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运城市博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运城市博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运城市博海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需要大量劳力 B. 善于积累经验 C. 全仗辛苦劳作 D. 提倡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指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来增加亩产量,故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来提高亩产量,没有强调劳力的作用,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农业经验的积累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来提高亩产量,没有体现全仗辛苦劳作,故C选项错误。‎ ‎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A. 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 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 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 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以前的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人口稀少,而长江以北地区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较为密集,可见西汉时期疫情的地区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流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C选项正确。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统治相对薄弱,北方也并非战乱不断灾害频繁,其他选项都与这种疫情分布状况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如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影响图中经济发展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地政策 B. 赋税政策 C. 政治形势 D. 自然灾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体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如东汉末年、安史之乱等时期下降,而唐朝前期、北宋时期和明清等时期上升,说明经济指数发展变化主要受政治形势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图片中东汉末年、隋朝末年和安史之乱等历史时期并没有明显的土地、赋税政策变动,AB两选项错误;自然灾害会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指数,但在生产力水平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并不是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因素,D选项不符合题意。‎ ‎4.下表为部分先秦思想家的主张,这些主张反映出 人物 主张 孔子 将粮食看成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 老子 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 墨子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商鞅 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A. 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 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 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 D. 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将粮食看成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农业才是本业”“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等信息可知,材料中每个人都提到了粮食、农业相关的词汇,都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反映了在古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是部分先秦思想家强调农业重要性的主张,没有体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工商业的社会作用是否被忽视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5.东汉时期,田庄形式生产盛行,田庄里不但有农、林、牧、渔各业,还有手工业,甚至从事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这种现象说明 A. 田庄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 B. 田庄经济具有封闭性 C. 东汉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D. 中央政府统治力量薄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时期的田庄里有多种农副业和工商业活动,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一自然经济特征说明田庄经济具有封闭性,B选项符合题意;田庄里多种生产、经营,不能说明其是割据一方的势力,A选项错误;田庄里的多种经营并不能得出当时“土地兼并”盛行,C选项错误;中央政府统治力量的薄弱,和农庄产品多样、行业齐全无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 ‎6.据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20余板那么利嬴,得8、9板那么缩。”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有 ‎①生产规模大 ②生产分工明确 ③生产以出售产品赢利为目的 ‎④采纳雇工经营 ⑤采纳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可知,广东佛山罗定山区的冶铁厂规模大,生产分工明确,①、②正确;据材料“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20余板那么利嬴,得8、9板那么缩”可知,生产以出售产品赢利为目的,③正确;据材料“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中反映的特征判断,采纳雇工经营,④正确;采纳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出现于鸦片战争后,⑤与材料不符;故选B;A、C、D错误。‎ ‎7.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下列对中国手工业发展历史的阐述,正确的是 A. 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 B.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供民间消费 C. 清朝开始,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 明朝时根据欧洲商人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瓷器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故选A;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排除B;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排除C;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排除D。‎ ‎8.明代中叶江南士大夫家族“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薔好殖,已故富庶”,贵为内阁首辅的徐阶亦“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贸”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D. 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叶,士大夫家族、内阁首辅徐阶皆从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工商业,这与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此时期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中叶士大夫从事工商业活动,无法得出这些工商业活动中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中叶士大夫从事工商业活动,并未涉及庄园经济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盐铁论复古篇》认为,盐铁官营:“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该观点强调的是汉代的盐铁官营 A. 以增强国家赋税收入为目标 B. 旨在推行抑商政策 C. 目的是维持社会势力的平衡 D. 意在防止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可看出材料中体现的是通过推行抑商政策“……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其目的是维持社会势力的平衡,C正确;据材料“非独为利入也。……”可知,不仅要增强国家赋税收入为目标,而且要“……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故A片面;据材料可知,推行抑商政策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B不符题意;材料的“……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其是防止地方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说法错误。‎ ‎10.它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是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这一群体出现于 A. 春秋战国 B. 唐朝 C. 宋代 D. 明清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帮是明清时期“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形成的特殊经济现象,D项正确;春秋战国、唐朝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均没能形成材料中所叙述的“松散的自发的商人群体”,ABC三项错误。‎ ‎11.假如你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做生意赚了很多钱,为获得更稳定收益,你会倾向于考虑把这钱用来 A. 广置田地 B. 放高利贷 C. 兴办手工作坊 D. 