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伊美区二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倪方六 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更是不可或缺。“包”最早并不叫 “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 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 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 之俗”据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 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 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 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子,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 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 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 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 “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 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也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 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 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 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 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 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 - 2 - 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 宋朝称“照袋”,也称“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 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 越来越丰富,如有了放钱放物的“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 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 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 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 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B. 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 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C. 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 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 古人出行时要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 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 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B. 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 “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C. 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 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 D. 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 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到明清也在使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写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 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 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 - 3 - 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C. 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 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D. “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 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 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 析。D 项,“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说法扩大范围。第一段“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 口袋”。忽略原文的“大多”。故选 D。 【2 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文 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仔细 辨别细微差别,判断正误。C项,“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 有装饰的作用”说法错误,佩囊延续的主要原因是“实用方便”。故选 C。 【3 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选项内容,然后在文章中找到项对应的内容,与选项内容仔细对比, 判断正误。B项,“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说法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可以看出宋朝的鱼袋还可 象征身份。故选 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 4 -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炫耀 左克才 寒气切割着时月裸露的肌肤,他在一幢楼的铁栅门来回徘徊。时月傍晚离开楼房时手里 有了厚厚一沓钱,拎着二万六千元,悬空的心落了下来的,老板总算兑现了血汗钱。时月挤 在弯弯曲曲的队伍中,火车只有腊月二十九的票。 