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高一阶段性测试试题 分值: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 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 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 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 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 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 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 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 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 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 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 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 - 2 - 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 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 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 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 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 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 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 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 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 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 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 人的“熟人”社会。 D.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 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 从心所欲的自由。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 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 - 3 - 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 会中的一纸契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 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 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 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 “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或者句子的意思的能力。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 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 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需要考 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B 项,“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错误,原文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前后也没有 因果关系; C 项,“分工协作”文中没有依据,原文“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 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D 项,选项“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中的“选择”有误,原文“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 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 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 - 4 - 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 项,“没有隔阂”错误,原文说“无数次的小磨擦”,就不能说他们没有隔阂(隔膜),二 是“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错误,原文“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 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原文没有说“更容易”,选项中的“自由” 还有一个限定语“不逾规矩”; B 项,“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错误,原文强调“在一个熟 悉的社会”,“从小”原文依据不足;再有前后因果关系不充分; D 项,中“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 代社会的阻碍”,对这种信任是否定的,原文“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 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 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 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 项,“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误,原文“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 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 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中可以看出,乡土社会没有“根本原则”,也不讲究“普遍联 系”。 故选 B。 【点睛】完成此类题目,既要尊重原文,又要合理推断,注意各选项语言的分寸、程度、范 围是否恰如其分,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 特称的不同;要求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 切不可以主观臆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 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 - 5 - 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 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 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 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 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 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 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 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 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 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 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 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 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 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 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 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 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 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 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 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 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 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 - 6 - 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 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 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 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 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 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 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 我们的心灵。 ⑪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 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 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 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 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情怀。 B. 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 C. 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消失。 D. 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5. 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 【答案】4. B 5. 第 4 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 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 情;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 6. 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 憾;“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 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 【解析】 【4 题详解】 - 7 -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 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 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 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 些硬伤。题中 B 项,“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错误,文中只是说“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 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失去了实用价值”文中没有明确依据,无中 生有。故选 B。 【5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语段的内容、手法、表达的情感以及结构上的 作用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第④段的作用,从内容来看,作者对一北一南的长城与运河作 了对比,既有地理位置的比较,又有历史沿革的比较,其结果是一个仍让世界迷恋,一个已 退出历史舞台;从情感看,本篇文章的写作主体是大运河,很显然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感 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从结构看,后文写“运河文明”,此段为其铺垫。 【6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进行探究,文章 内容的概括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主旨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重要的语句有“我这才 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 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 退出了我们的心灵”“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 这只能是一厢情愿”,根据这些重点语句概括即可。 【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 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的作用一般为交代、充实文章的内容,深化、 升华主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的作用一般为,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 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结尾,呼应 前文,照应标题,卒章显志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50 分) (一)文言基础知识(12 分) 7.下列各句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 人皆得以隶使之 D.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 8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掌握文言句式的四 大类型,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参考类型仔细核对,就能 得出答案。 A 项,定语后置句,谓语是“求”,宾语是“人”,定语是“可使报秦者”,置于宾语“人” 的后面,所以是定语后置;按正常语序翻译过来就是“寻找可以派去通报秦国的人”; B 项,被动句,“不能容于远近”中“于”表示被动,意思是“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C 项,无特殊句式,意思是“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 D 项,状语后置句,“朽索”为状语,意思是“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 不理吗?”。 故选 C。 8.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 B. 且矫.诏纷出 假托 C. 均.之二策 衡量 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赏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常见实词是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 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应重点掌握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掌握方法,能够迁 移课本知识,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D 项,“赏赐”错,“赐”在这里是名词,“恩惠”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 晋惠公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 故选 D。 【点睛】在交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 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 9 - 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9.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乃使从者衣.褐④北虽貌.敬⑤间.至赵矣⑥安能屈.豪 杰之流⑦道.海安⑧越国以鄙.远⑨则思江海下.百川⑩宁许以负.秦曲 A. ①/②④/⑤③⑦⑨/⑥⑧⑩ B. ①/②④⑤/⑥⑩/③⑦⑨/⑧ C. ①⑥⑩/②③④/⑤⑦⑨/⑧ D. ①/②④⑤/③⑦⑧⑨/⑥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 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 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解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分析。