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写作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7)
2019届二轮复习 写作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理想 经典素材: 耳上有茧 美国著名的励志大师莱斯?布朗的左耳上就结有厚厚厚的茧子。布朗不是个幸运儿,他一出生就遭父母遗弃,稍大又被列为“尚可接受教育的智障儿童”。他实在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自暴自弃。然而,他在中学阶段遇到了“贵人”——一位爱他的老师。老师告诉他说:“你不要因为人家说你怎样你就以为自己真的怎样。”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彻底改变了布朗的命运。布朗咬定青山,发愤图强,他决定加入演讲业,为每一个像他一样被“瞎了眼的命运女神”无情捉弄的不幸者呐喊助阵。布朗深知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多么难走的路,他说:“我没有过人的资历,没有个人的魅力,也没有经验,因此,只好一天到晚给人打电话。我每天打100多个电话,请求别人给我机会到他们那里去演讲。”就这样,日久天长,布朗的左耳硬是被话筒磨出了茧子。一切都如期而至:掌声,鲜花,荣誉,金钱……布朗成了美国当今最受欢迎的励志演说家,他的演讲酬金高达每小时2万美元。 【点拨】 莱斯?布朗耳上的茧是辛苦的明证,更是勇敢正视失败,坚持不灭信念的印痕。 素材适用于“信念”“坚持”“理想”等话题。 盲人的征服 埃里克是盲人,他15岁时,就被攀岩运动迷住了。他曾取得了攀岩5.10分的好成绩(5.14分是当时的最高分)。 1999年1月,他遇见了攀登过珠穆朗玛峰的地理学家帕斯克尔?思克达罗。帕斯克尔问他:“嘿!伙计,想不想去登珠穆朗玛峰?” 于是这两个志同道合的人一拍即合。 珠穆朗玛的南主峰,高度8229米,靠中国西藏的一面;有三千多米高的悬崖;靠尼泊尔的一面,是两干多米高的峭壁。这里是许多、登山队员最后无功而返的地方。通往西拉里台阶的长达600米的、像刀刃般的山脊由冰雪和破碎的页岩组成,跨越它的唯一方式是在冰镐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挪动。埃里克可以感觉到岩石碎片从冰镐下剥落,听见它们掉进冰雪深渊的回声。最后,当埃里克费力地登上了顶峰的最后一道峭壁时,他一下扑倒在峭壁顶上,开玩笑地说:“我庆贺天终于放晴了。” 他终于向世人证明他已迈入世界上最优秀的登山运动员之列。他说:“这也是顶峰,是挑战。生活中处处都有顶峰,有挑战,关键是你要知道怎样下定决心去征服它,永远对失败说‘不’!” 【点拨】 埃里克是盲人,却克服重重困难,挑战极限,凭着惊人的毅力与信念,胜利登上多少人神往却又知难而退的珠穆朗玛峰。 素材适用于“理想”“信念”“失败”“挑战”等话题。 时新素材: 拐个弯,告别失败 印度政治家默罕达?甘地有过短暂的律师生涯。当他第一次担任辩护律师时,由于怯场,两腿发抖,根本不能履行职能,跟被代理人打个招呼后,甘地灰溜溜地逃出了法庭。遭受失败打击的甘地没有沮丧,他开始了南非之旅,参与了在南非的反种族歧视斗争,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非暴力思想和非暴力抵抗的斗争方法。此后,甘地回到印度,领导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印度的独立。甘地也由此成为一名广受爱戴的政治家。 【点拨】 默罕达?甘地的事迹向我们证明:智慧是对自己能力的准确认识,及时拐弯是为了更好地抵达成功的彼岸,是走向成功的一种特殊智慧。 成功的思路 复旦大学网络学院的两位学生就以加盟品牌店的形式创办馄饨店取得成功。他们最初的创业目标是IT业,由于IT行业必须具备的四大条件——项目、技术、人脉、启动资金,他们都不具备。面对困难,两人不是霸王硬上弓,而是学会了拐弯,做起了门槛较低的馄饨生意。虽然收入跟一些成功的IT公司无法相比,但稳稳当当。 【点拨】对现实条件的清醒认识也是一种必要的智慧,更有利于减少风险,顺利地走向成功。 ☞技能再提高 叙事是为了说明一定的思想观点。如果单纯为叙事而叙事,那么这种叙事是没有生命力的。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常用的是前两种。顺叙是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的叙述,这种方式首尾完整,来龙去脉清楚,但容易造成平铺直叙。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具体来说,记叙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自然序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进程,人物活动的次序或事件的始末进行叙述。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 作用:它循着事物发展的程序,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运用顺叙要区分主次,讲究详略,注意疏密相间,防止平铺直叙。 (二)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是先把叙述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传统上称为“倒插笔”。 作用:倒叙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应强行运用.要注意起笔的"倒叙"与后文的“顺叙”部分的衔接,使之连接紧密,过渡自然。 如沃勒在《廊桥遗梦》的开头即写道:“从开满蝴蝶花的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道路的尘埃中,常有关不住的歌声飞出来。本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一九八九年的一个秋日,下午晚些时候,我正坐在书桌前注视着眼前电脑荧屏上闪烁的光标,电话铃响了。” 