三十的风很硬,但被鞭炮烟花软化一些,时月进村已是家家忙着贴春联窗花、放爆竹的 时候了。站在村口的儿子焦急张望着,见到他熟悉的身影飞也似的迎上来。时月有了幸福的 感动,儿子长大了。 洗漱后时月燃起香烟,菜已上桌,浓浓的亲情在酒香中弥漫。时月在淡淡的醉意中睡去, 零点的钟声催响此起彼伏或高或低的鞭炮声,时月催促儿子燃放鞭炮。不多时,门外的鞭炮 声突然哑了,时月坐起来竖耳侧听,脸上露出忧郁的神情。 早晨,灿烂的阳光驱散了时月阴郁的心情。时月在外是一个小工头,二层楼房在村庄是 最好的。九点了,时月揣上两包高级香烟出了门,阳光极力驱散浓浓的烟气,丝丝缕缕的火 药味呛进鼻孔,时月悠闲地踱步,抱拳挂笑新年好。时月走到四平门前时,猛然发现原先破 旧的楼房不见了,眼前是一幢新的三层洋楼,灰色墙砖、红色花岗岩石阶、白玉扶栏、黄色 门楼、园林风格的园墙,显得金碧辉煌。四平笑吟吟迎出楼敬烟让坐,时月面露尴尬的表情, 极不情愿地接过香烟匆匆离去。时月闷闷不乐地躺在床上,妻子见时月阴沉的脸色,以为沿 途劳累,中饭也没敢叫醒他,晚餐时,他草草喝几杯酒后又睡去了。 时月脸色越来越阴郁,妻子心中生出丝丝不安,不时催促时月到医院看看。儿子说,也 可能是累的,工地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吃的也是黄米饭堆着寡味的菜皮,十多人一间的大 通铺弥散着汗臭味,还有那此起彼伏的鼾声。妻子怔怔的,没有理出头绪。 新年是喜庆的,正月是亲朋好友的,可时月没有喜庆的心情更没有串门走动的意思,整 天昏昏沉沉的,时而躺着望着天花板发愣,时而靠床低头沉思。初六过后,打工者纷纷外出, - 5 - 时月却没有外出的迹象,妻子察看着时月的表情,沉闷的正月在不紧不慢中走着。 初八天刚放亮,时月早早起床洗漱一番,菜色的脸添了一丝红彩,凌乱的头发一丝不苟 地趴在头上,皮夹克在洁白的衬衣下显得锃亮炫目。妻子精神抖擞,猛火烧水做饭,儿子不 再迟迟缩在被窝里。天气格外爽朗,时月的灿烂给家人送来了明媚的阳光。时月春风得意地 走出家门,皮鞋敲击着硬硬的土地。回家时天已透黑,妻儿看到时月喜气洋洋的样子,心情 别提有多高兴。 妻子趁着时月高兴壮着胆子说:“什么时候出门。”时月说:“一时走不了啦。”“怎 么走不了呢?村庄外出打工的走得差不多了,要是累就在家多歇几天。”时月说:“不是多 歇几天,而是三个月。”妻子睁大迷茫的双眼呆望着时月,半天说不出话来。时月笑着说: “看你那痴样,这是我这些日反复考虑而又非做不可的事,不然我会心神不安的。”妻子说: “怎么净说些没头没脑的话。”时月说:“初一我家鞭炮哑了,走到四平家门前看到了那么 漂亮的洋楼,把我家楼房逼到了角落,不把楼房做高做大,我是没有好心情,更不会有好运 气的。”妻子说:“四平家借了不少债,再说我家楼房盖了才四年,而楼房样式年年变。” 时月说:“借债也得盖,农村人靠楼房撑门面,在外拼死拼活地挣钱不就是争个面子,吃好 喝好别人是看不见的,好楼房儿子找媳妇都容易。”妻子说:“儿子正月十二就开学,先给 点钱报名。”时月说:“念什么念,书读得再多还不是挣钱,念书不如早挣钱,楼房做好后 就带儿子外出打工,好把房债还上。” 三个多月后,一幢洋楼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生辉,时月带着炫耀的满足仰视着。 青苗挂着晨露,一个男人背着沉重的包袱,瘦长的少年拖着沉重的脚步亦步亦趋,中巴 扬起漫天的尘土罩着女人,她雕塑似地久立在路旁望着尘土弥漫消散。 4. 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以“炫耀”为题,写时月和四平为了炫耀宁可借债也要盖新楼,一详一略,暗示了这 种现象的普遍性,表达了作者讽刺和批判的态度。 B. “三十的风很硬,但被鞭炮烟花软化一些”,用景物衬托心情,暗示新年的浓烈气氛以及 即将到家的喜悦冲淡了时月在外打工、讨薪的艰辛。 C. “四平笑吟吟迎出楼敬烟让座,时月面露尴尬的表情”,抓住人物表情进行描写,对比中 突出了一方的满足得意和另一方的失落。 D. 时月感到自家楼房被逼到了角落,因为四平家高大漂亮的楼房把自家的楼房给遮挡住了, 使自家的楼房处在了角落,采光通风变差。 5. 小说的主人公时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 - 6 - 6. 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去掉,你认为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4. D 5. ①虚荣心强,争强好胜。时月的“二层楼房在村里一直是最好的”,他 很满足,一旦发现别人的楼房超过了自己,立刻闷闷不乐,直到又盖起了更好的楼才满足。 ②吃苦耐劳,勤劳能干。时月长年在外奔波劳累,吃的、住的、工作环境都很差,劳动强度 大,还时常被欠薪,但他对这一切都默默忍受。③目光短浅,没有远见。他认为读书无用, 念书不如早挣钱,所以不顾儿子的前途,让儿子辍学随自己外出打工。 6. 我认为不能去掉。①从结构上看,首尾照应。本文以时月在外讨薪开始,以时月带儿子外 出打工结束,前呼后应,结构完整。②从情节上看,明确交代了儿子的命运,使情节更加完 整清晰。③从主旨上看,说明时月的炫耀要付出两代人沉重的代价,加重了批判的意味,深 化了主旨。④“亦步亦趋” 暗示时月的儿子有可能把这种生活理念和方式继续下去,增加了 悲剧意味,耐人深思。 我认为可以去掉。①从结构上看,第九段不但点题,而且照应开头。本文以楼房前的徘徊开 始,以楼房前的满足结束,前呼后应,结构已经完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②从情节上看, 儿子将会被迫辍学,同时月一起外出打工的结局在第八段结尾已经暗示,不用再次点明。③ 从主旨上看,第九段的描写已经暗含着作者对时月的批判与讽刺,明确了主题。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 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时月感到自家楼房被逼到了角落,因为四平家高大漂亮的楼房把自家的楼房给遮挡住 了,使自家的楼房处在了角落,采光通风变差”错误,从文中来看,两家人的楼房并没有挨 着,否则时月第一天晚上回家就能发现,这里的“逼到了角落”是一种心理感受,不是实指。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 “小说的主人公时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然后要到小说中圈 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 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考生要注重把握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等。从文中来看,时 - 7 - 月是个小工头,一年拼死拼活也就能挣两万多块钱,而自家的二层小楼在村里一直是最好的, 当他发现别人家的楼房超过自己家的楼房时,就非要盖更好的楼房。这表现了他的争强好胜, 当然也有虚荣心。时月的钱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这些又表现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同时,他让儿子辍学打工,则体现了他的目光短浅。作答时,可以先总结时月的特征,然后 分析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 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去掉, 你认为可以吗?请简述理由”,这就要求考生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小说最后一段写 了什么内容,这一内容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小说主旨、艺术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小说最 后说“青苗挂着晨露,一个男人背着沉重的包袱,瘦长的少年拖着沉重的脚步亦步亦趋,中 巴扬起漫天的尘土罩着女人,她雕塑似地久立在路旁望着尘土弥漫消散”,这是说时月带着 儿子外出打工,这与小说开头时月讨要薪水形成首尾呼应,让小说的结构首尾圆和,同时也 明确交代了时月儿子的命运——与父亲一起外出打工,这些是结尾在小说情节结构方面的作 用;从儿子“亦步亦趋”的表现来看,“亦步亦趋”的意思是“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 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这就说明儿子踏上与父亲一样的道路,而且有可能把父亲的这种生活理念和方式继续下去, 这就具有了悲剧的意味,而造成这一悲剧与时月上文的炫耀是分不开的,“沉重的包袱”“沉 重的脚步”说明因为时月的炫耀让两代人付出沉重的代价,背上沉重的包袱,加重批判的力 度。