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漯河五高2019—2020学年上期10月份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 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题干强调分封制将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文化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无疑客观上推动了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扩展了中原文明的影响范围。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中原文明的扩展,AC两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统一民族的形成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根据“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文明的扩展。 2.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 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 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答案】A 【解析】 由“亲亲”到“尊尊”,反映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格局混战,故排除BD;材料的主旨不是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排除C。 3.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了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即说明了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县制加强了统一而非加强了君主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郡县制实施的意义而非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郡和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4.南北朝时,“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胡三省注:“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岛夷:海滨南蛮土著。这反映 A. 南北民族对立尖锐 B. 国史编写政治性强 C. 民族融合尚未出现 D. 都认同了华夏文明 【答案】D 【解析】 南北朝时南北分治不是以民族为分治依据,而是南北政权分治,故材料不能说明南北民族对立尖锐,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国史编写的问题,故B错误;南北朝时民族融合已经出现,故C错误;索虏、岛夷都是相对于华夏而言的称呼,故材料说明南北政权都认同了华夏文明,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索虏、岛夷”,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华夏与夷狄之分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 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 B. .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 C. 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D. 提高了监察官员的效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轮流主持”“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有利于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排除B,A 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皇帝制为核心,皇权至上,“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中书门下长官负责行政,并非监察官员,D项不符合题意。 6.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D项错误。 7.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古代在中枢权力中往往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解读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 8.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答案】A 【解析】 明朝的“三司”互不统属,相互牵制,清朝固定督抚制度,不再设立巡按御史,这就强化了地方事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C项错误;清朝的督抚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9.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行省是中书省的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C项正确;行省制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A。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彻底解决,排除B;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 10.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 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D. 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决策机构的有关内容。明朝内阁首辅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但内阁始终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张居正生前大权在握,死后被削夺官秩,正说明其权力在否关键看皇帝旨意。明朝所设内阁是顾问、咨询机构,非法定决策机构。故内阁成员的权力源于皇帝旨意,具有随意性、不稳定性。A正确。故本题选A。 1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B.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C. 宋太祖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皇室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A、B、C三项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的趋势。清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 12.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项规定的目的是 A. 对公民参与内争进行惩罚 B. 鼓励公民参与反贵族的斗争 C. 雅典城邦事务公民不得置身事外 D. 培养雅典公民尚武好斗的品质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城邦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城邦事务,即雅典城邦事务公民不得置身事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内争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鼓励公民参与城邦事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培养雅典公民关心城邦的品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3.恩格斯曾直截了当地称克利斯提尼改革后的雅典为“民主共和国”。恩格斯的观点主要源于克利斯提尼推行的 A. 以财产为依据的等级制 B. 以地域为基础的选举制 C. 为公民提供参政观剧津贴 D. 用陶片放逐危害民主者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选项错误,这是梭伦改革的内容;B选项正确,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成就;C选项错误,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D选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4.古代雅典法庭上,诉讼人不仅从语言上打动陪审员,唤起陪审员的同情,而且有时他们还诉诸行动,把亲属带到法庭上哭诉,引起陪审员的怜悯,从而受益。这反映出 A. 雅典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的法律程序 B. 戏剧家在司法审判中扮演重要角色 C. 雅典司法审判有法不依的现象严重 D. 诉讼环节在司法审判中占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诉讼人不仅从语言上打动陪审员,唤起陪审员的同情”“把亲属带到法庭上哭诉,引起陪审员的怜悯”中可以看出诉讼环节在司法审判中占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司法审判程序,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诉讼环节的地位,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有法不依,故C项排除。 【点睛】“诉讼人不仅从语言上打动陪审员,唤起陪审员的同情”“把亲属带到法庭上哭诉,引起陪审员的怜悯”是关键信息。 15.伯利克里如此描述雅典的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 法律只调节私人争端 B. 法律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实行多数人民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可见在雅典法律是维护民主政体的保障,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是题干内容的体现。 【名师点睛】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轮流担任公职)、直接民主制、法律至上、权利相互制约(公民大会有立法权,陪审法庭有司法权,五百人会议有行政权,三权相互制约,防止滥用权力)。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率先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主权在民的原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蓝本。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16.古代雅典,每年均依据公民大会表决通过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由此可知雅典公民 A. 消极行使民主权利 B. 