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5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学案 二、应用 3步解题流程——快析巧断定答案 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 解答断句题,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下例: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赵国因为战争,国内粮食匮乏,赵王向齐王求救,齐王却不愿拿出粮食来救助,周子通过“唇亡齿寒”的比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各个方面对齐王进行劝说。理解了这些,便可对上面语段进行初步断句。 首先根据文意将本语段分成两层,前一层是比喻导入,后一层是实质问题,故应从“今日”前断开。接着,分别审视前一层和后一层,通过语感和对语段的理解,不难将前一层从“犹”之前断开(前后两句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将后一层从“且”之前断开(前后两句是递进关系),从“不”之前断开(据句间层次关系而断),初步断句如下: 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 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关键点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二是句式。 1.词语 (1)根据标志词断句 一般需在其前面停顿的5类词 敬谦辞(君、公、卿、夫子、臣、窃、愚,等等)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等) 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 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 一般需在其后面停顿的2类词 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等等) 对话词(曰、道、言、云,等等) 或在其前停顿,或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 在其后停顿的词 典章制度,等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做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 需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词 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等)前后均要停顿 根据语气助词“也”可将上例继续断句如下: 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至此,只剩下“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五处。 前两处通过划分句子成分(下面讲到)可断为:“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根据句式相关知识(下面讲到)可将后面三处断为“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这三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之间要断开)。 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2)根据谓语成分(动词、形容词)断句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的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定语句的停顿点。如: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2014·浙江高考) 语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加、逾、深、腾、达、谓、识等。这些词语中可能做谓语的有:加、逾、腾、达、谓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比如:“加”,“以谦德”是介宾短语,做状语,是来修饰限制“加”的,此处,“以谦德”是状语后置,故可以判断“谦德”后要停顿;再如“谓”,其主语应该是“时人”,宾语部分应该是“常公能识真”这个主谓短语,这样可以判断“时人”前要停顿。 参考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处可断可不断) 2.句式 (1)特殊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 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断句时很好的帮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亦……乎”这一句式可用于准确理解句意并断句。 (2)整句 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的修辞或者是使用对举、对比的手法等。断句时,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判断断句点。比如: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 这段话中,第一句,用了“他日”“今兹”对比;第二句,用“杨意”“钟期”的事例对举。断句时,考虑这些内容,就比较容易判断出断句点。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 客观题确定答案后,主观题断句完毕后,考生都应再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客观题还要和其他选项再比较,进一步确定所选答案的正确性。 ——“文言文断句题”验收达标练 一、“文言文断句题”语段对点练 1.