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版第九单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作业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史 第九单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过渡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前(1949—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政治方面 民主制度确立、外交成就丰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根据1954年宪法规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取得丰硕的外交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经济方面 现代化建设准备与启动。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思想文化 方面 毛泽东思想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表达了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2019江苏单科,11,3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本单元是江苏卷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考查内容上看,近几年考题主要集中在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和外交成就上,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建设考查的较少。从命题形式和方向上看,试题多采用新史料,设置新情境,注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以及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1)注意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前后延伸,如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近代政治体制做纵向比较,与西方近代政治体制做横向比较,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影响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五”计划完成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期。复习时注意两点:一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掌握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成就。二是从国家经济体制的角度,认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3)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注意从时代特点入手,归纳科技、教育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 2019江苏单科,12,3分 “一五”计划 2018江苏单科,12,3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17江苏单科,12,3分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2016江苏单科,12,3分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2016江苏单科,13,3分 “一五”计划 2015江苏单科,12,3分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 【考点集训】 考点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与新中国初期的全方位外交 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说明( ) A.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基本形成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已确立 C.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D.新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已确立 答案 A 2.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答案 D 3.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毛泽东认为谈判后建交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这表明新中国初期( ) A.严格遵守“一边倒”政策 B.仍然受到革命思维的影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更多考虑单纯的国家利益 答案 B 4.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这一年,人民的选举( ) A.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答案 D 5.“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次会议上( ) A.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答案 D 6.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它们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它们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对外关系的政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当时中国( )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主动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答案 B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7.下表为苏南地区12个村1950年与1951年购买力比较表(单位:斤)(注:折算为稻米)。据此表可推知( ) 年度 生产资料 指数 生活资料 指数 购买总值 指数 1950年 141 976 100 1 131 454 100 1 273 430 100 1951年 312 837 220 1 203 236 106 1 516 073 119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基本完成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初显成效 C.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答案 C 8.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 A 9.下面漫画题目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其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人们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 B 10.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邀集全国工商联执委会的委员进行座谈。这次座谈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组建中央人民政府 B.制定社会主义宪法 C.改造私营工商企业 D.研讨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C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和人民教育的奠基 11.在1950年的扫盲运动中,《凉山彝族汉语文扫盲课本》第1册中,最初级的笔画练习都是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人民政府”等词汇来进行的。在《广州农民速成识字课本》第1课的注音词表中,主要有“中央”“解放”“南昌”“东方”“光明”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确立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B.探索舆论宣传的全新形式 C.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 D.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 答案 D 12.1952年,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高等学校由211所减为182所,其中综合性院校由55所减为13所,工科院校由33所增加为39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加为32所,农林院校由17所增加为29所。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这次高校院系调整( ) 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仿效了英美高校体系,限制人文社会科学 C.是在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作出的举措 D.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调整工作的重心 答案 A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的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 ) A.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 B.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揭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 D.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答案 A 1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 ) 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 答案 D 1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 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看中内地、西部发展工业的优势 答案 B 应用创新篇知行合一 【应用集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答案 A 2.1955年,中国政府建议美国就中美双边问题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释放了数名被押的美国人,并愿意批转15名要求到中国大陆采访的美国记者的签证。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打破了两极对峙的格局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同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答案 C 3.1952年,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这说明当时中国在外交上( ) A.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B.已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C.努力推动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答案 D 【五年高考】 考点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与新中国初期的全方位外交 1.(2019江苏单科,11,3分)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 D 2.(2018江苏单科,12,3分)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 A 3.(2017江苏单科,12,3分)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 B 4.(2016江苏单科,12,3分)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 A 5.(2015江苏单科,12,3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 D 6.(2019北京文综,18,4分)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7.(2018课标Ⅰ,30,4分)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 A 8.(2018课标Ⅲ,30,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C 9.(2015上海单科,30,2分)“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 答案 C 10.(2015广东文综,17,4分)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答案 B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1.(2019江苏单科,12,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 B 12.(2016江苏单科,13,3分)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 D 13.(2019课标Ⅰ,31,4分)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 D 14.(2018课标Ⅱ,31,4分)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 B 15.(2018课标Ⅰ,31,4分)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 D 16.(2015课标Ⅰ,31,4分)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和人民教育的奠基 17.(2019课标Ⅲ,31,4分)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 D 18.(2015课标Ⅱ,31,4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 D 19.(2018北京文综,17,4分)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答案 C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与新中国初期的全方位外交 1.(2014江苏单科,8,3分)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 A 2.(2014江苏单科,9,3分)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 C 3.