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0)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总有一天会空缺 田鑫 ‎①玉米秧子被牛踩了一脚之后,它站过的地方就陷了下去,空出一棵玉米秧的位置。我盯着那个不大不小的坑,那棵玉米秧子紧贴着地面,没有一点要站起来的意思。‎ ‎②我总觉得,指甲长了剪短又长上来,韭菜割了过些日子又是一茬,树叶黄了会绿,竟然有些东西空缺了就再也不回来了。越想越失落,并且有一种顿悟了的感觉,才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就像被踩进土里的玉米秧一样,总有一天会突然空缺。并且这种空缺,谁也都会遇得到,甚至还伴随一生。‎ ‎③我从童年开始,就在经历各种空缺,并记住它们所带来的滋味和创伤。‎ ‎④小时候寡言,我整天闷不吭声,这种情况直到遇到堆金才得以缓解。他和我相反,一上课就想说话,每一任同桌都受不了他,老师觉得我不说话,堆金要是坐我身边想说话也没得说,没想到弄巧成拙,堆金竟然打开了我这把生硬的锁。‎ ‎⑤他竟然成了我遇到的第一个突然消失了的人。他将一瓶劣质白酒灌进自己十二岁的身体后,就再也没有醒来。从此,教室里那张课桌的一边就空出一个十二岁孩子的位置,我坐在旁边,守着一个巨大的空洞。‎ ‎⑥堆金的离开让我明白了人有一天也是会突然空缺的,但是母亲的离开,却让我理解了空缺带来的痛到骨子里的悲伤。毫无征兆,我在放学回家的途中被截住了,来接我的人说你母亲出事了,得赶紧去看看。其实我对出事毫无概念,就跟在他身后。跑到山坡上的时候,一车土豆翻在路上,母亲躺在父亲怀里,软软的,看见我就流起眼泪。我别过头,想把泪水憋回去,可是无济于事。她被送到医院前眼睛还是睁的,送回来就一直闭着眼睛。那个傍晚,在一一和亲人们告别之后,从此家里的院子里炕上饭桌上就空出母亲的位置。父亲和他的几个孩子守着母亲留下的空缺,度日如年。‎ ‎⑦三年前,祖父去世,这个四合院里又一次出现了让人悲伤的空缺。在过完一生闭上眼落了幕之后,我们把祖父埋到了埋着母亲的那块地里,从此,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祖父的身份,就永远地空缺了下来。大家尽量把悲伤收起来,装作没事人一样,吃饭的时候,先给爷爷盛一勺,放在供桌上,估摸着他动筷子了,我们才搛菜。事实上,我们就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 ‎⑧‎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父亲被我带进城。父亲走了,村庄里就空出了他的位置。我像移走一棵树一样,硬生生把父亲连根拔起,让他带着原土来到这座城市。这个走路佝偻着腰的小个子男人,一张嘴就露出两排黄牙,不用说话就知道方言一定带着土味。这个在村庄里无比威严的父亲,没有了在田间地头的神气,没有了喝酒打牌时的狡黠,面带怯色,悄悄地活着。‎ ‎⑨今年清明节,陪父亲回趟村庄给先人们上坟。两个空缺者回到村庄,跪倒在坟地里,疯长的野草把每一个坟堆盖得严严实实的,父亲清理完他的父亲身边的草,又清理了我的母亲身边的草,然后在两座坟之间,清出一块空地。‎ ‎⑩离开的时候,我回了下头才看清楚,原来祖父和母亲的坟地之间,恰好留出一座坟的位置。父亲不说,我心里明白,这块空地,是他留给自己的,这时候把它空出来,是想着在村庄里早早选下一块空地方,安放这些年的空缺,以及多年后将永远空缺的自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段用简练的笔墨交待堆金对我的影响,为后文堆金意外去世后抒发我的感受作铺垫。 B.祖父去世后,我们“装作没事人一样”“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是因为我们害怕“空缺”,不敢面对祖父离世的现实。 C.作者描写父亲“佝偻”的身姿,“黄牙”和“土味”,是为了展现他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状态,因而他才会“悄悄地活着”。 D.