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C. 可能滥用民主权利 D. 积极防止权力集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依据所学可知,陶片放逐法是雅典直接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有利于雅典公民有效地行使自己的监督之权,但也往往造成民主权力的滥用,体现了其局限性。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 17.《十二铜表法》规定:“若(当事人双方)不能和解,则(他们)应在午前到市场或会议场进行诉讼。出庭双方应依次申辩(自己案件)”这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 A. 侧重于当事人的申辩 B. 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 C. 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 D. 摈弃旧有的风俗习惯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对解决争端的程序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以保障争端的解决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是最终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8.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 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答案】B 【解析】 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的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罚金),就输掉了官司。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罗马法律的形式主义(呆板、教条)的特点 19. 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 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 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 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道德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A项错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同样“双眼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原则 20.一位法学家说:“无论我们多么轻视,多么痛惜这种接受,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如果欧洲主要国家没有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接受罗马法,那么政治理论和制度,工业和商业组织,公法和私法的规则……都不会像今天这样。”以上评价论证了 A. 罗马法系统完备,影响广泛 B. 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 C. 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起源于罗马法 D. 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的体系是十分完备的,而且欧洲主要国家受到罗马法的影响很深远,A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的精神内涵对其他欧洲国家的影响,而不是说它对罗马自身各方面的影响,排除B。材料强调罗马法的精神内涵对其他欧洲国家的影响,而不是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起源于罗马法,排除C。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不符,排除。 21.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说:“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这反映了罗马法 A. 开启注重证据的先例 B. 维护贵族利益 C. 礼法并用原则 D. 一定程度上的人性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拷问到重证据,一定程度上的人性化,故选D;材料“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反映古罗马司法过程重视证据,但无法得出是古罗马开启先例,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维护贵族利益,排除B;礼法并用原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特点,排除C。 22.《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 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作用。材料“须用法律来巩固”“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法律能够起到维护统治的作用,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材料主要说的是用法律来维护皇帝的权威,并非强调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排除A。B、C本身说法错误。答案为D。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23.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A. 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 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 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D. 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答案】C 【解析】 光荣革命通过不流血的方式温和夺权,不能显示出其革命性更强,故B项错误。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前者的革命影响并不短暂,一直持续到光荣革命前夕,故D项错误。 24.“英国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当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该项改革的意义包括 ①行政权逐步转移至内阁手中 ②让民主主体扩大至普通公民 ③以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派势力 ④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更多政治权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英国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当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可知,该项改革是1832年的议会改革,这次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以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派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更多政治权利,故③④正确;行政权逐步转移至内阁手中是在18世纪中期,故①错误;让民主主体扩大至普通公民是在二战后,故②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 25. 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A. 君主 B. 议会 C. 内阁 D. 最高法院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18世纪中期起,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走向完善。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对议会负责,由此可见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内阁,故选C,排除B;自18世纪中期起,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走向完善,内阁掌握行政权,君主不掌握行政权,不符合“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排除A;最高法院不符合“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联系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26.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可见英国 A.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缓和 B. 下院成为权力中枢 C. 贵族制度已经消失 D. 法律保障贵族政治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B项,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后英国议会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下院中的多数党实际掌控了政权。随着下院权力的增加,部分贵族转而寻求进入下院,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都反映了下院成为权力中枢,故B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参选下院议员条件的放宽,没有体现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C项,材料反映的是世袭贵族可以放弃头衔而非废除贵族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已放弃贵族头衔的贵族视为平民,不再享有贵族特权,没有体现法律对贵族政治特权的保障,故D项错误。 27.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者之一的麦迪逊说:“在一个组织良好的联邦能够保证的许多利益中,再也没有比制止和控制狂热分裂的趋势值得更正确地加以发挥了。”麦迪逊强调的是( ) A. 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C. 废除君主立宪制 D. 建立三权分立的邦联体制 【答案】B 【解析】 关键信息: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者、一个组织良好的联邦、再也没有比制止和控制狂热分裂的趋势值得更正确地加以发挥了,从关键信息可知,麦迪逊主张实行联邦制,其背景则是美国建立之初是松散的邦联体制,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美国是民主共和政体,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邦联体制”说法错误,故排除。 28.