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威远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材料中,意大利把我国流失在他们国家的文物,归还给了我国,而这些文物是承载我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可见,这说明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故①②正确;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但不是其根本动力,故③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前提,不是途径,排除④。故选A。 2.当地时间4月15日,法国巴黎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建筑损毁严重。这场火灾让全世界人民痛心,习近平主席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指出,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瑰宝。中国人民同法国人民一样,对此次火灾深感痛恻。这表明 ①法兰西文化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②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文化遗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为世界各国所认同”的表述错误,排除①。②④ :法国巴黎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让全世界人民痛心,习近平主席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指出,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瑰宝。中国人民同法国人民一样,对此次火灾深感痛恻。这表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④选项正确。③:文化多样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错误。故本题选D。 3.2019年4月14日,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学习强国·一封家书”现场诵读会在杭州举行。一封封家书寄托着亲情,传承着家风,记载着岁月,令在场观众感动不己。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③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 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③:一封封家书寄托着亲情,传承着家风,记载着岁月,令在场观众感动不己。由此可见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强调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受文化,不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①与题意不符。④:精神力量只有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4.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而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中国人一向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这体现出 ①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行为的选择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②:西方人婚姻观与中国人婚姻观的不同属于价值观差异,涉及的是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②正确。③:材料没有涉及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排除。④: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④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5.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强调,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是因为这样做可以 ①引领社会风尚,决定社会发展 ②促进社会文明,提供精神力量 ③弘扬正确价值观,营造良好氛围 ④改变人的思维与价值追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①:优秀文化能影响但不能“决定”社会发展,①错误。②: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文明,提供精神力量,②正确。③:优秀文化能够弘扬正确价值观,营造良好氛围,③正确。④:“改变人的思维与价值追求”与材料不构成因果联系,④排除。故本题选B。 6.汉语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成语或俗语,以此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下列成语或俗语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恰当的是 ①耳濡目染一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孟母三迁一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乡音难改一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一脉相承一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耳濡目染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不是强制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本题①符合题意;孟母三迁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应排除;乡音难改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本题③符合题意;一脉相承表明文化具有继承性,④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本题应选C。 7.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2019年3月“感知中国,意在巴黎”中国美术精品展在巴黎举办。展览聚焦中法艺术百年交流的历史,展示了刻载着历史印记和洋溢着新时代艺术创新精神的中国留法名家作品,中法人们在欣赏佳品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心。本次展览 ①让更多法国民众感受中法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 ②发挥了中华文化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引领作用 ③创新了文化交流的途径,推动了新时代中法艺术合作 ④通过讲述中国艺术故事,推动中国艺术的传播与共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中国美术精品展示了刻载着历史印记和洋溢着新时代艺术创新精神的中国留法名家作品,拉近了中法人们彼此的心。这说明本次展览通过讲述中国艺术故事,推动中国艺术的共享与传播,让更多法国民众感受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激荡与交融,①④符合题意。②:“中华文化在中法文化交流起引领性作用”表述错误,排除②。③:材料没有创新文化交流的途径,也没有推动新时代中法艺术合作,③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 8.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这是基于 ①教育能够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性传承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当前实现优秀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教育对人的教化和培育始终发挥着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育能够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性传承,①②符合题意。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说法错误。④:教育对人的教化和培育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是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9.宋朝包拯《乞不用赃吏疏》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目廉,不污日洁”之释,党的十九大提出弘扬“清正廉洁”的价值观。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传统思想至今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延续,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至今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①④符合题意。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②。③: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排除③。故本题选C。 10.清明时天地回暖,万物洁齐,春风催促农事。为祈丰收,古人形成清明春祭之习,这一天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后来逐渐形成了扫墓祭祖的礼俗。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身的传承性 ②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 ③文化总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④清明祭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包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民族节日。①符合题意,清明习俗从祈丰收到扫墓祭祖的演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故入选;②符合题意,古人形成清明春祭之习,后来逐渐形成了扫墓祭祖的礼俗体现了民族节日的内容,故入选;③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也不涉及文化的包容性,故排除。故选A。 11.