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经济建设中曲折发展的历程等是本专题的主要知识点。 【高考预测】 (1)本专题中“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和原因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巨变等仍可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2)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 (3)命题可能从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重点、难点剖析】 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实践:(1)成功实践:①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④ 面对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国民经济复苏回升的状况。 (2)探索中出现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②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③“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十年“文革”浩劫,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经验教训: ①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④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⑤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⑥还须发扬民主,加强党建,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特别提醒】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在比较紧张的国际环境(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紧张)下进行的,成功之处反映了我们党执政能力水平高;探索的失误,一方面原因在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缺乏建设经验,修改了中共八大的路线,另一方面也受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影响。 ②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是:A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B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以下转变: ①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②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文化上:从轻视知识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特别提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 的产物。在这些领域里的转变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最关键的是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1)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的内容是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3)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必要性:(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日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3.改革的措施:(1)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2)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 分 配方式 并 存 的 分 配 制 度。。 4.改革的效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特别提醒】①改革与发展是辩证关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二者紧密结合,互动共进。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影响 过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②1984年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 1985年以后,国家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⑤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影响: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特别提醒】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的本质区别 ①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③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④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⑤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五、命题热点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影响 (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历程:①建国初到1956年前,以私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③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调整:①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②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③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党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和从中得出的启示 措施: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 (②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③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打破了原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全国展开。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④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 ⑤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办了深圳等五个特区、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中央又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持之以恒,不断深入。 4.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1)原因: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2)成就与存在的问题:①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②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5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6.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背景:(1)国际方面:①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③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 (2)国内方面:①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③ 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作用: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节约社会劳动;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益;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起步,加快现代化建设;可以有力地推进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已成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 【题型示例】 题型一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例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C 【举一反三】(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其意义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回答。 【变式探究】(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D 【举一反三】(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给出的时间段是“一五”计划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重工业迅速发展。一五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这是时代特点的体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过度发展重工业是不利于国民经济结构平衡的;C选项说法片面,基本建设包括很多方面,材料仅仅说的是其中一方面;D选项没有抓住材料的主要含义,材料并没有强调城市化的发展。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A 2.(2015·福建文综,18)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在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数据图表题,解题时注意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变化的时间点分析问题。“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图中曲线显示:在1956年初,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底,前期农业总产值高,后期工业总产值高,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底”,农业总产值降低,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故C项错误。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使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而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出现背离状态,故D项正确。 【变式探究】(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变式探究】(2014·课标全国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C 【解析】1953~1956年是我国计划经济逐渐确立的时期。根据题干信息“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可知粮食的统购统销实际上是把农民的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故C项正确;1949年至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A项排除;B、D两项说法错误。 题型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例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变式探究】(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答案】C 【解析】 “三大改造”进行于1953年至1956年,A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于1953—1957年,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这大大促进了市场的活力,C正确。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D错误。 【变式探究】(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 【变式探究】(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变式探究】(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以看出①正确;②错误,该丛书的出版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不是近代,不可能改变近代闭关锁国的局面,排除A项和D项;③ 正确,出版近代中国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是可以问80年代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提供历史借鉴的;④错误,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是新中国初期,该丛书的出版不是外交的表现,排除D项;故本题答案选C项。 【举一反三】(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答案】C 【变式探究】 (2015·江苏单科,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的信息说明这一讲话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东西的怀疑,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与“南方谈话”均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反映的时间点不符合,排除B、C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2.(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答案】A 3.(2015·天津文综,8)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故选C。2015年4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天津自贸区”)正式挂牌,从时间上排除A;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对外开放的步骤,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B;D项材料未显示,排除。 4.(2015·天津文综,10)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1987年中国还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错误;中外贸易合作交流不断深入,但东西文化不可能融为一体,②错误;外国在中国投资,中国在国外进行产品宣传,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间合作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③④正确。故选D。 5.(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D 【变式探究】(2015·山东文综,39)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答案】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例: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例: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 层次三: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历史表述 层次一:合乎逻辑,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层次二:基本符合逻辑,条理较清晰,语言较流畅。 层次三:缺乏逻辑,条理不清,辞不达意。 【变式探究】(2015·广东文综,39)(节选)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 代化问题研究》等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答案】(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需要注意理论必须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