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网上周测(4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网上历史周测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22题,共计88分) 1.据记载,以机器为核心的工厂曾引起了激烈的武装抗议。1811至1816年间,英国爆发了卢德运动。手工业工人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他们结成组织,捣毁纺织机器。运动在被镇压后很快销声匿迹。这表明 A.英国工厂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 B.工业化进程中阶级矛盾有所激化 C.手工业工人不能接受技术革新 D.工人们追求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英国人欧文在美国创立“新和谐公社”,建立“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在1839年到1845年他又从事“劳动公社”实验。但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欧文的实践 A.意味着工人运动需要国际联合 B.是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C.为建立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借鉴 D.表明美国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3.19世纪晚期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新变化:欧美各国纷纷成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其代表经选举开始进入政府和议会,“修正主义”思潮盛行。这是( )结果 A.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 B.国际无产阶级意识进一步觉醒的 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D.经济与社会变化的 4.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不仅有统一部署和安排,而且要求报告具体开展情况。其中的一些纪念活动,不少是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展的,且强调宣传时需注意被宣传的群众的感情与心理。这反映出,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A.忽视革命领导权的右倾错误 B.重视纪念活动的组织性策略性 C.赢得了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 D.已成长为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5.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发起并组建农民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地主劣绅的盘剥,有效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农民协会是工农苏维埃政权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由此开辟 C.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 D.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当家作主 6.湖南、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与此同时,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更是如火如茶,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运中心。这主要得益于 A.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B.工农武装据理论的正确指导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7.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将工农兵苏维埃作为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将口号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A.共和政体被各党派接受 B.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中共建国思想趋向成熟 8.斯大林指出,中国革命并非“武装斗争”,只是“游击战争”,而武装斗争“意味着要把农民的游击战争同工人总罢工和起义结合起来”。斯大林的观点 A.推动了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形成 B.认为“游击战争”不适合中国 C.强调十月革命道路的指导意义 D.加速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9.据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的一次调查显示:“如 ‘参加生产’、‘无产阶级’、‘土豪劣绅’、‘资本家’、‘不接受’等名词在谈话中时常流露。”这表明当时 A.国民革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B.抗战动员提高了民众的觉悟 C.抨击封建礼教成为时代主流 D.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不断扩大 10.1940年,救国会领导人李公朴根据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在其著作中写道:“民主政治的彻底实施,行政机构的改革,经济政策的规定,人民生活的改善,边区政权的日益巩固和扩大亦是人所共见的事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抗日民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共识 B.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辉煌成果 C.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 11.下面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西北某地农村各阶层土地拥有情况表。这反映出当时该地 阶层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雇农 人均土地(单位:亩) 3.43 4.72 5.48 4.88 A.顺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调整了封建租佃关系 C.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改革 D.优先保障中农的利益 12.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援助。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国。这体现了国民政府 A.努力抗战的基本态度 B.依赖欧美列强的抗战路线 C.得到了国际大国的持续援助 D.借助抗日战争改善自身国际形象 13.1937年初,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出版,有学者将其对日战略归纳为: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以空间换时间,通过时间消耗拖垮日本。据此可知 A.日本进攻核心区以瓦解中国的战争意志 B.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更具威胁性 C.全民族抗战可使日军陷入长期战争泥潭 D.伟大的军事家可以预见战争结局 14.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15.下列是抗日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三个阶段的作战任务。该战役 A.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B.主要采用阵地战的作战方式 C.树立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D.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16.徐州会战结束后,陈诚在《台儿庄歼敌战》的总结电中说:“战略上成功之原因,……此 盖因我国自采用游击战以来,各处围歼其少部,袭攻其后方,……故台儿庄之战胜,在战略 上观察,乃各战场我军努力之总和,不可视为一战区之胜利。”从中可以看出 A.台儿庄战役扭转整个战争局势 B.正面战场战略发生重大变化 C.台儿庄战役成为国共合作典范 D.游击战在正面战场发挥作用 17.1940年11月,日本与南京政府签订《中日基本条约》,其中第七条说:“日本政府基于本 条约之中日新关系的发展,应撤废在中华民国所享有之治外法权,并交还其租界。中华民国 政府则应开放其领域,使日本国臣民,得居住营业。”据此可知,这一条约的签订反映了 A.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B.南京政府捍卫国家主权 C.英美对日本宣战的结果 D.日本侵华本质并未改变 18.下图为1943年阜平城南庄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 A.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战领导权 B.土地政策影响政权的建设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 D.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19.下表所示为20世纪上半期部分学者关于中国对农村经济的主张.据表可知这些学者的主张 主张 出处 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国有,将地主的土地分与农民 吴黎平:《中国土地问题》(1930年) 农民须改行“二五减租”政策,和平解决土地问题 薛暮桥:《现阶段的土地问题和土地政策(1939年) 所有耕地要按人口通盘重新调整,实现耕者有其田 王寅生:《怎样实行土地改革》(1948年) A.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基本一致 B.表明人地矛盾已制约社会转型 C.为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奠基 D.强调土地集中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0.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A.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 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 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 21.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22.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上述措施 A.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C.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 D.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 二、主观题(12分) 23.2018年9月10日,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吉密欧专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吉密欧:关于“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想必您也多次听说这种类比。虽然中国政府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同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但许多人还是坚持有类似之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涉及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同样有助于改善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也是和平时期实施的计划。它们难道没有类似之处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吉密欧之问”作一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体现家国情怀) 答案:BCDBC CDCDC CACAD DDDAD DD 23.【答案】 示例一: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所不同。(3分) 首先,从历史经纬看,“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相比,既古老又年轻。说古老,是因为它传承了2000年的丝绸之路精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版。说年轻,是因为它诞生于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合作的产物。其次,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代美苏争霸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地缘政治色彩,而“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互联互通倡议,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尝试。(9分) 示例二: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些相似,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9分) “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有一些相似,比如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或者都是和平时期实施的倡议或计划。但是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马歇尔计划有一个分界线,主要针对西欧国家,排斥苏联东欧阵营,但“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大家一起干。这符合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尝试或平台。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不断抬头,反全球化势力活跃。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聚合各方力量,开展国际合作,这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也为推动建设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探索。(9分) 示例三: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显著的差别。(3分) 从背景上看:“一带一路”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相契合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产物。 从目的上看:“一带一路”是为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促进共同发展;“马歇尔计划”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扶植资本主义对抗社会主义。 从范围上看:“一带一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范畴,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不具有排他性;“马歇尔计划”则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的国家。 参与国的地位不一样:“一带一路”是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各国是平等的主权国家;“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造成了对西欧的控制。 参与方式和对参与国的影响不一样:“一带一路”主要是输出基础设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马歇尔计划”则主要是输出资本和消费品,对美国拉动效应最大。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是有显著差别的。(9分。本题答案观点3分,阐释9 分,示例三中任答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给6分,逻辑严密,体现家国情怀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