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实验班)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实验班)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实验班)试题 一、选择题 ‎1.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爱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 林则徐、安德馨、邓世昌、彭德怀 B. 徐骧、蔡廷锴、邓世昌、彭德怀 C. 刘永福、谢晋元、邓世昌、聂荣臻 D. 徐骧、谢晋元、左宝贵、彭德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徐骧领导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蔡廷锴领导十九路军反抗日军侵略,浴血奋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邓世昌任致远舰管带;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故B正确;林则徐与反割台斗争无关,排除A;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的,排除C;邓世昌任致远舰管带,排除D项。‎ ‎3.下列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C. 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建立的 D. 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答案】A ‎【解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A符合题意。B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4.“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为此,五四运动提出了 A.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 B.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D. “公理战胜强权”的口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等大国操纵会议,把原本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因此口号应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故选C。“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毛泽东在1949年的新年献词。因此A项错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因此B项错误;“公理战胜强权”是一战胜利后的口号,并不符合中国五四的背景。因此D项错误。‎ ‎5.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 《共同纲领》‎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钦定宪法大纲》‎ ‎【答案】A ‎【解析】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一直充当临时宪法,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故A符合题意。《临时约法》是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但不符合限定,故B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 ‎ 但不符合限定,故C不符合题;《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但不符合限定,故D不符合题意。‎ ‎6.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下面两图的转变,可以说明 ‎①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③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④中国政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材料未体现,故①错误;左图是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右图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表明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故②③正确;中国政府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7.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张 A. 和平共处不称霸 B. 求同存异谋发展 C. 加强团结不结盟 D. 区域互利求合作 ‎【答案】B ‎【解析】本题关键词为“菲律宾”“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要求。万隆会议上初期与会国存在严重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伯里克利说:“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困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 公民大会上公民都享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B. 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有机会担任轮值主席 C. 各级官职由所有公民通过抽签选举方式产生 D. 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绝不会因为贫困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为此伯里克利采取的措施是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9.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为解决“其专在上”的弊端,英国创新的一种政治体制是 A. 三权分立体制 B. 民主共和体制 C. 内阁制 D. 君主立宪制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三权分立体制是美国的,民主共和体制是法国的,解决“其专在上”的弊端指的是把统治者的权利装进笼子,英国把统治者的权利装进笼子所采取的制度是君主立宪制而非内阁制,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1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军权高于行政权 B. 分权与相互制衡C. 总统权力至上 D.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招募和建立军队的权力,但没有指挥军队权力;又强调了总统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没有征召军队的权力。他们各有自己的权利,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B。题干并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地位问题,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总统权力至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合,同时,国会也受到其他两个部门的制约,也不存在权力中心的说法,故排除C、D。‎ ‎11.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启蒙运动的兴起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人文主义的出现 D. 《法兰西内战》的发表 ‎【答案】B ‎【解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 一体化进程已消除了民族差异 B. 国家之间已经没有矛盾 C. 一体化进程日益深化 D. 已经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 ‎【答案】C ‎【解析】“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强调的是民族国家,而“我是欧洲人”关注的是地区,说明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欧洲不同国家的认同度日趋提升,C正确;A、B表述绝对,排除;题干中限定“不少的欧洲人”,意味着并不是所有欧洲人都认同,D排除,‎ ‎13.古代中国的经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的是 A. 农业 B. 手工业 C. 商业 D. 交通运输业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古代中国经济农业主导。故答案为A项;BCD不符合史实,排除。‎ ‎14.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唐朝晚期在长沙的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故选B。‎ ‎15.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出现这一现象因素不包括 A.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实业救国”的推动 D.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B ‎【解析】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16. 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外资企业出现 B. 洋务运动兴起 C. 工人运动高涨 D. 实业救国热潮 ‎【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为了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倡导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的现象。AB两项出现的时间与材料内容要求的时间不符合,所以排除这两项;C项是无关项。故答案选D。‎ ‎17.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对□□□□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的“□□□□”部分应为 ‎ A. 民族资本 B. 官僚资本 C. 外资企业 D. 个体经济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借口战争需要,实行战时体制,致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蚕食鲸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正确;民族资本是被蚕食的对象,A不正确;外资企业与材料“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矿企业”不符,C不正确;个体经济也属于被压榨的对象,D不正确。‎ ‎18.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 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C.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D.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答案】A ‎【解析】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情况下,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A正确。‎ ‎19.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次大会 A.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B.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使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D.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故排除A项;使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的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故排除C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中共十五大,故排除D项。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B。‎ ‎20.“文革”时期,毛泽东的诗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反映了当时人们都喜爱穿的是 A. 中山装 B. 列宁装 C. 军装 D. 西装 ‎【答案】C ‎【解析】“武装”指的是军装,C正确;A、B、D都不符合“武装”的限定,排除。‎ ‎21.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坐上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我国实现火车到拉萨的愿望是在 A. “一五”计划期间 B. 民国初期 C. “文化大革命”期间 D. 21世纪初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青藏铁路通车时间为2006年建成通车,选项D正确;选项A、B、C所处时期,青藏铁路并未建成,排除。‎ ‎22. 当时(1580年前),一艘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还有荷兰的亚麻布。(任学安《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 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 A. 葡萄牙海外贸易发达 B. 意英荷等国手工业较为发达 C. 商业革命蓬勃开展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涉及的时间是1580年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不能反映出,因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这艘船是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故A正确;由运货单显示的信息,可以看出B项正确;由题干描述可以课程地区间商品交往的种类和贸易范围扩大,C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项。‎ ‎23.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下列各项中,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可靠政治保障的是 A. 圈地运动的进行 B.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C. 手工工场的发展 D.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策保障,故D正确;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资源,故排除A项;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资金和市场来源,故排除B;手工工厂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支持,故排除C项,‎ ‎24.