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 (8)
6 画 《画》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突显“画”的形象特征,读起来饶有趣味。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材随诗配有一幅水墨山水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揭示谜底,还能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3.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谜语诗的趣味和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谜语诗的趣味和山水画的意境。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识记“远、色”等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可以把识字与朗读古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诗的语境来认读生字。随文识字时,注意“色”是平舌音,“山、水、声、春”是翘舌音;“近”是前鼻音,“听、声、惊”是后鼻音。“远、近、还”的识记,可让学生结合“走之”演变过程,理解含有“走之”的字和走路或路有关。“还”可通过熟字“不”加一加的方式来识记,如“辶+不=还”。“远、近”两个词可与“有、无、来、去”放在一起学习。“听”“色”可以与“近”“爸”换偏旁识记。 本课要求会写“水、去”等生字。“去”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提示学生上部“土”和下部“厶”的起笔要对正。“水、不、来”是独体字,都有一个纵向支撑的关键笔画竖或竖钩,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3个独体字的共同之处,领会支撑笔画的作用, 然后教师示范典型字,学生练写。 2.朗读背诵 古诗的朗读要分层次进行,注意掌握好停顿,读出韵味。首先要通过教师范读、借助拼音自由朗读等形式读准字音;再通过学生跟读、师生轮读等形式读出节奏;最后通过图诗对照的方式,猜出谜底。此外,画中描述的景物与生活实景有差异,朗读时,可将差异之处适当体现在重音上,以突显是一幅“画”的特点。学生在熟读成诵后,可以表演读、配乐读的方式,多轮朗读,直至熟读成诵。背诵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记忆,如,抓住“山、水、花、鸟”4个字来背诵,抓住“远”和“近”、“去”和“来”两组意思相反的词来背诵。 1.准备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生字和“走之”“斜刀头”两个偏旁。 2.会写“水、去”等生字。 板块一 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谜底。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学生发言,教师给出谜底:手。 3.过渡: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教师出示彩色的课文插图和诗句,同学们,你们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山、水、画、鸟) 5.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6.过渡:仔细看看画上还有什么字?这四句诗中,你们都认识哪些字呢? 板块二 初读正音,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句,要求圈画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4.课件出示练习,指名学生说。 ( )è ( )ìn ( )ēng 色 近 声 ( )ūn ( )ái ( )īng 春 还 惊 5.教师把生字卡片分给学生,请拿到卡片的同学上台,把卡片上的字读给大家听。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 板块三 认读生字,指导朗读 1.课件出示“远、近、还”3个字,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字形的相同点。 三个字的偏旁都相同。 2.过渡: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个新偏旁——走之。(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走之”)课件出示“走之”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特点。 3.提示:“辶”下面的捺像是奔走中的人的腿,含有“走之”的字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 4.教师引导学生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生字。 “近”——“斤”加走之;“远”——“元”加走之;“还”——“不”加走之。 5.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远、近”。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近?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远? 6.课件出示“有、无”“去、来”,让学生找反义词:有—无、来—去。 7.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去、来”:“土+厶=去”;“米+一=来”。 8.学习“无”字,教师出示“天”与“无”区分。 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9.课件出示“听、色”,引导学生找一找和这两个字相近的字。(提示:听—近、色—爸)。 10.引导学生用想象法识记“色”。 色,上面是“”,这个叫“斜刀头”,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 11.让学生用“色”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12.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式识记“听”。 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 13.让学生用“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14.课件出示“声”,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外面的声音,并用“我听见了________的声音”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15.让学生用“声”组词:声音、歌声、大声、小声。 16.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全班齐读。 17.教师说每行诗的前2个字,学生跟读后3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板块四 课件演示,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水、去、来、不”4个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字的书写顺序,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水”的第一笔写在竖中线上,横撇是第二笔,其中的撇要与第四笔捺相呼应;“去”的第三笔是长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来”的第四笔和第五笔分别写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些;“不”的笔画较少,撇和点要对称,要写舒展。 3.