这是小说最后一段的效果。考生如果认可最后一段就可以从上面几个方面分析。如果不 认可,就要明确倒数第二段的效果。倒数第二段说“三个多月后,一幢洋楼在阳光的照射下 耀眼生辉,时月带着炫耀的满足仰视着”,这是写时月的满足,这与上文时月在楼房前的徘 徊呼应,小说最后一段提到时月儿子要与父亲一起去打工,而倒数第三段就提到“念什么念, 书读得再多还不是挣钱,念书不如早挣钱,楼房做好后就带儿子外出打工,好把房债还上”, 这已经暗示了时月儿子辍学打工的命运,最后不必再提,同时在倒数第二段描写时月满足的 时候,“炫耀”就已经透露出时月的批判,主题已经明确。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 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 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 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 - 8 - 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 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 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 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小说 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 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 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 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 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 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 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 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 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 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 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县召署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 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 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 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时,大将军 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郃进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 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 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留迟,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就国自杀,支党悉伏其诛。凡交 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 郃岁中举孝廉,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 - 9 - 节。在位四年,坐.请托事免。 安帝崩,北乡侯立,复为司徒。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 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将作大匠翟酺上郃“潜图大计, 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郃涉都侯,辞让不受。年八十余,卒于家。门人上党冯胄 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节选自《后汉书.方术列传》)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 拜:被授予 B. 唯汉中太守不豫.焉 豫:参加 C. 坐.请托事免 坐:因为 D. 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异:认为……不一般 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 /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B. 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 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C. 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 /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D. 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 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和帝登上皇帝位后,分别派遣使者穿上便服并单独行动,各人到州县,察访采集民间的 歌谣,其中有两个使者投宿到了李郃住的房子。 B. 朝廷使者出发时并没有通知李郃,但李郃通过天象就知道此事,两位使者感到十分惊讶, 完全不相信这一事实。 C. 李郃凭他对天象运行的了解,力劝汉中太守不要与大将军窦宪扯上关系,事实证明他的判 断是完全正确的。 D. 李郃知识渊博,最后当上了司空,他敢于向皇上陈述政治得失,表现了忠臣的节气;最后 他还助力皇上,并因此而受到褒奖。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 (1)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 (2)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 【答案】7. C 8. B 9. B 10. (1)李郃继承父业,游历了太学,通晓《五经》。擅长《河洛》风星占卦之术,他外表 质朴,别人都不了解他。 (2)希望您忠诚王室,不要与他结交。”太守坚决派人前去,李郃不能阻止。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 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A项,句意为:当初两位使者当中有一人被拜为汉中太守。拜:被授予。