(2016·浙江高考)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解析: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曰”“矣”“也”“者”“者也”等词后面要断开,发语词“夫”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参考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处断与不断皆可) 参考译文: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 了解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木柴上,火没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如今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 2.(2015·浙江高考)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先 是 郡 将 欲 楼 居 材 既 具 侯 命 取 以 为 阁 辟 其 门 而 重 之 凡 学 之 所 宜 有 无 一 不 备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然后找出几个可以做主语的词——“郡”“材”“侯”,“先是”是一种常见说法,其后通常要断开,另外“凡”往往在句首。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参考答案: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参考译文:在此之前,郡里打算建楼,建材已经全部准备好,王秬让人取来建造楼阁,开辟了两道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具备的。 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王慎中为文,初_亦_高_谈_秦_汉_谓_东_京_以_下_无_可_取_已_而_悟_欧_曾_作_文_之_法_乃_尽_焚_旧_作_一_意_师_仿_尤_得_力_于_曾_巩_唐_顺_之_初_不_服_其_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解析: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已而”前要断开,名词“秦汉”“旧作”作宾语,后面都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参考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参考译文:王慎中写文章,起初也高谈秦汉时期的文章,认为汉代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之处。不久领悟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全部烧毁了以前的作品,一门心思地学习效仿,尤其致力于向曾巩学习。唐顺之起初并不信服他的学说观点,时间久了就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跟从他学习。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断5处)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_一_言_一_行_之_可_纪_述_者_靡_不_旁_搜_广_辑_因_文_析_类_以_成_一_家_言_其_大_要_采_诸_序_记_杂_文_之_行_世_者_而_不_敢_妄_缀_一_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 解析: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先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标志词多为虚词,画线句中的两个“者”后面要断开,虚词“因”“以”“其” 前面要断开。点断之后,再翻译一遍看能不能读通,最后确定点断处。 参考答案: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参考译文:我在杭州的朋友王丹麓,手写装订了《今世说》一书,大概是模仿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稍微删其条目而写成的。我得到并阅读了它,上自清朝以来有名而贤良的大臣,下至隐士、儒生,凡是可以记载的言行,无不广泛搜求收集,根据内容分类,自成一家之言。它大多内容摘自那些流行于世的序、记、杂文之类的书中,不敢妄自修饰点缀一个字。他的详细谨慎不害怕麻烦就像这样。 5.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景 公 为 台 台 成 又 欲 为 钟 晏 子 谏 曰 君 不 胜 欲 为 台 今 复 欲 为 钟 是 重 敛 于 民 民 必 哀 矣 夫 敛 民 之 哀 而 以 为 乐 不 祥 景 公 乃 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由选文出处《说苑·正谏》和“晏子谏曰”的提示语可知,这段文字讲的是晏子劝谏的事。其次,要寻找显性标志词。“景公为台台成”有顶真修辞,应停顿为“景公为台/台成”;“晏子谏曰”有对话标志“曰”,需要停顿;“今复欲为钟”一句中的“今”无论翻译为“现在”还是“假如”,都需要停顿;“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句中有顶真修辞,前边有指示代词“是”做主语,后边有句末语气词“矣”,提示要停顿三处。最后,再次通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要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参考译文: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进谏说:“君王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建造了高台,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加重百姓赋税的行为,百姓一定很悲伤。