①中“序”,名词的为动用法, 为……作序;②中“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③中“衣”名词作动词,“穿衣” 的意思;④中“貌”名词作状语,意思是“表面上”;⑤中“间”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的意思;⑥中“屈”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屈服”;⑦中“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⑧中“鄙”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⑨中“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⑩中“负”使动用法,使……背负。根据分析可知:②④⑤用法相同,⑥⑩用法相同,③⑦⑨ 用法相同。①和⑧没有相同项。 故选 B。 10.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为巡船所物色 B.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C.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 D. 悦亲戚之情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 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 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这类词语在阅读文 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中: A 项,“为巡船所物色”中“物色”文中古义是“搜寻、搜捕”,今义为“寻找需要的人才或 东西”; - 10 - B 项,“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中“约束”文中古义是“盟约”,今义为“限制”; D 项,“悦亲戚之情话”中,“亲戚”文中古义是“父母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今义为 “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成员”,“情话”文中古义是“知心话”,今义为“男女 间谈情说爱的话”。 故选 C。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郑清之,字德源,又字文叔。少从楼昉学,能文,楼钥亟加称赏。嘉泰二年,入太学..。 十年,登进士第,调峡州教授..。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 之无答拜,且曰:“他日愿以二子相累。”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曰:“此辈 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理宗即帝位,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 帝问外人因阁子库进丝履有谤议,清之言:“禁中服用颇事新洁者。”帝曰:“故事,月进 鞋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清之奏:“孝宗继高宗,故俭德易章,陛下继宁考①,故 俭德难著。宁考自奉如寒士,衣领重浣,革舄②屡补,今欲俭德著闻,须过于宁考方可。”帝 嘉纳。 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罣③误者悉蠲④之,全活甚众。沿 江算舟之赋素重,清之次第停罢,如池之雁义有大法场之目,其钱分隶诸司,清之奏罢其并 缘渔取者,盖数倍公家之入,合分隶者从朝廷偿之。报下,清之方与客饮,举杯曰:“今日 饮此酒殊快!” 十一月丁酉..,退朝感寒疾,危甚,犹以未得雪为忧。俄大雪,起曰:“百官贺雪,上必 甚喜。”命掬雪床前观之。累奏乞罢政,不允,奏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 进封齐国公致仕。卒,遗表闻,帝震悼,辍朝三日,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赐谥忠定。 清之不好立异,汤巾尝论事侵清之,及清之再相,巾求去,清之曰:“己欲作君子,使 谁为小人。”力挽留之。徐清叟尝论列清之,乃引之共政。赵葵视师年余,乞罢,上未有以 处之,清之曰:“非使作相不足以酬劳,陛下岂以臣故耶?臣必不因葵来遽引退,臣愿为左, 使葵居右。”上讫从之,然葵竟不果来。 (选自《宋史•郑清之传》,有删改) 【注】①宁考:即亡父。②舄(xì)a.鞋;b.同“潟”;c.姓。③罣(guà)同“挂”。④蠲 (juān)a.除去,免除;b.显示,昭明;c.古同“涓”,清洁;d.古代称一种多足虫。 - 11 - 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B. 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C. 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D. 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唐代改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律学、书学、算学。 B. 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 课试具体事务。 C. 丁酉,古时计时方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至今仍在沿用。文 中“丁酉”是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 D. 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 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泰年间,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教授之职,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崇 政殿说书,后来向皇上建议要俭以养德,崇尚简朴之风,受到皇上的嘉许。 B. 郑清之从小就能写文章,受到楼钥赏识。调任峡州教授之后,向统帅赵方汇报事情,赵方 置办酒席款待他,并准备将儿子托付给他。 C. 郑清之依法处理了盐商违法之事后,并依次废去长江沿岸很重的船税,还建议朝廷补偿归 属各衙门的钱,获得了朝廷同意。 D. 郑清之不喜欢树立异己。他先后挽留汤巾、徐清叟这些与他有矛盾的人一起共事,并向皇 上建议赵葵担任宰相。 1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月进鞋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答案】11. D 12. C 13. A 14. (1)按旧例,每月进贡鞋子数双,我不穿坏是不换的,为什么会招致谤议呢? (2) 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 - 12 - 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3)以前,假使我把尸骨抛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前无法文饰 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又将会怎么讲我呢? 【解析】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从句法结构分析,“赵 方”“清之”“方”等表人称的词语均作句子的主语,前面需断开;从句意分析,“靳许可” 即不轻易赞许人;“为置酒”即为郑清之置办酒席。故本句断句为“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 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这样就可以排除 ABC 三项。 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 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文中‘丁酉’是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错,“十一月丁酉”,已经有了“十一月” 了,所以“丁酉”应该指的是“丁酉日”。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后来向皇上建议要俭以养德,崇尚简朴之风”分析错误,原文“帝问外人因阁子库进 丝履有谤议……帝嘉纳。”可知,是皇上询问郑清之,外人为什么对阁子库进丝鞋有谤议, 而郑清之在分析原因的时候说:要想使节俭的美德闻名于世,必须超过宁宗才行。之后理宗 赞许并采纳了他的说法。所以并不是郑清之直接向皇上建议“俭以养德,崇尚简朴之风”的。 故选 A。 【14 题详解】 - 13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 中,故事:旧例;两:量词,双;敝:动词,穿坏;谤:动词,诽谤;(2)中,舍:动词,舍 弃;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共:通假字,通 “供”,供给;乏困:古今异议,缺少的东西;(3)中,浩然:光明正大;文:文饰;“自文 于君亲” 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君亲文自”,意思是“在君王和父母前文饰自己的过错”。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 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郑清之,字德源,初字文叔。少年时跟从楼昉学习,能写文章,楼钥十分赞赏他。嘉泰 二年,他进入太学。十年,考中进士,调任峡州教授。统帅赵方处事严肃稳重,不轻易赞许 人,郑清之去他那里汇报事情,他给郑清之置办酒席,让他的儿子赵范、赵葵出来拜见,赵 方扶着郑清之不让他回拜,并说:“他日希望能照顾我的两个儿子。”