正确。 B项,句意为:只有汉中太守不在其中。拜:被授予。正确。 C项,句意为:因为请托别人办事而被免官。坐:因……而犯罪。错误。 D项,句意为:脱掉丧服后又为老师三年心存哀悼,当时人都认为他不一般。异:认为……不 一般。正确。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等到北乡侯病重,李郃暗地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商 量扶立顺帝,正逢孙程等人的事情先成功,所以李郃的功劳不明显。第二年,因为官员百姓 多有疾病,不断有灾难发生,(皇上)赐诏书免去了他的官”。“少府”是官职名,是陶范的 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项;“顺帝”是“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手法和作者 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原文,辨析正误。 B项,“完全不相信这一事实”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二人默然,惊相视”,并未说是否 - 11 - 相信。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第一句中,“袭”,继承;“通”,通晓;“善”,擅长;“人莫之识”,宾语前置。 第二句中,“一心”,忠诚;“交通”,结交;“固”,坚决;“勿与交通”,省略句。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 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 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 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 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 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 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 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 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 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 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 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李郃字孟节,是汉中南郑人。他父亲叫李颉,以儒学著称于世,做官做到了博士。李郃 继承父业,游历了太学,通晓《五经》。擅长《河洛》风星占卦之术,他外表质朴,别人都不 了解他。县衙召他做幕门候吏。汉和帝登上皇帝位,分别派遣使者,使者都穿便服并单独行 动,各人到州县,察访采集民间的歌谣。当两个使者到了益部,他们投宿到了李郃住的房子。 这时正是夏天晚上在外乘凉,李郃便仰观天上,问道“:你们两位从京师出发时,知道朝廷 - 12 - 派了两位使者吗?”两人默不作声,惊讶地互相对看一下答道“:没有听说过。”并问“:你 怎么知道的?”李郃指着星星告诉他们“:有两颗使星奔向益州分野,所以知道这件事。” 过后三年,当初两位使者当中有一人被拜为汉中太守,李郃还在汉中为吏,太守认为李 郃有隐德,就召他做了户曹史。当时大将军窦宪娶纳妻子,天下的郡国都送礼庆贺,郡里也 派使者前往。李郃进谏道“:窦将军是皇上的姻亲,却不修礼德,反而专擅权力,骄狂恣肆, 他危亡的灾祸马上就会来了,希望您一心忠诚王室,不要与他结交。”太守坚决派人前去, 李郃不能阻止,就请求自己出发,太守答应了他。李郃于是所在留迟,来观其变化。(李郃) 走到了扶风,窦宪(就已经)回到自己的郡国自杀了,他的朋党全都伏法被杀。凡与窦宪有 交往的人,都被免官,只有汉中太守不在其中。 李郃岁中被举荐为孝廉,五次提拔,做了尚书令,又被拜官为太常。元初四年,他代替 袁敞担任司空,多次陈说政事得失,有忠臣的气节。他在位四年,(最后)因为请托别人办事 而被免官。 安帝死后,北乡侯立为皇帝,李郃又担任司徒。等到北乡侯病重,李郃暗地与少府河南 陶范、步兵校尉赵直商量扶立顺帝,正逢孙程等人的事情先成功,所以李郃的功劳不明显。 第二年,因为官员百姓多有疾病,不断有灾难发生,(皇上)赐诏书免去了他的官。将佐大匠 翟铺向皇上奏请李郃“暗中图谋(助立皇上的)大计,来安定国家”。于是(朝廷采录了) 他暗中做出的功劳,封李郃为涉都侯,李郃辞让不接受。八十多岁时,死在家中。他的弟子 上党人冯胄独自制了丧服,为老师守丧,脱掉丧服后又为老师三年心存哀悼,当时人都认为 他不一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硕鼠 《诗经·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贯:侍奉。②女:同“汝”。③逝:同“誓”。④爰(yuán):乃,于是。⑤德:感 激。⑥直:同“值”。 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13 - A. “黍”“麦”“苗”分别指黄米、麦子和未成熟的庄稼苗,从中可见奴隶主无所不贪的特 点。 B. “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都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肯顾(德、劳) 我”。顾,顾怜;德,感激;劳,劳作。 C. 这首诗每章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责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 D.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恶与鄙视。 E. 文中“乐土”“乐国”“乐郊”是指没有自然灾害的地方。 1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的 表达效果。 【答案】11. BE 12. 通篇采用“比”的手法。把剥削阶级比作偷吃劳动果实的大老鼠, 刻画了他们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揭示了他们的凶残本性。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増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可以更好地抒情,强烈地表达了奴隶们对统 治者残酷剥削的揭露和斥责。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 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 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劳,劳作”错误,“莫我肯劳”意思是“你却不慰劳我”,“劳”,“慰劳”; E项,“指没有自然灾害的地方”错误,应该是指劳动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理想境界。 故选 BE。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结构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回顾诗歌表达技巧 的范畴,然后分析诗歌写了什么,是如何来写的。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本题问的是“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 形式?