登滕王阁,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游西湖,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纵情山水之间,品味诗词之美,“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人们出游新选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游历大好河山,感受诗词魅力,有助于深化文化体验 B.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传承诗词文化重在发掘其经济价值 C.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文化修养 D.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纵情山水之间,品味诗词之美,“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人们出游新选择。这表明游历大好河山,感受诗词魅力,有助于深化文化体验,A项正确;材料强调旅游的文化价值,B项中的“传承诗词文化重在发掘其经济价值”说法错误,排除;人们的文化修养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中的“取决于”说法错误,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12.著名的设计大师路易吉·克拉尼说:“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是宝贵的创意资源,我们都要予以敬畏、珍惜。”他提醒说,如果一味把西方的标准当作自己的标准,会令中国设计师部分地丧失主体意识。这旨在警示我们 ①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反对外来文化 ②文化借鉴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③文化创新要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④要不断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③:如果一味把西方的标准当作自己的标准,会令中国设计师部分地丧失主体意识。这旨在警示我们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借鉴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②③符合题意。①:我们要继承优秀民族文化,抵制西方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①排除。④: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④。故本题选C。 13.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王进玉认为,进入新时代,无论是文艺工作者本人,还是其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等,都要更加深入到社会和生活中去,即所谓的“接地气”“深耕耘”。这是因为 ①社会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资源 ②文化创作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 ③文艺作品的检验标准在于人民群众的需要 ④博采众长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进入新时代,无论是文艺工作者本人,还是其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等,都要更加深入到社会和生活中去,即所谓的“接地气”“深耕耘”。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资源,文化创作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体现时代精神,①②正确。③:社会实践是检验文艺作品的标准,③错误。④ :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4.川渝一带的人习惯性地称呼自己的父亲为“老汉儿”。在外地人看来,“老汉儿”是形容人老的意思。但其实“老汉儿”一词是带有褒义色彩的。重庆山多地少,原来的重庆人干活需要跋山涉水、肩挑背扛,男性自然承担起了家里最繁重的活,经历风吹日晒,人便显得有点苍老。“老汉儿”这个词生动地刻画出勤劳能干、质朴善良的父亲形象且寓意深刻,至今仍被沿用,由此可见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特定自然环境创造出川渝文化 ③一方水士,一方文化 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一切领域之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老汉儿”一词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实践,并被沿用至今,这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①符合题意;川渝一带的人习惯性地称呼自己的爸爸为“老汉儿”,这表明文化具有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符合题意。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错误。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但并不表示文化存在于一切领域之中,排除④。故本题选C。 15.“水书”是水族先民创制的一种独具一格的雏形文字,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它是水族民间知识、民间文化的综合记录与反映,涉及天文历法、原始信仰、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流传于西南地区的水族聚居地。水书文化 ①具有鲜明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②是水族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享用的文化 ③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④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是由水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 :“水书”是水族先民创制的一种独具一格的雏形文字,它是水族民间知识、民间文化的综合记录与反映,涉及天文历法、原始信仰、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流传于西南地区的水族聚居地。这说明水书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水族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享用的文化,①②符合题意。③: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③说法错误。④:水书文化深受水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但并不是由水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决定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6.如图是汉字“鱼”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 ①反映了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折射出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 ③体现了汉字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④旨在强调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②③符合题意,汉字“鱼”的演变过程折射出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体现了汉字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特点;④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旨在强调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故选C。 17.松、竹梅被中国人称为“岁寒三友",国人不仅喜欢其外在形象,更欣赏其内在品格。在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自然事物,松、竹、梅的形态和习性虽没有多少改变,但人们赋予它们的涵义,却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这说明 ①文化作为精神产品,必须有特定的自然物作为载体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气质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和集中体现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松、竹梅被中国人称为“岁寒三友",国人不仅喜欢其外在形象,更欣赏其内在品格。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气质,③正确;在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自然事物,松、竹、梅的形态和习性虽没有多少改变,但人们赋予它们的涵义却在不断发生变化。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②正确;文化作为精神产品,必须有特定的物质载体,但不意味着一定是自然物,①中的“必须有特定的自然物作为载体”说法错误,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18.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下列关于民族精神匹配正确的是 ①伟大创造精神——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②伟大奋斗精神——本世纪中叶,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③伟大团结精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伟大梦想精神——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世纪中叶,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体现的是伟大梦想精神,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体现的是爱国主义,④与题意不符合,应排除;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近一千年体现了伟大创造精神,①符合题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伟大团结精神,③符合题意;本题应选B。 19.