项都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排除ACD 。 B: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故B正确。 故本题选B。 29.生活中有的企业看似十分高明,不把心思真正用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而是到处寻找“策划高手、包装高手、概念高手、宣传高手”,用大把的广告费用,把“丑的东西”说成“美的东西”。把“差的东百”吹成“优的东西”。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国家加强 ①对腐朽文化的打击力度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宣传教育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针对有的企业不把心思真正用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而是通过外在包装,弄虚作假企图寻求成功的捷径。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企业转变思路,真正为社会服务。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述并非腐朽文化,①项与题意不符;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对公民的要求,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3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键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等,这意味着更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将为新时代基层百姓的美好生活开启新篇章。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国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②国家重视文化惠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③繁荣乡村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着眼点 ④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完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表明国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②符合题意,国家键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说明国家重视文化惠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③表述错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④表述错误,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完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之一,不是总要求。故选A。 【点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简答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能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十八大报告的部分内容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设问指向明确,既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调用书本知识,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设问直接,范围指向明确,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个人的作用、对社会(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作用。 “为什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材料可以明确,主要作答的是文化对社会的作用。运用课本上相应的知识点组织答案即可。 32.材料一:佛山祖庙修缮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走进祖庙,认识和诠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过程。祖庙百年大修,显然已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文物保护的价值,而具有了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推进时代文化发展的宏大意义。充分发掘和利用其千年传承的多元而丰富的文化元素,用以构建城市新文化,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这将为“智慧佛山,文化先行”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材料二:祖庙百年大修,于城市而言,意味着在传承历史,开创未来中迈出的矫健一步;对于市民而言,则意味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次具体实践。展望未来,祖庙百年大修工程的圆满竣工既是修缮工程的结束,同时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当祖庙在城市厚重的史册中翻开新的一页时,今天的佛山人又将以怎样的智慧浓墨书写时代的绚丽诗篇,无疑值得期待。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祖庙百年大修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说明佛同祖庙修缮过程中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祖庙百年大修,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现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② 祖庙百年大修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促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③祖庙百年大修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推动了民族文化创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 (2)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②佛山祖庙修缮,对待其传统文化,不能“全盘照搬”或者“断章取义”,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祖庙百年大修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遗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的设问是祖庙百年大修的意义,考生可从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祖庙百年大修,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现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祖庙百年大修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祖庙百年大修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推动了民族文化创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等角度进行说明。 (2)本题考查的设问是祖庙修缮过程中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考生可从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待其传统文化,不能“全盘照搬”或者“断章取义”,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等角度进行说明。 【点睛】 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批判继承。因为传统文化也有糟粕,所以承袭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必须被继承,全面继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分先后。不能说先继承,后发展;也不能说先发展,后继承。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继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软着陆,开启“月宫”新生活后,2014年1月25日,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海底出潜探摸作业圆满成功。在世界饱和潜水史上,下潜深海300米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掌握并进行技术封锁。面对重重困难,我国饱和深潜科研团队全力以赴,顽强拼搏,以无比的智慧和心血攻克一道道难关,实现了饱和潜水作业历史性突破。 请分析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作用。 【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科研人员的拚搏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调用书本知识。同时,通过做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作用”,从设问中明确,本题需要作答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答案明了,运用课本上相应的知识点作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