把加重百姓的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不吉利。”齐景公于是停止了造钟。 6.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楚 有 贤 臣 屈 原 被 谗 放 逐 乃 著 离 骚 八 篇 言 己 离 别 愁 思 申 杼 其 心 自 明 无 罪 因 以 讽 谏 冀 君 觉 悟 卒 不 省 察 遂 赴 汨 罗 死 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解析: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内容,然后借助虚词“乃”“因”“卒”“遂”和词语间的语法关系,结合句意逐步断开。 参考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参考译文:楚国有一位贤臣屈原,被奸臣诬陷后遭到放逐,于是写了《离骚》等诗文 共八篇,表达自己的离愁别思,申明、抒发自己的心志,表明自己没有罪责,于是借此讽喻规劝君王,希望君王能够醒悟,最终君王没有省察,于是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记六一语》) 参考答案: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参考译文: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就会写得精妙。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能发现它们。” 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节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 参考答案: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 参考译文:黄庭坚说:“普天下的情景,(对于所有的人,)无论聪明与愚笨,都平等奉献,但我非常怀疑,如此情景只为我们这样的人而设。”这句话讲得很诚实。难道仅是情景而已,所有的境界,都没有不是为诗人而设的。如果世界上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这种境界。呈现于内心而又体现为外物的情况,这全是一瞬间的情况。只有诗人才能将这一瞬间的情况,用不朽的文字描述下来,让读者也能够有所感受。于是觉得诗人的言语,字字句句都是我心中所要说的,而又不是我自己能够说得出来的,这就是大诗人的奥妙的地方了。 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至其神妙之境又须于无意中忽然遇之非可力探然非功力之深终身必不遇此境也古体伯昂尤有魔气就其才所近,可先读阮亭所选古诗内昌黎诗读之,然后上溯子美,下及子瞻,庶不至如游骑之无归也。 参考答案:至其神妙之境/又须于无意中忽然遇之/非可力探/然非功力之深/终身必不遇此境也/古体伯昂尤有魔气/就其才所近 参考译文:若要到达神妙的境界,只能在偶然间体会到,是不能强求而来的。但是如果 不积淀深厚的功力,就会始终无法达到这种境界。伯昂在古体诗方面非常有天赋悟性,凭借其才力,可以先读王士祯所选古诗中韩愈的诗作,然后读杜甫和苏轼的诗,这样就做到循序渐进以及沉淀,不至于盲目地无所适从了。 10.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考答案: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汉朝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唯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静无为,这完全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11.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参考答案: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参考译文: 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举烛!”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 12.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 参考答案: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 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 参考译文: 南朝刘宋元徽年间,顾宪之任建康县令。当时有个偷牛的,他偷的牛被失主认出了,偷牛的也说这是自己的牛。双方的言辞理由一样,前后几个县令都不能判决。顾宪之到任,复核了那个案件,对两家说:“不要再多说了,我已经想出断案的办法了。”于是命令解开牛绳听任牛自己走去,牛一直返回了本主的家,偷牛的人这才认了罪。顾宪之揭发奸恶,揭露隐情,有很多这种类型的事,当时人称赞他断案如神。 二、“文言文语篇”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耿定向,字在伦,黄安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除行人,擢御史。严嵩父子窃政,吏部尚书吴鹏附之。定向疏鹏六罪,因言鹏婿学士董份总裁会试,私鹏子绍,宜并斥。嵩为营护,事竟寝。出按甘肃,举劾无所私。去任,行笥一肩,有以石经馈者,留境上而去。还督南京学政。 隆庆初,擢大理右寺丞。高拱执政,定向尝讥其褊浅无大臣度,拱嗛之。及拱掌吏部,以考察谪定向横州判官。拱罢,量移衡州推官。 万历中,累官右副都御史。吏部侍郎陆光祖为御史周之翰所劾,光祖已留,定向复颂光祖贤,诋之翰。给事中李以谦言定向挤言官,定向求去,帝不问。历刑部左、右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御史王藩臣劾应天巡抚周继,疏发逾月不以白定向。