“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着世界性市场 ‎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③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C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而非“孕育”,排除A、B、D。‎ ‎25. 面对大萧条,罗斯福总统于1933年3月4日发表了“无所畏惧”的就职演说,领导美国渡过大萧条时期。他给美国人应付危机的良方是 A. 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 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干预政策 C. 控制货币发行量经济政策 D. 以供给创造需求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采用新政,即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干预政策。故应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特点 ‎26.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罕见的持续增长,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出现这一局面的关键因素是美国政府 A. 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 B.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C. 推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 D. 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 ‎【答案】B ‎【解析】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主要指的是知识经济,得益于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B正确;20世纪90年代已经放弃凯恩斯主义,不赞成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排除A、C;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时期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排除D。‎ ‎27.某国际组织合作方式具有如下特点: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该组织是 A. 欧洲共同体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东南亚国家联盟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所学可知,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差异相对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遭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故B符合题意;欧洲共同体是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高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故A不符合题意;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故C不符合题意;东南亚国家联盟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故D不符合题意。‎ ‎28.在经济全球化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纬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材料认为 A. 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B. 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C.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故A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错在“决定”,故B排除。材料的重点不在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故D排除。‎ ‎29.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 老子 “小国寡民”的思想 D. 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答案】C ‎【解析】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大意是指把聪明隔开,将智慧放弃,实行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就有了百倍的利益;不要什么仁慈,不要什么义节,无所谓道德标准了,人们就会自动孝慈;丢掉那时新技巧,不想那眼前的利益,人们没有私欲,哪里还有盗贼产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大意是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体现的是老子“清静无为”“小国寡民”思想。所以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老子的思想 ‎30.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A为墨家主张;C为孔子思想;D为法家思想。因此ACD均错。B为孟子思想。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故选B。‎ ‎31.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 “人伦者,天理也”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某人”认为“克己复礼”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复归天理的本源。这是程朱理学思想。程朱理学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礼、义、仁、智的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选择A项。C项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的本性、私欲的关系,而C项则是天理与人伦的关系;B、D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思想,认为“两种”是人心中的天理,故排除。‎ ‎32.“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导致材料中“碰撞”“转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黄宗羲等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B. 理学思想日益走向僵化 C.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 D.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一定思想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可知这一时期理念发生碰撞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的。而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所以选D。‎ ‎33.唐代孙思邈在《丹经》中记载了一个使用硫磺、硝石、熟炭等材料的配方。与这一记载相关联的发明是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硫磺、硝石、熟炭等材料”可知,这一配方与火药相关联,选项C正确;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与材料中的配方无关,排除A、B、D。‎ ‎34.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这个时代应为 A. 西汉 B. 魏晋 C. 隋唐 D. 宋朝 ‎【答案】D ‎【解析】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有一定的门第限制,与材料中婚姻“不问阀阅” ,‎ ‎ 科举“不闻世家”不符,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门第界限明显, 故B项错误;隋唐开始科举,士族地位被打破,但文学以诗为主,绘画不以山水画、花鸟画 为主,与材料中“文学从“雅”到“俗” ,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 主”不符,故C项错误;宋代实行科举选官,文学绘画以适合市民阶层需要的宋词和风俗画 为主,符合材料,故D项正确。‎ ‎35.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 ‎36.“作为这场革命代表人物的康有为,其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个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 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B. 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并取得成功 C. 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D. 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答案】C ‎【解析】“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借助君主统治的权威性却要实行近代民主政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康有为是要借助君主统治的权威性而非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变法是失败的,维新思想也未付诸了实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借助儒学宣扬变法理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7.1895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乘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A. 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B. 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C. 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D. 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乘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说明了康有为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故A答案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A。‎ ‎38.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故选D。‎ ‎39.“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 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爱国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所以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不是“突破”表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和材料题意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不是日益巩固而是日益分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0.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救亡图存 C. 实践民主共和 D. 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资本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行了艰难而痛苦的抉择,他们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的层面。因此选B。‎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1954年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该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答案】(1)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解析】(1)原则: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原则: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可知,这一宪法体现的事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根本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知,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原始宗教到理性觉醒阶段(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儒学为主体的神学迷信阶段和对儒家经典的批评启蒙阶段。……几百年来,儒学的独尊地位逐渐丧失,但儒学的影响并未消失。‎ 材料二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亚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自《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儒学的境遇。‎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影响下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重大实践及各自的思想影响,‎ ‎【答案】(1)境遇:一方面儒学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极力维护,如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中命题;或成为统治思想(工具)。另一方面,儒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等挑战正统,批判专制 ‎(2)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激进的民生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民众觉醒;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明清时期不同的阶级中遭遇不同。在统治阶级中受到极力的维护,如科举考试中的内容主要出自于四书五经;反之,在当时的思想界却地位低下,如以李贽等人却开始质疑儒学的“独尊”地位,当时的小说对于其进行批判。‎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三个方面来分析启蒙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