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三十五)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作业】
课时检测(三十五)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 A.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 C.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D.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解析:选A “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可得出此讲话一定发生在十月革命前,工人阶级已经掌握了部分力量,与二月革命后的情形符合,列宁希望由资产阶级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得出与“四月提纲”相关,故A项正确。 2.列宁主张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而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但由于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而群众又信任苏维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基于这种分析,列宁提出( ) A.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 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C.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D.立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解析:选C 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与材料中“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的背景相符,故C项正确。 3.1917年2月,彼得格勒爆发了民众骚乱、工人罢工和反战游行,沙皇下令解散国家杜马(议会),但杜马领导人拒绝执行这一命令。沙皇尼古拉二世发现他不再能够强迫杜马服从自己,于是3月15日让位给他的兄弟米哈伊尔,而米哈伊尔又于第二天放弃了皇位。材料表明当时俄国( ) A.沙皇与杜马代表不同阶级利益 B.国家政权再次走向了更迭 C.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 D.由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选B 沙皇与杜马代表不同阶级利益与材料的内容俄国政权的更替不符,故A项错误;沙皇让位给他的兄弟,他的兄弟又放弃了皇位,表明国家政权的更迭,故B项正确;俄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与史实不符,当时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故C项错误;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十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4.(2019·太原一模)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 解析:选C 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是1941年以后,跟1918年的台词无关,故A项错误;苏联是在1922年建立的,且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8年,故B项错误;1918年苏俄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故D项错误。 5.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 )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 B.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 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 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 解析:选B 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表明农业措施严格执行,故A项错误;“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表明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苏俄战争的需要,故C项错误;苏俄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与材料的内容反映“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 6.(2019·石家庄一模)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解析:选D 1917年,苏俄为了应对内忧外患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社会动乱,为了应对这一局势,列宁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所以才出现材料中俄国与西方国家通商,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的情况,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故D项正确。 7.(2019·淮南一模)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规定用少数民族母语发展国家建设,逐渐实现了列宁提出的民族平等政策。1935~1937年几乎所有的民族语言都从拉丁字母转用了俄文字母,1938年根据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的决议,俄语是苏联所有学校从一年级起必修的课程。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少数民族语言阻碍社会主义建设 B.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 C.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已基本丧失 D.列宁的民族平等政策被彻底破坏 解析:选B 由“用少数民族母语发展国家建设”到“俄语……课程”体现了俄语独大,间接反映了集权政治,1936年斯大林模式确立,故选B项。 8.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些措施( ) A.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 B.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 解析:选B 新经济政策通过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 9.(2019·湛江调研)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 A.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C.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D.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解析:选B 根据所学,20世纪30年代中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故A项错误;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设立,体现了计划性的一面,而当时新经济政策鼓励用市场货币手段发展经济,越来越重要的计划与新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矛盾,故B项正确;国家计划委员会体现的是苏俄(联)对经济发展的关注,不能反映国际形势的情况,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的计划性,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故D项错误。 10.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水电站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名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 ) A.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 B.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 C.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 D.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解析:选B 依据所学,“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主要是描述二战后美苏两国对抗形式的演变,故A项错误;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此时苏联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威胁,利用经济危机大量购买机器,推进工业化,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引进西方技术,开展工业化,而不是围绕美国的资本输出,也不是围绕美苏两国的经济合作,故C、D两项错误。 11.据统计,截至1929年10月1日,苏联共收到267份承租申请,1921~1927年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 ) A.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 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 C.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 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 解析:选A 据材料“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说明苏联承认私有和利用外国资本,结合所学1921~1929年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 12.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此,苏联( ) A.开展“一五”计划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成立经互会 解析:选C 材料说的是为苏联工业化积累资金的问题,不是开展“一五”计划,故A项错误;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提出来的,斯大林时期,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故B项错误;苏联为了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实行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成立经互会是在“冷战”时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新经济政策是俄国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 及其命运》 材料二 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摘编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20年代对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苏联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作为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例实践,新经济政策非常值得人们认真研究。 ——摘编自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 研究新视角评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8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9分) (3)据材料三,分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从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两方面谈谈新经济政策的当代意义。(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苏俄当时的经济环境以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分析;第二小问,抓住角度,从新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其实质和意义。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得出国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建设;据材料三“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得出新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第二小问,抓住角度关键词“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分别从这两个角度阐释。 答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经济落后。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2)实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自由贸易探索社会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结合。意义: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有效巩固;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原因:国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建设;新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意义:制定经济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配套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月革命算是否定了沙皇体制;十月革命也仍只否定了西方现代的代议政治,代之以一党专政。然则这一党专政的模型与尺度全无着落。列宁于1918年初迁居克里姆林宫的时候,他不可能有明确合理的蓝图,预筹日后的局面;多方面还是东扯西凑,因时就势。而且严格言之,斯大林之所经营,还是承袭上述7年的战时体制,否则今日70年后的改组开放就无法自圆其说。 ——节选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作者的观点。(要求:围绕作者的观点展开评价;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首先明确观点:根据材料“他不可能有明确合理的蓝图,预筹日后的局面;多方面还是东扯西凑,因时就势。而且严格言之,斯大林之所经营,还是承袭上述7年的战时体制,否则今日70年后的改组开放就无法自圆其说”得出观点:作者认为苏俄(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没有明确合理的蓝图,所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临时性的。其次进行观点的论述: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无产阶级政权的论述以及苏俄(联)的实践、作者的立场两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进行观点明确:苏俄(联)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答案:观点:作者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没有明确合理的蓝图,所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临时性的。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蓝图建构,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就已有了明确说明:建立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时,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政府。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仅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而且拥有立法权。由此看来,苏俄(联)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作者站在西方资本主义立场,对此进行肆意歪曲解读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