继续经商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奉行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商人都不愿意扩大再生产,而会将财富用以购买土地,转变为地主,故选A。政府对民间放高利贷的行为是严厉禁止的,它不属于稳定的收益手段,排除B;CD两项均是政府抑制发展的行业,与A项相比均非最佳选项,排除。‎ ‎12.下表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北方与南方的联系,南方重要城市扬州及越州漕运地位提高,C项正确;对市实行时空限制与政府设市令均于加强对商业管理的措施,并非因果关系,排除A项;汉代已经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开凿了都江堰,排除D项。故选C ‎13.范仲淹有诗句形容当时的农村状况,“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南宋及其后代政客文人也不断引用这首诗,明人顾庆元撰写的《夷白齐诗话》将其收录其中。这句诗反映出 A. 农村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 B. 均田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C. 农产品的商品化日趋提高 D. 地权的转移频繁和私有化加强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反映了土地转换的频繁,土地私有化日益加强的趋势,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故A错误;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朝前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故C错误。‎ ‎14.18世纪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不同,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从市场交换出发,论证了“商业社会”的道德基础,确立起了以“自利”为中心的现代道德观。这一思想运动 A.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B. 推动了英国政治体制的建立 C. 构建起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 D. 开启了西方国家的全球扩张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理论有明显不同,而是从经济角度论证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道德价值观,故选C;理性主义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A;英国政治体制建立是在17世纪,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西方国家的全球扩张兴起于新航路开辟之后,D项表述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5.“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最明显的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材料强调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A. 阻碍了新航路的开辟 B.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阻碍了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 D. 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可知,材料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肯定了欧洲的殖民扩张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故选B;新航路的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A项表述错误,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6.始于15世纪的黑奴贸易中,英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又于1833年在西非海域驻扎了一支海军舰队,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并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对英国的这一转变,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英国放弃了殖民扩张政策 B. 奴隶贸易制度已彻底消失 C. 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表现 D. 蕴含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 ‎【答案】D ‎【解析】英国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并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和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不论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实际上都蕴含了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故选D项;英国的行为只能说明其放弃了奴隶贸易,而不能说明放弃了殖民扩张,排除A项;此时奴隶贸易制度并没有彻底消失,“彻底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此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奉行的是自由主义政策,英国的行为是自由主义政策的表现,而不是重商主义政策,排除C项。故选D。‎ ‎17.至1580年间,佛罗伦萨的毛纺织产量平均每年是匹,但在1590至年间却下降到匹,而到年只有匹。同样,威尼斯的毛织品产量大约在年时是—匹,但到1700年却下降到匹。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1494年法国的入侵 B. 欧洲航路中心的转移 C. 海外殖民地的缺乏 D. 英国毛纺织业的竞争 ‎【答案】B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造成欧洲航路中心的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丧失了区位优势,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佛罗伦萨等地的毛纺织生产量下降,故B符合题意;1494年法国的入侵,引发了法意数十年后战争,对意大利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破坏,但不是意大利经济持续衰退的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海外殖民地的缺乏和英国毛纺织业的竞争只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 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 B. 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 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D.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海外贸易航线,中国和许多国家发生了贸易往来,可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选项正确;“唯一港口”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白银的产地,C选项排除。‎ ‎19.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与这两次“战争”对应的是 A. 英西战争、英法战争 B. 英荷战争、英法战争 C. 荷法战争、英荷战争 D. 英西战争、英荷战争 ‎【答案】B ‎【解析】英法战争时期,英国属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法国仍然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故体现“制度优势”,英国战胜荷兰是工业资本战胜商业资本表现,故B项正确。英西战争时期,两国都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故A和D项错误。法荷之间没有发生,故C项错误。‎ ‎20.1850年法国铁路总里程从原先的3000多公里增加到16000公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权限延长至99年,并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这些措施 A. 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 巩固了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 D. 实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权限延长至99年”“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等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法国政府干预铁路公司进行调整,有利于铁路事业的有序发展,推动法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通过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巩固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是通过1875年宪法,并且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法国铁路运输业方面的调整,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法国政府对铁路运输业方面的调整,没有涉及生产组织方面的变革,故D选项错误。‎ ‎21.有学者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往一系列渐进变化的积累”。下列各项属于这种“积累”的有 ‎①自然科学新理论的应用 ‎②工场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③民主共和制度普遍实施 ‎④海外殖民带来丰厚资源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经验与技术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是科技理论与技术的结合,排除①。英国手工工场日益兴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②正确;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③;英国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④正确。故答案选D。‎ ‎22.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提出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对下一代进行“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职业教育”;1881年-1882年间,法国政府颁布了两个初等教育法案,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这反映了 A. 