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三字经》中讲到:“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主要反映出在夏朝出现了( ) A. 社会等级制度 B. 禅让制 C. 王位世袭制度 D. 财产私有制度 【答案】C 【解析】 “夏(禹)传子(启),家天下”等字眼体现的是王位世袭,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等级,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涉及汉代实行的内服外服,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出财产私有的信息,排除D项。 2.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 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 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B 【解析】 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借助这种手段主宰国政,这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答案为B;血缘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错误;民主色彩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错误。 3.西周晚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上述“形势”的出现,缘于周初 A.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B. 分封制度的固有缺陷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但是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故B与题意相符。分封制的存在,说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A。宗法制是一种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与材料的分封制不符,排除C。王位世袭制强调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与材料的分封制不符,排除D。 4. 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 ) A. 小农经济的兴盛 B. 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 工匠水平的高超 D.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在秦朝,生产力水平 还是很低的情况下,能建立高大的建筑主要是政治政策的结果,所以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5.朝廷凡有军国大事,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该“朝廷” A. 北魏 B. 唐朝 C. 明朝 D. 元朝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是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程序,B项正确;北魏时期还没有形成三省六部制,A项错误;明代废除了中书省,皇帝统率六部, C项错误;元代实行中书省一省制,D项错误。 6.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A 明太祖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成祖 【答案】A 【解析】 “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BCD都是君臣共治天下.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故选A 7. 鸦片战争在英国经常称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对于英国的这种说法 A. 因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 B. 称英中战争比较准确的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性质 C. 站在侵略者的角度为侵略战争辩护 D. 对现象和本质的认识比较清楚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题意中英国经常称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这实际上是站在侵略者的角度为侵略战争辩护,C正确;A项说法不对,鸦片贸易是非正常贸易,排除;B项中英战争不能准确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8.“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样的标语出现于 A. 禁烟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禁烟运动针对鸦片走私,当时中国尚未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教堂”不符,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反清,与材料中“大清一统靖江山”不符,故B项错误;扶清灭洋,与材料中“教堂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相符,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反清革命,与材料中“大清一统靖江山”不符,故D项错误。 9.毛泽东曾赋诗颂扬骁勇善战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1940 年下半年,彭大将军纵横驰奔在中国华北战场,亲自指挥了一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的战役。这场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故D正确;AB都发生在1937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发生在193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 10.太平天国的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 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脱离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 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 受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在经济上主张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资政新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两者都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严重脱离,没有实现的可能,故选B。《天朝田亩制度》并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而这不是农民阶级的理想,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几千年中国农民阶级对于均贫富思想的追求,不能反映出其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排除D。 11.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革命阵营中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答案】C 【解析】 关键是正确理解辛亥革命之“花”“果实”的含义各是什么,“花”应指革命的暂时成果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果实”应指革命的最终目标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选C。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困难,但并未解散;B项错误,孙中山并未出走海外;D项错误,孙中山辞职是因为要把权力让给袁世凯,并非立宪派和旧官僚的逼迫。