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着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积蓄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磅礴伟力。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②中华民族精神荏苒岁月、历久弥新 ③以奋斗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④中华民族具有伟大恢弘的创造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着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积蓄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磅礴伟力。以奋斗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具有伟大恢弘的创造精神,③④符合题意;①②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D。 20.63年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响应“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投身到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中,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的铸就表明 ①群众的实践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②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③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基本特征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实践中不断变迁和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响应“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投身到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中,铸就了“西迁精神”。这表明群众的实践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基本特征保持稳定;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时期,爱国主义既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④中的“不断变迁”说法不妥,排除。故本题选A。 21.怎么去爱国?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爱国方式,但爱国的共同底色从未改变。古有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担当,近有陈毅“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的气概,今有青年学子“以隽永之心,树报国之志”的誓言。这表明 ①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要求不同 ③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国感情 ④不同的现实条件下,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爱国主义的相关知识。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爱国方式,但爱国的共同底色从未改变。这表明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①正确,②错误;古有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担当,近有陈毅“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的气概,今有青年学子“以隽永之心,树报国之志”的誓言。这表明不同的现实条件下,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④正确;公民在表达爱国情感时必须理性、合法,③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22.壮族自古以来就以“歌的民族”闻名。壮族民歌形式、曲调、内容多样,在广大壮族地区,婚丧嫁娶、欢度节日、贺喜庆宴、祈祷祝福,甚至是割草打柴、耕地插秧,都会以歌传情、以歌表意,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下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②壮族艺术家是壮族民歌创作的主体 ③各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④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歌曲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①③选项表述正确。②:壮族民歌创作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②错误。④:文化的力量熔铸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故④选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23.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精致淡雅,水为吴越文化带来了优雅的文化内涵;地处内陆的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热情奔放,加上地形复杂,多民族交错杂居,更具有多样化民族个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决定了文化的多样 ③不同区域文化在渐趋融合中走向统一 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会影响文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由此可见,①④适合题意,②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24.始于我国古代七十年前的榫卯是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便紧密连接,不再分离,使普通的木头有了生命。大到舟船车辆,小到桌椅板凳,都离不开榫卯技术的应用。这表明 ①榫卯展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我国科技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③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 ④榫卯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榫卯不能展示人的精神世界,①错误。②:该选项表述与事实不符,②错误。③④:榫卯是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该工艺使普通的木头有了生命。大到舟船车辆,小到桌椅板凳,都离不开榫卯技术的应用。这表明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榫卯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③④选项正确。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来颇为活跃的一种有害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往往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的旗号,按照自己的政治诉求,任意否定、歪曲历史,颠覆科学的历史结论,制造思想混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文化存在于历史积淀之中,历史的自觉和自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石。我们要坚定正确的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中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刻不容缓。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有利于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增强识别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科学、正确地认识、学习本国历史,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或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解析】本题以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以及我们对待历史虚无主义的泰顿为话题设置情境,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知识限定比较明确,结合知识限定和材料分析,可以发现解答此题要用到的知识点主要有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根据这三个知识点分析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的意义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考察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走进展厅,“深圳十大观念”标语映入眼帘: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习近平驻足交流并发表讲话:“我十八大以后第一站就是到的深圳,到了广东。十九大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还是要再到广东来,再到深圳来。我们就是在这里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不停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知识,分析“深圳十大观念”对深圳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又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②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些都离不开科技、体制等各方面的创新,是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观念,物化到政府及社会行为,使深圳经济社会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圳的“十大观念”崇尚读书、鼓励创新、尊重市民的文化权利等,拉动了城市的文化消费,极大地促进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习近平考察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知识,设问指向分析“深圳十大观念”对深圳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 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深圳十大观念”分析对深圳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同时也赋予了党的文化使命以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期”解决了国人思想“僵化”的问题,而“新时代”则需要着重解决思想“分化”的问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启,是以思想解放为肇端的。