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徐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题,每题 3 分,共计 7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晚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3.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 汉 (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4. 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B. 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 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D. 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5.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 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1.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作者旨在说明北宋( ) A.诗词散文繁荣 B.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中央集权加强 D.科技文化高度发达 2.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3.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 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4. 吴承恩塑造了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是重要的,他也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这些;在取经路上一旦发生问题,他总是急于建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一口棺木”。在当时,这一角色源于( ) A.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B.揭示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D.人们美好的艺术联想 5.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泉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6. 根据学者统计,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宣统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1. 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政绩工程”,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仍十分困难。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 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新式生产方式行不通 B.近代化道路的新探索势在必行 C.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 D.资金缺乏阻碍洋务企业的发展 2. 如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 A.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B.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强大 C.清帝退位具有偶然性 D.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的统治结束 14.1920 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 1922 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 A.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 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 新文化运动已经深人社会的下层 D.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15.1930 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 A.秋收起义爆发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日军展开扫荡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16. 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爬在公共阅报处的墙上阅读“我军 大捷”的消息,于是画下了这幅题为《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民国时期的儿童节为 4 月 4 日)。上述“我军大捷”应发生于(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6. 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 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17. 下面为中国公民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备注”栏变化情况统计表,由此得出的最准确的 历史结论是( ) A.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多 B.我国外交的阶级斗争色彩浓厚 C.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D.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 16.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 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这一学者观点评价下列历史事件,相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 16 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1.1694 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 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 ) A.英王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B.两党角逐内阁局面尚未形成 C.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 D.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有名无实 22. 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 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 14.6 上升到 27.2,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8.造成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B.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C.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2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 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 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22. 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B.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3. 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早的应该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题,共 25 分。 26.(13 分)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 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 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 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时间 大事 1935 年 5 月 24 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 年 9 月 22 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 年 5 月 26 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 年 8 月 20 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 105 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5 分) (2) 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3 分) (3)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5 分) 27.(12 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阅读材 料: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 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 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 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材料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本轮 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 ——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材料三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 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 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开始第一次逆 转”的背景和主要表现。(4 分) (2) 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5 分) (1)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3 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5:BCCDC 6—10:DDBCD 11—15:DBDAB 16—20:CAADC 21—25:CBAA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25分。 26.(13分) (1) 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 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3分)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2分) (2) 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 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2分) 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分) (3) 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 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 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3分) 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2分) 27.(12分) (1) 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2分) 背景:经济大危机的冲击。(1分) 表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1分) (2) 变化: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政治力量主导)。(2分) 原因: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干预自由市场;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 民族(民粹)主义思想抬头。(任答3点,3分) (3) 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1分) 不利: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任答2点,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