理性主义成为两者共同的指导思想 B. 工业革命提出教育改革的要求 C. 法国政府完成了巴黎公社未竞事业 D. 一票共和为教育改革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71年4月”“科学的完整的教育”“职业教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材料“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体现了法国政府确定这些原则的目的是提高法国国民整体素质以适应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发展,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教育的实用性,而非理性主义,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对国民素质的客观要求,两者的举措不过是顺应时势,并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票共和”指的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材料中的“1871年4月”及“巴黎公社”等信息不符,故D选项错误。‎ ‎23.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收益与经营管理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风险中解放出来。这促使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敢于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殖民的事业中去。东印度公司这种管理模式 A. 反映了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 B. 成为后世垄断组织的最早起源 C. 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 D. 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属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商业革命的成果,故A正确;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强调的是行业垄断,与材料所述无关,故B不正确;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出现,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商业革命,故C不正确;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是封建专制政府,故D不正确。‎ ‎24.这一时期,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 传统工业逐渐退出社会 B. 轻纺工业日趋减少生产 C. 重化工业日益占据主导 D. 工业发展渐趋依赖科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可知,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等新兴的重工业部门占据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即重化工业日益占主导地位,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工业并未逐渐退出社会,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现象,没有体现轻纺工业减产的现象,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工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现象,故D选项错误。‎ ‎25.下图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其中以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使用率下降的原因不包括 A. 政府的政策引导 B.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C. 蒸汽机的改良 D. 自然环境问题的恶化 ‎【答案】C ‎【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以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使用率下降主要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与蒸汽机的改良无关,故答案为C项。‎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等 材料二 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攻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并说明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大生态环境”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较高;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等因素使得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故其运作成本低。‎ 因素:天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动乱;国家经济政策和赋税政策。‎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 化趋势。‎ 积极作用:宋代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化营生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较高;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如重农等因素回答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结合所学可从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的角度回答其运作成本低。‎ 因素:本问可从天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动乱;国家经济政策和赋税政策等方面回答。‎ ‎(2)新趋向:据材料“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可知,宋代个体小农除从事种植业外,还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即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明显。‎ 积极作用:本问可从宋代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化营生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角度回答。‎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材料三: 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展出 ,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 材料四: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以私人身份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这是第一次真正由中国代表参加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展品是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景泰器等。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仍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 ‎⑴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⑵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与材料一的史实有什么关联?‎ ‎⑶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展品与西方国家参加的展品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说明: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历史现象:材料二反映了英国进口的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居“世界工厂”的地位。关联: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在英国广泛确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②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大肆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3)分析说明: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工业生产落后;中国近代遭受西方侵略,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经济技术落后。‎ ‎【解析】(1)说明:根据“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展出”得出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看出,英国进口的商品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商品工业制成品多,说明英国居“世界工厂”的地位。关联:可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大肆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等角度分析回答。‎ ‎(3)分析说明:根据“中国馆的展品仍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可从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工业生产落后,中国近代遭受西方侵略等角度分析总结。‎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其它言之有理的表述亦可)‎ ‎(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 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生产关系、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等方面,分析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 ‎(2)相同:根据材料一中“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等信息,对照材料二中“18世纪消费竞争……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可知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在于由尚俭到奢靡。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政策与活动等方面,分析中国明朝和16到18世纪欧洲奢靡消费观念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