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四次网上测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四次网上测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90分钟 第I卷 说明:本部分试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  )‎ A.创立民国            B.恢复中华             C.驱除鞑虏            D.平均地权 ‎2、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以下对历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 ‎ ‎① ‎ 三教合一 ‎ 中国古代的三教合一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复兴 ‎ ‎② ‎ 三角贸易 ‎ 近代大西洋三角贸易是指欧洲、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 ‎ ‎③ ‎ 三大政策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 ‎④ ‎ 八字方针 ‎ 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好转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C. 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D.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 ‎4、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 A.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5、宋神宗在《资治通鉴》的序言中写道:“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猶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据此可知,司马光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依据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诸侯争霸             C.生产关系变革     D.礼崩乐坏 ‎ ‎6、史载: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因不肯对楚成王的军队“半渡而击之”导致惨败。然《公羊传》对此事的评价是:“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由此可见(  )‎ A.宋军军事实力不如楚军                        B.周礼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春秋时对礼制的敬畏                            D.宋军在乎师出有名以避免树敌 ‎7、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8、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 ‎ A.中央集权被侵蚀                                 B.土地兼并严重 C.士族享有等级特权                                    D.封建等级森严 ‎9、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连。我国学者孙宏年认为“疆界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化上的“疆界观”,另一种是地理上的“疆界观”。对以下两幅地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清朝的“疆界观”的实质是一种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 B.英国的“疆界观”不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 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中英两国“疆界观”不同 D.两幅地图体现的“疆界观”并无本质区别 ‎ ‎1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前提                B.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11、历史推论与对史实的解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  ‎ 史实 ‎ 推论 ‎ A ‎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 古代希腊各城邦从此都实行了民主政治制度 ‎ B ‎ 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 时代要求罗马法成为适用于罗马范围内全部居民的法律 ‎ C ‎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 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最终结局 ‎ D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清政府被迫开始向欧美列强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1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的财产须按其遗嘱处理;如无遗嘱又无继承人,由其最近父系亲属继承;若无父系近亲可由同氏族成员继承。《十二铜表法》这一规定是为了(  )‎ A.维护女性公民的利益                            B.给外邦人以适当的法律保障 C.限制高利贷的行为                          D.保留有习惯法的内容  ‎ ‎13、下表据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编制。据该表分析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 ‎ 时间 ‎ 结果 ‎ ‎1832年以前 ‎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 ‎ ‎1832年 ‎ 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 ‎1867年 ‎ 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 ‎1872年 ‎ 施行秘密投票 ‎ ‎1884年 ‎ 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 ‎1918年 ‎ 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 ‎ ‎1928年 ‎ ‎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除精神病人、国王、正在服刑的犯人) ‎ A.民主进程呈现渐进性                            B.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 C.实现了选举权利平等                            D.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14、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C.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15、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一现象能够说明当时法国(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B.共和制度并不适于法国 C.不同政治派别斗争激烈                        D.启蒙运动思想动员充分 ‎ ‎16、1.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人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 B.《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C.《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 D.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17、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18、薛福成在《变法篇》说:“今诚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材料表明他的主张是(  )‎ A.“求富”、“自强”                               B.“中体西用”‎ C.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西学东渐”‎ ‎19、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本文在评价“中体西用”思想时坚持(  )‎ A.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        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原则 C.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分析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标准 ‎20、《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认为:“‎ 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泰西人善于行远,帆樯周四海。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独为可据……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在这部著作中收图42幅,其中只有一幅关于日本和琉球的地图未用西方所绘地图,其余都按西方原图描摹。这反映出(  )‎ A.作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B.全盘西化思想在士大夫群体中大为流行 C.现代地理学在中国得以确立 D.中国为“世界之中”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 ‎21、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史料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 ‎ 选项 ‎ 史料 ‎ 解读 ‎ A ‎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英国现实主义诗人雪莱的名句 B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情怀 ‎ C ‎ ‎“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 ‎ 斯多亚学派主张人生而平等 ‎ D ‎ ‎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 周的政治文化稳定性与延续性 ‎ ‎22、下表是一位同学运用多元史观对近代某一思想的评价。据此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是(  ) ‎ 史观 ‎ 评价内容 ‎ 全球史观 ‎ 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体现了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 近代化史观 ‎ 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 文明史观 ‎ 反映了封建传统又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承认了中学不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客观上使中国人由传统文明开始走向现代文明。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3、马丁·路德说,“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对他的言论理解有误的是(  )‎ A.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                     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反对宗教的束缚                    D.挑战了教皇权威 ‎24、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D.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第II卷 说明:本部分试题共3小题,共52分。‎ ‎25、结合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相关史实,说明在中西文明的交融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是如何取得社会进步的。(12分)‎ ‎26、思想解放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其理论依据却是依据古礼制,不脱离天理之说与纲常伦理之教,却正是源于主流思想儒学,并没能真正解决反专制、限君权的理论基础问题。其思想存在着无法摆脱的内在自相矛盾,缺乏理论的自洽性,只是一种对旧理论作并无新哲学基础的阐发。 ‎ 而启蒙思想之反专制思想是基于新勃兴的理性主义思考,其限制君权的手段不是恢复古制,而是采取新的手段——分权而达到制衡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强调的人民主权说,其最基本的价值观乃是天赋人权说。启蒙思想是理性主义的重大发展,……并非经由旧的统治思想——天主教思想的异端发育而出。 ‎ ‎——丁翀《源头活水来自哲学高度》 ‎ 材料二 有历史学家称,启蒙运动是一个英国问题,又有历史学家认为启蒙运动是一个法国问题,还有人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一个德国问题。 ‎ ‎——刘建伦《文化史模块教学的几点反思》 ‎ 材料三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 ‎——康德(1724——1804年) ‎ 请回答: ‎ ‎(1)概括材料一的两个观点,分别说明其产生的经济根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11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别指出“英国问题”“德国问题”的各自的时代背景,并指出 “本质上是个德国问题”的含意。(8分) ‎ ‎(3)指出据材料三康德所说的这“一场革命”应该可以指向中国近代史的哪次革命?20世纪初中国又是怎样解决康德提出的这个问题的?(6分)‎ ‎27、(15分)‎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C D D C B A A B C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前提下,学习西方科技。在此指导下,洋务派开办机器工业,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 ‎19世纪末,以康有为首的维新派把儒学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宣传维新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形成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把西方民主制度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结合,创立了三民主义理论,以此指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民主化的进程。 (12分)‎ ‎ 26、答案 ‎(1)观点:黄宗羲理论源于旧的主流思想——儒学,也就没法解决反专制的理论基础问题;启蒙思想的反专制思想源于新兴的理性主义,不是由旧的主流思想——天主教思想异端发育而出。(每点2分,共4分) ‎ 根源:黄宗羲理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启蒙思想——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每点2分,共4分) ‎ 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君臣平等;“天下为主,君为客”;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每点1分,任写3点给3分) ‎ ‎(2)“英国问题”背景: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德国问题”背景:18世纪的德意志资本主义相比欧洲发展的缓慢,政治上四分五裂。(4分) ‎ 含意:康德对理性作了哲学探讨;道出了启蒙的真谛。(4分) ‎ ‎(3)革命:辛亥革命。(1分) ‎ 解决:中国通过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对国民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5分)‎ ‎27、(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