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1)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 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孟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学并不认同中国传统诗论提出的“真正的好诗蕴含‘天机’‘灵气’”的看法。‎ B.诗人在“无意于佳”的状态下能收获佳作,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C.格式塔心理学通过研究认为,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 D.若精神放松,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促成佳作诞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揭示内涵和思想渊源,再从不同角度分析,最后指出达成条件,逻辑逐层递进。‎ B.文章引用《淮南子·说山训》,意在论证“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诗学悖论并非苏轼首创。‎ C.文章中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都揭示了“无意于佳”如何能够产生佳作。‎ D.文章使用喻证法,以“非洲大陆”喻指无意识,论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巨大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行诗歌创作时,以孟郊、贾岛等人为代表的“苦吟”派冥思苦想,雕琢语言,反复推敲,更注重求助于意识。‎ B.“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方式,能削弱意识聚焦的影响,从而使诗人免于陷入狭隘,有利于发现“天机”。‎ C.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对诗歌创作和科学研究作用有别,是因为作诗与科研相比,二者思维方式不尽相同。‎ D.南宋诗人刘克庄认为:“不求工而自工者,非有大气魄、大能量不能。”这种看法与本文论述的重点基本相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头发的故事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 ‎“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他说:‎ ‎“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②。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 ‎“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我不堪纪念这些事。‎ ‎“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 ‎“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罚;至于髡③,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④,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⑤。‎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⑥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 ‎“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这件事很使我悲哀,至今还时时记得哩。我在留学的时候,曾经看见日报上登载一个游历南洋和中国的本多博士的事;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我因此气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 ‎“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 我说,“回去么?”‎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注]:①双十节: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②斑驳陆离的洋布:中华民国的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又称五色旗。③髡:“去发”的刑罚。④嘉定屠城: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入嘉定城,三次大规模屠杀汉人。⑤拖辫子:满族旧俗,男子剃发垂辫。⑥洪杨:指洪秀全和杨秀清,二人同为太平天国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军留发而不结辫,被蔑称为“长毛”。‎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五段“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一句中,“国民”一词,寓庄于谐,意味深长,且带有强烈的反讽效果。‎ B.作者对N先生的情感脉络把握得很好,将他由激愤到沉痛,由沉痛到得意,由得意到诘责的感情变化处理得层次分明。‎ C.鲁迅为人为文有魏晋风度,他笔下的人物也常如是,如N先生乖张狷介,愤世嫉俗,率性而谈,词锋犀利,颇有此风。‎ D.小说以人物对话独白为主要叙述形式,缺乏灵巧的变化,情节也不算紧凑、集中,鲁迅在此更着力于一种观念的表达。‎ ‎5.如何理解画线句“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6分)‎ ‎6.小说题为“头发的故事”,结合全文,说说“头发”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3题。‎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睢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睢曰:“主人翁习知之。唯睢亦得谒,睢请为见君于张君。”须贾曰:“吾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吾固不出。”范睢曰:“愿为君借大车驷马于主人翁。”‎ 范睢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厀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睢盛帷帐,待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与天下之事。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范睢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范睢曰:“汝罪有三耳。