湖北茶商群集暴横, 郑清之向总领何炳建议说:“这些人很精悍,应该登记当兵,紧急时可使用。”何炳马上下 达招募他们的命令,响应的人云集而来,号称“茶商军”,后来多次依赖这支军队起作用。 理宗即位后,郑清之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升为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 兼崇政殿说书。皇上询问外人为什么对阁子库进丝鞋有谤议,郑清之说:“宫中穿的用的都 十分讲究新的、干净的。”皇上说:“按旧例,每月进贡鞋子数双,朕不穿坏是不换的,为 什么会招致谤议呢?”郑清之上奏说:“孝宗继承高宗,所以节俭的美德容易表现出来,陛 下继承宁宗,所以节俭的美德难以显现出来。宁宗供给养活自己就如同寒士,衣服多次洗涤, 皮鞋多次补缀,现在想使节俭的美德闻名于世,必须超过宁宗才行。”理宗赞许并采纳了他 的建议。 各路盐务多有亏欠,负责这件事的人倾家荡产来偿还,郑清之审核了其中的犯法者追究 处治,有过失及受牵连的人都被免去了罪责,保全救活很多人。长江沿岸按船只征收的赋税 一向很重,郑清之一项一项停免,如池州的雁义有大法场这样的税目,这部分钱分别归属各 司掌管,郑清之上奏请求废除它连带渔利的部分,他们的收入一般是公家的好几倍,理当分 - 14 - 别管理的部门从朝廷偿还它们。批复下来,郑清之正与客人饮酒,他举杯说:“今天饮这个 酒特别痛快。” 十一月丁酉日,退朝后郑清之得了寒病,病势很重,他仍然因为天没下雪而担忧。一会 天降大雪,他起身说:“百官庆贺下雪,皇上一定十分高兴。”他命令人把雪捧到床前来看。 郑清之多次上奏请求辞官,皇上不许,他不停地上奏,皇上授予他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任 醴泉观使,晋封为齐国公后退休。郑清之去世,遗表送到朝廷,皇上十分震惊,追悼他,停 止朝政三天,特赠给他尚书令的官职,追封他为魏郡王,赐给他的谥号是“忠定”。 郑清之不喜欢立异,汤巾曾经因谈论政事时冒犯郑清之,等到郑清之再次做丞相,汤巾 请求离职,郑清之说:“自己想做君子,那么让谁做小人呢?”极力挽留汤巾。徐清叟曾经 一一论述郑清之,于是郑清之举荐徐清叟和他共同处理政事。赵葵带领军队一年多,请求离 职,皇上还没有合适的地方安置他,郑清之说:“不让他做丞相不足以酬报他的功劳,难道 陛下是因为我的缘故?我一定不会因为赵葵的到来就立刻引退,我愿意做左丞相,让赵葵做 右丞相。”皇上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然而最终赵葵却没有上任。 (三)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 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 “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 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 还在不断继续着。 D. 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髙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 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 15 - 16.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D 16. 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 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 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 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 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 项,非“直抒胸臆”,本词重点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 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 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 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上片侧重写 景,写词人登高所见。在一派飒爽的晚秋天气中,词人登高临远,大笔挥洒,描绘秋日晚暮 江山如画的景色,视野开阔,气象壮观。下片抒怀。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 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别有言外之意。“门外楼头”化用“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 华”的典故,说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 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作者以此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 历史。“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是说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 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结尾“至今商 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三句,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 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三句借古讽今,流露了 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 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 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 - 16 - 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 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 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四)名句默写(10 分) 17.(1)______,与子偕作。(《无衣》) (2)______,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书》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竭诚待下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4)《归去米分辞(并序)》中,写作者饮酒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归去来分辞(并序)》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静女》中,描写静女送给男子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修我矛戟 (2). 虑壅蔽 (3).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4). 傲物则 骨肉为行路 (5). 引壶觞以自酌 (6). 眄庭柯以怡颜 (7). 登东皋以舒啸 (8). 临清流而赋诗 (9). 自牧归荑 (10). 洵美且异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戟、虑、壅、蔽、 竭、傲、觞、酌、眄、柯、皋、啸、荑、洵。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认为:“自有《红 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女人 是附属品;《西游记》中女子无非是些点缀;而《水浒传》中女人或淫荡如潘金莲或粗暴如母 - 17 - 夜叉孙二娘。唯有《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做的骨肉”。 豪迈如史湘云,(①);稳重如薛宝钗,(②);敏感如林黛玉,(③);而薄命如香菱,跟着黛 玉学诗,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令人悲欣交织;即使风趣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 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__________的。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曹雪芹 __________,“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 80 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 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 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__________是要不得的。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B. 即使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她的势利狠毒、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C. 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D. 