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掀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一页。 进入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社会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也更加明显,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有关知识,分析“新时代”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新时代”加快思想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新时代”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若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角度分析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从材料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有关知识,分析“新时代”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与社会”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新时代”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学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的力量、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等角度来分析说明。①文化的力量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新时代”加快思想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②文化与综合国力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新时代”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8.1945年民族歌剧《白毛女》在延安诞生,2017年第四代《白毛女》成功复排。创作人员为了使作品既保持“原汁原味”,又具有时代气息,主动向经典学习、向人民学习,深入故事原型发生地—河北平山县河坊村体验生活,新版《白毛女》更加强调回归格局艺术本体,突出音乐性、歌唱性和旋律性,将以前的对白台词改成唱腔,贴近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它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融合,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在歌词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歌剧《白毛女》是如何实现创新的。 【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作人员深入故事原型发生地体验生活,获取了丰富的创作资源。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歌剧《白毛女》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同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它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相融合,在歌剧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实践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创作人员为了使作品既保持“原汁原味”,又具有时代气息、主动向经典学习、向人民学习,充分体现了文化作品要来源于群众生活,并满足群众需求。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歌剧《白毛女》是如何实现创新的,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然后考生可以从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的主体,以及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方向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29.2018年8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提出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取材于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完整描写了三代寒罕坝造林人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历经半个多世纪薪火相传的奋斗历程,他们积极响应祖国号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百折不回,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大自然勇敢抗争,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用青春热血书写了荒原变林海的伟大绿色工程传奇的故事。如今建设美丽高岭的梦想得以实现,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在2017年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三代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来变荒丘沙海为一望无涯的绿色世界,是天人合一的生动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史诗般实践。讲好塞罕坝人创造奇迹的生动故事,写好塞罕坝精神的英雄史诗,用诗人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能够精准概括塞罕坝人可贵的家国情怀。 (1)结合材料,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身上是如何体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 (2)请就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设计两条宜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言简意赅。 【答案】(1)①三代塞罕坝造林人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历经半个多世纪将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创造了将荒原变林海的伟大绿色工程,体现了伟大创造精神。 ②三代塞罕坝造林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大自然勇敢抗争,付出辛勤汗水和巨大牺牲,创造绿色奇迹,体现了伟大奋斗精神。 ③三代塞罕坝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半个多世纪来变荒丘沙海为一望无涯的绿色世界,美丽高岭的梦想得以实现,体现了伟大梦想精神。 ④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三代人更迭,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团结心同舟共济,共同创造人间奇迹,体现了伟大团结精神。 ⑤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能够精准概括三代塞罕坝人可贵的家国情怀,他们将爱国主义付诸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2)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学习光辉榜样,做“四有”新人;传承中华文明,共筑民族精神等。 【解析】本题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青春热血书写了荒原变林海的伟大绿色工程传奇的故事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材料中,三代寒罕坝造林人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历经半个多世将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创造了将荒原变林海的伟大绿色工程,故可以从伟大创造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塞罕坝人积极响应祖国号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百折不回,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大自然勇敢抗争,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故可以从伟大梦想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三代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来变荒丘沙海为一望无涯的绿色世界,是天人合一的生动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史诗般实践,故可以从伟大梦想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团结心同舟共济,共同创造人间奇迹,故可以从伟大团结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三代塞罕坝人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们将爱国主义付诸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中,故可以从爱国主义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学习光辉榜样,做“四有”新人;传承中华文明,共筑民族精神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