定向怒,守故事力争,自劾求罢,且诋藩臣论劾失当。因言故江西巡抚陈有年、四川巡抚徐元泰皆贤,为御史方万山、王麟趾劾罢,今宜召用,而量罚藩臣。藩臣坐停俸二月。于是给事中许弘纲、观政进士薛敷教、南京御史黄仁荣及麟趾连章劾定向。执政方恶言者,勒敷教还籍省过,麟趾、仁荣亦停俸。时已除定向户部尚书督仓场,定向因力辞求退。章屡上,乃许。卒,年七十三。赠太子少保,谥恭简。 定向初立朝有时望。后历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四辅,皆能无龃龉。至居正夺情,寓书友人誉为伊尹而贬言者,时议訾之。其学本王守仁。尝招晋江李贽于黄安,后渐恶之,贽亦屡短定向。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贽小有才,机辨,定向不能胜也。 (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鹏子绍,宜并斥 私:偏私 B.擢大理右寺丞 擢:提拔 C.勒敷教还籍省过 省:探亲 D.时议訾之 訾:非议 解析:选C “省”的意思应该是“反思”。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 A项,前一个“因”是“趁机”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由”的意思。B项,前一个“其”为人称代词,“他的”;后一个“其”为指示代词,“那,那个”。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把”。D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后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嵩父子专权时,耿定向上奏章弹劾依附严嵩父子的吏部尚书吴鹏的六大罪状,并弹劾吴鹏女婿学士董份在总裁会试时徇私。 B.隆庆初年,耿定向担任大理右寺丞,后因曾讥讽当时掌权的高拱狭隘浅薄没有大臣气度而被贬为衡州推官。 C.耿定向在担任右副都御史时,吏部侍郎陆光祖被御史周之翰弹劾,而耿定向却赞颂陆光祖贤能,指责周之翰。 D.耿定向在朝廷刚刚建立时很有声望,后经历了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四任首辅,能做到与他们意见相合。 解析:选B “被贬为衡州推官”错误,应该是“被贬为横州判官”。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定向怒,守故事力争,自劾求罢,且诋藩臣论劾失当。 译文: (2)尝招晋江李贽于黄安,后渐恶之,贽亦屡短定向。 译文: 参考答案:(1)耿定向十分生气,严守旧的制度据理力争,弹劾自己请求被罢免,且指责王藩臣议论弹劾不恰当。 (2)曾经招募晋江李贽到黄安,后来渐渐厌恶李贽,李贽也多次诋毁耿定向。 参考译文: 耿定向,字在伦,黄安人。他是嘉靖三十五年的进士。 受任行人之职,又被提拔为御史。严嵩父子窃取了国家政权,吏部尚书吴鹏依附他们。耿定向上奏章弹劾吴鹏的六大罪状,趁机谈到吴鹏女婿学士董份在总裁会试时偏私吴鹏的儿子吴绍,应该一起贬斥。严嵩竭力袒护吴鹏,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出京任甘肃按察史,推举和弹劾他人都不是出于私心。离任时,只在肩上背着一个箱笼,有人赠给他一部石经,他将石经留在境上便离开了。回京后担任南京学政。 隆庆初年,被提拔为大理右寺丞。高拱掌权,耿定向曾经讥讽他狭隘浅薄没有大臣的气度,高拱怨恨他。等到高拱执掌吏部,借考察的名义将耿定向贬谪为横州判官。高拱被罢免后,耿定向受恩赦改任衡州推官。 万历年间,不断升迁担任右副都御史。吏部侍郎陆光祖被御史周之翰弹劾,陆光祖留任之后,耿定向又赞颂陆光祖贤能,指责周之翰。给事中李以谦弹劾耿定向排挤言官,耿定向请求离任,皇帝没有过问这件事。历任刑部左、右侍郎,被提拔为南京右都御史。御史王藩臣弹劾应天巡抚周继,奏章发出过了一个月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耿定向。耿定向十分生气,严守旧的制度据理力争,弹劾自己请求被罢免,且指责王藩臣议论弹劾不恰当。趁机说以前的江西巡抚陈有年、四川巡抚徐元泰都是贤者,被御史方万山、王麟趾弹劾罢免,现在应该召还任用,也要酌情处罚王藩臣。王藩臣因此被罚停俸两个月。因此给事中许弘纲、观政进士薛敷教、南京御史黄仁荣和王麟趾联名上奏章弹劾耿定向。当时的执政者正对言官没有好感,勒令薛敷教回到原籍反思自己的过失,王麟趾、黄仁荣也受到停俸的处罚。当时已经授予耿定向户部尚书的官职让他负责管理全国的粮仓,耿定向于是竭力推辞请求退休。奏章不断呈上,皇帝才答应了他。死的时候,七十三岁。被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为恭简。 耿定向在朝廷刚刚建立时很有声望。后来经历了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王锡爵四任首辅,都能做到意见相合。等到张居正守丧期未满而被强行任职,耿定向给友人写信赞誉张居正为商汤时的伊尹而贬斥那些言官,当时的舆论都非议他。他的学问师承王守仁。曾经招募晋江李贽到黄安,后来渐渐厌恶李贽,李贽也多次诋毁耿定向。那些喜欢理禅的士大夫往往与李贽交往。李贽小有才气,机智善辩,耿定向不能超过他。 1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时巡抚欧阳铎均田赋仪佐之以治苏者推行于旁郡坐与操江王学夔讨贼败绩停俸戴罪未几殪贼江中进秩一等迁山西右参政分守冀宁寇抵清源城仪洞开城门寇疑引去 (选自《明史》,有删改)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先通读文段,然后根据句中的实词、虚词等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如“未几”前后应该断开,“进秩一等”后也应断开。 参考答案:时巡抚欧阳铎均田赋/仪佐之/以治苏者推行于旁郡/坐与操江王学夔讨贼败绩/停俸戴罪/未几/殪贼江中/进秩一等/迁山西右参政/分守冀宁/寇抵清源城/仪洞开城门/寇疑引去 参考译文:当时巡抚欧阳铎实行均田赋税,王仪辅佐他,将治理苏州的方法推行到邻近的郡县。后因为与操江王学夔讨贼失败,王仪被停俸戴罪留任。不久,(因)使贼寇淹死在江中,他的官阶进了一级,升为山西右参政,分别掌管冀、宁。贼寇抵达清源城,王仪大开城门,贼寇心有疑虑而退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