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历史 ‎(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A. 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B. 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 D. 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三则图片、三个农具的材质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中,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历程,B选项正确。传统农具是以铁器为主的,A选项错误。农具由不同材料制成,无法说明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选项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非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D选项错误。‎ ‎2.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D. 男女分工明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等信息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是特点,但小农经济生活并不是自然悠闲的,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特点 ‎3.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 A. 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 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 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D.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答案】D ‎【解析】‎ 据从材料“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形成,属于资本主义萌芽,故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苏州失业人数 较多,故A 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故B 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江南地区 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故C 排除。‎ 点睛:材料“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劳动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我国古代 A. 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 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C. 商业税超过农业税 D. 商业政策较为灵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A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C项错误;材料“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优商”“恤商”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优商”“恤商”,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分析解答。‎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 统一货币“半两钱”‎ B.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 出现了纸币“交子”‎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答案】C ‎【解析】‎ 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是在秦朝时期,B是在明清时期,D是在明朝时期,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因此选C。 【名师点睛】‎ 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6.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者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B.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实行 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百年田地转三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都是指的土地兼并的发展,而土地兼并之所以能够发生,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选D;闭关锁国政策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A;农业耕作方式变化是导致土地耕作效率变化的根源而不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故排除B;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是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故排除C。‎ 点睛:这一题考查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潜在的、深层次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审清题目要求为“根本原因”,理解了根本原因的含义,就需要仔细推敲选项然后再做答了。‎ ‎7. 右图是《万国宇宙志》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当时欧洲人产生这种想象的客观原因是 A. 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的恐惧 B. 对东方异教徒的想象与揣测 C. 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 D. 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看出是畸形人、怪物,结合所学分析,AB不对,这是主观原因,与题干不符;C不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人们的视野开阔,不可能还有这种认识,因此D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8. 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0吨和74,000吨,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 中国客观上仍然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B. 当时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发展 C.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 D.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市场而最终大部分却流向中国。这是由于中国与欧洲商品交易引发的结果,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产品深受欧洲人的欢迎,这为中国赢得了大量白银财富而欧洲商品在中国市场狭小,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已经转向欧洲,所以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即其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二,商帮的出现,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的商业集团即商帮。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快速和异常活跃。这也直接挑战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但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发展的格局和差距在逐渐拉大,中国也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9. 马克思说:在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这种集中逐渐地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造成了对它的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马克思的话说明了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是( )‎ A. 市场的不断扩大 B. 工场手工业大量出现 C. 新型工厂制度的产生 D. 英国政治制度先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由于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必然促使技术的革新,由此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正确。B不是必要条件,排除;C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 ‎【名师点睛】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本——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③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⑤原料----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10.下面的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说明了 国家 总人口(万)‎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美国(1850年)‎ 约2300‎ ‎87%‎ ‎13%‎ ‎①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②英国之外的国家工业化没有起步 ‎③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 ④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给出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为首的先进国家城市化进程开始,其中上升最明显的是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中,工业化程度低的国家农村人口的比例相对要大,③④说法符合题意,C 项正确。垄断组织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①说法错误,19世纪中期,除了英国之外,法国等也开始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与①②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1.下面是西方四国所占世界贸易值比例对照表,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其年份可能是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19%‎ ‎13%‎ ‎12%‎ ‎9%‎ A. 1850年 B. 1900年 C. 1950年 D. 2000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在世界贸易总值中占的比重最大,德国和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其生产和贸易的数量也在增加,相反,相比较美德法国则有所下降,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 1850年前后,英国作为世界工厂,贸易额是世界最多的,但当时法国作为第二个工业国,紧随其后,强于美德,A选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英、法等欧洲诸国经济实力远逊于美国,CD两项错误。