作品采用倒叙的笔法来叙述,先写叙述者的现在,然后再回忆故事主人公年轻时的一段恋情,使小说充满怀旧的色彩。 (三)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的解说。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主线上来。插叙的内容可以是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事件,背景的介绍 作用: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叙述曲折,形成断续变化,使行文错落有致。 (四)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这也就是传统小说中常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对那些紧系于同一主干事件中的分支进行叙述时,多采用交叉叙述,这可以把头绪纷繁的人与事表现得有条不紊,并且突出了紧张气氛,增强了表达效果;对那些联系不甚紧密,而又由同一主线贯穿的几个人、事、物进行叙述时,则多采用齐头并进的平行叙述, 作用:平叙把平行发展的事件交代得眉目清楚,显得从容不迫,而读者则可以同时看到平行的各个事件,从而获得立体的感受。 (五)补叙: 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待。 作用:在于对前文所设伏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处予以弥合、补叙,可以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善,使记叙周严,不留破绽。 ☞基础巩固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刘墉讲过,自已的一个孩子很怕痒,只要稍稍抓他一下,他就大喊大叫,缩作一团。但后来,孩子不怕痒了。因为有一次妈妈去学校,看见孩子在楼梯上打打闹闹,你哈我一下,我哈你一下,大家躲来躲去,随时会滚下楼梯。妈妈从那天起,就训练孩子,每天哈他痒,又命令他忍着,没想到,训练一阵,他真不怕痒了。其实孩子不是真不痒了,而是因为他懂得控制自已了。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答案】 我要改变自己 我要改变自己! 让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个有自信的人,做一个有事业成就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知道说不知道,那叫撒谎! 不要不知道说知道,那叫不懂装懂! 努力改变自己! 自从和他们合作开了店之后到现在。我真正的知道,人生的起步很困难!我们这次只因为能够如此这样顺利的起步,是因为有姐姐的帮助!说实话如果没有姐姐我们根本不敢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更不能有这样一个人生转折的好起点!所以我会抓住,抓好这次机会!努力的去让自己变的更坚强!努力的去让自己变的更自信!让自己更有成就感…… 宁愿相信天下有鬼,不能相信人这张嘴!做事办事要谨慎!要有头脑!长记性! 现在想起,以前的我真的有点傻傻的!真的好傻!就好像是别人的工具,指示来指示去的!哎~ 还很容易相信人,即使是别人在骗我我都能觉得别人是在对我好!真的好没有脑子!做事情不好好动动脑子,那么容易相信人,那么容易上当……好伤心好伤心……(“冲你就是心太好了”我耳边熟悉的话)! 现在想来哎…… 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吃一堑、长一智! 不怀过去事,只求将来时! 我的目标就是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 我似乎明白“贪图一时轻松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 改变自己,顾名思义就是说将自己的某些性格或某些习惯作出变更。人的身上总会存在着一些坏习惯,如自卑、懒惰、懦弱等等。这些坏习惯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拌脚石”。改掉这些坏习惯则会使我们在人生道路跑得更快、更稳! 天下着牛毛般的细雨,不是很冷。可我的内心却比那寒冰还要寒!原因是因为这次考试失败了。我拖着沉重的脚步行得比蜗牛还要慢。我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敢回家,生怕爸爸妈妈看了成绩后伤心。可家始终要归。一回到家我便把自己关在房里,思考着如何跟妈妈说。还没等我考虑好妈妈已进来了。“怎样,考试失败了吧?”妈妈望着我难过的样子说。我无言以对,只好点点头。妈妈依然望着我,叹气地说:“其实我早猜到了。”我疑惑地望着她,她说我这个学期学习不用功,贪图一时的轻松,造成考试失败的原因是懒惰。“懒惰还会使你再次失败”,妈妈说完这句话就出去了。懒惰、失败等字眼不断在我的脑际间出现,妈妈的话也不断地在我的耳旁响起。“也许懒惰真的阻碍我前进,也许改掉它我会跑得更快”我静思着。想着想着,我似乎明白“贪图一时轻松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 刹那间,我如梦初醒,捧起书本静静地看起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跑出去问妈妈。来来回回跑了十几次累极了,刚想休息,妈妈又在耳边起。我对自己说:“即使再累也要坚持,不能再失败了。” 在几天的坚持下,我感觉到知识慢慢地充实着。我坚信,只要我一直坚持去,懒惰会离我越来越远,成功会离我越来越近。 在一个美丽的时刻里,我拿着满分的成绩单笑着跑回家。路旁的花为我开得更艳,树上的鸟儿正用歌声夸奖着我…… 怕痒的;从孩子的角度分析,如何控制自己。痒,可以理解为坏毛病或者陋习、困难、挫折等;不怕痒,可以理解为学会控制自己,克服困难,勇于改变自我。所以可以参考以下立意: 1.要学会改变自我 2.要学会控制自己,改掉陋习。 3.要敢于挑战自我,克服困难。