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这些生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写写它们吧!(教师在黑板上写“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它呢?(学生回答:雨水、河水、汗水……) 它有几笔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先写中间的竖钩,再写左右的部分。 (1)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边写边说:竖钩写在竖中线,两点对称分两边。 (2)让学生记住它的笔顺,在书上描红一个,再在练习本上练写一个。 (3)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 4.过渡: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写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学写“去”吧!(教师在黑板上写“去”)你们平时又在哪儿见过它呢?(学生回答:上去、回去、来去……)它有几笔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它的笔顺吧!(课件动画展示“去”的书写笔顺) (1)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边写边说:先写一短横,再写一竖,再写一长横。 (2)学生在书上描红一个,再在练习本上写一个。 (3)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 5.过渡:还有两个字“来”和“不”,让我们用相同的方法一起来写写吧! (1)课件动画展示“来”的笔顺,学生认真观察。 (2)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边写边说: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3)学生在书上描红一个,再在练习本上写一个。 (4)课件动画展示“不”的笔顺,学生认真观察。 (5)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边写边说: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 6.过渡:同学们刚刚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了写这些生字,现在让我们来填空吧! “水”字共( )画,第一画是( )。 “去”字共( )画,第三画是( )。 “来”字共( )画,第一画是( )。 “不”字共( )画,第二画是( )。 7.学生齐说,教师给出答案。 8.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谜语诗的趣味和山水画的意境。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进行听写:水、去、来、不。 2.展示学生书写情况,师生评价。 3.过渡: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真不错!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这首诗吧! 板块二 创设情境,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要求根据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诗,并回答诗中具体介绍了哪几种景物。 山、水、花、鸟。 3.教师提问,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回答问题。 (1)想一想,我们平时去爬山,如果从远处看山,能看得清楚山的颜色吗?(不能)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呢?(哗哗的流水声) (3)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凋谢) (4)小鸟停在树上,如果有人靠近,小鸟会怎样?(受惊飞走) 4.过渡: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呢?下面跟老师一起来看看吧! 5.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创设情境。 (1)请一位最后一排的学生观察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说说观察结果。(有颜色) (2)请一位学生站到课件中画的面前,听听画中的“水”有没有声音,说说观察结果。(没有声音) (3)请一位学生说说画上画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什么季节开的?(春天)为什么它现在还开着?(教师板书:春去花还在) (4)请一位学生靠近画上的鸟,看看鸟会不会飞走,说说结果。(鸟没飞走) 6.小结:你们是不是发现这首诗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呢?那大家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学生回答:画)是啊,只有在画上才能出现这样的情景,所以这首诗的谜底就是——画。(板书课题) 7.指名领读,全班跟读,再自由朗读。 8.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边读边用笔在书上圈画出来。 9.课件出示反义词。 远——近 有——无 去——来 (1)学生说说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让学生通过举例子说明,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找学生现场演一演“来”“去”,体会“来、去”的意思。 (3)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表达相反意思的词语。 早——晚 高——矮 胖——瘦 (4)教师和学生合作,教师说前一个词,学生说出后一个反义词。 板块三 形式多样,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书节奏。 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3.过渡:同学们朗读得真棒啊!我发现有些同学已经可以不看课本就读出来,我们一起来比比赛吧! 4.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 5.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教师背每行诗句的前2个字,学生背后面的3个字。 (2)教师和学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3)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4)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5)学生上讲台挑战背诵。 板块四 回顾课文,归纳总结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画景美 画美 2.小结:没想到画中的景物这么美!诗歌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很整齐,我们不仅欣赏了山水花鸟,还学会了生字和反义词,真是收获满满!同学们回去也要背熟哦! 完成对应训练。 重视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读为主,让“读”贯穿学习的始终。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学生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在熟读的基础上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背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