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
考向一 修辞手法 例1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诗意] 入夜,洞庭湖上昏蒙蒙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 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 答案 拟人、排比。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诗人诗兴大发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 解析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争”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含义解读 古人十分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答题技法 1.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2.定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一眼便能看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3.规范作答。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①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 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诗意] 胡人又来侵犯淮河一带,感叹自己身为国人竟无能为力。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五年中天翻地覆,变乱相仍,我奔走江湖,饱经忧患,幸而获全性命。我认同尹潜金陵有龙虎之气的说法,在烟津迷路之上,感到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答案 AC 解析 A.“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C.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台城游 [宋]贺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①。云观登临清夏,璧月流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②。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注] ①陈后主沉湎酒色,宫中宴会,令八妇人襞(折纸)彩笺作诗,十客唱和,稍慢则罚酒。②“回首”两句:鸳瓦,华丽建筑物上覆盖的鸳鸯瓦;井中蛙,陈亡,后主偕二妃躲入井中,隋军扬言欲下石,后主惊叫,隋军用绳索把他们拉出井外。 [诗意] 南方一带特别清丽可人,六朝贵族的生活豪华、奢侈。他们在台城游乐,让宫中美人在信笺上作诗取乐。清和的初夏,登上宫廷中高大的楼台,乘着璧玉般的月色流连一整夜,人们吟诗醉酒打发时光。回首往事陈朝宫殿被焚毁,值得羡慕的却是井中之蛙。 走访乌衣巷,它成了贫民区,道窄过不去车。往日王、谢两大家族,堂前的一对燕子,究竟飞过谁家?楼外天空银河横斜,北斗悬挂,秦淮河上,潮平霜下,月光把船桅的影子投射在岸边的沙地上。从船篷的窗户缝隙里传出了《后庭花》的乐曲声。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片进行赏析。 答: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从“台城游冶”到“吟醉送年华”,用生动的史实铺叙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最后两句与前面的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的勾勒出被隋兵攻破金陵,陈后主走投无路,最后连井中蛙也做不得的悲惨结局,表达了词人对群丑的愤怒与鄙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上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解答本题时,要将对比的双方分析清楚,还要分析表达效果。 3.[2017·河南安阳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京还留别新丰①诸友 孟浩然 吾道昧所适,驱车还向东。 主人开旧馆,留客醉新丰。 树绕温泉②绿,尘遮晚日红。 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③。 [注] ①新丰,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的新丰镇。 ②温泉,今临潼县东南骊山下,唐玄宗时于此置温泉宫。③华嵩,分别指西岳华山和中岳嵩山,均为佛教圣地。 [诗意] 这里实现不了我的志向,我要驾车远游了。主人殷勤款待挽留,觥筹交错醉酒在新丰镇。树木环绕着碧透的温泉,尘埃遮蔽鲜红的晚日。拂衣远游离开此地,大步迈向华山和嵩山。 “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借助细节描写抒情,“拂衣”的细节,诗人掸落对长安繁华生活、仕途追求的眷恋之情,决意离开长安,表现出诗人傲然独立的个性。②借助借代(借物喻志)手法抒情。“华山”“嵩山”喻指高绝超凡的人格精神,表现诗人超越红尘羁束、追求高洁人格的磊落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最后一句,写作者要“拂衣”离去,迈向华山、嵩山,显然,“拂衣”属于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绝决;仕途的不畅,追求的“道”不能实现已让诗人斩断眷恋之情,去追求心中的“道”,不言而喻,“华嵩”象征了作者追求的“道”。 考向二 表达方式 例2 [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诗意] 恬亭的栏杆临靠着溪水,被绿阴密密地包围;溪岸高高低低,远方山色青翠。独自站在亭中,看太阳在断桥边西坠;溪水倒映着葱郁的树木,鸟儿在密叶间互相依偎。在这宁静的地方,清闲地游山玩水,才觉得心中了无牵挂,谁还会想到世间俗事的琐碎。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流连其间吧,秋风凉爽,斜月朦胧,我们乘着钓船尽兴而归。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 答案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可理解为具体内容的表达方式,如尾联先述心愿后绘景象,运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就表现手法而言,“更待”属于对未来的期盼,而风月钓舟更是想象之景,故为虚写或想象手法;而就写景抒情诗的题材内容而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写风、月、钓舟更能凸显诗人强烈的情感倾向,所以就景情的关系而言,可概括为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含义解读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以描写、抒情为考查重点。表述如下:描写可分为正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表志等)。 设问方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续表 答题技法 1.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应注意的四点 (1)明确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或事物),这些景物(或事物)有什么特点。 (2)结合诗意,分析诗中景物或事物的特征是如何体现的。可以从写景的顺序(如点面、高低、远近等)、写景的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写景的方法(如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白描、动静、虚实、抑扬、明暗、联想、想象等)等方面分析。 (3)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描写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 (4)规范答题。仔细解读题干(如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某某景物的?这首诗的写景有什么特点?请从某某角度,分析这首诗写景的妙处),依据题干中隐藏的信息(如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答题要点等),并结合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条作答。 2.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答题方法 (1)判断诗歌抒情的方式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借史抒情、借事抒情。 (2)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抒情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如借景抒情,则需要明确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还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3)规范答题。仔细解读题干(如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这首诗的某一联的抒情特点是什么?),依据从题干中挖掘出的暗示信息(如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答题要点),并结合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条作答。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方式,指出诗歌表达方式的显著特点。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如何运用。 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诗意] 可怜那在动荡江水中的明月,应该能够理解无家可归患病过客的遭遇。在洞庭湖岸仰望杂乱交错的斗柄星辰,听到岳阳城内凄凉的号角声。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想问迁流不定的朝廷的近况,而眼前仍然是这强盗般放肆无忌的敌人。 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颇有杜甫的气骨。思想感情的沉郁和表现手法的沉着含蓄是形成杜甫气骨的主要因素。本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无归、忧国伤时的感情。颔联中两句动静结合,寓情于景,气象开阔。上句从视觉角度写,描绘天上星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点明诗题中的“野”字,亦可见“对”之久;下句从听觉角度写,写听角伤怀之感,“角声”暗寓兵乱,“凄断”二字可见诗人内心悲怆、忧伤之重。 5.[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北来人二首(其一) [宋]刘克庄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诗意] 十口之家一同离别之后,如今成了独飞的孤雁!饥饿难耐,只好到荒芜的寺院里锄来野菜;贫寒无衣,只能穿上沦陷后蕃人穿的衣衫。豪门贵族歌舞喧闹,沙场将士一天天稀少无人。眼看就要老死在闽南之地,也不见銮驾回转恢复中原!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做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比,写出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斗兵稀少,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情感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诗意] 老父在原上耕作,儿子在清理山下的荒草。在六月的节气里禾苗还没有长成,官府就已经在修缮粮仓了。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解析 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全部是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丝毫不带作者的观点态度,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充满在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回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 考向三 表现手法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意] 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在水中嬉戏。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使用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明亮丽。 (2)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也可答衬托、烘托、名词排列(意象排列)、对偶、白描、寓情于景等。)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古诗运用艺术手法来写景的技巧。题干中提示“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指出其中一种”,这既给考生解读阐释提供较宽广的空间,同时又在答案组织上作了量与质的限制。考生回答时应首先确定“颔联”的诗句“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指出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从本联看,它运用了对比(映衬)、渲染或意象并列等表现手法。分析时,要指出诗句中的意象是如何构成对比(映衬),如何进行渲染,各有怎样的效果;意象并置的特点与包含的情感内涵等。概言之,答案表述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含义解读 表现手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的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烘托等。 设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问方式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4.试分析本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5.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答题技法 1.明确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渲染、象征等。 2.结合诗意,分析诗中的景物或事物的特征。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就用了象征手法,用青松象征革命者。 3.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应用情况。 4.规范答题。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7.[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诗意]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绵延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虚,指回忆或想象;实,指眼前实景。回答本题只要弄明白虚指什么、实指什么即可。本诗最后两句中,上句诗人遥想故园秋景,是虚写;下句回到现实,是实写。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②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题咏。②爨(cuàn):烧火做饭。 [诗意] 西塞山势的峻峭,以及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湓城北的孤峰依稀可见,渐见影像;一顾来路,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渐远渐斜。晨烟缭绕仲春时烹食紫蕨秋冬之际采摘带露的黄柑。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行至西塞山下,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首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乱云如絮”把云层比成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缭绕,以此表现山势险峻。 C.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孤峰,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D.颈联,诗句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四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E.