本文描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空缺”现象,语言朴素自然,运用比喻、比拟等手法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生活感受。 2.文中多处写到“空缺”带给我的感受,请列举三处加以简要概括。 3.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答案:1.B; 2.①我发现玉米秧子被牛踩了一脚后形成的空缺,感到顿悟: 有些东西空缺了就再难回来。    ‎ ‎②儿时同桌堆金的死让我感到落寞和悲伤,明白人会有不可挽回的消逝。‎ ‎③母亲的逝世让我感到痛到骨子里的悲伤(深重的悲伤)。(只笼统答悲伤不得分) ‎ ‎④祖父的逝世让我学着平静地对待亲人的离去。      ‎ ‎⑤我离开村庄已经很久了,作为一个“空缺者”对村庄越来越陌生。    ; 3.含意:一指父亲的离乡,二指生命的逝去。父亲是希望安葬于故土,将这块空地作为自己的墓地。‎ 作用: ①结尾点题。‎ ‎②表现了父亲对村庄的牵挂和落叶归根的朴实想法。‎ ‎③表现了父亲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平静坦然的态度。 解析:1.害怕“空缺”,不敢面对祖父离世的现实错,正确理解是: 正视“空缺”,怀念祖父 2.略 3.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年书事 刘 涛 ‎①“跑书”这个词不知是何时出现的,北岛在《时间的玫瑰》中提及这一类人,然而他所谓的跑书和我所说的跑书,又难免有意义上的分歧。‎ ‎②跑书,从一个书市跑到另一个书市,从一个书摊跑向另一个书摊,这一个和另一个究竟有多远?也许是几米、几公里,也许是几百公里、几千公里。他们新到一个城市,往往背包还扛在肩上,就会急切地问:“哎,你们这儿有没有旧书市场?”‎ ‎③旧书市场上有许多个图书室的书籍,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这一次你抓起一本书,上面盖有×××单位的章子,这些公章很好看,淡红色的,但字迹还很清晰,盖章时是用了力的,就好像给一位心仪的姑娘搽上了胭脂。想一想吧,这是三十年前盖的章子,曾经摆在书架上无人问津。有一个事实,二三十年前企业单位的图书并不是向所有人开放。尤其是《鲁迅全集》这样的书,都是摆在单独一间小屋,只向为数不多的人开放。这些人在单位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可以钻进昏暗寂静的藏书室里一本一本地挑书,借书后往兜里一揣,背着手走了。而面向大众开放的只有两个小窗口,木框子,绿油油。借书的工人一来,图书管理员把一大摞书往窗台上一撂,卷了边的,封皮上都有裂纹,画面全是花花绿绿的美女侠客。一双黑乎乎的手从窗口上伸进来,在日光灯下吧嗒吧嗒翻了一阵儿,管理员从翻书的节奏都可以感觉到人的表情。‎ ‎④“怎么,你还想看《二十四史》不成,给你看得懂吗?”手把书往旁边一推,笑嘻嘻地说,“再拿一些吧,上班时翻着玩。”这些管理员也不是一般人,不是哪个科长的七大姑八大姨,也会是厂领导的老婆、干女儿之类。你看她们一个个细皮嫩肉,粉嘟嘟水灵灵的,哪耐得住黑手这番折腾:“哎!你到底借不借?不借就算。”‎ ‎⑤‎ 想想这些二十年前天天发生的事,转头已经是过眼云烟了。如今人去楼空,书卖光了,图书馆两层楼窗口的钢筋已经全被人夜里扒光卖破烂了。从黑洞洞的窗口往里看,蜘蛛网被风一吹擦得人脸上痒痒的。两个借书的窗口还在,玻璃被孩子们打烂了,窗口上方贴着收款处之类字样的白纸,应该是后来又当作卖纱卖布的办公室。如今纱厂也倒了,布厂也被内地老板收购了,于是最后一批人也撤走了,只剩下坚固的防盗门,生锈的防盗锁,拆,拆不掉;扒,扒不动。‎ ‎⑥在书摊上,你经常可以看到从这些图书馆流出来的书。如果有大批书是从一些单位图书馆流出来,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个企业倒闭了。破产后的企业人都不知到哪里去活命,谁还怜惜这些书呢?卖吧,该卖的都卖吧,有人疼惜,有人无奈,有人咬牙切齿。到了这时,书的命运等同于秦淮河上浪迹的歌女,任人凌辱,任人玩弄。