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一场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也没有深入的发动群众起来革命,致使革命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 12.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广州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周恩来”“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军队归共产党领导”,可知“起义成功”指的是南昌起义,故答案为B项。武昌起义不涉及“周恩来”和“军队归共产党领导”,排除A项;广州起义和秋收起义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但周恩来没有参加,排除C、D项。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关键信息“周恩来”“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军队归共产党领导”的解读。 13.《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未制定《共同纲领》定,故A错误;1949年北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故B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错误;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没有通过《共同纲领》,故D错误。故选B。 1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下列各项民主制度中最能反映讲话主旨的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体地位”是关键信息,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权力的最高机构与体现,故答案选A。B是我国的政党制度;C是我国民族政策;D是解决港澳台的基本政策。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5.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 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B. 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C. 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D. 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答案】D 【解析】 1978年我国才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过度的拨乱反正,故B 错误。教育和考试虽然需要一定的政治指导,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故C错误。文革结束刚刚结束,对抨击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可见人们的思想尚未完全解放,故选D。 16. “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最初成功运用解决的问题分别是( ) A. 香港问题、台湾问题 B. 台湾问题、香港问题 C.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D. 台湾问题、澳门问题 【答案】B 【解析】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澳门问题的解决晚于香港问题。故答案选B。ACD组合错误。 17.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 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 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C. 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 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依据所学可知,在旧中国,由于列强的侵略,国家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外交是屈辱的,正如周恩来所说“跪倒在地上办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取得了国家的独立自主的地位,我们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政策。选项A、B、D都是其具体的方针或表现,所以应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8.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 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 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 中国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 【答案】B 【解析】 由于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力主和亚、非、拉国家友好,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他们都想让中国尽快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持国际正义,大力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我国得到了联合国绝大多数的支持,主要是第三世界的国家努力的结果。B正确故本题选B。 19.促使古希腊城邦形成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A. 地理环境 B. 文化传统 C. 外来影响 D. 英雄人物 【答案】A 【解析】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这些地理环境成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BCD是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CD不符合题意。 20.古代希腊公民大会的决策方式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决策方式的根本区别是 A. 民主性 B. 公开性 C. 效率高低 D. 有无辩论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体现的是民主决策(但仅限于本城邦“公民”内部);而古代中国,自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加强,决策方式从根本上均服务于君主专制。据此,排除B、C、D三项,本题正确答案选A选项。 21.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其中“两方”是指 A. 地主、平民 B. 平民、奴隶 C. 贵族、平民 D. 奴隶主、奴隶 【答案】C 【解析】 梭伦改革是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所以题干中的两方应该是指贵族和平民,故选C;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处于奴隶制时代,当时不存在地主,故排除A;平民和奴隶之间的矛盾相对较小,所以不是引发改革的原因,故排除B;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不是引发梭伦改革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 22.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A. 第一部成文宪法 B. 多党制的议会 C. 总统制 D. 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国家;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了《权力法案》,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初步确立。故选D。