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看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答案 CD 解析 诗歌前两联开门见山,直写所见,暗示作者的行踪旅迹;后两联赞美西塞山的环境与物产,以他年卜居其地之意作结,流露出轻快与倾慕的情感色彩。首联两句,一写水,一写山。“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乱云如絮”写山势高峻。颔联,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孤峰依稀可见,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颈联,由前幅的实景转入虚笔,写当地人仲春烹食紫蕨和秋冬之际摘柑的景色。尾联,表现诗人对西塞山美景的爱恋,诗人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由此分析可以看出:C.“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D.“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 9.[2017·吉林长白山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如梦令 春景 秦观①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③。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④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 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诗意]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天寒手冷,玉笙冰凉,吹笙的人吹起《小梅花》曲子,曲声悠扬, 响彻春季的天空。照这样吹,这样吹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变得腰肢瘦损。 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答案 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②化用。诗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④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诗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解析 首二句直笔写春,描绘出一幅莺歌燕舞,花红水绿的画面,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下文抒发的却是伤春之情,以乐景衬哀情。三、四句“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化用了南唐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依旧,依旧”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而“绿杨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考向四 结构技巧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诗意]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小岛上天高淡远的秋色。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来时,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我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可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入手,内容上,上片首句写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结构上,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尽日凭栏楼上望”句表明作者终日留恋,望而未停,足见西湖之美。 含义解读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心高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具体的构思技巧,对于提高诗歌表现力有很大作用。 设问方式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续表 答题技法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的三个切入点 1.积累有关结构技巧的鉴赏知识。古代诗歌,通常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前面的景物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作铺垫,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来阐发的。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画龙点睛、过渡、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2.理解诗意,定位技巧。如果考查开篇句的作用,则为开门见山、总领全诗、为后面的诗句作铺垫等。如果考查中间诗句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或承上启下。如果是结尾诗句的作用,一般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如果考查全篇的构思特点,一般是层层深入或一字贯穿。 3.分析表达效果,并规范作答。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技巧。就是明确结构技巧。 第二步:析运用。联系诗句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情况。 第三步: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艺术效果。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诗意]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云天,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 答案 全篇以一“忆”字贯串,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解析 本诗前两联写对李白的诗歌的赞美,颈联写作者与李白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写出了对李白的思念。尾联写出了渴望见到李白,并切磋诗文的愿望。 1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秋 [元]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诗意] 寒风飘飘,冷雨潇潇,就是那能睡的陈抟也睡不着。说不完的烦恼和愁苦伤透了心怀,伤心的泪水扑簌簌地像断线珍珠飞抛。秋蝉聒噪罢了蟋蟀又叫,渐渐沥沥的细雨敲打着芭蕉。 这首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以秋景开头,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 解析 “结构”实质就是内容的展示形式,所以,要根据内容来判断结构特点。前三句描写秋景,渲染凄清的氛围,为下文内容作铺垫;中间两句描述烦恼、愁苦的心境;最后两句,描写秋景,以景结情。综观全曲,首尾呼应,情、景、人交融。 12.[2018·揭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人游塞 王建 初晴天堕丝,晚色上春枝。 城下路分处,边头①人去时。 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 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 [注] ①边头:边疆;边地。 [诗意] 天刚刚放晴,柳枝低垂,笼罩在黄昏的霞光中。城下路口是分别处,边疆是你远游的方向。驻车饯行,还未出发就问归期。即将远行的你将成为天地间孤零零的游子;从此别离后,你我恐怕不会再见面了。 “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这两句写了分别的地点以及朋友即将赴往的地方,照应了首联分别时的情景,也为后面写分别的场景感受作了铺垫。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解析 “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一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暮色时分送友人离去的情景,开启下文送友人的情感抒发。“城下”“边头”点明了离别的地点和友人将去的地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