‎ ‎⑦书的命,人的命,一本书被撕光扯净,一把火烧掉算立刻玩完。如果偶或留几张残片,五十年后,地摊老板会扯着嗓子给你讲:看看吧,五十年前的书,有收藏价值,现在哪有这样好的书啊!‎ ‎⑧书的命与国家的命、单位的命、人的命紧密相连。国亡书亡,单位亡书亡,人亡书亡。公元前47年,恺撒一把大火不是烧光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七十万卷图书吗?其中有许多手稿,或许有柏拉图的手稿、亚里士多德的手稿——焚书的时代就是黑暗时代。‎ ‎⑨有时候,书的命运是和读书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读书人在,会时不时拿起这书摸一摸,那书读一读;有时候想起来一本书,就翻箱倒柜,书摆了一地,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连孩子进来都会说:哇,这么多书。‎ ‎⑩一旦读书人死了,他的儿子或孙子根本不读书,再多的书也失去了意义。他儿子兴许会说:我爸咋买这么多书,看这些破书有什么用,一辈子连个官都当不上!也或者读书人老了,眼花了,守着大堆的书看不成,儿子、孙子又不读书,不卖咋办?写到这里,我的脑子里突然闪现这样一句话——你写出来的东西,标志着你的恐惧。‎ ‎⑪是啊,最害怕书毁人亡。‎ ‎⑫一本书,千万别往收书人手中送。我曾见过那种血腥的场面,一所巨大的图书室,瞬间就被收书人扫荡得一无所有。两元一斤,挑出来的书三元一斤,可以吧?处理图书的人,原以为这近万册图书至少能卖上万把元钱,面对这惨无人道的收书人只得作罢。‎ ‎⑬两千元吧,这么多书两千元不贵吧。‎ ‎⑭一千五百元,爱卖不卖,不卖我走了。‎ ‎⑮这些收书人真正懂得书的价值,书的命运,书的品位。他们会分门别类把书挑选出来,哪些书什么人会喜欢,他们揣测得一清二楚。买书人买的是个侥幸,收书人卖的是个眼力。‎ ‎⑯世界上有三个时代,让书流通的时代,让书拉动GDP的时代和让书毁灭的时代……这三个时代交替出现,不会有太多的规律性,更无所谓哪个是悲剧,哪个是喜剧。‎ ‎(选自2018年第5期《朔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叙事线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书”的命运为明线,“人”“国家”“时代”的命运为暗线。‎ ‎2.请赏析第③段画线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细节描写。“小窗口,木框子”表现了摆放大众书籍屋子的简陋;通过“一大摞”“卷了边”“有裂纹”“吧嗒吧嗒”,表现了大众阅读书籍的破烂与普通工人的阅读热情;“一撂”表现了图书管理员对普通工人的冷漠。(2)运用叠词。用“绿油油”“花花绿绿”“黑乎乎”等表颜色和“吧嗒吧嗒”表声音的词语,使描写形象。(3)为下文埋下伏笔,工人读者与下文工厂、人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其他有创意的分析,合理也可)‎ ‎3.文章第⑧段写公元前47年恺撒烧书的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容上,引用恺撒烧书的事,丰富了文章内容,书事人事一体,古今中外俱同。(2)结构上,作为一个事例印证了“书的命与国家的命、单位的命、人的命紧密相连”的观点。(3)主题上,突出“书事”其实就是“人事”,焚书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代。‎ ‎4.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层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交代书和时代的关系,“让书流通的时代”是文明时代,“让书拉动GDP的时代”是商业时代,“让书毁灭的时代”是黑暗时代;(2)点明“书事”就是“人事”“国事”的主题;(3)“三个时代”交替出现,暗示了历史的轮回,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