‎ ‎12.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D. 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C项,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通过材料“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可以看出这一本质目的。故C项正确。A项,“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题干没有准确阐释“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题干中没有表现出内忧外患这一历史原因。故B项错误。D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题干只看到了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消极作用,没有看到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 ‎13.1897年章维藩投入大量资金从英国购进设备,在芜湖创办了益新面粉公司,生产飞鹰牌面粉,被誉为全国头牌面粉,但英国领事富尔和芜湖道台元畅却限定他每天生产量只能做米50石,做面60石,超过这个限额就要受罚。不久,益新面粉公司入不敷出,陷入困境。材料说明 A. 当时清政府不允许私设工厂 B. 中国社会性质制约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 C. 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逐渐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益新面粉厂的兴衰经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企业在近代受到“领事”和“道台”代表的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较大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不允许私设工厂”与益新面粉厂建立并生产出全国头牌面粉不符,A选项错误;1895年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C选项不符合史实。仅有益新面粉公司的没落经历,不能说明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呈现衰落趋势,D选项错误.‎ ‎14.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3.1‎ ‎28.1‎ ‎34.1‎ ‎53.6‎ ‎62.1‎ ‎63.1‎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 ‎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仔细观察表格数据,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制造业份额要高于西方,排除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兴起后,两者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排除②;由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制造业所占份额的变化可知,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③正确;而列强的侵略与掠夺又导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异常艰难,④正确;故选D。‎ ‎15.‎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所以C项正确。‎ ‎16.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对统计表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47.3%‎ ‎—16.3%‎ ‎104%‎ A. 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 “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C. 经济建设的急于求成,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D. 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国民经济统计表的数据,1957年到1960年农业、轻工业增长比值严重下降,重工业生产总值和增长率明显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国民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影响了工农业生产比例平衡,C选项符合题意。当时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A选项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而不是使全国工业总产值大幅度的提高,B选项错误。数据反映的是当时农轻重比例失调严重,而不是我国已实现了工业化,D选项错误。‎ ‎17.‎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D.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里提出来的“敢闯”、“好路”,及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路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选项正确。中国加入亚太合作组织,是在1991年,A选项错误。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是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解决的是党的建设问题,CD两项不符合题意。‎ ‎18.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④市场调节为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以答案选C;②独立的管理体制说法错误,排除ABD三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名师点睛】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19.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渐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故喜新。”这反映出当地 A. 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 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中“乾嘉时风尚敦朴”到咸同后“染苏沪风气”、“男女服饰厌旧喜新”反映了传统的习俗受到了上海等地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D选项符合题意;完全西化说法不正确,光绪年间并未完全西化,A选项排除;该材料只是强调男女服饰喜新厌旧,并未反映服饰等级的差别,B选项排除;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指原先自足自给的封建经济瓦解,该项与题意无关,C选项排除。‎ ‎20.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②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故①③正确;由材料“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可见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故②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危机的背景而非经济危机的影响,故④错误。故正确组合是①②③,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21.1932年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罗斯福新政能体现出的经济学家的思想是 A. 亚当·斯密:“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 萨伊:“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 C. 凯恩斯:“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 D. 马尔萨斯:“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要缓和产销矛盾和劳资矛盾,其指导思想与凯恩斯实现充分就业,社会总揽投资的观念一致,C选项符合题意。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萨伊的“自由经营”和马尔萨斯反对政府颁布济贫法,都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与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观念矛盾,AB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2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时期。“滞胀”的含义不包括 A. 物价下降 B. 通货膨胀 C. 经济衰退 D. 失业率上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滞胀”时期,物价是上涨的,A选项符合题意。“滞胀”时期存在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等现象,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3.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B. 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C. 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D. 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知,福利制度推行的目的是防止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故选D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是对“梯子”的解释,C项明显不符合逻辑,排除。‎ ‎2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 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 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 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为了取得三年内战的胜利而采取的一个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该政策并没有很好的保护了人民的利益,而是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在三年内战结束后遭到了人民的强烈反对,造成了经济困难和严重的政治危机,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5. 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 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 D. 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否定选择。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但不在该题包含的时间范围内。故D项符合题意。‎ ‎【详解】‎ ‎2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说:“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该材料中“独特实验”指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有计划经济建设 D. 