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高一历史) ‎ 一、选择题 ‎1.孔子自述身世时尝称:“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后人也以“殷汤之后”、“微子之后”等称呼孔子。由此推断,西周时孔子先祖可能受封于下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微子启乃是商纣王的庶兄,因为耿直忠正,在周朝建立后仍然被分封土地,建立宋国,故④符合,选D;①③属于分封王族, ②属于分封功臣,排除ABC。‎ ‎2.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以下关于这种政治风格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诸侯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 ②官僚政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③诸侯对受封之地有世袭统治权 ④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分封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诸侯对受封之地有世袭统治权,①③正确,故选B;西周实行血缘分封的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排除②,故排除AC;西周中央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排除④,故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联系所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 ‎3.1902年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下列制度中与此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二十四史是围绕着家天下的帝王为中心展开记载的,家天下是宗法制度下形成的一种政治形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B正确;分封制属于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A错误;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C错误;郡县制是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D错误。‎ ‎【点睛】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4.有同学查阅郡县制相关资料时发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五年……初置东郡。”这说明 A. 秦国在战国时期率先设立郡县制 B. 秦国已将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统一定制 C. 秦对新征服的领土均已采用郡县制 D. 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五年……初置东郡”说明郡县制在秦统一以前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而出现,故D选项正确;“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可知,秦统一全国以前已经出现了郡县制,无法得出秦国在战国时期率先设立郡县制,故A选项错误;将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统一定制是在秦朝统一全国以后,而不是秦国时期,故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无法得出秦对新征服的领土均已采用郡县制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 ‎5.“道”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下列关于“道”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 秦代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与郡同级 B. “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中的“道”指的是“直道”‎ C. 秦朝在平定“西南夷”的过程中开辟了“五尺道”‎ D. 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道”在秦代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地方的县,不是郡,A错误,符合题意;秦朝统一后,始皇修筑“直道”,从咸阳到九原郡,故B正确;五尺道是秦汉时开辟的一条由今四川进人云南的官道,秦朝在平定“西南夷”的过程中开辟,故C正确;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机构,D正确。‎ ‎”‎ ‎6.《续通志·职官四》这样描述古代某中央机构:“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该中央机构是 A. 尚书省 B. 门下省 C. 枢密院 D. 三司 ‎【答案】D ‎【解析】‎ 材料“至宋而专掌财赋”反映的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时增设的三司使(三司的长官),其分割了宰相的财权,故选D。尚书省、门下省是唐代的行政部门;枢密院负责军事,故ABC排除。‎ ‎7.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下列有关元朝行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设置行省有利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B. 行省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C. 行省官员可任意更改赋税征收制度 D. 行省管辖范围覆盖河北和山东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中央中书的派出机构,这一制度有利得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A正确;行省的重大军政事务要上报枢密院,B错误;重大赋税征收制度不得更改,C错误;河北和山东地区是由大都负责管辖,D错误。‎ ‎8.“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一项是 A. 认为罢宰相实质是礼仪层面的变化 B. 反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 认为罢宰相后设官标准发生扭曲 D. 指出罢宰相不利于政治清明与公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罢丞相的实质是强化君权,A对材料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反映出古代君主专制逐渐强化,B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中“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表明,作者认为罢宰相后设官标准发生扭曲,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材料中“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表明,作者指出了罢宰相不利于政治清明与公正,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9.“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指的是 A. 宣政院 B. 内阁 C. 军机处 D. 枢密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内阁是明朝建立的,结合所学可知,该机构是清朝设立的辅助皇帝的军机处,故选C;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反映的临时秘书机构褫夺了内阁的权力,B不符合题意,排除;枢密院是负责军务的机构,与材料“临时秘书机构”不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0.《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天津白河口)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次“战争”后,大清皇帝所做出的“公平合理的安排”包括 A. 开放杭州通商口岸 B. 允许外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开放南京通商口岸 D.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侵略,美国和俄国进行调停,材料中正好有这四个国家参与,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故选C;AB是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如图中属于《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是广州,②是福州,③是沙市,④是营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开放了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故③正确,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①邱逢甲 ‎②徐骧 ‎③刘永福 ‎④丁日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邱逢甲、徐骧、刘永福是反割台斗争中的重要人物,①②③正确,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丁日昌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④错误,BD选项排除。‎ ‎13.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③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 ‎④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A. ①③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③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在1912年元旦;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1912年3月;③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是在1912年2月;④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是在辛亥革命后1911年10月。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③②,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 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使中国人解放了大脑和双膝,改变了日常“磕头”的习惯,学者这样分析强调了辛亥革命对国人“平等”意识及“民主”精神觉醒方面的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辛亥革命对国家政治管理方面的影响,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也没有提及国家“宪政”等方面有建设作用等相关的信息,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5.下列属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共同点的是 ‎①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②发生在国民革命失败的背景下 ‎③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表现 ‎④起初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走的是城市中心的道路,故①错误, ④正确;国民革命失败之后,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故②正确;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表现,故③正确。故正确的组合是②③④,排除ABC,D符合题意。‎ ‎16.1937年8月,由于中国守军的坚守与反击,逼着日本不断把华北、东北和国内的日军调来增援,最后上海变成了它主攻的方向。尽管伤亡惨重,中国守军这种一边抵抗,一边准备第二防线,再准备第三防线,边打边退的战略谱写了十分悲壮的一幕。有关这场战役表述正确的是 A. 蔡廷锴、蒋光鼐是驻守淞沪的主要抗日将领 B. 迫使日本三易主帅,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 直接推动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为全面抗战中战备防御阶段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中国军大量伤亡,但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故C项正确;蔡廷锴、蒋光鼐是抗日救亡期间二十九路军的主要将领,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指台尔庄战役,排除B项;直接推动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对日宣战,排除D项。‎ ‎17.近代中国的一首军歌歌词中写道:“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这首军歌最有可能是 A. 《国民革命军军歌》‎ B. 《八路军军歌》‎ C. 《中国工农红军军歌》‎ D. 