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须贾辞于范睢,范睢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 ‎ ‎(节选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7.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遂操范睢亡 操:执持;携带 B.宾客饮者醉,更溺睢 溺:淹没;没于水中 C.臣为人庸赁 赁:帮佣 D.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 擢:拔 ‎8.下列与文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斧斤以时入山林 B.吾闻幸于王 不拘于时,学于余 C.因门下人谢罪 因利乘便 D.唯君死生之 单于愈益降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睢蒙屈受辱,最终死里逃生。‎ 须贾恼恨范睢收到齐国馈赠,将此事报告给魏齐,范睢受到折辱,最后在郑安平帮助下逃离。‎ B.范睢心存试探,微服拜访须贾。范睢穿着破旧的衣服去见须贾,假称自己的主人很熟悉张禄,并亲自给须贾驾车,进入相府。‎ C.范睢恩怨分明,顾念绨袍之赐。须贾到相府后发现范睢就是张禄,托侍者向范睢认罪,范睢因其赠袍之情,最终没有为难他。‎ D.范睢有仇必报,魏齐被迫亡赵。范睢责令须贾告诉魏王,交出魏齐人头,否则就要屠平大梁。魏齐只好逃到赵国平原君之处。‎ 沛天上人名海宽,俗姓崔氏,直隶易州人,为京师讲经大师,住持静默寺。寺近宫城,圣祖仁皇帝敕建,皇子数即事焉。众以为荣观,冠盖往来,晨夕无顷暇,而上人处之若无事者,虽甿隶必使各得其意以去,而于王公贵人无加礼。余尝托宿寺中,见而异之,遂假馆,淹留数月。每人事歇息,辄邀余坐庭阶,玩景光,间及民生利病、并世人物。其胸中炯然,语皆有称量。窃叹如此人若为士大夫,于世非无所损益者,而惜乎其游方之外也。‎ 性至孝,作室寺之左方,迎其母而养焉。居母与兄之丧,一遵儒书,服既终,颜色戚容尚有异于众人。丧其本师,诚敬亦如之。好士友,羁旅者投之如归,久而不怠。每闻忠良正士剥丧摧伤,辄悄然不乐,语或及之,则气结泪下。雍正某年,内府有疑狱,大小司寇会寺中待事。或叩佛氏天堂地狱之说,上人曰:“在公等一念公私忍恕间耳!”中有以深刻为能者,面赤而色愠,曰:“方外人何难为此言,居官者能自主乎?”上人曰:“能视禄位少轻,则无难矣。”众皆默然。时禁妇女入庙,胥吏因缘设诈构陷以吓众而取所求。上人首议,发其奸于政府。营田之兴,吏强建闸于安肃之瀑河,村落数十,仍岁流漂。上人见往来寺中人,即指画地势及民庶饥殍状。久之,语闻于河督,奏复其初。‎ 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观上人之笃于人纪,不忘斯民斯世,而才足以立事如此,皆先圣先贤所谆复而有望于后儒者也,而儒之徒未数数然也。朱子尝忧吾道之衰,以为“性质刚明者,多不能屈心以蒙世俗之尘垢,而藏身于二氏”。斯言也,盖信而有征矣。故专录其儒行,而推阐佛说以张其师教者,概不著于篇,盖其徒某某之所谱,具矣。‎ ‎(选自方苞《沛天上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B.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C.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D.十有二年/重刻藏经/诏简积学沙门四十余人/开馆校勘/命上人执其总/量材授事/立法程工/有条而不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冠盖,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亦代指贵官、仕宦。‎ B.服,即服丧,文中的“服终”也可表达为“服阙”。‎ C.司寇,古时掌刑狱之官,与司徒、司马列“三公”。‎ D.二氏,氏是对宗教的称呼,文中二氏指佛、道两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人不慕权贵,平等待人。地位低下之人如农夫皂隶,必使能得其心愿而去,而富贵如王公也不会受到礼遇。‎ B.上人性情至孝,明礼深情。他虽身为出家人,亦在寺东筑室奉养母亲;母丧兄丧一概以儒礼处之,哀伤由衷。‎ C.上人悲悯宽容,不容奸恶。他认为法宜从宽,行恕道;曾揭发奸吏,广泛宣播屯田设闸之害,救民于水火中。‎ D.上人心质刚直,清高自持。他所行之事,常常都合于儒家入世之道,却皈依佛门,许是不肯屈心沾染尘俗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2)窃叹如此人若为士大夫,于世非无所损益者,而惜乎其游方之外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在金日作(其二)宇文虚中①‎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 传闻已筑西河馆②,自许能肥北海羊。‎ ‎ 回首两朝③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眥穿胸不汝忘!‎ ‎【注】①宇文虚中,宋代诗人,金国陷汴京,因出使金国被软禁。②西河馆:春秋时期晋国扣留了鲁国的大臣季孙意如,要把他长期安置在西河馆。③两朝,指徽宗和钦宗两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沉的长夜里,帐幕上布满严霜,以景衬情,满怀凄凉之意。‎ B.颔联运用了西河馆的典故,表明金国要用同样手段对待作者。‎ C.诗人被金国扣留,难免想起昔日的皇帝也在此沦为轻贱之人。‎ D.诗人表明自己即使愤怒得胀破眼眶,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15.诗歌后三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 ‎(2)《琵琶行》中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分别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与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万千愁苦,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4)《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整饬的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原因。‎ 三、语言文字应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科林伍德有言:“严格说来,没有人性这种东西,这一名词所指称的,确切地说,不是人类的本性而是人类的历史。”雅斯贝斯的一段话也说得很好:“对于我们的自我认识来说,没有任何现实比历史更为重要了”,它显示的人类最广阔的境界,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衡量现世,让我们找到自我,“从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出发来看待人”。