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涉及的背景。“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应该是经济大危机的时候,此时苏联已经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C正确。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7.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A. 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 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答案】A ‎【解析】‎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从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其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所以答案选A。B、C、D选项都不是其改革失败的原因,排除。‎ ‎28.学者孔笑微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下列关于文中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B. 其背景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C.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 扩大了世界贸易 ‎【答案】B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却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故AC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是关贸总协定,故B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29.某国际金融组织公布的世界最穷国家前10名并着手对这些国家进行经济发展长期贷款援助的情况,请你猜测一下,最有可能做出这个决定的国际经济组织是 A. 联合国 B. 世界银行 C. 国际红十字会组织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代国际金融组织中有资格对贫穷国家提供长期贷款援助的国际机构是世界银行,B选项正确。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组织不是专门的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能提供短期贷款,以应对国际金融汇兑中的困难,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0.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区域集团,欧洲联盟与后两者相比,主要不同点是 A. 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 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C. 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加强 D. 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合作成效最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其他两者相比,在当今世界三大著名区域集团中,欧盟最主要的特点是,合作程度、合作领域和合作成效在三者中水平都是最高的,D选项正确。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是三者的相同点,A项错误;加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的是北美和亚太经合组织,B项错误。三个区域集团并非全球化趋势的体现, C 三项错误。‎ ‎31.“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这一观点 A. 认识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 B.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结论正确 C. 体现了不结盟运动的精神 D. 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呼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这一观点,认识到了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A项正确。“抵制全球化”不是面对全球化趋势的合理态度,不符合不结盟运动“独立自主非集团”的政治精神,也不是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呼声,BCD三项错误。‎ ‎3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小”了。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①交通工具的变革 ‎②通讯技术的创新 ‎③垄断组织的形成 ‎④关贸总协定的创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小”,说明从一个国家很容易的到达另一个国家,①小项对,而通信技术的创新使信息能得到迅速传播,这也使世界变“小”,②对,垄断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只是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但不会造成“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小”这种感觉,③④不对,所以答案为A。‎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对题干提到的世界在空间上变小要正确理解,密切联系近现代世界的巨大变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世纪现代工业初期,科学知识本身很贫乏,不能直接应用于工业过程。‎ ‎……事实上,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科技进步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发明者中大部分是天才的修补工、自觉的机修工以及自学成才者。‎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l870~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虽然这不是说传统的、来自经验的方法大部分或甚至全盘被抛弃了。经验主义在许多工业中仍然占统治地位,有些工业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但是,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在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如果说工业化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别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依据材料指出科学技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1)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发明源于有实践经验的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结合。‎ ‎(2)促使新兴工业产生,如电气工业;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新技术、新发明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解析】‎ ‎【详解】(1)根据“在18世纪现代工业初期,科学知识本身很贫乏,不能直接应用于工业过程”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发明主要是源于工匠的实践,没有与科技相结合。‎ 根据“l870~1900年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2)根据“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在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等内容可知科技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是促使新兴工业产生,如电气工业;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新技术、新发明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说:“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以及国会根据经验和智慧提出的其他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它付诸实施。”‎ 材料二 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1992年,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说中指出:“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到他们的后面。”‎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对当时的经营方式作了这样的评价: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据材料一,罗斯福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为此,罗斯福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经营方式”是指什么?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有哪些优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1)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兴办公共工程;社会立法。‎ ‎(2)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长期执行计划指令(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重要性),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4)经济体制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要符合实际国情,要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首次就职演说”,“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背景是大危机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破产。措施:根据所学知识,从金融、农业、工业和社会救济等方面,概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 ‎(2)弊端:根据材料二中“土地、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到他们的后面”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有比例失衡、违背经济规律、压制各方积极性,牺牲农业,造成其长期停滞,并且体制僵化,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等。‎ ‎(3)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式的“经营方式”是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4)启示: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从美、苏和中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中,可以得出经济体制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要符合实际国情,要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等启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