《新四军军歌》‎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民革命军的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不是为了“民族生存”,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但是它前期主要在中国的西北部活动,而不是“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故B项错误;工农革命军的目标是武装反抗蒋介石,故C项错误;《新四军军哥》是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所创作一首歌曲,其主要活动区域在南方的八个省份,符合题干之意,故D项正确。‎ ‎18.毛泽东就某一战役作出如下指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该战役 A. 是抗战以来最大一次胜利 B. 为解放军横渡长江奠定基础 C. 结束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 揭开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事件是淮海战役,结合所学可知,淮海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军横渡长江奠定了基础。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最大一次胜利;C选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D选项错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9.周恩来曾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关于“第二个天安门”所指事件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A.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纪元 C.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D. 为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二个天安门”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才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第二个天安门”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纪元,为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础,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0.20世纪50年代苏联外交部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印度支那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中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 A.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参加日内瓦会议 C. 出席万隆会议 D.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日内瓦会议的特点和意义,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间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此次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B项符合题意。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年底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错误。万隆会议并未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排除选项C。D项是在1971年,时间不符合。‎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下列民族自治区中庆祝60周年大庆的有 ‎①西藏自治区 ②内蒙古自治区 ③宁夏回族自治区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有: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的西藏自治区。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与2018年民族自治区中庆祝60周年大庆无关,排除②,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1954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 B.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指出“双方都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原则”‎ C. 提出当时国际局势趋于紧张,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D. 在中印两国联合声明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双方都认为,应实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故B正确;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同新兴的民族国家和周边国家发展关系,C项中“国际环境”表述错误,排除;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D错误。‎ ‎23.针对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美国舆论认为,这是美国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这是因为该事件 A. 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B. 加剧了中美两国间的对抗 C. 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D. 促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故C正确;材料反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无法体现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B不符合题意,排除;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故D错误。‎ ‎24.下列为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中三个值得注意的握手细节。这一“握手细节”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 A. 外交空间的逐渐拓展 B. 与美关系的逐步改善 C. 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 D. 不结盟政策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中握手对象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关系范围日益扩大,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只强调了与美国的关系;C选项局限在区域内,而不是全球化;D选项与此无关。‎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5.“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是 A. 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 B. 是祖国统一方式的重大突破 C. 港澳台实行完全一致的政策 D. 实行和平统一成为唯一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一国两制”制度相关所学内容可知,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首先提出来的。因此A选项错误;“一国两制”允许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对祖国统一方式的重大突破,因此B选项正确;一国两制之下,港澳台实行完全一样的政策是错误的,台湾有更高的自治权,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因此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我们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两岸统一,同时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实现和平统一不是唯一方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6.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取得一系列的进展。下列有关历史事件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②全国人大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③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 ‎④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九二共识”是1992年,《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是在1994年通过,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是1987年,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是在1979年,按照前后排序应是④③①②,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最早发生的是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是在1979年,故A选项错;全国人大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是1994年,应该这几个事件排序中最后一发生的,不选B 选项;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排序应是④③①②,不选D选项。‎ ‎27.有人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 材料中说到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 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 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关系 C.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 经济政治逐渐一体化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指的便是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而不仅仅是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也不是经济政治逐渐一体化关系,故AD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不是一种军事同盟组织,故C项错误。‎ ‎28.89岁高龄的申纪兰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共和国史上惟一的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她参加审议、讨论的“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是 A.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99年3月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故B项正确;ACD项与99年修宪的内容不符,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29.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通过多种基层民主形式,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下列不属于基层民主形式的是 A. 村民自治 B. 城市居民自治 C. 职工代表大会 D.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不属于基层民主形式,符合题意,故选D;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这属于基层民主形式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城市居民自治是居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这属于基层民主形式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群众当家作主,参加企业经营决策、管理、监督干部、行使民主权利的权力机构。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这属于基层民主形式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C。‎ ‎30.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他生活于 A. 罗马建城时期 B. 罗马共和国晚期 C. 罗马帝国晚期 D. 文艺复兴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是罗马法成熟过程中出现的理念,而罗马法的成熟发生在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过程中。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1.