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23.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却因“莱温斯基”事件险些被国会弹劾。这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后重要原则 A. 中央集权制 B. 分权制衡 C. 两党制 D. 联邦制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总统掌握国家重大职权,但依然受到国会对其的弹劾,说明国会对总统有制约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政府确立的是三权分立,彼此制衡的政治架构,故B项符合题意和史实,其余A,C,D三项与此现象无关。 考点: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点评: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共和政体,也叫联邦共和体制,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能独立地行使行政权,但美国政体是按照“三权分立”模式建立的,总统的行政权要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严厉限制。 24.史学界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模式划分为三种: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与英国“相互妥协,渐进改革”的现代化进程特点相比,法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呈现的特点是 A. 政局动荡,曲折复杂 B. 政局稳定,和平斗争 C. 捍卫统一,平定内乱 D. 社会改革,王朝战争 【答案】A 【解析】 捍卫统一,平定内乱符合美国,美国南北战争平定了南方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排除A。政局稳定,和平斗争符合英国,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这一不流血的政变结束资产阶级革命,有利于政局稳定,排除B。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但是此后政局长期动荡,共和道路艰难曲折,故选C。社会改革,王朝战争符合德国,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名师点睛】法国近代以来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1)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频繁发生革命; (2)共和制与君主制长期斗争,最终确立起民主共和政体。 25. 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一些人就讥笑他抄袭了一本书,另一些人称他以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这“一本书”可能是 A. 《人权宣言》 B. 《共产党宣言》 C. 《国富论》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B 【解析】 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以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是指罗斯福新政中有关于保护工人利益的条款和措施,据此有人认为罗斯福是抄袭了《共产党宣言》,故选B。《人权宣言》《国富论》《社会契约论》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文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关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国家要“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和“一股股新的力量”指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格局变化的特点。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答案】(1)原因:消除欧洲国家之间战争威胁,提高国际地位,拥有与美国抗衡力量。 (2)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力量:欧共体(或欧洲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或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崛起等。 (3)特点: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应对: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积极作用;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消除战争威胁、提高国际地位、与美国抗衡等方面指出西欧国家要“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的原因。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多极化趋势的角度指出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什么。再从欧共体;不结盟运动;中国;日本等方面指出“一股股新的力量”指什么。 (3)本题据材料三“权力从传统强国欧关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等方面概括当今世界格局变化的特点。再从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回答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鸦片战争前清代外贸口岸分布情况 类型 概况 京师 朝贡国使团随带商队入京师贸易;荷、葡、英等互市国“贡使”到京,亦按朝贡礼制;俄、朝两国贸易規模较大 外商入境口岸 对朝鲜开放盛京、凤凰城、中江 对俄罗斯开放库伦、齐齐哈尔、恰克图,恰克图贸易双方明定“均不取税” 对中亚各国开放喀什噶尔、叶尔羌 对南亚各国开放西藏各城 开海前琉球从福州、暹罗从广州入境,葡、西等国亦可至广州、澳门、厦门贸易 民商出境口岸 赴朝:清初清人赴会宁、庆源并无口岸限制 赴安南:安南与清朝保持朝贡关系,越南南部政权同清朝保持民间海上商贸。赴缅甸:除战争期间有位于缅境的蛮幕等四地,主要由华商往来贩运 开海后海路出境:广东从东、西、南均有出海门户:闽省海关税口并巡查小口共60余处;江海关初设24处口岸,后调整为18处;浙海关有宁波等7大口岸 ——摘编自金峰《鸦片战争前清代外贸口岸体系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清朝所开各口岸与特定贸易对象国及其政策。 阐述:清朝陆路各口岸均针对相应的邻国,包括朝鲜、俄罗斯、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等。清朝对各国开放口岸的密度及外贸政策待遇有不同,如对朝鲜、安南开放口岸较多,各沿海口岸均对琉球、暹罗商船开放,贸易关系也相对持久稳定;对俄罗斯、缅甸口岸管制较为严密;对西方各互市国初为多口岸,后为一口通商。这表明鸦片战争前清朝主要根据疆域控制及与各国朝贡关系的确立依次开放海陆口岸,有特定的贸易政策及其贸易功能。 【解析】 本题据材料“俄、朝两国贸规模较大……入境口岸……出境口岸……对朝鲜、俄罗斯、中亚各国、南亚各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例如:清朝所开各口岸与特定贸易对象国及其政策。再从开放口岸的分布和外贸政策、朝贡关系、统治者观念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注意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地域辽阔,行政官员众多,汉代帝王对巡视监察高度重视,亲自出巡是帝王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统治者临时派遣使臣到地方巡视检查工作,也是汉代巡视制度类型之一。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撤销了原有的监察御史,将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部),各部设立刺史。刺史品秩约为中下等县令,虽为六百石小官,但根据《六条问事》相关规定,刺史的主要监察对象是地方官中的二千石官员。除纠察地方豪强是否为非作歹之外,刺史的主要职责是巡察二千石官吏中鱼肉百姓、司法不公、任人唯亲、勾结豪强等不法行为,然后上报中央处分。在巡视方式上,刺史一方面受理吏民日常举报,另一方面也定期巡视所管辖的监察区。