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 14 - 二是结构上的形式,难度不大,因为本题所给的诗歌出自《诗经》,《诗经》中作品常见手法 是赋比兴,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使用重章叠句。 先看第一个问题,主要的表现手法。这首诗歌标题是“硕鼠”,诗歌中塑造了一只大老鼠的 形象,而且每一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这与贪得无厌 而寡恩的剥削者是相似的,所以这里是把奴隶主剥削阶级比作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 这是使用比的手法,以硕鼠作比,突出了剥削阶级丑恶贪婪的嘴脸,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其 的愤恨之情。 再看第二个问题,结构上采用的形式。就《诗经》这本书而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 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就本诗来看,三章都以“硕鼠硕鼠” 开端,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 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 削者的憎恨。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 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 吞没。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 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 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使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步一 步加深对剥削阶级的揭露和痛斥。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诗人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流泪叹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 之多艰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 15 -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1)中可以抓“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 这一提示信息,如(2)中可以抓“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流泪叹息”这一提示信息,如(3) 中可以抓“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这一提示信息。默写的时 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宴”“晏晏”“太息”“掩涕”“壑”“嫠”。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30 分) 14.下列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却.与小姑别②适.得府君书③可怜..体无比④汝岂得自由.. ⑤五里一徘徊..⑥举言..谓新妇⑦哽咽..不能语⑧昼夜勤作息.. ⑨便复在旦夕..⑩既欲结大义..⑪本自无教训.. A. ①③⑩ B. ②⑦⑧ C. ⑤⑦⑨ D. ④⑥⑪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与现 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却:古义:回头,退出去。今义,表转折连词;②适:古 义:刚。今义:切合,适合,正好;③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④自由:古义: 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⑤徘徊古义今义都是: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 犹豫不决。⑥举言:古义:发言,开口讲话。今义:现在已经不用该词;⑦哽咽:古义今义 都是:不能痛快的出声哭;⑧作息:古义:指新奇劳作。今义:起居、劳作与歇息;⑨旦夕: 古义今义都是:早晨和晚上,比喻很短的时间;⑩大义:古义:指婚姻。今义:代表正义的 道理;⑪教训:古义:指教养。今义:指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水灾的教训。故选 C。 1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感慨系.之(附着) 喻.之于怀(比喻) B. 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 终期.于尽(至,及) 列.坐其次(排列) C. 茂林修.竹(修整) 人之相与.(交好) 修短随化.(变化) 其致.一也(情趣) D.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暂.得于己(一时) 向.之所欣(一向,向来)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答案】B 【解析】 - 16 - 试题分析:A 项喻:明白;C项修:高;化:指自然;D项向:过去,从前。 1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 D.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 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 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 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 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 C 项“观”:名词,景观。 故选 C。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 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 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 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7.《采薇》诗中没有表现的思想感情倾向是( ) A. 对周天子的愤怒 B. 对战争的厌恶 C. 对和平的向往 D. 思乡自伤之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 要明确选择要求,如本题“《采薇》诗中没有表现的思想感情倾向”,然后回顾诗歌的内容,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思想感情,最后做出选择。 《采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 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 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末 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在“今”与 - 17 - “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 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歌包含的情感如下: 思乡自伤之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没有对周天子的愤怒。 