王熙凤势利狠毒,即使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B. 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C. 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②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D. ①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出类拔萃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B. 与众不同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 C. 鹤立鸡群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D. 卓尔不群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 【答案】18. A 19. B 20. A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 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 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原文所给语句不合逻辑,“值得欣赏”的是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 - 18 - 而“势利狠毒”则不值得欣赏,据此排除 BD。 另外,“值得欣赏”与“令人喜欢”语序不当,应该先是“令人喜欢”,继而“值得欣赏”, 两句形成递进关系,据此排除 BC。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 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解答时,请注意联系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的性格和故事。“醉卧芍药”体现湘云的“娇 憨”,对应前面的“豪迈”;“花间扑蝶”体现宝钗的“稚气”,对应前面的“稳重”;而 黛玉葬花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情节,借花喻人,对应“幽情”,据此得出答案,只有 B 项语 序最恰当。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成语。辨 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卓尔不群:卓尔,突出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优秀卓绝,超出常人。侧重指人的 才华,多用于书面语。与众不同:跟大众不一样。多用于口语。出类拔萃:指超出同类。可 以形容物。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句中指《红楼梦》优秀非凡,不同凡响, 故用“出类拔萃”更恰当,故排除 BCD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句中指曹雪芹费劲 心力创作,故用“呕心沥血”更恰当,故排除 BD。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圆囵吞枣:把枣儿整 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句中指拜读《红楼梦》时,不能不加分析地 笼统接受,故用“囫囵吞枣”更好,故排除 BD。 故选 A。 【点睛】病句题中常见的六种类型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学生平时要注意归纳这几种病句类型,同时还要多做题,熟悉各种病句的特点, 做到熟能生巧,形成解答病句题的能力。 2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 130 篇,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 - 19 - 年间的历史。 B. 《拿来主义》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先破后立,指出“拿来主义”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中 的重要性。 C. 《品质》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既赞 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的品质,同时也批判了格斯拉的不知变通,正是格斯拉的墨守 成规导致其最终被时代淘汰。 D. 《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 明撰写的。“左传”的“传”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 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以及文体 知识等等。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古代部分的重点记清楚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创作风格等, 现代作家主要是记住代表作或主要作品及其大概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题干要求“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C 项,“同时也批判了格斯拉的不知变通,正是格斯拉的墨守成规导致其最终被时代淘汰。” 错,《品质》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 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选项理解不准确。 故选 C。 【点睛】此类题平时应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 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 考题。 22.下面是某小区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为给全体业主创造更安宁、舒适的生活环境,物业服务中心将于 12 月 12 日—13 日在小 区公共区域投放灭鼠诱饵,为保证灭杀效果和人员不出事,请业主在这两天关闭门窗,防止 老鼠逃进室内;不要用手去摸灭鼠诱饵;照看好小孩和猫猫狗狗,谨防误食。感谢各位业主 对工作的支持!如有相关问题咨询,欢迎拨打以下电话:66554433. 答:①“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 20 - ②“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将“不出事”改为“安全”; ②将“这两天”改为“此期间”③将“用手去摸” 改为“接触”(或“触摸”);④将“猫猫狗狗”改为“宠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 (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 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 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 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这是一则针对小区环境安全的启示,面对的是广大小区居民,应当用比较正规的书面语,因 此将“不出事”“这两天”“用手去摸”“猫猫狗狗”这些口语改成书面语即可。 四、作文(60 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答案】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勇气不是内心恐惧的缺失,而是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都能以一种平和、坦然 的方式去应对,相比于匹夫之勇,它更是一种对自己、对生命负责的大无畏。一个人心怀勇 气,方能于人生的风口浪尖,坐看风起云涌,浅笑安然。 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毕淑敏曾说过:“我不相信掌纹 能带给我什么,但我相信十指握成拳的力量,它能带领我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诚哉斯言, “十指握成拳的力量”便是内心澎湃的勇气。 且看被印度圣雄甘地评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的辜鸿铭,当新式学潮席卷全国,人们戏 称“全中国最后一条男式发辫就在辜鸿铭头上”。那时候的辜鸿铭,受尽了别人冷嘲热讽的 目光,他可以选择阿 Q 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但他没有!面对两个年轻人写下英文字的 嘲讽,辜鸿铭心怀勇气和骄傲,在纸片上写了一句拉丁文并用英文注解:“如果你们看不懂 上面是什么,请来北京大学请教辜鸿铭教授。”辜教授的勇气来自于他对旧文学的情有独钟, 对新文学的融会贯通,这样的勇气让他更自尊、更自信地应对他人嘲讽的眼光,让对手心悦 诚服。 - 21 - 一个人拥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拥有勇气, 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挺胸。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没有勇气,何谈自信? 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勇气。