‎ ‎______了数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当代”而无“历史”,我们的世界就只是个单薄贫乏的平面。但人类不是这样的,人类的生活有一个千万年的纵深。人们要了解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了解各时代、各民族对真善美、假恶丑的不同理解。‎ 人类一代一代地积累着这些知识和看法,正是它们的总和塑造了人的特质、人类的形象,使我们得以突破“当代的束缚”,知道了我们正在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 )‎ 历史有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和未来。个体生命汇入这条长河才能获得永恒,“名垂青史”几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贤人们宁肯______。人们习惯于在历史中寻找自我:君主效法尧舜,大臣自比诸葛,武将则追踪岳飞。______的史籍之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凝聚着他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特有看法。‎ 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术,人类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会有一些人______其中而以之为事业,也会有人关注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从事学术不比其他行当更高贵,但也并不更低微;史学不比其它的学科更高明,但也并不更低微。‎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割断 舍生取义 浩如烟海 投身 B.割裂 舍生取义 卷帙浩繁 献身 C.割断 殒身不恤 浩如烟海 投身 D.割裂 殒身不恤 卷帙浩繁 献身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尤其有一种强烈厚重的历史感。‎ B.尤其是中国人,他们拥有强烈而厚重的历史感。‎ C.中国人的历史感尤其强烈而厚重。‎ D.尤其是中国人,他们的历史感强烈而厚重。‎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显示的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衡量现世,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 B.它显示的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衡量现世 C.它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衡量现世 D.它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衡量现世,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当你读完博尔赫斯的时候,你就会明白,__________。他深居简出,纯粹生活在文学之中,并且只为文学而生活。他是一位渊博无限的作家,在博览群书方面,所有的作家都甘拜下风。“首先,”他说,“__________,其次是诗人,最后才是作家。”他如饥似渴地展开漫无目的的阅读,在年近六旬完全失明之前,看了别人几辈子都看不完的书。__________,在失去光明之后仍能自如写作,无可争议地成为有史以来最善于旁征博引的作家之一。‎ ‎21.发挥联想与想象,根据《琵琶行》中的句子“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进行拓展,描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至少使用两种修辞,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曾火遍微信朋友圈。文章集纳了《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等若干份课题报告。报告题材广泛,涉及苏轼研究的多个方面。‎ 以《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为例,几名小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借助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苏轼的3458首诗词进行了分词研究,统计出“子由”“归来”“使君”“不见”“故人”等近百个高频词,并力求找出这些字词和苏轼生平的对应关系。再如,《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一文,对苏轼诗词涉及的风景名胜、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进行了估算,并列出了详细表格来说明。课题报告显示,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资料比较专业,甚至参考了许多繁体印刷的古籍。‎ 许多网友不禁啧啧称奇、纷纷点赞。但亦有专家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此举有拔苗助长、哗众取宠之嫌。‎ 对于这种现象,你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 ‎2.【答案】B ‎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民众淡忘了国庆日,忘却了革命;革命的意义与精神也与民众越来越疏离。以N先的愤慨表现了民众的冷漠麻木,表现了作者对革命的反思。‎ ‎6.【答案】头发实指随时代变换的发式。它代表了一种制度下民众的身份标识、观念烙印,也象征着对民众精神的束缚、禁锢和解放。‎ ‎7.【答案】B ‎ ‎8.【答案】B ‎ ‎9.【答案】C ‎ ‎10.【答案】D ‎ ‎11.【答案】C ‎ ‎12.【答案】A ‎13.【答案】(1)魏齐非常愤怒,命令左右近臣用竹板鞭打范睢,打伤肋骨拉掉牙齿。范睢假装死去,就用席子把他卷起,扔在厕所里。‎ ‎(2)我私下感叹像他这样的人如果为官做士大夫,对天下不是没有好处的,但可惜他是在世外往来的人啊。‎ ‎14.【答案】D ‎15.【答案】坚贞不屈、亡国之痛、刻骨之恨。颔联诗人借苏武的典故表明,不论金国怎样对待他,他也不会改志变节;颈联写到两朝君王都遭受贬辱,遥念祖国原野上已经久绝农桑,表现国破家亡之痛;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忘记对金国的仇恨。‎ ‎16.【答案】(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7.【答案】A ‎ ‎18.【答案】B ‎ ‎19.【答案】D ‎20.【答案】示例:①他只属于文学。②我认为自己是读者③他能在阅读中汲取素材 ‎21.【答案】略 ‎22.【答案】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