故选 A。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 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B. 有关专家指出:笔者认为,导致此轮房价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扩张速度太快,控 制房价必须从收缩货币入手,否则,其他措施只能是扬汤止沸....。 C. 报道上指张爱玲身无长物....,居所非常简单,没有家具、没有床,她睡在活动铺盖上面。发 现她的警察说:“不记得她房子有什么家具,只知道到处有很多纸张文件。” D. 司光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真是不刊之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如履薄冰”,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是指人的心态,不指客观状况,而语 境说的是“经济状况”,使用错误,可用“每况愈下”。 B项,“扬汤止沸”,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对头,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适用于此处语境。 C项,“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没有什么财产。此处形容张 爱玲的境况恰当。 D项,“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此处形容司马光“由俭入奢易,由奢 入俭难”这句话,正确。 故选 A。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 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的竞选。 B. 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大领域内,中国科技界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姿态勇敢地迎 战,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表现不俗。 - 18 - C. 近几年来,关于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 21 世纪主导性文化以及 21 世纪将成 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观点,十分流行。 D. 我们把水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 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 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的竞选”结构混乱,该句 把“角逐……职位”和“参加……竞选”两句杂糅,原句应改为“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 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 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或 “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一起参加 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的竞选” 。 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关于”。 D项,“我们把水留给晚上来的人喝”表意不明,“晚上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晚 上”“来”,这“晚上”表时间,一是“晚”“上来”,句子有歧义。 故选 B。 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名字,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是一个社会群体中辨认个人的主要标志。从古至今,____①____ 很多中国人都相信姓名会对个人命运产生微妙的影响,____②____在取名上慎之又慎。另一 方面,名字____③____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一个人的姓名____④____体现了鲜 明的时代特征。中世纪的欧洲人也不例外。中世纪欧洲人的名字____⑤____随着时代的浪潮 而变化,____⑥____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自我的期许。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 就 不仅 也 或者 B 并且 因此 / 或者 就会 甚至 C / 甚至 或者 就 因此 又 D 一方面 因而 也 往往 既 也 - 19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联词的正确运用。先理解语段的大意,然后再根据句子的关系进 行选项排除。第①空,从语段整体来看,因为后面有“另一方面”,所以与之呼应的应该是 “一方面”,当然如果选择“因为”或不填关联词也说得过去,但填“并且”是不符合语境 的,所以排除 B项;第②空,“在取名上慎之又慎”与前面有因果关系,所以可以排除 C项; 第③空,因为有“另一方面”,所以可以填“也”,与前面的“一方面”相照应,所以可以 排除 A 项,选择 D 项。其余空可以代入词语进行验证。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 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 “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 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 说不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 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 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 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 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A项,表达得体。 B项,献丑:谦辞,在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己技能时,表示自己谦虚,称自己水平不高。此 处用于“出了差错”“道歉”,不合语境,可以改为“对不起”或“请原谅”。 - 20 - C 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此处用于自己询问别人,用错对 象。 D项,内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此处用于称别人的妻子,用错对象。 故选 A。