有了勇气,才能“千 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百折不挠朝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迈进。很难想 象,一个没有勇气、自卑自贬、自我矮化的民族,能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改革 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在风险和挑战面前,中国人 更需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勇气,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康庄大道之上。面对贸易战,我 们有勇气出手回击;面对未来,我们有勇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然,真正的自信者还要有勇气正视自身不足,勇于自我更新,从而不断自我完善、自 我提高。当我们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时,突然发现我们牺牲了环境,于是, 在 2005 年,国家毅然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口号。 是啊,一个人要拥有勇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需要拥有勇气,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 我们需要携勇气上路。心怀勇气,浅笑安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限制性 1.内容限制。材料核心词汇是“勇气”,但又有“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限制,不 可抛开“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孤立谈“勇气”,也不能撇开“勇气”谈“不自欺” 或“承受他人的目光”,要思考“勇气”“不自欺”“承受他人的目光”的内在关联。 2.立意限制。材料本身便是一个判断句,是一个观点,而且是一个有正向价值观的观点。在 给定立意的前提下,考生需要展示的是表达的个性化,表达的精彩,表达的深度。 3.思维限制。考生构思时要立足整体材料,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材料本是一 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如果只谈“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则立 意太浅,要能由个人谈到民族,谈到国家。 4.文体限制。虽然题目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文体特征要明确。记叙文要通过生 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思想感情;议论文要通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 提出主张。文体杂糅,似是而非;简单概述,缺少描写;以叙代议,不讲道理等情况是大忌。 - 22 -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既可以聚焦于个人,指出勇气对直面自我、理性面对他人评价的 重要作用;也可以着眼于宏观,从民族、国家领域切入,反思历史得失、直面当下;也可以 综合立意,由个人层面递进到民族、国家层面。 2.联想思考的开放性。考生的联想可以是生活化的联想,也可以是富有人文底蕴的思考;可 以是人生体验,也可以是阅读心得。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用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为 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 解题 本题目意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家国认同意识。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个 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主要强调勇气对个人的作用。此处的作 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不自欺”,即敢于直面自我,进行自我反思,守住自己的节操;二 是“承受他人的目光”,即直面他人评价,对他人的质疑不回避、不退缩。第二部分引导思 考“勇气”的不同层面的意义与作用,由个人至民族、国家,都要有各自的勇气。材料在立 意上未设难度,但想得高分并不容易,考生需要展开联想和思考,调动自己的积累,把道理 说明白、讲深入。 参考立意: 1.无勇气,无担当。 2.心怀勇气,担当天下。 3.勇气长存,不惧不卑。 4.勇气强国,以勇为马。 5.人有勇气不自卑,国有勇气傲全球。 6.人民有勇气,国家有未来。 素材: (1)见义不为非勇也(孔子) (2)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庄子〉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4)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仓(清·谭嗣同) - 23 - (5)华罗庚敢于反抗权威——勇于向权威挑战。1930 年的一天,年轻的华罗庚,没有上过大 学,看到一篇数学论文,作者是当时的权威人士、大学教授、数学家——苏家驹。华罗庚反复 读了几遍,觉得有问题。他就迅速拿起笔来,经过缜密的推理和运算,竟得到了同苏教授的论文 完全相反的结论。经过反复验算,他最后认定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发表了论文,在数 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华罗庚十分可贵的地方,是他在权威面前,不但不迷信权威,而且勇于 向权威挑战。 (6)鲁迅悼亡友——伟大的大无畏精神。蒋介石于 1933 年 6 月,指使特务在上海公然将中 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杀害了。鲁迅和其他民权保障同盟的主要成员宋庆龄、 蔡元培都收到了特务的恐吓信,在黑名单上也有鲁迅的名字。鲁迅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前去参 加杨杏佛的葬礼,并且破例出门不带钥匙,表示有去无回。他说:“怕什么,杀死一个杨杏佛,会 有更多的杨杏佛;杀死一个鲁迅,会有更多的鲁迅……”。鲁迅的出现使特务惊慌失措。他身 上透出一股无形的力量,尤其是那双锐利的眼睛似乎能够看透五脏六腑。特务们慑于鲁迅在国 内外的崇高威望,没敢下手。送殓回来,鲁迅挥笔写下《悼杨铨》一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 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7)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勇敢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 中塑造了一个有名的“硬汉子”形象桑提亚哥,这位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 84 天,终于制 服了一条比他的船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用 鱼叉、船桨等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到达岸边时,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 胜厄运,但却是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一句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 能打败他! ”在生活中,海明威自己也是一个有着无穷勇气的“硬汉子”。他尝试着吃过蚯蚓、 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在非洲的原始森林闯荡过,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在创作上 他曾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司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他下定决心,奋 力拼搏,失败了就再来,终于在 195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结构层次:本文开篇提出论点——“心怀勇气”“浅笑安然”,照应标题。以材料为基点, 展开联想思考,用毕淑敏的话作引证,简明扼要,直击论述中心。用辜鸿铭的事例恰如其分 地论证了材料观点“一个人要有勇气,才能不自欺,才能承受他人的目光”,具体有力地证 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文意递进,由个人的自信说到国家自信,并回扣材料,从材 料中来,到材料中去。反观当下,联系时事,用时代的活水,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加强说 - 24 - 理的针对性、时代感,展示了作者良好的整体驾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回扣材料,文末点 题,呼应标题。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 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 示的中心来写作。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