麦迪逊在《联邦党文集》中提出:“要形成一个以人管理人的政府,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首先必须使政府能够控制被统治者;其次必须迫使政府控制自己。”美国的成功做法是 A. 中央集权 B. 地方分权 C. 民主选举 D. 分权制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AB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的,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关民主选举的信息,排除C;材料“你必须首先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强调了权力制衡的原则的重要性,故选D。 29.富兰克林认为,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杰弗逊也称美国的新政体是“君主制的新版本”这主要是针对何者而言 A. 最高权力中心在议会 B. 美国总统权力很大 C. 国会装饰下总统集权 D. 总统必须对议会负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同时也是三军统帅;法院掌握司法权。分析选项,A与题意无关;B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体制;D 说法错误,总统对选民负责。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政体的确立·特点 30.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C.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D. 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知,在报告女王之前内阁内部已经形成一致性意见,故选C;由材料可知,国王此时还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不符合统而不治的说法,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王对首相的任命,排除B;内阁对议会负责,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需学生根据英国政体的特点再结合材料“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作出判断。 31.“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数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 共和制必被君主派推翻 B.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 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必然 D. 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答案】B 【解析】 1875年法国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君主派仍然强烈反对共和政体和共和派,据此可知法国国内封建势力斗争激烈,共和体制的确立艰难。材料的一票之差、君主派的叫嚣,都反映了君主派的反复阻挠,共和制建立的艰难,故B正确;材料确实反映了君主派力量强大,但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A;C与材料和实际的历史事实都不符,故C错误;实践证明,法国共和制适应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到目前为止法国存在时间最长的宪法,故D错误。 32.下面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A. 宰相掌握一定立法权 B. 帝国议会对宰相负责 C. 代议制民主的不健全 D. 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漫画“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说明俾斯麦控制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体现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完善性,即代议制民主不健全,故C项符合题意;宪法规定议会掌握立法权,故A项排除;B项说法本身错误,是对德国皇帝负责,排除;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也不属于本质,故D项排除。 33.“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A.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 B. 德意志帝国 C. 美利坚合众国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德意志帝国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国会只是点缀,广大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实际的政治权利。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君主制度并赋予极大行政权,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这都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故B正确。议会形同虚设与英国的政体不符合,在英国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排除A;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排除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属于议会制民主共和制,议会享有实权,排除D。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段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精彩演说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主义立法能扩大政治参与,把体制外的反对要素纳入体制内,消弭抵触心理。轮番任期原则通过立法尽力防患权力腐变,对那些“损公自肥”的官员进行严惩,对为政清廉者立法嘉奖,体现了用良法对权力进行法律监督和制约的民权思想。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民权思想对政府公信力建设之启示》 材料三公元前367年和公元前242年,罗马相继确立了内务大法官和外务大法官,处理罗马市民相互间、外国人相互间的民事纠纷。……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安托尼亚那敕令》,废除市民与臣民的区别,准予居住在罗马帝国境内的居民或臣民一般都可取得市民权。 ——《罗马法原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伯利克里所阐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三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民主对近代欧美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的四五百年间罗马法有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特点:城邦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或答主权在民);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或答法律至上);公民无论贫富(或者有才干)均可担任公职(或答公民内部相对平等) (2)原因:古希腊主权在民和以法治形式实现权力监督的思想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这符合了近代欧美各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的需要。 (3)转变:由公民法转向万民法。 原因:罗马人不断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突现; 原来的罗马法无法应对新变化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等信息,可从主权在民、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相对平等等方面回答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主义立法能扩大政治参与,把体制外的反对要素纳入体制内,消弭抵触心理。轮番任期原则通过立法尽力防患权力腐变,对那些‘损公自肥’的官员进行严惩,对为政清廉者立法嘉奖,体现了用良法对权力进行法律监督和制约的民权思想。”可从古希腊主权在民和以法治形式实现权力监督的思想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这符合了近代欧美各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的需要方面作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公元前367年和公元前242年,罗马相继确立了内务大法官和外务大法官,处理罗马市民相互间、外国人相互间的民事纠纷”“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安托尼亚那敕令》,废除市民与臣民的区别,准予居住在罗马帝国境内的居民或臣民一般都可取得市民权”可知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罗马人不断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突现;原来的罗马法无法应对新变化等方面回答。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35.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3)依据1787年宪法,所建立的“新型的共和国”是如何解决上述弊端,同时又避免专制政体的? 【答案】(1)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2)完美之处:不流血、妥协。 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3)建立联邦政府,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原则和相应的民主原则。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独相指的是秦设丞相;唐的群相指的是三省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明代的兼相指的是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完美之处是不流血、妥协。办法即是控制国家权力不集中在某一个机构上,可以从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等方面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中“美国人民建立了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可知美国建国初期实行邦联制,后来通过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制。在避免专制政体方面,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立联邦制、地方有一定自治权、三权分立、民主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