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 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注意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 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 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光,是人类的好朋友, ① 。然而,光一旦变成污染, ② :比如过强过滥的 光、变化过于迅速的光会破坏植物的生长规律,会影响影人的生理与心理正常。现在,国内 不少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而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光污染的重 灾区。看美国大片,总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美丽城市。其实纽约对夜间强光和霓虹灯的照 明时段和适用地段都是有严格规定的。由此可知, ③ ,光是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 用而不是制造光污染的。 【答案】①是人类永远不可缺少的东西; ②就会变成披着美丽外衣的杀手; ③只要合理布置光和科学管理照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句的具体语境来分析,文段开篇就说“光 是人类的朋友”,那么第一空就应是光与人类友好关系的句子;第二空是第二句话的总起句, 填的应是光的害处一类的句子;第三空根据“由此可知”可以判断出,此处应填写科学规划 与管理一类的句子。 23.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 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 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 21 -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 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要求:①自选角 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答案】“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微信群:读客群 成员:我爱读书、只看经典、看云、随意 聊天节录: 我爱读书:大家好!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看云:这家伙,装哲人呢! 只看经典:不是装哲人,是学舌呢。这是杨绛老太太的话。 随意:错啦,没看新闻辟谣吗?这是网友拼凑的,并非杨绛原话。 我爱读书:我说几位,还是多看点书吧,否则真的就成了现代文盲了。 只看经典:看样子你还真喜欢读书,名副其实啊! 我爱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大脑的“库存”就会越来越丰富,言谈举止、 待人接物就会越来越得体,人也会越来越有气质。对,就是我现在的样子! 看云:吹吧。读书人可都是谦谦君子啊! 随意:为看云兄点赞。 只看经典:我觉得,读不读书,读什么书,只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倾向, 就是把读书的作用无限拔高,好像一读书,人立刻就能脱胎换骨,就像唐僧,在西天的水池 子洗了个澡,立刻就修成正果了。 看云:好,鼓掌。 我爱读书:我觉得还是要多读书。读书就是能提高人的修养,尤其是读了古圣先贤的书 之后,关于人生、关于自我、关于生活的很多问题就能想通了。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有些 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都有些走火入魔了,这个时候,读书能降温祛火,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 来,这样,生活就能常态化,自己就能做个正常人。 只看经典:前些日子,杨绛老太太去世,很多人都在哀悼她。不论是真哀悼,还是凑热闹, 我都觉得是好事,最起码人们还对文学、读书存有敬畏之心,至于以后能不能做到多读书, - 22 - 那是另一回事儿。 随意:杨绛老太太 100 多岁了,修炼到很高的境界了,我们年轻人不可能有她那样的心态, 有,就不正常了。 我爱读书:对头。不是说读谁的书就要成为谁,“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心中有杆秤, 人生不走样,大家共勉! 随意:说得好,我也是这样想的。 看云:其实,杨老太太在翻译及写作等万面的成就非常大,她对事业的追求还挺执着的。 内心淡定从容与执着追求事业并不矛盾,对吧? 随意:终于说了句还算正常的话! 我爱读书:这就对了。这句话应该成为今天聊天的点睛之笔,这样的聊天,也是我们之间最 曼妙的风景。 只看经典:“曼妙”一般用来形容音乐、舞姿,杨老太太好像用错了。 看云:你打住吧,再说下去就真的煞风景了! 【解析】 【详解】审题:本文为话题作文--我的青春阅读.根据提示可知,现代生活有很多阅读方式, 考生需结合个人的体验及日常思考,来说一说自己对于阅读方式的选择与思考.文体不限, 但结合要求,更适合写议论文,也可以发挥想象力,通过散文或小说的形式把自己的体验和 感受表现出来,让读者领悟思索其中的道理. 立意: 立意一:坚持选择传统的阅读方式; 立意二:在传统的阅读方式之外,使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采用“碎片化”阅读等方式,多 渠道获取信息; 立意三(推荐):载体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这种内容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蕴含于其中的思想与观点。青年人除了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本身,更需要从中培养 提取、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立意四:当代人阅读习惯的利与弊。 素材: 1宋濂的读书经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一代礼乐,多 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 《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在 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 - 23 - 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 指冻僵,也不亭笔。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宋濂读书时, 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逢严冬季节,他忍 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宋濂 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2蔡元培六十年读书如一日 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 编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 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 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 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3三味书屋”的来历 鲁迅 12 岁进“三味书屋”私塾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先生后来曾著文《从百昔园到“三味 书屋”》回忆这段经历。