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万民法。下列有关万民法表述正确的是 A. 注重形式且程序繁琐 B. 适用于罗马境内外所有人 C.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D. 得益于最高裁判官的个人努力而设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万民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故C项符合题意;万民法形式灵活,故A项不符合题意;公元前242年正是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故B项不符合题意;万民法的出现是由于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故D项不符合题意。‎ ‎32.在理论上,今天英国国王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政府”,英国的武装部队是“皇家部队”,甚至议会中的反对党也称为“英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最合理的一项是 A. 英王是事实上的国家权力中心 B. 英王权力是象征性、礼仪性的 C. 英王有权组织政府、领导军队 D. 英王成为议会中反对党的领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的英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权力象征,故B正确;从题干材料可知,英王在法理上地位较高,但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权力中心在议会,故A错误;C项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的史实不符,故C错误;英王不是议会中反对党的领袖,D项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不符,排除。‎ ‎33.英国的近代议会制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始于《权利法案》的颁布。这是由于该法案 A. 结束了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历史 B. 使英国国王权力的来源发生巨大变化 C. 使英国全部的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 D. 确立议会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拥有了立法权等重要权力,开始超过国王,故选D;光荣革命结束了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历史,A不符合题意,排除;B无法体现议会的发展,排除;《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还有行政权,C错误,排除。‎ ‎34.美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该内容协调了 A. 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 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 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 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规定既保持了州的权力也保留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协调了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故选D;材料未涉及大小州的利益,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的权力,排除B;材料中并未涉及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的关系,排除C。‎ ‎35.中新社休斯敦2018年11月20日电:美国一名联邦法官临时“叫停”了总统特朗普日前签署的移民庇护禁令。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消息,美国旧金山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蒂加尔19日作出这临时性裁决,并称特朗普政府的这项行政令违反了现行法律,将对寻求庇护的移民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以下关于上述材料的解析正确的是 ‎①说明美国联邦法院具有最高的司法权 ‎②反映了美国法院要对总统负责 ‎③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④表明美国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一名联邦法官临时“叫停”了总统特朗普日前签署的移民庇护禁令,说明美国联邦法院具有最高的司法权,①正确;美国法院要对宪法负责,②错误;材料体现了联邦法院对总统权力的制约,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③正确;美国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可以签署移民庇护禁令,④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联邦法官临时‘叫停’了总统特朗普日前签署的移民庇护禁令”,联系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原则分析解答。‎ 二.非选择题 ‎36.中华民族在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中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时期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陈独秀指出,社会上各项人中“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不主张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帝国主义那条旧路是不能再向前走了,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 ‎——摘自陈培均《关于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 材料二:为了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把自己的政策,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政策的许多部分,改变到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 ‎——《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 材料三: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1)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五四运动“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几乎所有的基本因素”。‎ ‎(2)材料二的文件出自中共召开的哪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答案】(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基本因素: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提出暴力革命思想;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广泛传播;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会议:瓦窑堡会议。努力: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向国民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主要因素: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解析】‎ ‎【详解】(1)导火线: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基本因素:根据“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得出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根据“若是不主张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得出提出暴力革命思想;根据“唯有去找那条社会主义新路来走”得出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根据所学,还可从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分析总结。‎ ‎(2)会议:根据“1935年12月”“为了使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更加广大的与强有力的基础”可知是瓦窑堡会议。努力:根据所学,可从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向国民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等总结回答。主要因素:根据“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得出民族危机加剧;根据“陈独秀指出”得出先进中国人的引领;根据所学,还可从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等角度分析总结。‎ ‎37.民主与法制是衡量时代文明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是否健康的关键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可在会上批评、审查公职人员;讨论对内对外政策,并做出决议;审议和通过法律及法令。五百人大会主要职务是筹备公民大会和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行政事务。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有所扩大,它不仅统帅军队,也参与行政,其首席将军更是握有军政大权。十将军是在公民大会上以举手方式选出,可连选连任。‎ ‎——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 材料二 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继承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突出明确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能行使行政权的雅典国家机构,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些机构的产生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并指出其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继承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分别指什么,并概括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答案】(1)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 产生方式: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都以抽签选举产生;十将军以举手方式选出。‎ ‎(2)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相同点:都属于代议制民主;司法独立;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资产阶级掌权。‎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解析】‎ ‎【详解】(1)机构:根据“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大会主要职务是筹备公民大会和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行政事务”“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有所扩大,它不仅统帅军队,也参与行政”得出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 产生方式:根据所学可知,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都以抽签选举产生;根据“十将军是在公民大会上以举手方式选出”得出十将军以举手方式选出。‎ ‎(2)进步意义:根据“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得出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根据“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得出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相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都属于代议制民主、司法独立、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资产阶级掌权等角度分析总结。‎ ‎(3)原则:根据“1954年宪法基本原则”得出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政治制度:根据“国家的根本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根据所学,可从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等角度分析总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