在完善中央巡视制度的同时,郡、县、乡各级政府的巡视制度也逐步确立起来。 ——摘编自田振洪《汉代巡视制度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巡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巡制度的作用。 【答案】(1)①皇帝亲自出巡与派遣官员巡察相结合;②巡视官位卑权重,以小监大;③有明确制度规定,巡视职责重在对地方官员不法行为的监察;④巡视方式灵活;划分监察区,体系不断完备。 (2)①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②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吏治的效果;③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解析】 (1)特点:根据“亲自出巡是帝王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统治者临时派遣使臣到地方巡视检查工作”得出皇帝亲自出巡与派遣官员巡察相结合;根据“刺史品秩约为中下等县令,虽为六百石小官,但根据《六条问事》相关规定,刺史的主要监察对象是地方官中的二千石官员”得出巡视官位卑权重,以小监大;根据“《六条问事》相关规定”“刺史的主要职责是巡察二千石官吏中鱼肉百姓、司法不公、任人唯亲、勾结豪强等不法行为”得出有明确制度规定,巡视职责重在对地方官员不法行为的监察;根据“刺史一方面受理吏民日常举报,另一方面也定期巡视所管辖的监察区”得出巡视方式灵活;根据“将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郡、县、乡各级政府的巡视制度也逐步确立起来”得出划分监察区,体系不断完备。 (2)作用: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改善吏治和不能根本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等方面分析回答。 2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944年6月6日至8月25日,艾森豪威尔指挥盟军进行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佯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做出了错误判断。盟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恶劣天气使德军丧失了必要的警惕,增加了登陆的突然性。盟军为确保登陆成功,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准备,登陆前盟军作战物资和装备器材的准备十分充足,还进行了逼真的战前训练。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诺曼底登陆盟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诺曼底登陆对二战形势的影响。 【答案】(1)成功在战术上欺骗德军;投入大量的兵力并取得战场主动权;恶劣天气使德军丧失警惕;战前准备充分。 (2)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减轻了苏联在东线的压力;迫使德军迅速投降;使美军得以集中主力对抗日军;加快了二战胜利的进程。 【解析】 (1)由材料“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可见成功在战术上欺骗德军;由材料“盟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可见投入大量的兵力并取得战场主动权;由材料“恶劣天气使德军丧失了必要的警惕,增加了登陆的突然性”,可见恶劣天气使德军丧失警惕;由材料“长达近一年的准备,登陆前盟军作战物资和装备器材的准备十分充足,还进行了逼真的战前训练”,可见战前准备充分。 (2)由材料“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可见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由材料“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压力”,可见减轻了苏联在东线的压力;由材料“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可见迫使德军迅速投降;由材料“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可见使美军得以集中主力对抗日军;由材料“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可见加快了二战胜利的进程。 30.(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末官员、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 1876年,盛宣怀在湖北广济盘塘设立“开采湖北煤铁总局”。 1887年,在烟台独资经营客货海运。 1895年,奏设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于天津。 1896年,接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在改造汉阳铁厂时,向日本兴业银行借款,使大冶铁矿主权丧失。 1896年,奏设南洋公学〈是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前身)于上海。 1897年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1905年,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 1911年,盛宣怀升任邮传部大臣,他建议将各省自己建立的铁路、邮政转为中央领导。这个措施引起四川、广东、湖南和湖北发生了保路运动。盛宣怀命令各地加以镇压。 1913年,盛宣怀使汉冶萍公司控制权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使汉冶萍公司逐步走向没落。 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遗嘱将其家产的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 李鸿章评价他“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孙中山评价“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鲁迅说他是“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贡献。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李鸿章、孙中山、鲁迅三人对盛宣怀评价岀现差异的原因。 【答案】(1)贡献:开采煤矿,发展航运,督办铁路,投资办厂,助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促进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开办银行,促进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热衷慈善,济民助民,关注民生。 (2)原因:立场和视角的差异造成了评价上的不同。李鸿章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从盛宣怀的个人能力和业绩去评价;孙中山站在社会史观的角度,从盛宣怀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方面去评价;鲁迅站在革命史观立场,从盛宣怀所处阶级和革命立场去评价。(如答所处时代不同,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盛宣怀于1876到1911年间在中国兴办了大量的企业、教育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由此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了大量人才。并热衷慈善,关注民生。 (2)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李鸿章、孙中山和鲁迅对盛宣怀的不同评价主要是基于他们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而且三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略有不同。李鸿章主要是从盛宣怀的个人能力和业绩方面进行评价,孙中山是从盛宣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方面进行评价,而鲁迅则是从盛宣怀的阶级和革命立场进行评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