“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是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先 生定的名。当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紧“三余”的时间攻读,董遇解释“三余”为:“冬者 岁之余,认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寿峰岚先生据此为书屋定名,意在引导学生珍惜 时间,勤奋读书。彭德怀书不离身 4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彭德怀,因在 1959 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上,上 书批评 1958 年以来的左倾错误,坚持正确意见而遭批判和免职。他被罢官后从中南海搬出来, 在清理东西时,把元帅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统统上交。他说“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 我都不要。但是书,一本也不能丢。”把收藏的二十多箱书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 年, 他到西南三线工作时,又把这二十多箱书带在身边。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横遭迫 害,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对警卫参谋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 书。”他工作之余就沉浸书海,桌上、床上、柜子上到处是书。他读书十分认真,他读过的 书加满了批注。 5曹禺在澡盆里读书 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曹禺,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 读书的曹禺洗澡。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听听,房内不时传出 水呼声。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门过去一看,嗨!原来曹禺坐在 - 24 - 盆里,正读书入迷呢。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 水面。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冰凉了。 6爱迪生以书为枕,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 大王”。这也与他勤非读书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 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 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7富兰克林和书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 读。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 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你吃吧,我包里有 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 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富兰克林笑着回 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他 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 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结构层次:可以针对身边的一些阅读现象和问题进行议论分析和理性阐发;也可写成记叙文 或散文,从不同侧面再现阅读经历或故事,进而揭示“我”对阅读本质的认识与思考;还可 以尝试杂文、剧本等其他文章样式,既要有当下各种阅读现象和问题的形象化呈现,又要注 意体现“我”的体验与思考,并力求内容的丰富性,立意的深刻性. 如果写成议论文,则要紧扣材料内涵,深入思考,正确认识,有理有据,层层论述,观点明 确,语言准确,保证议论文论证严密;如果写成记叙文,则要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叙写自 己或他人与材料中获得的主旨一致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保证记叙文 要情真意切。写作时要尽量做到文体鲜明,主题突出,言辞优美,思想深刻。 范文:“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微信群聊天节录 天津考生 微信群:读客群 成员:我爱读书、只看经典、看云、随意 聊天节录: - 25 - 我爱读书:大家好!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看云:这家伙,装哲人呢! 只看经典:不是装哲人,是学舌呢。这是杨绛老太太的话。 随意:错啦,没看新闻辟谣吗?这是网友拼凑的,并非杨绛原话。 我爱读书:我说几位,还是多看点书吧,否则真的就成了现代文盲了。 只看经典:看样子你还真喜欢读书,名副其实啊! 我爱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大脑的“库存”就会越来越丰富,言谈举止、 待人接物就会越来越得体,人也会越来越有气质。对,就是我现在的样子! 看云:吹吧。读书人可都是谦谦君子啊! 随意:为看云兄点赞。 只看经典:我觉得,读不读书,读什么书,只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倾向, 就是把读书的作用无限拔高,好像一读书,人立刻就能脱胎换骨,就像唐僧,在西天的水池 子洗了个澡,立刻就修成正果了。 看云:好,鼓掌。 我爱读书:我觉得还是要多读书。读书就是能提高人的修养,尤其是读了古圣先贤的书 之后,关于人生、关于自我、关于生活的很多问题就能想通了。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有些 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都有些走火入魔了,这个时候,读书能降温祛火,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 来,这样,生活就能常态化,自己就能做个正常人。 只看经典:前些日子,杨绛老太太去世,很多人都在哀悼她。不论是真哀悼,还是凑热闹, 我都觉得是好事,最起码人们还对文学、读书存有敬畏之心,至于以后能不能做到多读书, 那是另一回事儿。 随意:杨绛老太太 100 多岁了,修炼到很高的境界了,我们年轻人不可能有她那样的心态, 有,就不正常了。 我爱读书:对头。不是说读谁的书就要成为谁,“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心中有杆秤, 人生不走样,大家共勉! 随意:说得好,我也是这样想的。 看云:其实,杨老太太在翻译及写作等万面的成就非常大,她对事业的追求还挺执着的。 内心淡定从容与执着追求事业并不矛盾,对吧? - 26 - 随意:终于说了句还算正常的话! 我爱读书:这就对了。这句话应该成为今天聊天的点睛之笔,这样的聊天,也是我们之间最 曼妙的风景。 只看经典:“曼妙”一般用来形容音乐、舞姿,杨老太太好像用错了。 看云:你打住吧,再说下去就真的煞风景了!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