(2013江苏单科,9,3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 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A 4.(2011江苏单科,9,3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5.(2011江苏单科,10,3分)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答案 D 6.(2010江苏单科,12,3分)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 B 7.(2018北京文综,19,4分)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 A 8.(2015上海单科,27,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答案 C 9.(2015安徽文综,17,4分)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10.(2014广东文综,18,4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答案 B 11.(2014四川文综,8,4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 B 12.(2013北京文综,20,4分)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A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3.(2013江苏单科,10,3分)“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14.(2010江苏单科,13,3分)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答案 D 15.(2016课标Ⅱ,31,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 A 16.(2014课标Ⅰ,31,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17.(2014课标Ⅱ,31,4分)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 C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和人民教育的奠基 18.(2016浙江文综,19,4分)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答案 B 19.(2014天津文综,9,4分)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 B 20.(2013课标Ⅱ,31,4分)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 A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0届江苏南通高二期初,10)“(它)既传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内容与精神,又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民主宪政的基础。”新中国的这部法律文献( ) A.标志着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形成 B.初步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C.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答案 B 2.(2020届江苏南京期初,11)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召开七国限制性会议继续讨论朝鲜问题”。同时,他巧妙地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也提了出来,以守为攻,争取会议主动权。此次会议( ) A.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B.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C.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D.推进了中国特色外交的发展 答案 A 3.(2020届江苏百校大联考第二次考试,9)黄书海曾担任过周恩来的翻译,他回忆:“总理最初想让亚非会议采纳这五项原则,但一些国家不同意,说这是共产党提出来的。总理主动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和平宣言’。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这表明,在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正式并且公开提出 B.消除了矛盾和分歧 C.成为国际普遍共识 D.国际影响得到扩大 答案 D 4.(2020届江苏百校大联考第一次考试,8)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部分),据此分析,“一五”计划时期( ) 产品名称 计算单位 1957年计划产量 1957年实际产量 钢 万吨 412 535 生铁 万吨 467 594 原油 万吨 201 146 粮食 亿斤 3 856.2 3 901 棉花 亿斤 32.7 32.8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各领域均超额完成指标 C.冒进思想波及经济建设 D.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答案 D 5.(2020届江苏南通如皋调研一,9)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从苏联引进的156个特大工业项目中,绝大多数是重工业项目,而在60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欧、日本引进的设备中, 洗涤剂、化学纤维、塑料、化肥等面向市场、面向农业的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尝试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 B.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体制框架 C.打破了资本主义对我国的封锁 D.探索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答案 A 6.(2020届江苏海安高级中学10月测试,20)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 B 7.(2020届江苏淮阴中学10月测试,14)“对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论述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 D 8.(2019江苏南通5月,11)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道,对于“共同纲领”不提社会主义的疑问,周恩来解释说,今天应集中力量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发展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在内的四种经济成分。如过早写出社会主义,易在国内外引起误会。周恩来的解释在当时有利于( ) A.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建设新中国 B.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 C.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尽快结束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局面 答案 A 9.(2019江苏南京、盐城5月,12)1949年和1950年两年间,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曾一度恢复和发展,甚至出现了中国的公私贸易机构同在华的外国工商业者,订立各种贸易合同及加工订货合同的现象。但到1950年底,这些贸易基本就不存在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苏联的大力援助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帝国主义的封锁 D.国民经济的调整 答案 C 10.(2019江苏南京学情调研,9)1952年3月,南京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召开,会议宣布南京地区农村互助合作组发展到2 442个,农户达到17 983户,占全郊区农户总数的55.9%,做到了乡乡有互助组。这表明南京地区( ) A.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业改造运动 B.积极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 C.农业发展走上了集约化的道路 D.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答案 B 11.(2019江苏常州1月,12)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完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B.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D.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 答案 B 12.(2019江苏七市3月,11)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很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 B.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 C.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 D.万隆会议发挥出中国影响力 答案 A 13.(2019江苏苏北三市1月,11)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答案 C 14.(2019江苏七市3月,12)下图的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 ) A.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过急 B.农轻重产业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 C 15.(2018江苏南通等七市5月,10)“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宪法”的制定( )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6.(2020届江苏扬州中学10月测试,23)大国外交往往与国际政治格局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20世纪40—70年代亚洲重要外交活动简表 20世纪40 —50年代 美国扶蒋反共,扶植日本,以遏制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政策,与苏联建立同盟。日本追随美国,联合对抗中国、苏联。印度在美苏间周旋,同时与美苏发展关系 20世纪 60年代 中印关系日趋紧张,1962年发生边界冲突。美苏竞相向印度提供武器装备,扩大军事合作。中苏关系日趋恶化,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进入核国家行列 20世纪 70年代 70年代初,苏联推行全面进攻战略,拉拢越南对抗美国,遏制中国。在印巴战争中支持印度,印度由此疏远美国。美国实力相对减弱,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中美关系走向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日本在1968年成为西方阵营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70年代初,日本推行“多边自主外交”。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徐天新、沈志华《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美苏 争霸与亚洲大国的外交取向(1945—1972)》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外交政策发生的重大转变,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意义。(3分) (2)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的世界史知识,围绕“冷战对亚洲政治格局的影响”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转变: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历史意义:加强了我国与印度、缅甸等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论点:美苏冷战影响亚洲政治格局的变化。 论证: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两极对峙格局。20世纪50年代,苏联支持中国,美国扶植日本,从而形成了中日间的对抗。中印两国曾经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20世纪60年代美苏竞相争取印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印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为扭转在与苏联争霸中的劣势,调整对华政策,影响了日本与中国的关系。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日本迅速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由此可见,美苏冷战影响了亚洲中、日、印等国之间关系,对亚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7.(2020届江苏海安高级中学9月测试,28)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 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邓小平文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统购统销的历史影响”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背景:国家推行“一五”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农民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及惜售;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一些商人抢购囤积粮食。(4分) (2)(9分) 观点 论证 “统购统销” 政策具有双 重作用 积极作用 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 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 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消极作用 违背了价值规律; 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拉大了城乡差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