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主题训练六 传统文化——强国之源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主题训练六 传统文化——强国之源作业

主题训练六 ‎(时间:3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唐山二模,24)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  )‎ 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 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 解析:A [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 ‎2.(2019·哈尔滨期中,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墨、道、法    B.儒、道、墨、法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解析: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统治者施行仁政,这符合“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代表,这符合“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主张无为而治,这符合“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的权利,这符合“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故正确答案是A项。]‎ ‎3.(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六),26)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 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解析:B [据材料“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是佛教文化的繁荣,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说明对佛教的重视,但无法说明对其他文化的宽容,排除A项;“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只能说明佛教的繁荣,无法得出对儒家文化的描述,排除C项;“‎ 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无法反应其他文化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4.(2020·太原模拟,26)在中国儒家教义中,有一种“人品观”将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种。君者,群也,人需在大群中做人,不专顾一己之私,并兼顾大群之公,此等人乃“君子”。以下思想主张与此“人品观”最为类似的是(  )‎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B.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A [材料反映的是“君子”的人品观,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属于典型的“君子”的人品观,A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忠于国家的思想,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要实践,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2019·德阳三模,27)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A [题干中明朝后期西学的传入对当时的读书人了解西方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我国传统科技并没有实现转型,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学东渐是单向传输的,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欧洲启蒙运动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 ‎6.(2020·三明模拟,2)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解析:B [材料强调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在于天文历法和中医中药,主要在于历法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医中药更是直接关乎人的生死,可见其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加以说明的,故选B项;A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不是题干意思所指;D项说法错在“都应该”。]‎ ‎7.关于《关雎》的主旨有不同的观点。下列选项中观点与时代背景相一致的是(  )‎ 观点 出处 时代背景 A 求贤说 战国 《古佚书》)‎ 诸侯兼并、变法图强,各国招贤纳士 B 后妃之德说 西汉 《毛诗》‎ 行推恩令、君权神授,取消盐铁官营 C 贵族贺婚歌说 宋 《诗集传》‎ 三教合一、心学兴起,主张工商皆本 D 恋诗说 清初 《毛诗稽古篇》‎ 西学东渐、思想启蒙,传播维新思想 解析:A [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变法图强,各国招贤纳士,故选A项。]‎ ‎8.(2019·郑州一中月考,26)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解析:B [传统儒学道德观念动摇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而非明代时候,故A项错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之口,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孔子并非完全等同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故C项错误;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而在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故D项错误。]‎ ‎9.(2019·广东省六校一联,1)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  )‎ A.了解商朝的社会历史 B.研究书法发展的历程 C.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 D.印证汉字是最早文字 解析:A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往往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甲骨文,并不能体现书法发展的整个历程,故B项错误;甲骨文并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将汉字与其他文字比较,不能说明汉字是最早文字,故D项错误。]‎ ‎10.(2020·棠湖中学模拟一,4)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其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兼用人工着色和彩色套版,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题材多为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等。中国古代的年画(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C.保证了民族艺术的纯洁性 D.呈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解析: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题材多为人民生活,体现出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呈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特点并非文人画特点,排除A项;材料与印刷术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艺术的纯洁性,排除C项。]‎ ‎11.(2019·哈尔滨一调,2)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 A.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 B.市民阶层日益壮大 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 D.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上层人物与平民大众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影响了社会风尚和思想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宋时上层人物与平民大众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属于衣着方面,A项范围太大,排除;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壮大,故B项也是D项推动的结果,排除B项;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是材料反映的表象,与材料强调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社会风尚的变化不符,排除C项。]‎ ‎12.(2019·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联考,26)“不求形似只求生韵,……自然流畅,意到便成,不形似却与自然默契相。”下列作品与其风格相似的是(  )‎ 解析:B [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注重写意,根据题目中“不求形似只求生韵”即可得出是文人画,《天王送子图》属于写实画,故A项错误;B项符合文人画的特征,故B项正确;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故C项错误;D项属于写实画,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广东省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 ‎——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 ‎——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及其推动因素。(5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的书写材料分别是兽骨、(龟甲)、青铜器、石头等,这些材料能长期保存,故三者共同点有材质耐久;据材料一“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可知三种文书形态的材料带有权威性;据材料一“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可知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第二小问意图,据材料一“显示商王的权威”“带有神秘威严气氛”“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等可知采用这些文书形态意在强化君主权力;据材料一“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可知这些文书形态意在彰显历史功业和延续政治传统;据材料一“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可知这些文书形态意在稳定统治秩序。(2)据材料二“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可知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据材料二“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可知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据材料二“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可知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据材料二“‎ 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可知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3)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三“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可知传播权利分化下移。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三“到了数字网络时代”可知技术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政治的发展;法制进步。‎ 答案:(1)共同特点: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 意图: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 ‎(2)影响: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 ‎(3)趋势:传播权利分化下移。‎ 因素:技术变革;政治发展;法制进步。‎ ‎14.(2019·徐州期中抽测,2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从其产生起便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而存在,为现实政治服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董学是兼蓄内外、圣王之精髓的,是真正的儒家。中国思想史上,董仲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第一次建构出天的本体系统,并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他具体地阐述了天人之际的关系结构,有效地证明出天与人相感应、相附和的机制、中介和路径,指出了天人沟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余治平《唯天为大》‎ 材料二 汉初官吏的主要来源是军事将领,文帝时允许“入粟拜爵”,使得大量商贾入仕,又对黄老的无为之学极为推崇,景帝“不任儒者”,窦太后“好黄老之术”。但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实际上弱化了君权和中央的政治干预能力,致使统一的中央政权和政治格局面临着来自羽翼逐渐丰满的地方势力的挑战。武帝时期,在社会财富的积累之后,必然要求有为政治的施行,这导致对治国人才的需求大增,人才与教化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摘编自唐喆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董仲舒的思想为例,就“儒学功能”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解析:董仲舒的儒学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的内容,适应了汉代政治大一统和加强君主专制的现实需要,从而被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所以说儒学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现实需要服务,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根据所学内容作答即可。‎ 答案:‎ 论点 儒学思想为现实服务 观点错误不给分。‎ 论据 针对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提出“大一统”思想;‎ 以董仲舒思想以外知识回答不给分。‎ 为适应有为政治的需要(或为适应政策“更化”的需要,或改变思想领域纷杂状况),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针对治国人才缺乏,提出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为维护社会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 为限制君权,提出“天人感应”;‎ 论证 论点明确,结合2个层次进行论证的;‎ 没有论点或立论完全错误;逻辑混乱;书写潦草等。‎ 论点明确,结合3个层次进行论证,且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语言准确,书写工整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