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提升突围测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我的父亲,我的书 我是暑假到家才知道父亲原来已经病重卧床多日。在父亲的床前我不禁回想这十几年来我和父亲的战争。 战争的初级阶段写满了我的屈辱。那时,我像一只小鸡被他那双练过举重的、长满肌肉疙瘩的胳膊架起来,被打得呼天喊地。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曾经用毛笔在报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打倒法西斯”,贴在父亲的办公室。 我上初中以后战局开始有了转机,虽然挨打,但我方气势十足已是输阵不输人。每每开战,必是我先断喝一声:“不准打人!”常常是话音未落就先吃了一耳光。父亲大人有时心情不顺施刑于我,我一脸大义凛然,自以为没有错就绝不认错,常常气得父亲吃头痛药。 印象中上高中以后就没有挨过打了,也许是因为父亲要仰起头打我不很方便,也许是因为我还能一把抓住他扇过来的巴掌——我常作此遐想,过瘾得很。 我们采用了实力较为均衡的较量,就是吵架。在吵架方面,父亲的优势是嗓门大,而且有一种毫无根由的居高临下感;我的武器则是三段论。譬如高二选择文理科,父亲一直坚持要我读理科,理由是莫须有的。我的反驳推论如下: 大前提:聪明而且感兴趣的人读文科绝对可以在人文领域开疆拓土,其成就绝不比读理科差。 小前提:我符合聪明和感兴趣的条件(这一点父亲不能推翻)。 结论:我当然可以而且必须读文科。 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在或大或小的战役中一点点地收复失地。当然,父亲的抵抗从来没有退缩过,他是中文系的研究生,读过圣贤或非圣贤的书,这使我们之间的战争有了些文化含量。我们常常在吃饭的时候争得脸红脖子粗,然后两人一起丢下饭碗各自冲进自己的寝室。我和父亲各有两个书橱,一阵哗啦哗啦拉开玻璃门的声音之后,我俩各持一卷冲杀过来。我在历史方面不如父亲,不过有些东西我个人偏执地认为不知亦不为耻。父亲的劣势在于知识构成过于单一,对方位上偏西方和年代上偏当代的东西近于无知,而且理论基础薄弱,这让我有了耀武扬威的天地。有一次,父亲在饭桌上说起余杰骂余秋雨的文章,一边摇头作惋惜状一边感叹:“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父亲是喜欢余秋雨的,但他不知道他的儿子当时是余杰狂热的崇拜者。我问:“你有没有看过余杰的书?”父亲说没有。我说:“没有看过就不要乱说!”得胜的感觉至今想来不胜快哉。 【名师点睛】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试题往往是给考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如材料中“共识或分歧”,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出题思路在于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层面继续加深,逐步走向更广义的发展方向,立意标准也相比于之前占到更重要的地位。 【答案二】 “善”“傻”家风一脉流 我没见过太爷爷,关于太爷爷的印象全部来自爷爷与乡邻的转述。 爷爷说。太爷爷是个财主,到底是多大的财主,乡邻们说,那时全村近一半的土地都是我家的。 太爷爷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善财主。爷爷这么说,乡邻们也这样说。 谁家缺粮向太爷爷张了口,从来没空手而归过;谁家借了钱没有偿还能力了,太爷爷总是说“算了”;谁家有个眼前过不去的坎儿,太爷爷一定会出现在谁家的门前…… “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爷爷模仿着太爷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把他当成了太爷爷。 俗话说:“善有善报。”但太爷爷却没有得到善终,他戴上写有“恶霸地主”的纸帽子被批斗了三个小时,回家后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以后还要不要做好事了?”年幼的我问了爷爷一个今天看来很现实却很有必要问的问题。 “当然要做。做好事,是一个好人最基本的标志。” 爷爷也是乡邻眼中的好人。给生产队千活儿,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累。什么是上工收工,他把生产队当成自己的家;爷爷是木工,谁家打个箱子、柜子,爷爷总是挤出时间早早完活儿,从来没收过报酬。我记得,爷爷早上遛弯儿手里拎着铁锹,看哪里道路不好走了,总要填好踩实才离开;赶集那几天,邻村赶集的人都把自行车放在爷爷的院子里。 有人说爷爷太傻了,自己没多少收入,为啥不借这个机会给自己搞点儿钱花? “举手之劳,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爷爷笑着回答。 爷爷的“傻”也传染给了爸爸,他也做过不少的“傻”事。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天晚上,爸爸开着三轮从工地回家,半路上看到一个人倒在公路边,立刻就停车间明情况,把那人送到了医院。还给垫交了住院费。事后邻居们经常开爸爸的玩笑。说如果那人咬定是你碰的怎么办?你可能一年的活儿都白干了! “不要把人想得那么坏。谁都可能有为难的时候,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爸爸的话我琢磨了好些天,最终才明白,爸爸身上流淌的是先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而成的精神血液,这成了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底色,不会因任何可能的“不”而改变。 突然想问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办?我会继续“傻”下去吗? 不用回答,只需行动。 “不用回答,只需行动”八个字既是对自己的激励,更是对社会善行的呼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